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存储云存储 → 正文

存储上!云!路!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9 15:44:49 本文摘自:计算机世界百家号

随着混合云存储架构的不断增长,清楚自己应如何实现混合云存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揭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倾向于将重心放在混合云存储架构上,而不是其他别的存储架构。这是因为我真正相信它们能够应对当今的IT存储挑战,即永远增长的数据、多个站点、对灵活性和规模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满足特定的性能需求。在本期专栏中,我想我们需要看看自己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看看这种演变是否会为我们揭示存储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走向何方。

NAS出现之前

最早的商业存储系统是针对一个目前早已消失的环境而设计的。当时企业可能需要管理数千个文件。即便是最大的企业也会部署一套存储系统以支持数百个并发用户。虽然这些遗留系统需要定期停机以进行维护,但是因计划外的原因造成无法访问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是简单的硬盘驱动器和直接连接存储(DAS),例如SCSI驱动器,它们实际上只是服务器的扩展。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系统,硬盘非常容易出现故障。然而,即使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技术,并且需要保护和管理的数据量也是最少的。

NAS的崛起

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专用文件服务器和NetApp、EMC等公司的早期专利NAS设备才被设计出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可扩展且可靠的数据访问。事实上,由一群工程师发起并成立的Auspex Systems可以说是最早为UNIX市场创建文件服务器的公司之一。这些解决方案直接响应了市场对数据管理的需求,并为正成为“新石油”的数据搭建起了管道。

当然,这些NAS解决方案中的大多数都是针对大型企业设计的。直到2000年代中期,针对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市场的解决方案才开始进入市场,例如ReadyNAS和Synology。这些解决方案具有与企业NAS类似的功能,虽然容量较小,但是它们更加注重易用性和经济性。这些解决方案还开始整合在线备份解决方案以进行灾难恢复。

云存储的出现

在中小企业和消费级NAS蓬勃发展的同时,面向消费者和企业的云存储服务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少在最初阶段,Dropbox等公司推出的这些服务被认为实际上只针对消费者,但是最终Box等公司推出了可满足企业云存储需求的服务。

与IT中的许多领域一样,云的出现是颠覆性的。它们为传统市场带来了兼具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个服务市场仍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在大规模使用时(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性能不佳。与此同时,它们还带来了一个隐藏的IT问题,即IT经理无法获得良好的数据可见性和可追溯性,而这些正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隐私和数据泄露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此外,针对每名用户的定价如果发生变化也会导致成本上涨。

适用于大企业的混合云NAS

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通过继续依赖本地存储解决方案或将两种方法的长处(云规模与实时性能)结合起来的新模式来缓解性能问题。这种混合云模式将会持续在各地的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混合云NAS支持使用本地缓存来保持文件服务器的性能,同时也支持在云中安全地存储数据。由于与标准企业安全设置(如Active Directory)兼容,因此管理工作流程不需要修改。它们还有一个云分布式文件系统,其能够跨多个站点同步文件,将NAS架构扩展到云端和全局。Panzura和Nasuni是企业级混合云存储解决方案的两个例子。

适用于中小企业/托管服务提供商的混合云NAS

尽管这种混合模式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价格过高,许多此类解决方案并没有进入到中小企业当中。然而即便如此,中小企业也感受到了需要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数据以实现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今,像我自己的企业Morro Data这类的公司已经开始将企业级存储功能与云计算的灵活性、可靠性以及针对全球小微企业的本地解决方案的优异性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支持隐式备份、多站点文件同步、大型文件协作和集中管理的混合云模型极大地简化了IT,使IT经理和服务提供商能够将精力集中在业务价值创造上。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预测到可能会出现哪些东西后,我们就可以确定接下来哪些市场压力将影响存储的发展。首先,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继续保持这种增长。物联网、大数据和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将进一步促进这种增长。其次,云模式将继续存在,并将进一步被广泛使用从而影响架构决策和访问布局。这意味着大大小小的企业都需要评估和管理自己的存储架构。

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性能问题。云网络是否会提高性能以满足不必要的本地加速需求?即使未来使用5G等新访问模式,文件的数量和不断增长的体积似乎暗示着性能并不会很快得到提升。

关键字:存储

本文摘自:计算机世界百家号

x 存储上!云!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存储云存储 → 正文

存储上!云!路!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9 15:44:49 本文摘自:计算机世界百家号

随着混合云存储架构的不断增长,清楚自己应如何实现混合云存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揭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倾向于将重心放在混合云存储架构上,而不是其他别的存储架构。这是因为我真正相信它们能够应对当今的IT存储挑战,即永远增长的数据、多个站点、对灵活性和规模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满足特定的性能需求。在本期专栏中,我想我们需要看看自己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看看这种演变是否会为我们揭示存储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走向何方。

NAS出现之前

最早的商业存储系统是针对一个目前早已消失的环境而设计的。当时企业可能需要管理数千个文件。即便是最大的企业也会部署一套存储系统以支持数百个并发用户。虽然这些遗留系统需要定期停机以进行维护,但是因计划外的原因造成无法访问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是简单的硬盘驱动器和直接连接存储(DAS),例如SCSI驱动器,它们实际上只是服务器的扩展。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系统,硬盘非常容易出现故障。然而,即使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技术,并且需要保护和管理的数据量也是最少的。

NAS的崛起

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专用文件服务器和NetApp、EMC等公司的早期专利NAS设备才被设计出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可扩展且可靠的数据访问。事实上,由一群工程师发起并成立的Auspex Systems可以说是最早为UNIX市场创建文件服务器的公司之一。这些解决方案直接响应了市场对数据管理的需求,并为正成为“新石油”的数据搭建起了管道。

当然,这些NAS解决方案中的大多数都是针对大型企业设计的。直到2000年代中期,针对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市场的解决方案才开始进入市场,例如ReadyNAS和Synology。这些解决方案具有与企业NAS类似的功能,虽然容量较小,但是它们更加注重易用性和经济性。这些解决方案还开始整合在线备份解决方案以进行灾难恢复。

云存储的出现

在中小企业和消费级NAS蓬勃发展的同时,面向消费者和企业的云存储服务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少在最初阶段,Dropbox等公司推出的这些服务被认为实际上只针对消费者,但是最终Box等公司推出了可满足企业云存储需求的服务。

与IT中的许多领域一样,云的出现是颠覆性的。它们为传统市场带来了兼具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个服务市场仍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在大规模使用时(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性能不佳。与此同时,它们还带来了一个隐藏的IT问题,即IT经理无法获得良好的数据可见性和可追溯性,而这些正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隐私和数据泄露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此外,针对每名用户的定价如果发生变化也会导致成本上涨。

适用于大企业的混合云NAS

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通过继续依赖本地存储解决方案或将两种方法的长处(云规模与实时性能)结合起来的新模式来缓解性能问题。这种混合云模式将会持续在各地的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混合云NAS支持使用本地缓存来保持文件服务器的性能,同时也支持在云中安全地存储数据。由于与标准企业安全设置(如Active Directory)兼容,因此管理工作流程不需要修改。它们还有一个云分布式文件系统,其能够跨多个站点同步文件,将NAS架构扩展到云端和全局。Panzura和Nasuni是企业级混合云存储解决方案的两个例子。

适用于中小企业/托管服务提供商的混合云NAS

尽管这种混合模式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价格过高,许多此类解决方案并没有进入到中小企业当中。然而即便如此,中小企业也感受到了需要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数据以实现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今,像我自己的企业Morro Data这类的公司已经开始将企业级存储功能与云计算的灵活性、可靠性以及针对全球小微企业的本地解决方案的优异性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支持隐式备份、多站点文件同步、大型文件协作和集中管理的混合云模型极大地简化了IT,使IT经理和服务提供商能够将精力集中在业务价值创造上。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预测到可能会出现哪些东西后,我们就可以确定接下来哪些市场压力将影响存储的发展。首先,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继续保持这种增长。物联网、大数据和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将进一步促进这种增长。其次,云模式将继续存在,并将进一步被广泛使用从而影响架构决策和访问布局。这意味着大大小小的企业都需要评估和管理自己的存储架构。

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性能问题。云网络是否会提高性能以满足不必要的本地加速需求?即使未来使用5G等新访问模式,文件的数量和不断增长的体积似乎暗示着性能并不会很快得到提升。

关键字:存储

本文摘自:计算机世界百家号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