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园区 → 正文

中国智慧园区的梦想与现实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9 12:19:55 本文摘自: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工信部统计,目前我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住建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多达到193个。在智慧化大军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产业园区受到了极大关注,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

工信部2014年批准中关村软件园等9家园区为全国首批智慧软件园区试点单位;上海于2014年推出了首批12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涵盖临港产业区、康桥产业区、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软件园、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等,上海市还出台意见,到2020年,将基本确立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的新型园区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由亿达中国、天安数码、北科建、北京经开等市场化企业主导的园区,也纷纷试水智慧化。

那么,智慧园区是否如表面看上去那么热?如何解决智慧园区建设的资金瓶颈?智慧园区真正见成效需要多长时间?复旦益邦首席技术官余涛接受了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的专访,据介绍,复旦益邦是智慧城市国家建设标准参编单位之一、智慧城市国家评价标准主编单位之一,在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方面有实施案例。

专访:余涛,复旦益邦首席技术官

智慧园区硬门槛:四大能力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园区智慧化的市场有多大?

【余涛】:挺难说,粗略计算,按照每平方公里1.5亿元的投入来看,中国国家级开发区437个,省级1600多个,还有两万多个各种各样的主题园区,光这部分的市场那就非常庞大。从市场体量来看,在整个智慧城市里面是最大的一块。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评判一个园区是否智慧,有哪些标准?

【余涛】:我们对中国园区30年发展做了一个相对较全面的梳理,从发展阶段看,从早期的土地开发,到要素聚集到创新突破,产业园区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下一步应该是追求园区品牌价值,追求园区相互之间品牌化和差异化优势。对智慧园区,我们定义了四种能力。

一是全面感知能力。要获取园区所有的运行状态,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感知装备,来获得基本数据,当然数据不会说话,只是客观状态的表示。

二是互联互通能力。有些数据的应激性非常高,数据如何瞬间传输到园区的运营系统中心?传输能力达不到智慧就达不到,比如那边着火了好几分钟我这边才知道问题,火灾可能就控制不住。

三是协同创新能力。比如平安园区,把安防、消防、应急统一在一起,不要出现盗窃事件我跑到物业去看,应急问题跑到应急办去找,出了火灾跑到消防单位去看,而是用一个集中平台来解决“平安”的事情。

四是普适服务能力。把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平台孤岛集成起来,打通、整合园区各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是非常有难度的,现在一些合作伙伴觉得做系统集成没什么意思,含金量不高,但真正操作起来,实现物理、逻辑、调度的管理统一,并不容易。

“冷热”矛盾背后存三大误区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一方面,园区智慧化非常火;另一方面,园区的管理者对建设智慧园区又有所观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余涛】:如果你说,智慧园区我帮你包了,一分钱也不用投,肯定热。很多园区管理者对智慧园区理解存在误区。

第一个误区,希望在1-2年内,特别是任期内,要见到智慧化的效果;第二个误区,觉得智慧化无非是一个信息化系统,一些地方政务本身已经是一站式服务了,没有必要进一步集成,这种误区比较常见;还有一种,想做,但是政府本身负债率很高,各方面都缺钱,甚至缺钱的程度超乎想象,空有热情但做不到。

最近我们针对智慧城市试点跑了不到一百家企业,对市场底层的需求非常了解。其实,智慧系统可以解决很多园区面临的二次创业难题。有的园区经历了近三十年或者十几年的发展,突然进入到一个平台期,土地开发得差不多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规模了,服务密集到一定程度,后面再怎么走,没有了方向,这是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的现象之一。

园区在经过多年经营后,沉淀和积累数据非常多,但并没有被好好利用。我看过一个数据,我们国家GDP的68%来自园区,但是我们国家的单位GDP能耗超过美国很多倍,这意味着园区部分的能耗也占了很大比例,怎样降低这部分的能耗?如果通过智慧园区系统将能耗漏洞加以计算,采用新技术节约一千万,这本身于园区、于企业都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PPP模式望成破题利器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建设智慧园区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

【余涛】:很多园区的领导说不敢第一个吃螃蟹,怕投资失败影响到自己的政绩、业绩。那么,在当前的环境下,PPP创新就非常有价值,因为PPP创新使用到位的话,根本不用担心打水漂。

曾经有人问我,建智慧园区一平方米要投多少钱,能不能算出来?国际上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人专门计算。这个问题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倒推它,比如,传统工业园区一平方米产出大概是600—1500元,保守估计,投入产出比一般是1:3,上海可能高很多1:6甚至1:7,我们按最保守的估计1:3,意味着600块钱的产出,需要智慧投入200块,按照这个保守的估计,可以算出,一个5平方公里的智慧园区建设,大约需要投入10亿元左右,这跟实际投入差不多,有的园区十二三平方公里,一期动用资金投入在十六七亿,基本这是一个配比。

发改委的文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句话最早在1993年就听到,如何发挥?市场无非靠资本驱动,资本可以把人才、技术、管理能力整合起来,投入100块钱赚1000块钱出来,这种决定性作用以前没有放开,以后可能有更多PPP政策放出,让资本真正发挥价值。

当资本进来的时候,管委会的领导要做好的,就是选好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PPP项目公司(SPV)放大资源。

如果能有效实施PPP,经过一到二次的两级放大,资金池足以支撑园区未来5到10年的发展。管委会后面要做的,就是赋予特许经营权,使资金有钱可赚同时防范暴利。在PPP模式下,管委会的绝大部分的精力可以转移到园区服务和治理上。

智慧园区标杆尚未出现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是否刚刚起步的园区和成熟化的园区是智慧园区建设中的两大类型?

【余涛】:可以这么说。有的园区完全是新的,没有老系统升级转型的投入,完全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多规融合的手段,用全新的理念系统建设园区道路、能耗、功能分区、信息系统等。第二种,白富美。这类园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平台,技术很好,但还不清楚或者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往智慧化方向转移,这类园区的基础已经很好了,只要找到动力,转智慧化的速度非常快,这种园区的智慧化的市场空间可能非常吸引人,尤其会吸引知名企业参与进去。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国内是否已经出现符合智慧化标准的园区?

【余涛】:上海、北京有一些园区的智慧基础设施做得比较好,因为城市的平均信息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真正智慧的园区还没有。

从2013年1月国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至今才2年左右,而整个智慧园区的建设周期少则3-5年,多则8-10年,所以智慧园区的雏形还没有出现。

目前,智慧园区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在落地和应用层面,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宽带、无线网络覆盖等,本身的投资就非常大,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也往往需要PPP的方式介入。此外,园区的动力可能还不够,资金、技术实力不够。其实基础设施完善后,后面的智慧化就很快。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你预计哪些城市的园区会走在前面?

【余涛】:一线城市里面像上海、北京的平均信息化水平很高,基础好;后面像深圳、青岛、广州甚至包括珠海等城市我也看好。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从规划中的智慧,到园区中的业主能够真正感知到智慧,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

【余涛】:在上海的话,可能很快,大约3-5年就可以真实感受到。

关键字:园区中国

本文摘自: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x 中国智慧园区的梦想与现实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园区 → 正文

中国智慧园区的梦想与现实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9 12:19:55 本文摘自: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工信部统计,目前我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住建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多达到193个。在智慧化大军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产业园区受到了极大关注,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

工信部2014年批准中关村软件园等9家园区为全国首批智慧软件园区试点单位;上海于2014年推出了首批12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涵盖临港产业区、康桥产业区、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软件园、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等,上海市还出台意见,到2020年,将基本确立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的新型园区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由亿达中国、天安数码、北科建、北京经开等市场化企业主导的园区,也纷纷试水智慧化。

那么,智慧园区是否如表面看上去那么热?如何解决智慧园区建设的资金瓶颈?智慧园区真正见成效需要多长时间?复旦益邦首席技术官余涛接受了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的专访,据介绍,复旦益邦是智慧城市国家建设标准参编单位之一、智慧城市国家评价标准主编单位之一,在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方面有实施案例。

专访:余涛,复旦益邦首席技术官

智慧园区硬门槛:四大能力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园区智慧化的市场有多大?

【余涛】:挺难说,粗略计算,按照每平方公里1.5亿元的投入来看,中国国家级开发区437个,省级1600多个,还有两万多个各种各样的主题园区,光这部分的市场那就非常庞大。从市场体量来看,在整个智慧城市里面是最大的一块。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评判一个园区是否智慧,有哪些标准?

【余涛】:我们对中国园区30年发展做了一个相对较全面的梳理,从发展阶段看,从早期的土地开发,到要素聚集到创新突破,产业园区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下一步应该是追求园区品牌价值,追求园区相互之间品牌化和差异化优势。对智慧园区,我们定义了四种能力。

一是全面感知能力。要获取园区所有的运行状态,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感知装备,来获得基本数据,当然数据不会说话,只是客观状态的表示。

二是互联互通能力。有些数据的应激性非常高,数据如何瞬间传输到园区的运营系统中心?传输能力达不到智慧就达不到,比如那边着火了好几分钟我这边才知道问题,火灾可能就控制不住。

三是协同创新能力。比如平安园区,把安防、消防、应急统一在一起,不要出现盗窃事件我跑到物业去看,应急问题跑到应急办去找,出了火灾跑到消防单位去看,而是用一个集中平台来解决“平安”的事情。

四是普适服务能力。把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平台孤岛集成起来,打通、整合园区各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是非常有难度的,现在一些合作伙伴觉得做系统集成没什么意思,含金量不高,但真正操作起来,实现物理、逻辑、调度的管理统一,并不容易。

“冷热”矛盾背后存三大误区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一方面,园区智慧化非常火;另一方面,园区的管理者对建设智慧园区又有所观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余涛】:如果你说,智慧园区我帮你包了,一分钱也不用投,肯定热。很多园区管理者对智慧园区理解存在误区。

第一个误区,希望在1-2年内,特别是任期内,要见到智慧化的效果;第二个误区,觉得智慧化无非是一个信息化系统,一些地方政务本身已经是一站式服务了,没有必要进一步集成,这种误区比较常见;还有一种,想做,但是政府本身负债率很高,各方面都缺钱,甚至缺钱的程度超乎想象,空有热情但做不到。

最近我们针对智慧城市试点跑了不到一百家企业,对市场底层的需求非常了解。其实,智慧系统可以解决很多园区面临的二次创业难题。有的园区经历了近三十年或者十几年的发展,突然进入到一个平台期,土地开发得差不多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规模了,服务密集到一定程度,后面再怎么走,没有了方向,这是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的现象之一。

园区在经过多年经营后,沉淀和积累数据非常多,但并没有被好好利用。我看过一个数据,我们国家GDP的68%来自园区,但是我们国家的单位GDP能耗超过美国很多倍,这意味着园区部分的能耗也占了很大比例,怎样降低这部分的能耗?如果通过智慧园区系统将能耗漏洞加以计算,采用新技术节约一千万,这本身于园区、于企业都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PPP模式望成破题利器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建设智慧园区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

【余涛】:很多园区的领导说不敢第一个吃螃蟹,怕投资失败影响到自己的政绩、业绩。那么,在当前的环境下,PPP创新就非常有价值,因为PPP创新使用到位的话,根本不用担心打水漂。

曾经有人问我,建智慧园区一平方米要投多少钱,能不能算出来?国际上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人专门计算。这个问题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倒推它,比如,传统工业园区一平方米产出大概是600—1500元,保守估计,投入产出比一般是1:3,上海可能高很多1:6甚至1:7,我们按最保守的估计1:3,意味着600块钱的产出,需要智慧投入200块,按照这个保守的估计,可以算出,一个5平方公里的智慧园区建设,大约需要投入10亿元左右,这跟实际投入差不多,有的园区十二三平方公里,一期动用资金投入在十六七亿,基本这是一个配比。

发改委的文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句话最早在1993年就听到,如何发挥?市场无非靠资本驱动,资本可以把人才、技术、管理能力整合起来,投入100块钱赚1000块钱出来,这种决定性作用以前没有放开,以后可能有更多PPP政策放出,让资本真正发挥价值。

当资本进来的时候,管委会的领导要做好的,就是选好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PPP项目公司(SPV)放大资源。

如果能有效实施PPP,经过一到二次的两级放大,资金池足以支撑园区未来5到10年的发展。管委会后面要做的,就是赋予特许经营权,使资金有钱可赚同时防范暴利。在PPP模式下,管委会的绝大部分的精力可以转移到园区服务和治理上。

智慧园区标杆尚未出现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是否刚刚起步的园区和成熟化的园区是智慧园区建设中的两大类型?

【余涛】:可以这么说。有的园区完全是新的,没有老系统升级转型的投入,完全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多规融合的手段,用全新的理念系统建设园区道路、能耗、功能分区、信息系统等。第二种,白富美。这类园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平台,技术很好,但还不清楚或者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往智慧化方向转移,这类园区的基础已经很好了,只要找到动力,转智慧化的速度非常快,这种园区的智慧化的市场空间可能非常吸引人,尤其会吸引知名企业参与进去。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国内是否已经出现符合智慧化标准的园区?

【余涛】:上海、北京有一些园区的智慧基础设施做得比较好,因为城市的平均信息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真正智慧的园区还没有。

从2013年1月国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至今才2年左右,而整个智慧园区的建设周期少则3-5年,多则8-10年,所以智慧园区的雏形还没有出现。

目前,智慧园区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在落地和应用层面,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宽带、无线网络覆盖等,本身的投资就非常大,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也往往需要PPP的方式介入。此外,园区的动力可能还不够,资金、技术实力不够。其实基础设施完善后,后面的智慧化就很快。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你预计哪些城市的园区会走在前面?

【余涛】:一线城市里面像上海、北京的平均信息化水平很高,基础好;后面像深圳、青岛、广州甚至包括珠海等城市我也看好。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从规划中的智慧,到园区中的业主能够真正感知到智慧,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

【余涛】:在上海的话,可能很快,大约3-5年就可以真实感受到。

关键字:园区中国

本文摘自: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