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提升网络素养 增强网络安全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蒋颖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0-11 17:07:50 本文摘自:四川日报

今天,网络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平台、民众和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互联网发展造就的网络生态,既可能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是负面舆情的搅拌机。由此,网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建设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除国家层面对网络空间加强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之外,还必须注重提升网民网络素养,尤其是要提升青少年网民的网络素养。作为网络社会最基本的元素,网民网络素养是网络空间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互联网长远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必要因素。网络素养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每一个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备能力,是保护个人隐私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必备能力。

今天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的范围不断拓宽,程度不断加深,并在网络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在带给公众种种便利的时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网络暴力、谣言和极端言论等乱象。要想在网络环境中成为合格的使用者,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网络素养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多次强调要加强全党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发动全社会参与维护网络安全。网民网络素养培养已成为网络空间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加强网民教育提升网络素养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目前,各界日益关注和重视提升网民网络素养,但是总体来看网络素养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尚处于起步阶段,网民网络素养与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还不相适应。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整体偏低,亟待大幅提升。因此,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指导网民高效、正确地接收网络信息,良好地享用网络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不断提高网民网络素养,使之与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水平相适应,才能让广大网民在网络生活中具备健康、敏锐的媒介解读能力及批判能力,提高网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网民网络素养水平不高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当前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极个别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有意造成网络混乱。如黑客攻击等;二是时有发生的欺诈性、商业性地利用资源现象,违法违规和侵犯公民权利破坏网络空间的安全性;三是某些不当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的混乱或具破坏的行动。网络给予了网民话语权,但部分网民的冲动与理性思考能力的缺乏,极可能成为扰乱社会安定的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四是某些非法侵犯他人权利或隐私的行为。少数网络素养不高的网民在网络空间里为所欲为,使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受到怀疑,社会诚信受到质疑;五是个别网民造谣传谣,伪造各种不实信息、散布种种偏激言论等。这些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从制造者甚至受害者身上均可以看到当前我国部分网民网络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如果公民的网络素养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提升,就不可避免地会危害社会安全、损害公众利益。

因此,提升网民网络素养是防范网络危机、增强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教育网民坚守“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坚守“七条底线”对强化互联网行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广大网民网络素养,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要提高网民对网络媒介及信息进行评估、质疑和理性批判的能力。既要全面地看待网络信息,又要独立思考问题。引导网民积极理性地关注和参与网络公共事件。使之坚持客观公正,强化社会责任,通过客观思辨、独立思考,理性地应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网络事件,对各种信息正确辨识、选取和传播。第三,倡导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提高伦理道德与法律意识。网民在网络交往中应自觉维护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第四,倡导主流价值,引导网民文明上网。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网络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第五,提高网民互联网技术和技能,掌握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和常用硬软件的使用方法,知晓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知识,能够主动地向其他网民传播健康文明上网的理念等。

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修课。网民的网络素养和行为对网络社会的运行秩序、网络社会问题的产生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让每位好公民成为好网民,对于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网络空间清朗显得迫切而重要。

关键字:网络安全素养教育

本文摘自:四川日报

x 提升网络素养 增强网络安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提升网络素养 增强网络安全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蒋颖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0-11 17:07:50 本文摘自:四川日报

今天,网络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平台、民众和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互联网发展造就的网络生态,既可能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是负面舆情的搅拌机。由此,网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建设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除国家层面对网络空间加强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之外,还必须注重提升网民网络素养,尤其是要提升青少年网民的网络素养。作为网络社会最基本的元素,网民网络素养是网络空间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互联网长远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必要因素。网络素养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每一个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备能力,是保护个人隐私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必备能力。

今天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的范围不断拓宽,程度不断加深,并在网络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在带给公众种种便利的时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网络暴力、谣言和极端言论等乱象。要想在网络环境中成为合格的使用者,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网络素养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多次强调要加强全党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发动全社会参与维护网络安全。网民网络素养培养已成为网络空间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加强网民教育提升网络素养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目前,各界日益关注和重视提升网民网络素养,但是总体来看网络素养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尚处于起步阶段,网民网络素养与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还不相适应。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整体偏低,亟待大幅提升。因此,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指导网民高效、正确地接收网络信息,良好地享用网络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不断提高网民网络素养,使之与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水平相适应,才能让广大网民在网络生活中具备健康、敏锐的媒介解读能力及批判能力,提高网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网民网络素养水平不高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当前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极个别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有意造成网络混乱。如黑客攻击等;二是时有发生的欺诈性、商业性地利用资源现象,违法违规和侵犯公民权利破坏网络空间的安全性;三是某些不当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的混乱或具破坏的行动。网络给予了网民话语权,但部分网民的冲动与理性思考能力的缺乏,极可能成为扰乱社会安定的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四是某些非法侵犯他人权利或隐私的行为。少数网络素养不高的网民在网络空间里为所欲为,使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受到怀疑,社会诚信受到质疑;五是个别网民造谣传谣,伪造各种不实信息、散布种种偏激言论等。这些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从制造者甚至受害者身上均可以看到当前我国部分网民网络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如果公民的网络素养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提升,就不可避免地会危害社会安全、损害公众利益。

因此,提升网民网络素养是防范网络危机、增强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教育网民坚守“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坚守“七条底线”对强化互联网行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广大网民网络素养,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要提高网民对网络媒介及信息进行评估、质疑和理性批判的能力。既要全面地看待网络信息,又要独立思考问题。引导网民积极理性地关注和参与网络公共事件。使之坚持客观公正,强化社会责任,通过客观思辨、独立思考,理性地应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网络事件,对各种信息正确辨识、选取和传播。第三,倡导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提高伦理道德与法律意识。网民在网络交往中应自觉维护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第四,倡导主流价值,引导网民文明上网。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网络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第五,提高网民互联网技术和技能,掌握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和常用硬软件的使用方法,知晓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知识,能够主动地向其他网民传播健康文明上网的理念等。

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修课。网民的网络素养和行为对网络社会的运行秩序、网络社会问题的产生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让每位好公民成为好网民,对于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网络空间清朗显得迫切而重要。

关键字:网络安全素养教育

本文摘自:四川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