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环保 → 正文

智慧型环保建设框架拟定 重庆经验借鉴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23 13:40:38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随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复杂,对环保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环境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监控已成为人们共识。

我国在2013年创建103个“智慧城市”,在环保领域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来感知、分析、整合各类环境保护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来响应,使环境决策更加切合环境发展的需要,“智慧环保”应运而生。

一、“智慧环保”的基本理念及意义

“智慧环保”的基础是物联网。基于“数字环保”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发展,构建环保领域覆盖全国的物联网系统,是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转化的第一步。在全国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智慧环保”试点,建立环境捂脸监测网络,实时采集污染源数据、水环境质量数据、空气环境质量数据、噪声数据等环境信息,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控,对各种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将为“智慧环保”的全面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智慧环保”从概念的形成到全社会的参与,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是新时期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环保”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感知为先、传输为基、计算为要、管理为本,构建环境与社会全向互联的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率先实现环境监测与监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率先实现环保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率先探索环保物联网系统建设,达到“测得准、传得快、算得请、管得好”的智慧环保总体目标,对于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提升环境监管的现代化水平,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庆建设环保物联网经验

重庆市环保局近日组织召开全市环保物联网工作会,部署了2015年全市环保物联网的工作要点,要求今年内建成全市环保物联网总体框架,实现环境信息横向互通、纵向互联。

会议要求,2015年全市环保物联网工作要以数据贯通为突破口,建设市区两级主干,同时扩展环保物联网前端覆盖范围,建立区县环保物联网监控调度分中心,推动智能移动终端配备和环保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在全市实现“一网一端一中心”。

根据全市环保物联网会议的部署,重庆各区县环保部门须配合市环保局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环保物联网调度中心、智能移动终端、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环境管理软件系统等平台的建设。

此外,各区县环保局还需独立承担单位内网建设、安装环境污染源监管点电子标签、补充完善污染源基础数据、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等任务。

会议还明确了环保物联网的牵头单位,由重庆市环保局对全市环保物联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运维,将全市环保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到市级环保云平台,由市级环保云统一提供服务。此外,各区县环保部门的系统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实现与市级环保云平台的共享和互通。

三、结语

“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的延伸,但随着“智慧环保”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其内涵与数字环保相比有着深刻的变革。“智慧环保”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实现“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重大跨越,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智慧环保”的概念与内涵仍在不断丰富,其建设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

“智慧环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型技术支撑手段的应用和面向综合性决策智能化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新兴的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环境模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环保”的技术支撑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另一方面,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面向环境管理中的综合性决策需求也日益迫切。

如何有效的进行环境形势分析与预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趋势,建立环境经济形势分析指数与预警方法,开发短、中、长期环境预测模型系统,开展环境形势分析与预测,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环境问题;如何针对环境目标与方案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多情景方案、模型方法及决策支持平台,开展不同目标可达性及多方案的优选模拟理论与应用研究;如何以投入产出模型、CGE模型、费用效益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为基础,开展环境政策的模拟分析,对环境政策投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分析,是未来“智慧环保”在宏观决策层面关注的重点领域。

关键字:CGE模型建设框架环保部门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x 智慧型环保建设框架拟定 重庆经验借鉴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环保 → 正文

智慧型环保建设框架拟定 重庆经验借鉴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23 13:40:38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随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复杂,对环保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环境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监控已成为人们共识。

我国在2013年创建103个“智慧城市”,在环保领域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来感知、分析、整合各类环境保护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来响应,使环境决策更加切合环境发展的需要,“智慧环保”应运而生。

一、“智慧环保”的基本理念及意义

“智慧环保”的基础是物联网。基于“数字环保”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发展,构建环保领域覆盖全国的物联网系统,是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转化的第一步。在全国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智慧环保”试点,建立环境捂脸监测网络,实时采集污染源数据、水环境质量数据、空气环境质量数据、噪声数据等环境信息,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控,对各种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将为“智慧环保”的全面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智慧环保”从概念的形成到全社会的参与,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是新时期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环保”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感知为先、传输为基、计算为要、管理为本,构建环境与社会全向互联的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率先实现环境监测与监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率先实现环保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率先探索环保物联网系统建设,达到“测得准、传得快、算得请、管得好”的智慧环保总体目标,对于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提升环境监管的现代化水平,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庆建设环保物联网经验

重庆市环保局近日组织召开全市环保物联网工作会,部署了2015年全市环保物联网的工作要点,要求今年内建成全市环保物联网总体框架,实现环境信息横向互通、纵向互联。

会议要求,2015年全市环保物联网工作要以数据贯通为突破口,建设市区两级主干,同时扩展环保物联网前端覆盖范围,建立区县环保物联网监控调度分中心,推动智能移动终端配备和环保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在全市实现“一网一端一中心”。

根据全市环保物联网会议的部署,重庆各区县环保部门须配合市环保局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环保物联网调度中心、智能移动终端、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环境管理软件系统等平台的建设。

此外,各区县环保局还需独立承担单位内网建设、安装环境污染源监管点电子标签、补充完善污染源基础数据、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等任务。

会议还明确了环保物联网的牵头单位,由重庆市环保局对全市环保物联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运维,将全市环保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到市级环保云平台,由市级环保云统一提供服务。此外,各区县环保部门的系统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实现与市级环保云平台的共享和互通。

三、结语

“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的延伸,但随着“智慧环保”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其内涵与数字环保相比有着深刻的变革。“智慧环保”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实现“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重大跨越,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智慧环保”的概念与内涵仍在不断丰富,其建设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

“智慧环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型技术支撑手段的应用和面向综合性决策智能化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新兴的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环境模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环保”的技术支撑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另一方面,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面向环境管理中的综合性决策需求也日益迫切。

如何有效的进行环境形势分析与预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趋势,建立环境经济形势分析指数与预警方法,开发短、中、长期环境预测模型系统,开展环境形势分析与预测,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环境问题;如何针对环境目标与方案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多情景方案、模型方法及决策支持平台,开展不同目标可达性及多方案的优选模拟理论与应用研究;如何以投入产出模型、CGE模型、费用效益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为基础,开展环境政策的模拟分析,对环境政策投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分析,是未来“智慧环保”在宏观决策层面关注的重点领域。

关键字:CGE模型建设框架环保部门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