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华为解读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见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见的地方才有成果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20 08:23:11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若昂·德让在《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一书中这样描述城市美好生活,“现代的城市面向未来,而非过去:速度和变化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而其中一种未来城市面貌,一定会是“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无疑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一门必修课。中国、美国、荷兰、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国均抛出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据德勤最近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中国以500个城市居于首位。而当下最能代表中国智慧城市成果的两场国家级盛会——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博览会(深圳)、2018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均出现了华为的身影。

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博览会期间,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进接受了媒体专访,着重介绍了华为参与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的“为与不为”,以及和软通智慧的深度合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综合国内外智慧城市的概念来理解,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支撑,让城市更聪明、人们生活更便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最新研究报告中,分析了全球近60个智慧城市案例,涵盖的智能应用包括警务预警、实时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网约车、智能交通信号、智能停车、远程医疗、数据驱动型公共健康干预等,且评估了每个应用如何帮助城市解决包括犯罪、拥堵、污染等在内的当务之急。

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建设智慧城市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捷径,面对如此庞大而繁杂的系统,企业作为建设参与者,自然需要提前找准位置。

在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看来,成功的智慧城市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把手工程+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扎实的投资+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

华为解读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见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见的地方才有成果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

· 一把手工程: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顶层规划不足或信息孤岛留存的问题,而传统以部门为单位的烟囱式业务流程建设,阻碍了数据互通有无。只有一把手亲自主导,才能真正打通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 强有力执行团队: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城市治理的根本性变革,途中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一个常设的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迭代。

· 扎实的投资:智慧城市,不能仅是门面工程,必须要真正触入到城市管理与服务核心,这必然需要城市扎实的资金投入。

· 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佼佼者一起完成。而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能够整合先进的技术、整合业界资源,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帮助政府一起来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

张延德用三个词总结智慧城市建设者的思路:“善政”、“惠民”、“兴业”。“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耐得住寂寞”,他同时总结经验,为了实现智慧业务,需要做到数据统筹和融合,实现万物互联,以及整体的规划和设计,这些工作是非常耗时和耗力的,但是前期见不到成果。

作为智慧城市实干家,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持续投入,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构建智慧城市“黑土地”,即“沃土”数字平台(是ICT基础设施软硬件平台,也是基于“云、管、端”协同的平台)。同时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华为聚焦“管道”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通过平台开放能力,聚合生态伙伴,共同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而在过去十年,华为的研发投入约3940亿元人民币,2017年的研发投入897亿人民币,研发团队8万人;并在全球建成15个研究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华为在智慧城市核心的技术领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成为世界标准的重要贡献者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正如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所说:“华为在智慧城市的定位是做智慧城市的使能者和推动者”。

华为解读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见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见的地方才有成果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

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在中国,城市的建设各有热色。通过观察华为的智慧城市案例不难发现,华为的解决方案有的放矢。在智慧旅游领域,华为拥有智慧敦煌、智慧桂林、智慧鹿泉等案例;在智慧农业领域,华为建设了智慧高青、智慧益阳、智慧青岛(海水稻)等;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华为建设了智慧潍坊、物联鹰潭、智慧克拉玛依;在智慧环保领域,华为建设了智慧桓台;在智慧新区领域,华为建设了智慧兰州新区、智慧天津滨海新区等。此外,在智慧安监、智慧水利、智慧应急、智慧电表等领域,华为也积累了诸多案例。

就拿深圳来说,曾经是全国堵城之一,平均每公里510辆车,居全国之首,部分路段高峰时速仅为10.7Km/h。2017年开始,深圳市交警与华为合作,通过对道路交通数据的全量采集,感知路口实时、准确的路况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

简单一句话,“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结果,深圳相关区域平均车速提升15%,2018年第一季度,在全国城市拥堵排名中,深圳位列第46,在一线城市中排名最低。至此,深圳逐步退出“堵城”之列。

再如智慧农业案例。华为与青岛海水稻开发中心合作,通过在稻田的地下地表部署传感器,来感知土壤温度、光照、盐碱度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再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专家诊断系统,就可以实现精确的施肥和用药,土壤质量的监测,病虫害防治以及自动测产。该项目实现节水30%、节肥40%,同时经济收益提升20%。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我们能够在这15亿亩的盐碱地当中,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改造出1亿亩的耕田,那么它所产生的粮食相当于湖南省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8000万的人口。

软通智慧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李进用“因地制宜”形容针对性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他强调,产品可以复制,但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具体而言,“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做法,例如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适合做城市大脑,通过'横向数据融合',跨领域、多场景地解决城市交通、环保、应急、能源等城市治理问题。”“而对于我国庞大数量的县级城市来说,更需要通过明确的具体诉求达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比如做电子政务、做智能交通、做智慧旅游等,以'纵向数据打通'为重点,拉动当地产业升级。”

最终还是要回归“平台+生态”智慧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必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需要生态圈完成的”,张延德强调,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涉及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业务应用、ICT基础建设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厂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也很难独立为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华为也一样。

因此,华为面向智慧城市践行了“平台+生态”战略,以顶层设计和数字化平台为抓手,聚合业界合作伙伴,共同为政府提供服务。

华为在倡导智慧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业务边界线:“聚焦智慧城市的ICT(基础设施),做联接、做管道,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不与合作伙伴争利。

“不碰应用”,指团结更多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服务;“不碰数据”有三层含义:第一,华为不会通过技术手段去获取客户的数据;第二,华为不会用客户的数据做自己的商业变现,不会强迫客户与华为进行数据的交换;第三,华为为客户提供的是强大的、高性能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平台,不碰数据并不代表华为不懂数据。

同理,华为也希望合作伙伴也能恪守自己的业务边界,做好自己所擅长的事情。

比如,华为公司擅长的,一是智慧城市咨询规划,结合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为客户量身定制顶层规划;二是建设统筹的数字化使能平台,提供城市转型的数字化底座,实现物联网、大数据、GIS一张图、视频云以及融合通信这5大城市基础数字资源的统筹,构建智慧城市的“黑土地”;三是为智慧城市提供泛在连接,包括通过物联网、通信网络实现整体的连接。

自2016年华为推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以来,已经聚合了30家智慧城市生态圈核心伙伴,涉及城市规划、顶层设计、投资融资、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平台运营等诸多领域。

此次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博览会期间,华为联合软通智慧、华傲数据、ESRI(易智瑞)、洲明科技、睿呈科技等二十多家生态圈合作伙伴共同参展。

以华为与软通智慧的合作为例,据李进介绍,“软通智慧已经先后积累了80余项智慧城市成功案例。不仅在智慧桓台,在环京津冀的‘2+26’个城市中,软通智慧环保监测平台也已经落地应用,通过环保监测数据分析锁定污染源,决策分析。”

不难看出,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华为在全球40余个国家参与建设了120余座智慧城市,此番恰恰呼应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华为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x 华为解读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见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见的地方才有成果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华为解读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见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见的地方才有成果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20 08:23:11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若昂·德让在《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一书中这样描述城市美好生活,“现代的城市面向未来,而非过去:速度和变化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而其中一种未来城市面貌,一定会是“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无疑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一门必修课。中国、美国、荷兰、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国均抛出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据德勤最近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中国以500个城市居于首位。而当下最能代表中国智慧城市成果的两场国家级盛会——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博览会(深圳)、2018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均出现了华为的身影。

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博览会期间,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进接受了媒体专访,着重介绍了华为参与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的“为与不为”,以及和软通智慧的深度合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综合国内外智慧城市的概念来理解,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支撑,让城市更聪明、人们生活更便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最新研究报告中,分析了全球近60个智慧城市案例,涵盖的智能应用包括警务预警、实时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网约车、智能交通信号、智能停车、远程医疗、数据驱动型公共健康干预等,且评估了每个应用如何帮助城市解决包括犯罪、拥堵、污染等在内的当务之急。

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建设智慧城市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捷径,面对如此庞大而繁杂的系统,企业作为建设参与者,自然需要提前找准位置。

在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看来,成功的智慧城市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把手工程+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扎实的投资+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

华为解读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见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见的地方才有成果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

· 一把手工程: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顶层规划不足或信息孤岛留存的问题,而传统以部门为单位的烟囱式业务流程建设,阻碍了数据互通有无。只有一把手亲自主导,才能真正打通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 强有力执行团队: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城市治理的根本性变革,途中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一个常设的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迭代。

· 扎实的投资:智慧城市,不能仅是门面工程,必须要真正触入到城市管理与服务核心,这必然需要城市扎实的资金投入。

· 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佼佼者一起完成。而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能够整合先进的技术、整合业界资源,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帮助政府一起来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

张延德用三个词总结智慧城市建设者的思路:“善政”、“惠民”、“兴业”。“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耐得住寂寞”,他同时总结经验,为了实现智慧业务,需要做到数据统筹和融合,实现万物互联,以及整体的规划和设计,这些工作是非常耗时和耗力的,但是前期见不到成果。

作为智慧城市实干家,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持续投入,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构建智慧城市“黑土地”,即“沃土”数字平台(是ICT基础设施软硬件平台,也是基于“云、管、端”协同的平台)。同时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华为聚焦“管道”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通过平台开放能力,聚合生态伙伴,共同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而在过去十年,华为的研发投入约3940亿元人民币,2017年的研发投入897亿人民币,研发团队8万人;并在全球建成15个研究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华为在智慧城市核心的技术领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成为世界标准的重要贡献者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正如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所说:“华为在智慧城市的定位是做智慧城市的使能者和推动者”。

华为解读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见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见的地方才有成果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

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在中国,城市的建设各有热色。通过观察华为的智慧城市案例不难发现,华为的解决方案有的放矢。在智慧旅游领域,华为拥有智慧敦煌、智慧桂林、智慧鹿泉等案例;在智慧农业领域,华为建设了智慧高青、智慧益阳、智慧青岛(海水稻)等;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华为建设了智慧潍坊、物联鹰潭、智慧克拉玛依;在智慧环保领域,华为建设了智慧桓台;在智慧新区领域,华为建设了智慧兰州新区、智慧天津滨海新区等。此外,在智慧安监、智慧水利、智慧应急、智慧电表等领域,华为也积累了诸多案例。

就拿深圳来说,曾经是全国堵城之一,平均每公里510辆车,居全国之首,部分路段高峰时速仅为10.7Km/h。2017年开始,深圳市交警与华为合作,通过对道路交通数据的全量采集,感知路口实时、准确的路况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

简单一句话,“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结果,深圳相关区域平均车速提升15%,2018年第一季度,在全国城市拥堵排名中,深圳位列第46,在一线城市中排名最低。至此,深圳逐步退出“堵城”之列。

再如智慧农业案例。华为与青岛海水稻开发中心合作,通过在稻田的地下地表部署传感器,来感知土壤温度、光照、盐碱度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再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专家诊断系统,就可以实现精确的施肥和用药,土壤质量的监测,病虫害防治以及自动测产。该项目实现节水30%、节肥40%,同时经济收益提升20%。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我们能够在这15亿亩的盐碱地当中,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改造出1亿亩的耕田,那么它所产生的粮食相当于湖南省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8000万的人口。

软通智慧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李进用“因地制宜”形容针对性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他强调,产品可以复制,但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具体而言,“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做法,例如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适合做城市大脑,通过'横向数据融合',跨领域、多场景地解决城市交通、环保、应急、能源等城市治理问题。”“而对于我国庞大数量的县级城市来说,更需要通过明确的具体诉求达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比如做电子政务、做智能交通、做智慧旅游等,以'纵向数据打通'为重点,拉动当地产业升级。”

最终还是要回归“平台+生态”智慧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必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需要生态圈完成的”,张延德强调,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涉及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业务应用、ICT基础建设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厂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也很难独立为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华为也一样。

因此,华为面向智慧城市践行了“平台+生态”战略,以顶层设计和数字化平台为抓手,聚合业界合作伙伴,共同为政府提供服务。

华为在倡导智慧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业务边界线:“聚焦智慧城市的ICT(基础设施),做联接、做管道,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不与合作伙伴争利。

“不碰应用”,指团结更多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服务;“不碰数据”有三层含义:第一,华为不会通过技术手段去获取客户的数据;第二,华为不会用客户的数据做自己的商业变现,不会强迫客户与华为进行数据的交换;第三,华为为客户提供的是强大的、高性能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平台,不碰数据并不代表华为不懂数据。

同理,华为也希望合作伙伴也能恪守自己的业务边界,做好自己所擅长的事情。

比如,华为公司擅长的,一是智慧城市咨询规划,结合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为客户量身定制顶层规划;二是建设统筹的数字化使能平台,提供城市转型的数字化底座,实现物联网、大数据、GIS一张图、视频云以及融合通信这5大城市基础数字资源的统筹,构建智慧城市的“黑土地”;三是为智慧城市提供泛在连接,包括通过物联网、通信网络实现整体的连接。

自2016年华为推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以来,已经聚合了30家智慧城市生态圈核心伙伴,涉及城市规划、顶层设计、投资融资、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平台运营等诸多领域。

此次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博览会期间,华为联合软通智慧、华傲数据、ESRI(易智瑞)、洲明科技、睿呈科技等二十多家生态圈合作伙伴共同参展。

以华为与软通智慧的合作为例,据李进介绍,“软通智慧已经先后积累了80余项智慧城市成功案例。不仅在智慧桓台,在环京津冀的‘2+26’个城市中,软通智慧环保监测平台也已经落地应用,通过环保监测数据分析锁定污染源,决策分析。”

不难看出,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华为在全球40余个国家参与建设了120余座智慧城市,此番恰恰呼应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华为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