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应成盲区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朱宁宁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29 16:25:44 本文摘自:法制日报

今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网络安全法草案。草案自7月6日起在网上全文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网络安全法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立法程序。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法治建设在我国整个法治建设中才刚刚起步,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互联网法治大会上,围绕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障我国的网络安全、应走一条什么样的网络安全立法之路等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指出,网络安全从主体上看是国家的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在网络中的体现。网络安全应包括技术安全和法律安全两方面内容。

刘德良认为,在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中,仍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首先,在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方面,现在看仍有立法缺陷,应进一步完善。其次,公共网络安全方面不能忽视。比如一些网站存在漏洞,用户一旦中招,很容易遭受损失。这种公共网络安全是针对不特定人群,必须要立法保护不特定人群的财产安全。再次,私人网络安全也应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上网的时候,电脑、手机以及企业的服务器,都应该是安全的,要防范非法侵入。

就如何构建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刘德良主张采取“三横三纵”的网络立法模式。所谓三横,即从内容上,首先保障软硬件本身安全,要做好市场准入,其次要防止非法侵入,再次就是防范非法有害信息传播。所谓三纵,即从主体上看,分为国家网络安全、公共网络安全和私人网络安全。

对于网络安全法草案,刘德良认为,除了做好自我防护,构建好盾牌,还要注意防范非法侵入,对非法制作、传播和使用恶意程序,侵入国家、私人和公共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也必须进行打击,目前草案中缺失这部分内容。

“网络安全法涉及的方面应包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产业利益和私人利益。”刘德良认为,国家安全法是网络安全法的直接依据,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要注意处理好利益均衡原则,也就是说,要把国家利益、产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用全局思维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立法,此外,还要处理好与宪法、刑法等其他法律的关系,从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立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品新分析指出,网络安全法草案共7章68条,规定了4个方面的网络安全,包括网络服务产品的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但他认为,草案的缺陷之一就是只对政府部门的权力作出规定,但是对其义务和责任却没有涉及。比如,相关部门如果该查处的没有查处,这种情况下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并没有规定,另一方面,草案对服务商和个人的义务规定得比较多。

“网络安全需要共治,这就要求所有主体都要参与进来,特别是最广大的民众以及网络服务商。再比如,对网络虚拟财产权的保护,也应该在立法中有所体现。这些如果没有,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达不到维护网络安全的效果。”刘品新认为,虽然合理化了监管机关的权力,但是其他义务方面并没有涉及。他呼吁网络安全立法一定要进行转型,要由权力的条款走向权利的条款,要脱离这种管制性行政条例的升级版本化,走向综合性的基本法。

在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鹏看来,在对待互联网发展的问题上,想实现互联网法治,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法无授权就不可以对互联网进行管制。

张鹏分析指出,我国目前仍面临一些互联网法治立法层面的困境。首先,在互联网内容和网络硬件管理上设置了各种行政许可和限制。比如,互联网出版、互联网视听节目、域名、电子公告、互联网广告、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文化、互联网信息服务、博客、微博,网络实名制、要求运营商记录备份及供有关机关查阅等。这些许可和管制涉及到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及公民隐私等属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都应当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来立法规定,但实际上大都是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来规范的。此外,还存在大量没有法律依据和授权的政府行为,也急需进行立法规范。

那么,我国互联网法治的出路在哪里呢?张鹏认为,目前我国互联网法治面临的困境太多,而实现互联网法治的出路也就是实现法治的出路。建议首先将目前违反宪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的一些管制规定废除。减少互联网管制,也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归根结底,只有让权力在人民的监督下运行,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法治。”张鹏说。

关键字:网络安全网络硬件网络数据安全

本文摘自:法制日报

x 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应成盲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应成盲区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朱宁宁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29 16:25:44 本文摘自:法制日报

今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网络安全法草案。草案自7月6日起在网上全文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网络安全法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立法程序。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法治建设在我国整个法治建设中才刚刚起步,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互联网法治大会上,围绕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障我国的网络安全、应走一条什么样的网络安全立法之路等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指出,网络安全从主体上看是国家的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在网络中的体现。网络安全应包括技术安全和法律安全两方面内容。

刘德良认为,在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中,仍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首先,在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方面,现在看仍有立法缺陷,应进一步完善。其次,公共网络安全方面不能忽视。比如一些网站存在漏洞,用户一旦中招,很容易遭受损失。这种公共网络安全是针对不特定人群,必须要立法保护不特定人群的财产安全。再次,私人网络安全也应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上网的时候,电脑、手机以及企业的服务器,都应该是安全的,要防范非法侵入。

就如何构建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刘德良主张采取“三横三纵”的网络立法模式。所谓三横,即从内容上,首先保障软硬件本身安全,要做好市场准入,其次要防止非法侵入,再次就是防范非法有害信息传播。所谓三纵,即从主体上看,分为国家网络安全、公共网络安全和私人网络安全。

对于网络安全法草案,刘德良认为,除了做好自我防护,构建好盾牌,还要注意防范非法侵入,对非法制作、传播和使用恶意程序,侵入国家、私人和公共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也必须进行打击,目前草案中缺失这部分内容。

“网络安全法涉及的方面应包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产业利益和私人利益。”刘德良认为,国家安全法是网络安全法的直接依据,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要注意处理好利益均衡原则,也就是说,要把国家利益、产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用全局思维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立法,此外,还要处理好与宪法、刑法等其他法律的关系,从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立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品新分析指出,网络安全法草案共7章68条,规定了4个方面的网络安全,包括网络服务产品的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但他认为,草案的缺陷之一就是只对政府部门的权力作出规定,但是对其义务和责任却没有涉及。比如,相关部门如果该查处的没有查处,这种情况下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并没有规定,另一方面,草案对服务商和个人的义务规定得比较多。

“网络安全需要共治,这就要求所有主体都要参与进来,特别是最广大的民众以及网络服务商。再比如,对网络虚拟财产权的保护,也应该在立法中有所体现。这些如果没有,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达不到维护网络安全的效果。”刘品新认为,虽然合理化了监管机关的权力,但是其他义务方面并没有涉及。他呼吁网络安全立法一定要进行转型,要由权力的条款走向权利的条款,要脱离这种管制性行政条例的升级版本化,走向综合性的基本法。

在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鹏看来,在对待互联网发展的问题上,想实现互联网法治,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法无授权就不可以对互联网进行管制。

张鹏分析指出,我国目前仍面临一些互联网法治立法层面的困境。首先,在互联网内容和网络硬件管理上设置了各种行政许可和限制。比如,互联网出版、互联网视听节目、域名、电子公告、互联网广告、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文化、互联网信息服务、博客、微博,网络实名制、要求运营商记录备份及供有关机关查阅等。这些许可和管制涉及到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及公民隐私等属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都应当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来立法规定,但实际上大都是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来规范的。此外,还存在大量没有法律依据和授权的政府行为,也急需进行立法规范。

那么,我国互联网法治的出路在哪里呢?张鹏认为,目前我国互联网法治面临的困境太多,而实现互联网法治的出路也就是实现法治的出路。建议首先将目前违反宪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的一些管制规定废除。减少互联网管制,也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归根结底,只有让权力在人民的监督下运行,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法治。”张鹏说。

关键字:网络安全网络硬件网络数据安全

本文摘自:法制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