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私有化戴尔或将搁浅 探索新道路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8-08 09:20:22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北京时间8月7日消息,《今日美国》专栏作家马克·维韦加(Mark Veverka)周二撰文称,戴尔已被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和私募公司银湖的私有化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但事实上,私有化与否对戴尔无足重轻,因为这家公司正在走上当年“王安实验室”(Wang Laboratories,后更名为王安电脑,曾是全球最大的文字处理机生产商)的老路。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如今的戴尔就如同当年的王安电脑

是否还记得王安电脑?在上世纪末比尔·盖茨(Bill Gates)、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以及他们的技术神童伙伴,如苹果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成名并开始动摇王安电脑统治的世界之前,王安电脑曾矗立于计算世界的巅峰。

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王安电脑曾是迷你计算机的先驱。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客户服务器计算机”出现之前,迷你计算机的崛起曾统治着整个科技产业。客户服务器时代的另一个名称是“个人电脑时代”--这是一个个人电脑通过网络连接到中央服务器的时代。结局显而易见:迷你计算机很快便被运行速度更快、更便宜的客户服务器网络所取代,这也让像王安电脑这样的公司最终被市场淘汰。

绝大多数人都把微软1985年的首次公开招股视为客户服务器时代的开始,因为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点燃了个人电脑的崛起。Windows对市场的垄断极为成功,美国联邦法庭都曾认定微软存有垄断行为。迈克尔·戴尔的个人电脑业务和英特尔专门为Windows设计的处理器,因为Windows生态体系而受益。

戴尔相对于客户服务器计算机,就如同王安电脑相对于迷你计算机。但是一切事物皆有始有终,对科技巨头们而言,结局似乎应当宜早不宜迟。取得巨大成功的科技巨头的寿命,似乎要比其它产业巨头更短,原因是相对于肥皂或钢铁产业,信息产业的变化速度要快得多。

批评人士一直错误的谴责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不是一位创新者。他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营销者,让制造个人电脑变得更加便宜。不过迈克尔·戴尔确实进行了创新。他创造出商业史上最伟大的制造和渠道模式之一。他定制生产个人电脑的模式极为巧妙,超越了由批发商和零售商把定制设备发送给消费者和企业的模式。

但是戴尔业务模式的优势,被个人电脑产业的商品化,以及笔记本电脑的出现所腐蚀。包括惠普、联想集团和宏碁等竞争对手随后逐渐赶上了戴尔。

2005年,IBM把旗下PC业务出售给联想集团,这对戴尔已经是个凶兆。IBM组之后,成为企业IT需求、多元化软件、存储、网络、服务和咨询的一站式服务公司。IBM是在市场中经历从迷你计算机向客户服务器计算机转型,再向云计算时代转型中剩下的凤毛麟角的企业之一。

戴尔后来也开始向企业客户的全方位技术提供商转型。在依然是计算机、服务器和其它设备制造商的同时,戴尔还通过收购Perot系统,扩展进入咨询服务市场。但是想要同谷歌、亚马逊和其它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抗衡,戴尔目前的规模太小,且进入该市场的时间过晚。

这也是为什么从长期来看,戴尔私有化的争斗有点小题大作的原因。私有化与否,戴尔都不大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当然,戴尔私有化的问题对于戴尔员工、公司股东以及企业治理观察人士依旧非常重要。

从今年春季开始,迈克尔·戴尔就开始私有化自己创办的戴尔公司。批评人士指出,迈克尔·戴尔伙同银湖欲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盗窃”这家公司。正如此前有文章指出的那样,像银湖这样精明的投资公司可定不会高价收购一家公司。当然,戴尔的股东有理由寻求更高的价格。

关于激进投资人卡尔·伊坎(Carl Icahn),已经养成了胁迫董事会向股东提供更多回报的习惯。从目前的情况看,戴尔股东已经获得了一份足以通过交易的报价,伊坎将没有机会选择组建自己的戴尔董事会。

与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无关联的戴尔股东,预计将获得每股13.75美元的收购要约,较此前的收购价格上涨了0.10美元。此外,该交易还包括每股特别派息0.13美元,这部分资金将来自于戴尔的现金账户。

富国银行高级硬件分析师梅纳德·乌姆(Maynard Um)表示,如果私有化戴尔的交易在10月份之后完成,戴尔股东还将会另外获得每股0.08美元的季度派息。这也就是说,戴尔股东总共将多获得4.70亿美元。乌姆表示,提高收购要约的报价,有助于股东投票通过这一交易的可能性。

对王安电脑而言,在个人电脑崛起之后,这家公司也曾努力过多年,但终未实现复兴,在被收购前已申请破产。无论戴尔是否被私有化,这家公司的好日子早已成为了过去式。

关键字:谷歌Perot戴尔公司服务器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x 私有化戴尔或将搁浅 探索新道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私有化戴尔或将搁浅 探索新道路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8-08 09:20:22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北京时间8月7日消息,《今日美国》专栏作家马克·维韦加(Mark Veverka)周二撰文称,戴尔已被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和私募公司银湖的私有化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但事实上,私有化与否对戴尔无足重轻,因为这家公司正在走上当年“王安实验室”(Wang Laboratories,后更名为王安电脑,曾是全球最大的文字处理机生产商)的老路。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如今的戴尔就如同当年的王安电脑

是否还记得王安电脑?在上世纪末比尔·盖茨(Bill Gates)、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以及他们的技术神童伙伴,如苹果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成名并开始动摇王安电脑统治的世界之前,王安电脑曾矗立于计算世界的巅峰。

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王安电脑曾是迷你计算机的先驱。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客户服务器计算机”出现之前,迷你计算机的崛起曾统治着整个科技产业。客户服务器时代的另一个名称是“个人电脑时代”--这是一个个人电脑通过网络连接到中央服务器的时代。结局显而易见:迷你计算机很快便被运行速度更快、更便宜的客户服务器网络所取代,这也让像王安电脑这样的公司最终被市场淘汰。

绝大多数人都把微软1985年的首次公开招股视为客户服务器时代的开始,因为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点燃了个人电脑的崛起。Windows对市场的垄断极为成功,美国联邦法庭都曾认定微软存有垄断行为。迈克尔·戴尔的个人电脑业务和英特尔专门为Windows设计的处理器,因为Windows生态体系而受益。

戴尔相对于客户服务器计算机,就如同王安电脑相对于迷你计算机。但是一切事物皆有始有终,对科技巨头们而言,结局似乎应当宜早不宜迟。取得巨大成功的科技巨头的寿命,似乎要比其它产业巨头更短,原因是相对于肥皂或钢铁产业,信息产业的变化速度要快得多。

批评人士一直错误的谴责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不是一位创新者。他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营销者,让制造个人电脑变得更加便宜。不过迈克尔·戴尔确实进行了创新。他创造出商业史上最伟大的制造和渠道模式之一。他定制生产个人电脑的模式极为巧妙,超越了由批发商和零售商把定制设备发送给消费者和企业的模式。

但是戴尔业务模式的优势,被个人电脑产业的商品化,以及笔记本电脑的出现所腐蚀。包括惠普、联想集团和宏碁等竞争对手随后逐渐赶上了戴尔。

2005年,IBM把旗下PC业务出售给联想集团,这对戴尔已经是个凶兆。IBM组之后,成为企业IT需求、多元化软件、存储、网络、服务和咨询的一站式服务公司。IBM是在市场中经历从迷你计算机向客户服务器计算机转型,再向云计算时代转型中剩下的凤毛麟角的企业之一。

戴尔后来也开始向企业客户的全方位技术提供商转型。在依然是计算机、服务器和其它设备制造商的同时,戴尔还通过收购Perot系统,扩展进入咨询服务市场。但是想要同谷歌、亚马逊和其它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抗衡,戴尔目前的规模太小,且进入该市场的时间过晚。

这也是为什么从长期来看,戴尔私有化的争斗有点小题大作的原因。私有化与否,戴尔都不大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当然,戴尔私有化的问题对于戴尔员工、公司股东以及企业治理观察人士依旧非常重要。

从今年春季开始,迈克尔·戴尔就开始私有化自己创办的戴尔公司。批评人士指出,迈克尔·戴尔伙同银湖欲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盗窃”这家公司。正如此前有文章指出的那样,像银湖这样精明的投资公司可定不会高价收购一家公司。当然,戴尔的股东有理由寻求更高的价格。

关于激进投资人卡尔·伊坎(Carl Icahn),已经养成了胁迫董事会向股东提供更多回报的习惯。从目前的情况看,戴尔股东已经获得了一份足以通过交易的报价,伊坎将没有机会选择组建自己的戴尔董事会。

与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无关联的戴尔股东,预计将获得每股13.75美元的收购要约,较此前的收购价格上涨了0.10美元。此外,该交易还包括每股特别派息0.13美元,这部分资金将来自于戴尔的现金账户。

富国银行高级硬件分析师梅纳德·乌姆(Maynard Um)表示,如果私有化戴尔的交易在10月份之后完成,戴尔股东还将会另外获得每股0.08美元的季度派息。这也就是说,戴尔股东总共将多获得4.70亿美元。乌姆表示,提高收购要约的报价,有助于股东投票通过这一交易的可能性。

对王安电脑而言,在个人电脑崛起之后,这家公司也曾努力过多年,但终未实现复兴,在被收购前已申请破产。无论戴尔是否被私有化,这家公司的好日子早已成为了过去式。

关键字:谷歌Perot戴尔公司服务器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