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突发事件临时性“限网”或将入法 网络接入必须实名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09 11:18:07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中国人大网日前在其网站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审议稿)》。公众可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和建议,时间为2015年7月6日至2015年8月5日。

其中,备受关注的《网络安全法》草案规定,重大突发安全事件可临时限制网络通信;入网必须实名制,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可处10倍罚款。

突发事件临时性“限网”或将入法

昨天,《网络安全法》草案中的一条规定引发网友热议: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部分地区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

此前,已有一些地区对突发安全事件采取切断网络、手机通信等应急措施,但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007年11月开始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当依法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上述条款中,“设备、设施”范围很广,并未明确,而网络安全法草案则明确了限制“网络通信”的措施,如果这一条写入法律,今后为公共安全进行临时性“限网”将有法可依。

网络接入、电话入网必须“实名制”

《网络安全法》草案对网络“实名制”作出规定,无论是网络接入、域名注册,还是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网络运营者都必须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如果违反规定提供服务,网络运营者轻则将被责令改正,重则将受到5万-50万元罚款的处罚。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其中就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用户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欣新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用户提供真实身份并不等同于网络发言“实名制”,今后微博、博客等网络用户仍可显示非真实名字,他同时指出,这一规定的好处在于,当有人以虚拟身份发表侵害他人权益的信息时,当事人要以民事诉讼方式来找到加害人就比较容易。

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10倍罚款

南都记者注意到,《网络安全法》草案多条条款均围绕个人信息保护,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当经被收集者同意,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根据草案,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窃取或非法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最高可处违法所得10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或吊销营业执照。

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认为,上述处罚力度不够。

热点

A何谓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2006年发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并按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其中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南都记者发现,一些地区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制定了具体标准,比如《四川省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将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分为群体性事件、金融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

B“限网”措施为何写入草案?

“网络安全实际上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不特定、多数人的群体安全”,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向南都记者指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后,很多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会经过网络发酵、放大,通过网络信息传递导致越来越严重,因此将这一条写入草案,与网络信息传播本身的特性有关。

胡颖廉提到,过去实践中有过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进行网络通信管制,有一定效果,比如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往往真相还没查明,就已谣言四起,而网络又十分有利于谣言扩散,又比如当前越来越多境外组织通过网络组织境内的群体性事件,一定的管制措施可以起到组织渗透的作用。

“从国际惯例看,也是有支持的”,胡颖廉提到,西方国家的法律中也有类似规定,国家政府有权在特定情形下采取临时的非常态的管制措施,其中就包括对互联网这个虚拟社会进行管制。

C“限网络通信”如何防止被滥用?

“尽管如此,这一条如果被写进网络安全法的话,需要相关规定来保障实施”,胡颖廉特别强调,该条款本质上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限制公民通信自由,只能在非常态条件下采取,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这一措施,如何采取,都必须有清楚的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根据草案,有权采取临时性限制的,只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且后者要经国务院批准,也就是将“限网”权限制在国务院手中,而国务院是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胡颖廉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为了阻止该条款被滥用,保证采取相关措施的决策权威性。但他指出,还应明确救济渠道、补救机制,比如导致经济损失、其他不必要的损失后怎么办,需出台具体办法。

南都记者 商西实习生白小豆

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

●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严格保密。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应急处置

●国家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并规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部分地区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

法律责任

●网络运营者不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等后果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网络运营者未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对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撤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境外存储网络数据,或者未经安全评估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网络数据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撤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关键字:网络通信网络运营网络接入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x 突发事件临时性“限网”或将入法 网络接入必须实名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突发事件临时性“限网”或将入法 网络接入必须实名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09 11:18:07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中国人大网日前在其网站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审议稿)》。公众可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和建议,时间为2015年7月6日至2015年8月5日。

其中,备受关注的《网络安全法》草案规定,重大突发安全事件可临时限制网络通信;入网必须实名制,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可处10倍罚款。

突发事件临时性“限网”或将入法

昨天,《网络安全法》草案中的一条规定引发网友热议: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部分地区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

此前,已有一些地区对突发安全事件采取切断网络、手机通信等应急措施,但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007年11月开始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当依法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上述条款中,“设备、设施”范围很广,并未明确,而网络安全法草案则明确了限制“网络通信”的措施,如果这一条写入法律,今后为公共安全进行临时性“限网”将有法可依。

网络接入、电话入网必须“实名制”

《网络安全法》草案对网络“实名制”作出规定,无论是网络接入、域名注册,还是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网络运营者都必须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如果违反规定提供服务,网络运营者轻则将被责令改正,重则将受到5万-50万元罚款的处罚。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其中就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用户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欣新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用户提供真实身份并不等同于网络发言“实名制”,今后微博、博客等网络用户仍可显示非真实名字,他同时指出,这一规定的好处在于,当有人以虚拟身份发表侵害他人权益的信息时,当事人要以民事诉讼方式来找到加害人就比较容易。

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10倍罚款

南都记者注意到,《网络安全法》草案多条条款均围绕个人信息保护,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当经被收集者同意,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根据草案,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窃取或非法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最高可处违法所得10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或吊销营业执照。

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认为,上述处罚力度不够。

热点

A何谓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2006年发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并按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其中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南都记者发现,一些地区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制定了具体标准,比如《四川省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将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分为群体性事件、金融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

B“限网”措施为何写入草案?

“网络安全实际上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不特定、多数人的群体安全”,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向南都记者指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后,很多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会经过网络发酵、放大,通过网络信息传递导致越来越严重,因此将这一条写入草案,与网络信息传播本身的特性有关。

胡颖廉提到,过去实践中有过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进行网络通信管制,有一定效果,比如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往往真相还没查明,就已谣言四起,而网络又十分有利于谣言扩散,又比如当前越来越多境外组织通过网络组织境内的群体性事件,一定的管制措施可以起到组织渗透的作用。

“从国际惯例看,也是有支持的”,胡颖廉提到,西方国家的法律中也有类似规定,国家政府有权在特定情形下采取临时的非常态的管制措施,其中就包括对互联网这个虚拟社会进行管制。

C“限网络通信”如何防止被滥用?

“尽管如此,这一条如果被写进网络安全法的话,需要相关规定来保障实施”,胡颖廉特别强调,该条款本质上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限制公民通信自由,只能在非常态条件下采取,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这一措施,如何采取,都必须有清楚的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根据草案,有权采取临时性限制的,只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且后者要经国务院批准,也就是将“限网”权限制在国务院手中,而国务院是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胡颖廉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为了阻止该条款被滥用,保证采取相关措施的决策权威性。但他指出,还应明确救济渠道、补救机制,比如导致经济损失、其他不必要的损失后怎么办,需出台具体办法。

南都记者 商西实习生白小豆

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

●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严格保密。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应急处置

●国家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并规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部分地区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

法律责任

●网络运营者不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导致危害网络安全等后果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网络运营者未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对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撤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境外存储网络数据,或者未经安全评估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网络数据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撤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关键字:网络通信网络运营网络接入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