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政策宣贯 → 正文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工信部意见征集版)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13 14:25:31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四、评估体系设计思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指标范围,选取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指标,再选择适当样本做试评估,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检测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最终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前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范围:在明确智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范围,从智慧城市的准备情况、智慧城市的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考察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

指标选取:选取的特征指标必须能够体现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一层级下的指标能够综合反映智慧城市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主要指标数据来源有:城市统计年鉴、城市信息化年鉴、各地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与规划、《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政务网站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城市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等。

指标验证: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应向公众征集意见,并进行专家评审,广泛吸收各方建议。同时,可考虑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抽样评估。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横向对比,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对不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正,确定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

五、评估体系框架设计与指标说明

(一)框架设计

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我们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结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与发展路径,形成了由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类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总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城市智慧度

智慧准备

网络环境

技术准备

保障条件

智慧管理

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建设过程控制

运营管理模式

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覆盖度

获取便捷性

处理效率

 

(二)指标说明

根据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主要分为3大类指标:

一是智慧准备类。智慧准备以技术维度要素为主,反映深化智慧城市应用所必须的网络基础与关键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储备情况。这里主要选取了网络环境、技术准备、保障条件三个指标。

表2 智慧准备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网络环境

固定宽带

互联网平均速率

综合反映固定宽带的建设应用水平

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

光纤入户率

互联网普及率

移动互联网

3G网络覆盖率

综合反映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发展水平

WLAN覆盖率

智能手机拥有率

移动宽带用户比例

技术准备

物联网应用示范

经济运行重点行业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

综合反映城市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建设应用情况

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

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

云计算技术应用

云计算应用相关的示范工程建设成效

反映城市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情况

是否制定引导云计算应用的政策文件

对云计算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

保障条件

政策规划

是否制定智慧城市相关的发展纲要、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等文件

反映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

是否制定鼓励城市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政策文件

资金人才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融资支持力度

反映智慧城市相关资金人才的保障能力

城市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数量,以及高校、培训机构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数量

 

 

二是智慧管理类。智慧管理以管理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不断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以及适宜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情况。这里主要选取了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三个指标。

表3 智慧管理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单位面积信息采集、监控设备的数量

反映城市的综合信息采集能力

协同办公、资源共享、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监管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政府综合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经济监测、诚信监管、投资融资、节能减排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经济运行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环保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社会事业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供水、供电、供气、国土资源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市政资源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治安、应急、人防、危险品管理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汇集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支持城市管理决策的能力

综合反映系统的领导决策支持能力

在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提供等过程中使用电子化手段进行监督检查的能力

反映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电子监察能力

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升日常办公效率、进行城市管理的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运行管理部门的移动办公能力

建设过程控制

是否制定指导智慧城市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文件、规范

反映智慧城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规范性

进度偏差率=(实际完工时间-计划完工时间)/计划完工时间

反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进度偏差程度

预算偏差率=(实际投资-预算金额)/预算金额

反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预算偏差程度

运营管理模式

运营管理主体是否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模式的完善度和成熟度

运营管理资金的保障情况

是否制定运行管理相关的制度标准

三是智慧服务类。智慧服务以服务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类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和便捷高效水平。这里主要选取了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三个指标。

表4 智慧服务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智慧服务覆盖度

行政服务事项中能实现在线实时办理的比例

反映在线行政服务的覆盖水平

城市公共服务事项中能实现在线实时提供的比例

反映在线公共服务的覆盖水平

能否通过政府网站向公众实时公开财政资金使用、人事任免、统计数据等重要信息

反映政府网站重要信息的覆盖水平

医疗、社保、教育、就业、交通等领域是否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实时的在线咨询投诉

反映重点领域在线咨询投诉的覆盖水平

获取便捷性

政府网站和相关公共服务网站建设水平

反映城市服务获取的便捷程度

政务移动应用和公共服务移动应用的建设水平

能否分析用户需求,主动推送相关信息和服务

能否围绕用户服务需求,将相关服务事项和信息资源进行关联,向用户展示提供

处理效率

审批大厅服务事项的平均办理时间

综合反映城市的办事效率

业务咨询的平均答复时间

投诉问题的平均处理答复时间

在线服务系统的响应速度

 

 

 

 

关键字:智慧城市评估工信部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工信部意见征集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政策宣贯 → 正文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工信部意见征集版)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13 14:25:31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四、评估体系设计思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指标范围,选取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指标,再选择适当样本做试评估,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检测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最终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前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范围:在明确智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范围,从智慧城市的准备情况、智慧城市的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考察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

指标选取:选取的特征指标必须能够体现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一层级下的指标能够综合反映智慧城市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主要指标数据来源有:城市统计年鉴、城市信息化年鉴、各地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与规划、《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政务网站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城市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等。

指标验证: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应向公众征集意见,并进行专家评审,广泛吸收各方建议。同时,可考虑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抽样评估。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横向对比,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对不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正,确定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

五、评估体系框架设计与指标说明

(一)框架设计

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我们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结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与发展路径,形成了由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类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总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城市智慧度

智慧准备

网络环境

技术准备

保障条件

智慧管理

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建设过程控制

运营管理模式

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覆盖度

获取便捷性

处理效率

 

(二)指标说明

根据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主要分为3大类指标:

一是智慧准备类。智慧准备以技术维度要素为主,反映深化智慧城市应用所必须的网络基础与关键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储备情况。这里主要选取了网络环境、技术准备、保障条件三个指标。

表2 智慧准备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网络环境

固定宽带

互联网平均速率

综合反映固定宽带的建设应用水平

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

光纤入户率

互联网普及率

移动互联网

3G网络覆盖率

综合反映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发展水平

WLAN覆盖率

智能手机拥有率

移动宽带用户比例

技术准备

物联网应用示范

经济运行重点行业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

综合反映城市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建设应用情况

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

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

云计算技术应用

云计算应用相关的示范工程建设成效

反映城市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情况

是否制定引导云计算应用的政策文件

对云计算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

保障条件

政策规划

是否制定智慧城市相关的发展纲要、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等文件

反映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

是否制定鼓励城市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政策文件

资金人才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融资支持力度

反映智慧城市相关资金人才的保障能力

城市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数量,以及高校、培训机构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数量

 

 

二是智慧管理类。智慧管理以管理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不断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以及适宜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情况。这里主要选取了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三个指标。

表3 智慧管理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单位面积信息采集、监控设备的数量

反映城市的综合信息采集能力

协同办公、资源共享、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监管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政府综合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经济监测、诚信监管、投资融资、节能减排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经济运行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环保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社会事业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供水、供电、供气、国土资源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市政资源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治安、应急、人防、危险品管理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汇集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支持城市管理决策的能力

综合反映系统的领导决策支持能力

在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提供等过程中使用电子化手段进行监督检查的能力

反映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电子监察能力

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升日常办公效率、进行城市管理的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运行管理部门的移动办公能力

建设过程控制

是否制定指导智慧城市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文件、规范

反映智慧城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规范性

进度偏差率=(实际完工时间-计划完工时间)/计划完工时间

反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进度偏差程度

预算偏差率=(实际投资-预算金额)/预算金额

反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预算偏差程度

运营管理模式

运营管理主体是否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模式的完善度和成熟度

运营管理资金的保障情况

是否制定运行管理相关的制度标准

三是智慧服务类。智慧服务以服务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类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和便捷高效水平。这里主要选取了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三个指标。

表4 智慧服务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智慧服务覆盖度

行政服务事项中能实现在线实时办理的比例

反映在线行政服务的覆盖水平

城市公共服务事项中能实现在线实时提供的比例

反映在线公共服务的覆盖水平

能否通过政府网站向公众实时公开财政资金使用、人事任免、统计数据等重要信息

反映政府网站重要信息的覆盖水平

医疗、社保、教育、就业、交通等领域是否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实时的在线咨询投诉

反映重点领域在线咨询投诉的覆盖水平

获取便捷性

政府网站和相关公共服务网站建设水平

反映城市服务获取的便捷程度

政务移动应用和公共服务移动应用的建设水平

能否分析用户需求,主动推送相关信息和服务

能否围绕用户服务需求,将相关服务事项和信息资源进行关联,向用户展示提供

处理效率

审批大厅服务事项的平均办理时间

综合反映城市的办事效率

业务咨询的平均答复时间

投诉问题的平均处理答复时间

在线服务系统的响应速度

 

 

 

 

关键字:智慧城市评估工信部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