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医疗 → 正文

陈刚:建设健康雄安需要汇聚全球智慧,创新健康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5 15:38:07 本文摘自:经济网

11月13日下午,为期三天的首届雄安国际健康论坛在河北开幕。河北省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出席本次论坛,并作重要发言。他表示,建设健康雄安需要汇聚全球智慧,需要创新健康发展模式,将以改革创新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创新示范中心、高端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生物产业基地。

河北省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致辞

河北省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致辞

以下是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全民健康,他强调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做出重大战略部署。雄安新区将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设立之初就把健康融入规划建设全过程,致力于建设健康雄安,在打造健康中国战略样板上做出有益探索。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健康中国战略样板之城,我们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健康雄安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全体人民都拥有均等化、均质化、易获得的健康服务。

雄安新区将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健康的发展模式,秉承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与人在交互之中共同生长。实现健康雄安需要汇聚全球智慧,更需要创新健康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四个实现:即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生命健康技术发展向生命健康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转变,实现健康产业发展向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融合发展转变。让雄安构筑起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雄安真正成为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生态宜居,且具备优质公共服务的新型城市。

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一座绿色、智能、创新的健康之城。健康之城需要绿色,绿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本保障,雄安新区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聚焦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真正构建起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真正建成绿色低碳宜居新城区。健康之城需要智慧,雄安新区将建立智慧健康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健康医疗数据应用中心,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医疗卫生深度融合,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居民健康平台,探索建立有效应用和保障激励机制,推进智慧医疗,强化信息的共联共享,推进新区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健康之城需要创新,雄安新区将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协同医学科技研发平台,积极承接国际国家重大医学科研项目,不断制定完善支持医学科研相关配套政策,增强医学科研实力和重大成果转化能力,打造国际一流产学研综合体,建设国际一流健康产业园,推动国际前沿水平的健康产品研发和临床应用。

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坚持城市与人全生命周期共生长的健康之城。雄安新区将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来进行推进实施,在顶层设计上,我们考虑以健康为导向,以创新服务和组织模式为方向,以基层医疗卫生为支撑,以体系整合共享为抓手,构建形成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聚集资源上,将努力增强优质健康资源总量,建设及临床医疗服务,医疗教育,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将医学科研成果最先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健康绩效;在整体布局上,根据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应急救援,儿科、妇产科等领域建设,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区域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机构;在具体建设上,根据不同功能布局,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率,达标率百分之百,全面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构建基于大数据管理运营的智能卫生健康管理中枢,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的卫生健康服务。

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一座高端健康产业的集聚之城。雄安新区将以改革创新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引进京津及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国内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合作,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创新示范中心、高端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生物产业基地,努力汇聚优质要素集聚雄安。雄安新区将聚焦前沿科技引领健康产业发展,在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字:健康发展全球建设

本文摘自:经济网

x 陈刚:建设健康雄安需要汇聚全球智慧,创新健康发展模式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医疗 → 正文

陈刚:建设健康雄安需要汇聚全球智慧,创新健康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5 15:38:07 本文摘自:经济网

11月13日下午,为期三天的首届雄安国际健康论坛在河北开幕。河北省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出席本次论坛,并作重要发言。他表示,建设健康雄安需要汇聚全球智慧,需要创新健康发展模式,将以改革创新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创新示范中心、高端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生物产业基地。

河北省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致辞

河北省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致辞

以下是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全民健康,他强调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做出重大战略部署。雄安新区将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设立之初就把健康融入规划建设全过程,致力于建设健康雄安,在打造健康中国战略样板上做出有益探索。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健康中国战略样板之城,我们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健康雄安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全体人民都拥有均等化、均质化、易获得的健康服务。

雄安新区将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健康的发展模式,秉承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与人在交互之中共同生长。实现健康雄安需要汇聚全球智慧,更需要创新健康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四个实现:即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生命健康技术发展向生命健康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转变,实现健康产业发展向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融合发展转变。让雄安构筑起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雄安真正成为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生态宜居,且具备优质公共服务的新型城市。

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一座绿色、智能、创新的健康之城。健康之城需要绿色,绿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本保障,雄安新区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聚焦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真正构建起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真正建成绿色低碳宜居新城区。健康之城需要智慧,雄安新区将建立智慧健康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健康医疗数据应用中心,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医疗卫生深度融合,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居民健康平台,探索建立有效应用和保障激励机制,推进智慧医疗,强化信息的共联共享,推进新区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健康之城需要创新,雄安新区将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协同医学科技研发平台,积极承接国际国家重大医学科研项目,不断制定完善支持医学科研相关配套政策,增强医学科研实力和重大成果转化能力,打造国际一流产学研综合体,建设国际一流健康产业园,推动国际前沿水平的健康产品研发和临床应用。

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坚持城市与人全生命周期共生长的健康之城。雄安新区将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来进行推进实施,在顶层设计上,我们考虑以健康为导向,以创新服务和组织模式为方向,以基层医疗卫生为支撑,以体系整合共享为抓手,构建形成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聚集资源上,将努力增强优质健康资源总量,建设及临床医疗服务,医疗教育,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将医学科研成果最先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健康绩效;在整体布局上,根据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应急救援,儿科、妇产科等领域建设,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区域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机构;在具体建设上,根据不同功能布局,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率,达标率百分之百,全面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构建基于大数据管理运营的智能卫生健康管理中枢,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的卫生健康服务。

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一座高端健康产业的集聚之城。雄安新区将以改革创新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引进京津及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国内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合作,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创新示范中心、高端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生物产业基地,努力汇聚优质要素集聚雄安。雄安新区将聚焦前沿科技引领健康产业发展,在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字:健康发展全球建设

本文摘自:经济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