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戴尔加大中国投资:千亿元买出路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李立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3 19:41:06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曾经的PC巨头,如今还在转型途中。IT产业的巨变,中国市场的巨变,都是其转型中的不确定因素。

就在苹果公司刚刚在旧金山发布史上最多新品,全面升级产品线的12小时之内,戴尔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却选择飞到大洋彼岸,将目标锁定中国 。迈克尔-戴尔日前在上海宣布了一揽子关于中国的最新计划,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未来5年将在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力挺戴尔中国4.0新战略。

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戴尔公司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就致力于和中国市场一同成长。戴尔正处于在中国发展的4.0阶段,将更加深入植根中国,完成从创新、研发、采购、到生产的一系列本地化。” 另外一面,据迈克尔·戴尔透露,戴尔的整体转型也正处于健康状态,最近一个季度的增长超过10%。但是在业内看来,1250亿美金的投资计划,刷新了戴尔对华投资的最新纪录,亦反映了戴尔对中国如此“认真”。从当初的PC业巨头向“端到端解决方案厂商”转型,如何真正完成戴尔转型在中国的落地,实现可观的投资回报率,125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才只是开始。

演进中国4.0

尽管相比惠普、IBM、微软等巨头公司,戴尔进入中国要晚,但是在过去的20年内,中国已经成为戴尔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从1995年进入中国,戴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黄陈宏解释,内部分别称为戴尔中国1.0、2.0、3.0与4.0: 戴尔中国1.0从1995年到2000年,通过特许销售进入中国市场,将戴尔特有的“直销”模式引入中国;2.0是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不再仅仅是销售市场,也是戴尔的全球制造和服务基地,戴尔在中国设立了制造中心,比如著名的厦门工厂,2007年到2014年左右,我们把它归为戴尔中国3.0,开始拓展直销以外的能力,开始发展合作伙伴和销售渠道。

从2015年开始,戴尔中国进入4.0的版本,迈克尔·戴尔将在这阶段的中国战略概括为“在中国,为中国”。尽管在此之前,戴尔中国已经将战略升级为4.0,但此番戴尔带来的一揽子计划才更像是将4.0战略落到实处。据其透露,这一系列计划主要包括三大步:首先戴尔公司今后5年将在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预计对中国进出口额贡献约1750亿美元,并直接或间接支持100万个工作机会;同时戴尔会将已有15年历史的创投基金引进中国,关注新兴技术领域的创业公司,特别是在储存、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除此之外,戴尔还将强化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大数据与云数据合作;据悉,戴尔已经与中国科学院达成合作,共同成立“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而在戴尔宣布这一揽子中国新计划的前夜,还特别密会雷军,与金山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戴尔和金山云将共同推出“戴尔-金山云”服务。为客户提供横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无缝连接的统一云管理服务。

黄陈宏认为戴尔中国已经更接近于一家中国公司。据戴尔方面发布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戴尔65%的产品是由戴尔和其代工厂在中国生产。戴尔现有7家工厂和11家代工厂负责生产客户端产品与服务器,其中有9家都在中国,很具体的说明了戴尔“在中国, 为中国”原则。另外一面,转型中的戴尔也并未打算放弃消费及商用PC业务的市场。据戴尔全球副总裁、个人电脑产品部总经理Sam Burd透露的数据显示,去年戴尔在中国内地建立了近2100个店面——每3小时就开一家新店——2015上半年又增加了约1400家零售店;目前全中国戴尔的店面已经超过11700家戴尔体验店。86%新建立的店面深入到中国的四到六线城市。“如果在苹果之外,你想要用更好的笔记本,我建议你看看戴尔。”Sam Burd如此建议。据了解,戴尔正在将更多的首发产品带入中国,戴尔的王牌笔记本XPS13也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设计。

改造“戴尔”

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实际已经不是戴尔历史上的第一次。

早在2013年,迈克尔·戴尔接受采访已经明确表示将大幅投资以提升在新兴市场覆盖面和竞争能力,这其中包括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当时的投资重点聚焦在促进PC和平板电脑业务增长与加速交付简化和改善后的客户体验上。而此番的1250亿美元如何花,戴尔方面暂未公布更加详细的细节。但从之前戴尔转型的方向看,储存业务、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等无疑都将是重点投入的领域。

这场声势浩大面向中国的投资背后,更多指向戴尔的转型与新业务拓展。在此之前,戴尔完成了自身的私有化。有评论认为,尽管戴尔公司曾经彻底改变了全球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格局,却错过了用户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消费趋势以及企业计算技术向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网络的迁移浪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迈克尔·戴尔希望通过私有化过程来努力重塑戴尔公司的往日辉煌。

从2006年开始,戴尔失去全球PC老大的位置,就已经预示着危机的来临。戴尔特有的销售、组装、配送电脑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那么奏效,2009年,戴尔宣布了公司的新战略,逐渐将自身转变为涉猎广泛的IT产品与服务供应商。与此同时,戴尔的转型背后是全球IT产业的转型与巨变,IBM将PC业务出售给联想,惠普分拆,而戴尔则在私有化之后,将业务中心转移到为企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上。

在黄陈宏看来,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中国的IT市场无疑将呈现更广阔的前景。这或许也是戴尔加大中国投资的潜台词。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就预测,“今天互联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约为10%,通过‘互联网+’,几年之后,可能会增长到40%,对于戴尔来说看到至少4倍以上的市场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戴尔能够将解决方案与传统企业相结合,洞悉传统企业转型时的痛点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当然戴尔深知,仅仅是加大投资力度仍然很难实现戴尔中国的本地化。选择与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参与创业投资可能是更直接的路径。此番与金山云的合作即是例子,借助双方互补的技术资源和客户关系,双方共同推出“戴尔-金山云”服务。据记者了解,与戴尔牵手之前,金山云已经与SaaS厂商、PaaS厂商、行业集成商和ISP互联网服务商的合作,建立起广泛的产业生态,并已成长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商业云存储服务商、唯一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的国产云、国内最大的游戏云和医疗云平台的提供者。而中桥调研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0.3%的传统企业部署了云计算,另有34.1%的企业有意在未来一年尝试部署云计算。

即使如此,豪赌中国市场的戴尔仍然充满变数。一方面来自自身转型的问题与诸多选择,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的变数与不确定性。尽管中国被认为潜力巨大的市场,但与二三十年前IT巨头抢滩进入与快速增长,已经发生急剧变化。以戴尔起家的PC业务为例,在过去的第二季度再度遭遇严重下滑。分析机构Gartner统计,5家PC厂商联想、惠普、戴尔等无一例外地在该季度全部减少了出货量。戴尔方面表示,戴尔接下来的产品周期将在12到18个月之间,尽管3~5年的产品更新周期会有利于PC厂家分摊成本压力。

谈到关于巨额投资的投资回报率,迈克尔-戴尔表示了乐观态度,并且意味深长地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戴尔”。

关键字:戴尔戴尔中国戴尔公司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x 戴尔加大中国投资:千亿元买出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戴尔加大中国投资:千亿元买出路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李立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3 19:41:06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曾经的PC巨头,如今还在转型途中。IT产业的巨变,中国市场的巨变,都是其转型中的不确定因素。

就在苹果公司刚刚在旧金山发布史上最多新品,全面升级产品线的12小时之内,戴尔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却选择飞到大洋彼岸,将目标锁定中国 。迈克尔-戴尔日前在上海宣布了一揽子关于中国的最新计划,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未来5年将在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力挺戴尔中国4.0新战略。

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戴尔公司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就致力于和中国市场一同成长。戴尔正处于在中国发展的4.0阶段,将更加深入植根中国,完成从创新、研发、采购、到生产的一系列本地化。” 另外一面,据迈克尔·戴尔透露,戴尔的整体转型也正处于健康状态,最近一个季度的增长超过10%。但是在业内看来,1250亿美金的投资计划,刷新了戴尔对华投资的最新纪录,亦反映了戴尔对中国如此“认真”。从当初的PC业巨头向“端到端解决方案厂商”转型,如何真正完成戴尔转型在中国的落地,实现可观的投资回报率,125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才只是开始。

演进中国4.0

尽管相比惠普、IBM、微软等巨头公司,戴尔进入中国要晚,但是在过去的20年内,中国已经成为戴尔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从1995年进入中国,戴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黄陈宏解释,内部分别称为戴尔中国1.0、2.0、3.0与4.0: 戴尔中国1.0从1995年到2000年,通过特许销售进入中国市场,将戴尔特有的“直销”模式引入中国;2.0是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不再仅仅是销售市场,也是戴尔的全球制造和服务基地,戴尔在中国设立了制造中心,比如著名的厦门工厂,2007年到2014年左右,我们把它归为戴尔中国3.0,开始拓展直销以外的能力,开始发展合作伙伴和销售渠道。

从2015年开始,戴尔中国进入4.0的版本,迈克尔·戴尔将在这阶段的中国战略概括为“在中国,为中国”。尽管在此之前,戴尔中国已经将战略升级为4.0,但此番戴尔带来的一揽子计划才更像是将4.0战略落到实处。据其透露,这一系列计划主要包括三大步:首先戴尔公司今后5年将在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预计对中国进出口额贡献约1750亿美元,并直接或间接支持100万个工作机会;同时戴尔会将已有15年历史的创投基金引进中国,关注新兴技术领域的创业公司,特别是在储存、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除此之外,戴尔还将强化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大数据与云数据合作;据悉,戴尔已经与中国科学院达成合作,共同成立“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而在戴尔宣布这一揽子中国新计划的前夜,还特别密会雷军,与金山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戴尔和金山云将共同推出“戴尔-金山云”服务。为客户提供横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无缝连接的统一云管理服务。

黄陈宏认为戴尔中国已经更接近于一家中国公司。据戴尔方面发布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戴尔65%的产品是由戴尔和其代工厂在中国生产。戴尔现有7家工厂和11家代工厂负责生产客户端产品与服务器,其中有9家都在中国,很具体的说明了戴尔“在中国, 为中国”原则。另外一面,转型中的戴尔也并未打算放弃消费及商用PC业务的市场。据戴尔全球副总裁、个人电脑产品部总经理Sam Burd透露的数据显示,去年戴尔在中国内地建立了近2100个店面——每3小时就开一家新店——2015上半年又增加了约1400家零售店;目前全中国戴尔的店面已经超过11700家戴尔体验店。86%新建立的店面深入到中国的四到六线城市。“如果在苹果之外,你想要用更好的笔记本,我建议你看看戴尔。”Sam Burd如此建议。据了解,戴尔正在将更多的首发产品带入中国,戴尔的王牌笔记本XPS13也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设计。

改造“戴尔”

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实际已经不是戴尔历史上的第一次。

早在2013年,迈克尔·戴尔接受采访已经明确表示将大幅投资以提升在新兴市场覆盖面和竞争能力,这其中包括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当时的投资重点聚焦在促进PC和平板电脑业务增长与加速交付简化和改善后的客户体验上。而此番的1250亿美元如何花,戴尔方面暂未公布更加详细的细节。但从之前戴尔转型的方向看,储存业务、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等无疑都将是重点投入的领域。

这场声势浩大面向中国的投资背后,更多指向戴尔的转型与新业务拓展。在此之前,戴尔完成了自身的私有化。有评论认为,尽管戴尔公司曾经彻底改变了全球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格局,却错过了用户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消费趋势以及企业计算技术向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网络的迁移浪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迈克尔·戴尔希望通过私有化过程来努力重塑戴尔公司的往日辉煌。

从2006年开始,戴尔失去全球PC老大的位置,就已经预示着危机的来临。戴尔特有的销售、组装、配送电脑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那么奏效,2009年,戴尔宣布了公司的新战略,逐渐将自身转变为涉猎广泛的IT产品与服务供应商。与此同时,戴尔的转型背后是全球IT产业的转型与巨变,IBM将PC业务出售给联想,惠普分拆,而戴尔则在私有化之后,将业务中心转移到为企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上。

在黄陈宏看来,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中国的IT市场无疑将呈现更广阔的前景。这或许也是戴尔加大中国投资的潜台词。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就预测,“今天互联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约为10%,通过‘互联网+’,几年之后,可能会增长到40%,对于戴尔来说看到至少4倍以上的市场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戴尔能够将解决方案与传统企业相结合,洞悉传统企业转型时的痛点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当然戴尔深知,仅仅是加大投资力度仍然很难实现戴尔中国的本地化。选择与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参与创业投资可能是更直接的路径。此番与金山云的合作即是例子,借助双方互补的技术资源和客户关系,双方共同推出“戴尔-金山云”服务。据记者了解,与戴尔牵手之前,金山云已经与SaaS厂商、PaaS厂商、行业集成商和ISP互联网服务商的合作,建立起广泛的产业生态,并已成长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商业云存储服务商、唯一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的国产云、国内最大的游戏云和医疗云平台的提供者。而中桥调研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0.3%的传统企业部署了云计算,另有34.1%的企业有意在未来一年尝试部署云计算。

即使如此,豪赌中国市场的戴尔仍然充满变数。一方面来自自身转型的问题与诸多选择,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的变数与不确定性。尽管中国被认为潜力巨大的市场,但与二三十年前IT巨头抢滩进入与快速增长,已经发生急剧变化。以戴尔起家的PC业务为例,在过去的第二季度再度遭遇严重下滑。分析机构Gartner统计,5家PC厂商联想、惠普、戴尔等无一例外地在该季度全部减少了出货量。戴尔方面表示,戴尔接下来的产品周期将在12到18个月之间,尽管3~5年的产品更新周期会有利于PC厂家分摊成本压力。

谈到关于巨额投资的投资回报率,迈克尔-戴尔表示了乐观态度,并且意味深长地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戴尔”。

关键字:戴尔戴尔中国戴尔公司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