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从钉钉广告攻占鹅厂看企业级市场谁胜算大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4-13 16:47:27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昨天,ZOL一篇《阿里钉钉攻入鹅厂后院 马化腾如何接招?》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发表了很多声音,整个事件讲述了腾讯总部附近的深大地铁站内,出现了阿里巴巴“钉钉”的广告,让企业级社交领域的竞争多了一分“火药味”。

从钉钉广告攻占鹅厂看企业级市场谁胜算大

这件事本并不算稀奇,厂商推广产品过程中推送户外广告原本正常,但是联系上腾讯、微信、微信企业版等几个关键词,就显得不同一般了。我们先复盘一下昨天文章中部分用户的观点。

很不幸,最新一条回复要用马赛克处理

个别用户的应用体验

网友点评

在文章最后,我们加入了投票系统,经过用户票选的结果如下(截止到文章撰写时):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用户投票结果

从用户的投票来看,绝大多数的用户更青睐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钉钉产品。当然笔者相信未必所有投票者都在使用阿里钉钉,这里也包含着用户对于其它两款产品的不满情绪。

对于社交领域来说,国内的IM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风平浪静,这并不代表该市场已经完全成熟,用户的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恰恰相反,基于社交的本质,IM领域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如果出现一款新的IM产品,哪怕在功能和应用上超过当下主流产品,也很难形成规模化发展,因为大量的关联用户没有移植过去,形成了极高的门槛。

腾讯也是借着这一天然优势,在QQ大力发展的阶段收拢大量国内互联网用户,形成了领先趋势,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推出了微信,可以说在IM市场上腾讯无论是在PC端还是移动端都有广泛用户,君不见ICQ、MSN等众多背靠大树的产品如今也灰飞烟灭,不见踪影吗?

但有一个市场却并不认同这种逻辑,基于组织的、商业性强的市场慢慢对于应用需求的痛点越来越强,它的社交规模是有组织的,并且不是离散的,更不是近乎无穷大的,但需求是明确的:安全、稳定、提升效率——这就是企业级IM市场。

说到企业级IM市场,其实腾讯也做过布局,最早的企业QQ就是专门针对企业打造,但仍然逃脱不了其核心是一款QQ产品,并未引起企业级市场用户的广泛使用。

于是乎腾讯的另一款产品腾讯通RTX开始重点布局企业级市场。客观的讲,腾讯通在当前的企业级市场中的确取得了不错的用户量,但这种非互联网思维下诞生的产品,已经让很多企业没有更强的动力更新。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腾讯通在移动端还有很大的短板,而基于企业本身业务需求的改变,腾讯通本身也没有做到快速转型,尤其是企业云化大潮下的需求改变,这点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腾讯通官方页面比较复古

谈到腾讯就不得不说微信,微信现在的定位还是基于消费端,不过很多企业也在将其作为员工沟通工具,但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是工作与生活的社交交叉带来很多困扰,包括信息隐私、场景切换等,也许你正在和公司领导沟通事情,突然家人朋友的聊天消息又至,不但影响效率还可能出现工作失误;

第二微信的消费社交属性明显,没有针对企业级用户的量身定制,除了简单的信息交流可以支持企业沟通外,没有其它功能帮助员工办公,甚至是影响员工效率,是不是都要打开的朋友圈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是微信做为一个平台,存在大量的垃圾内容,从营销到朋友圈无效信息,让用户在微信中的时间进一步碎片化,无法提高企业效率,微信的门敞的太开了,已经完全脱离了企业级市场需求。

第四是腾讯缺乏企业级基因,从腾讯擅长QQ年轻用户群以及游戏可以看到,腾讯本身不具备很强的企业级基因,这让产品从根本上就缺乏了企业级的造血功能。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微信充斥营

接下来说说BAT中的百度,平心而论百度在用户连接和社交上是三家中较弱的那家,对于用户关系结构的营销不具有先天优势,但百度还是在2008年推出了百度Hi,现在号称是“最轻巧的聊天工具”,虽然百度Hi也有手机版本,但这款产品在百度的战略中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姿态,没有一个特别的功能来吸引用户转移,尤其是基于社区等自有产品的植入,基本不具备企业级属性。

最后说阿里巴巴,要说在了解用户需求上,阿里巴巴一点也不比腾讯弱,来往这款IM积累了经验和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尤其是企业级市场面临云计算新时代下的转型关口,研发出了阿里钉钉。

阿里钉钉提出的“阿里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口号并不是空喊,我们先分析下为什么阿里钉钉更适合办公。

第一,阿里钉钉非常专注,目标锁定在企业级用户,让用户在该场景下能够专注在工作上,让时间的利用率更高;

第二,阿里钉钉并非要拉拢消费用户,在这次广告之前,我们基本上很少看到阿里钉钉的广告,应该说这款产品本身不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是非常有针对的指向企业级市场。作为一款通过互联网思维推出的产品,以App为主的运营方式来征服企业级客户,是客户口碑相传造就了阿里钉钉;

第三,阿里钉钉是封闭的开放生态,换句话说在阿里钉钉里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帮助企业发展,不欢迎任何无效的信息,但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开放生态,允许企业应用的开发和融合,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应用提供了优质土壤;

第四,阿里巴巴具有极强的企业级基因,尤其是对中国的企业理解绝非一般公司可比,这让阿里钉钉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全身流动着to B的血液。将阿里钉钉放置在阿里云这个国内最多用户的公有云上,联动企业级客户服务,为众多企业带来了一站式服务,从钉钉很多功能可以看出,其不仅仅将自己简单定位在IM沟通,DING一下满足即时性,澡堂模式满足安全性,快速建群满足协作性,开放平台满足差异性……这些都表明了阿里钉钉更懂企业用户。

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阿里钉钉服务100万家企业和组织数。今年以来,每个月以20万到30万的企业组织数量在增长。阿里钉钉最厉害的一点是打通互联网与通信网,从笔者的角度看,其出发点主要是基于移动端,当然在PC端也有客户端协同。通过当下企业员工组织的分散特性,用钉钉建立的用户关系网来做高效协同,这个网和其它企业级IM最大的不同在于是组织员工,并非捆绑员工。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DING一下打通互联网与通信网

说完了BAT这三家,有必要再提一下微软,讲道理的话,没有一家企业更有资格去占领企业级IM领域了,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办公软件,其深厚的根基不止在国内,全球范围内也很难有对手撼动。微软开发的LYNC由原来的OCS升级而来,与微软Office以及Exchange邮件系统完美融合,但其过于高冷,不接地气,目前仅在一些国际厂商客户中存在应用,对于满足国内的广泛用户,尤其是以SMB为主的企业来说,难以做到大规模发展。

基于产品层面先讨论在这里,具体各个产品的功能相信对于每一位关注企业级领域的用户来说没有难度,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探讨一下国内企业级用户的需求,从场景上挖掘用户主要的痛点。

1.安全性

安全基本上是企业级采购面临的通用问题,也许很多网友在看到本文之后都会质疑,为什么主要讨论大公司的产品,随着创业热潮,近几年涌现了众多基于云端的产品提供租用式服务,并且纷纷获得资本市场追捧,难道他们不值得推广吗?

这里想先谈谈广义安全和狭义安全。广义上,从产业链看,BAT三家作为互联网巨头,从产品到服务出现停滞或者蒸发现象基本不可能,企业级产品最重要的并不是采购本身,而是在采购部署以后不断的融合、改造,根据自己的企业定制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一个刚刚成立的公司,尚且不说服务水平,如果采购之后的几年,该公司经营不善消失,那时所有的数据和后期迁移工作,简直可以逼迫技术人员直接离职。

狭义上看,IM本身具备很强的数据性,虽然这些数据内容不是传统意义的结构化数据,但包含了公司很多敏感信息,通信过程中出现的外泄和窃听很可能给公司带来致命打击,大公司因为具有平台化属性,运营和管理都非常严谨,在安全处理上本身就为采购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无需采购者再考虑安全问题,另外在本身的数据交互上,大公司的信用背书完全可以让客户放心,而鱼龙混杂的中小服务商不排除会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

2.融合性

这个融合是多方面的,PC端和移动端融合、像阿里钉钉那样将互联网和通信网融合,还有将各种企业服务做到按需融合。

关注企业级的用户都知道BYOD,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新趋势,在企业级应用中具有鲜明特性。所以像阿里钉钉以App形式出现本身就很好的契合了用户需求,对于企业IM产品来说,其就像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自身具有平台化基因,基于员工的所有信息打造都可以围绕这个节点进行,所以我们看到阿里钉钉做的融合开放平台,基于用户需求可以将OA、CRM等多种企业应用集成起来,做到一个App,工作一路畅通的效果,真正实现了“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的目标。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协同共创平台,企业按需定制

3.及时性

把它放在最后说的确是因为最重要,但可说的内容实在不多。因为企业IM的核心要求是高效沟通,简单点说:如果有个协同事项,但某个人无法及时收到信息,一切都没有意义。即时通信软件的初衷是基于此,但也限于此。

常规的方法是等待对方的回复,进阶的方式是为对方保存离线信息,上线后再提醒,再进阶就是形成App,让用户只要打开App就能收到。但又有多少用户会随时查看IM App呢?即便是用户黏度极高的微信来说——16.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50次以上(已经是最高频度用户),平均到工作时间也显得微不足道,某种意义上来看,企业IM软件已经成为阻碍企业效率的工具。

阿里钉钉的双网融合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回复Ding一下即可,短信通知即时提醒,跳转到App进行最快速的反馈。虽然这个改变看起来是一小步,但在企业级IM市场中颇有些人类登月的一小步之感。

接下来笔者也采访了几位企业用户,看看他们的痛点在哪?与大家分享,并将之作为结尾,企业级IM市场的蛋糕很大,在当下正是一个拐点,未来怎样发展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目前看阿里巴巴的势头很猛,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随用户需求及时而动的产品,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产品,一定是市场的宠儿。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关键字:即时提醒LYNC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x 从钉钉广告攻占鹅厂看企业级市场谁胜算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从钉钉广告攻占鹅厂看企业级市场谁胜算大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4-13 16:47:27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昨天,ZOL一篇《阿里钉钉攻入鹅厂后院 马化腾如何接招?》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发表了很多声音,整个事件讲述了腾讯总部附近的深大地铁站内,出现了阿里巴巴“钉钉”的广告,让企业级社交领域的竞争多了一分“火药味”。

从钉钉广告攻占鹅厂看企业级市场谁胜算大

这件事本并不算稀奇,厂商推广产品过程中推送户外广告原本正常,但是联系上腾讯、微信、微信企业版等几个关键词,就显得不同一般了。我们先复盘一下昨天文章中部分用户的观点。

很不幸,最新一条回复要用马赛克处理

个别用户的应用体验

网友点评

在文章最后,我们加入了投票系统,经过用户票选的结果如下(截止到文章撰写时):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用户投票结果

从用户的投票来看,绝大多数的用户更青睐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钉钉产品。当然笔者相信未必所有投票者都在使用阿里钉钉,这里也包含着用户对于其它两款产品的不满情绪。

对于社交领域来说,国内的IM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风平浪静,这并不代表该市场已经完全成熟,用户的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恰恰相反,基于社交的本质,IM领域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如果出现一款新的IM产品,哪怕在功能和应用上超过当下主流产品,也很难形成规模化发展,因为大量的关联用户没有移植过去,形成了极高的门槛。

腾讯也是借着这一天然优势,在QQ大力发展的阶段收拢大量国内互联网用户,形成了领先趋势,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推出了微信,可以说在IM市场上腾讯无论是在PC端还是移动端都有广泛用户,君不见ICQ、MSN等众多背靠大树的产品如今也灰飞烟灭,不见踪影吗?

但有一个市场却并不认同这种逻辑,基于组织的、商业性强的市场慢慢对于应用需求的痛点越来越强,它的社交规模是有组织的,并且不是离散的,更不是近乎无穷大的,但需求是明确的:安全、稳定、提升效率——这就是企业级IM市场。

说到企业级IM市场,其实腾讯也做过布局,最早的企业QQ就是专门针对企业打造,但仍然逃脱不了其核心是一款QQ产品,并未引起企业级市场用户的广泛使用。

于是乎腾讯的另一款产品腾讯通RTX开始重点布局企业级市场。客观的讲,腾讯通在当前的企业级市场中的确取得了不错的用户量,但这种非互联网思维下诞生的产品,已经让很多企业没有更强的动力更新。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腾讯通在移动端还有很大的短板,而基于企业本身业务需求的改变,腾讯通本身也没有做到快速转型,尤其是企业云化大潮下的需求改变,这点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腾讯通官方页面比较复古

谈到腾讯就不得不说微信,微信现在的定位还是基于消费端,不过很多企业也在将其作为员工沟通工具,但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是工作与生活的社交交叉带来很多困扰,包括信息隐私、场景切换等,也许你正在和公司领导沟通事情,突然家人朋友的聊天消息又至,不但影响效率还可能出现工作失误;

第二微信的消费社交属性明显,没有针对企业级用户的量身定制,除了简单的信息交流可以支持企业沟通外,没有其它功能帮助员工办公,甚至是影响员工效率,是不是都要打开的朋友圈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是微信做为一个平台,存在大量的垃圾内容,从营销到朋友圈无效信息,让用户在微信中的时间进一步碎片化,无法提高企业效率,微信的门敞的太开了,已经完全脱离了企业级市场需求。

第四是腾讯缺乏企业级基因,从腾讯擅长QQ年轻用户群以及游戏可以看到,腾讯本身不具备很强的企业级基因,这让产品从根本上就缺乏了企业级的造血功能。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微信充斥营

接下来说说BAT中的百度,平心而论百度在用户连接和社交上是三家中较弱的那家,对于用户关系结构的营销不具有先天优势,但百度还是在2008年推出了百度Hi,现在号称是“最轻巧的聊天工具”,虽然百度Hi也有手机版本,但这款产品在百度的战略中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姿态,没有一个特别的功能来吸引用户转移,尤其是基于社区等自有产品的植入,基本不具备企业级属性。

最后说阿里巴巴,要说在了解用户需求上,阿里巴巴一点也不比腾讯弱,来往这款IM积累了经验和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尤其是企业级市场面临云计算新时代下的转型关口,研发出了阿里钉钉。

阿里钉钉提出的“阿里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口号并不是空喊,我们先分析下为什么阿里钉钉更适合办公。

第一,阿里钉钉非常专注,目标锁定在企业级用户,让用户在该场景下能够专注在工作上,让时间的利用率更高;

第二,阿里钉钉并非要拉拢消费用户,在这次广告之前,我们基本上很少看到阿里钉钉的广告,应该说这款产品本身不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是非常有针对的指向企业级市场。作为一款通过互联网思维推出的产品,以App为主的运营方式来征服企业级客户,是客户口碑相传造就了阿里钉钉;

第三,阿里钉钉是封闭的开放生态,换句话说在阿里钉钉里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帮助企业发展,不欢迎任何无效的信息,但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开放生态,允许企业应用的开发和融合,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应用提供了优质土壤;

第四,阿里巴巴具有极强的企业级基因,尤其是对中国的企业理解绝非一般公司可比,这让阿里钉钉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全身流动着to B的血液。将阿里钉钉放置在阿里云这个国内最多用户的公有云上,联动企业级客户服务,为众多企业带来了一站式服务,从钉钉很多功能可以看出,其不仅仅将自己简单定位在IM沟通,DING一下满足即时性,澡堂模式满足安全性,快速建群满足协作性,开放平台满足差异性……这些都表明了阿里钉钉更懂企业用户。

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阿里钉钉服务100万家企业和组织数。今年以来,每个月以20万到30万的企业组织数量在增长。阿里钉钉最厉害的一点是打通互联网与通信网,从笔者的角度看,其出发点主要是基于移动端,当然在PC端也有客户端协同。通过当下企业员工组织的分散特性,用钉钉建立的用户关系网来做高效协同,这个网和其它企业级IM最大的不同在于是组织员工,并非捆绑员工。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DING一下打通互联网与通信网

说完了BAT这三家,有必要再提一下微软,讲道理的话,没有一家企业更有资格去占领企业级IM领域了,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办公软件,其深厚的根基不止在国内,全球范围内也很难有对手撼动。微软开发的LYNC由原来的OCS升级而来,与微软Office以及Exchange邮件系统完美融合,但其过于高冷,不接地气,目前仅在一些国际厂商客户中存在应用,对于满足国内的广泛用户,尤其是以SMB为主的企业来说,难以做到大规模发展。

基于产品层面先讨论在这里,具体各个产品的功能相信对于每一位关注企业级领域的用户来说没有难度,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探讨一下国内企业级用户的需求,从场景上挖掘用户主要的痛点。

1.安全性

安全基本上是企业级采购面临的通用问题,也许很多网友在看到本文之后都会质疑,为什么主要讨论大公司的产品,随着创业热潮,近几年涌现了众多基于云端的产品提供租用式服务,并且纷纷获得资本市场追捧,难道他们不值得推广吗?

这里想先谈谈广义安全和狭义安全。广义上,从产业链看,BAT三家作为互联网巨头,从产品到服务出现停滞或者蒸发现象基本不可能,企业级产品最重要的并不是采购本身,而是在采购部署以后不断的融合、改造,根据自己的企业定制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一个刚刚成立的公司,尚且不说服务水平,如果采购之后的几年,该公司经营不善消失,那时所有的数据和后期迁移工作,简直可以逼迫技术人员直接离职。

狭义上看,IM本身具备很强的数据性,虽然这些数据内容不是传统意义的结构化数据,但包含了公司很多敏感信息,通信过程中出现的外泄和窃听很可能给公司带来致命打击,大公司因为具有平台化属性,运营和管理都非常严谨,在安全处理上本身就为采购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无需采购者再考虑安全问题,另外在本身的数据交互上,大公司的信用背书完全可以让客户放心,而鱼龙混杂的中小服务商不排除会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

2.融合性

这个融合是多方面的,PC端和移动端融合、像阿里钉钉那样将互联网和通信网融合,还有将各种企业服务做到按需融合。

关注企业级的用户都知道BYOD,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新趋势,在企业级应用中具有鲜明特性。所以像阿里钉钉以App形式出现本身就很好的契合了用户需求,对于企业IM产品来说,其就像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自身具有平台化基因,基于员工的所有信息打造都可以围绕这个节点进行,所以我们看到阿里钉钉做的融合开放平台,基于用户需求可以将OA、CRM等多种企业应用集成起来,做到一个App,工作一路畅通的效果,真正实现了“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的目标。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协同共创平台,企业按需定制

3.及时性

把它放在最后说的确是因为最重要,但可说的内容实在不多。因为企业IM的核心要求是高效沟通,简单点说:如果有个协同事项,但某个人无法及时收到信息,一切都没有意义。即时通信软件的初衷是基于此,但也限于此。

常规的方法是等待对方的回复,进阶的方式是为对方保存离线信息,上线后再提醒,再进阶就是形成App,让用户只要打开App就能收到。但又有多少用户会随时查看IM App呢?即便是用户黏度极高的微信来说——16.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50次以上(已经是最高频度用户),平均到工作时间也显得微不足道,某种意义上来看,企业IM软件已经成为阻碍企业效率的工具。

阿里钉钉的双网融合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回复Ding一下即可,短信通知即时提醒,跳转到App进行最快速的反馈。虽然这个改变看起来是一小步,但在企业级IM市场中颇有些人类登月的一小步之感。

接下来笔者也采访了几位企业用户,看看他们的痛点在哪?与大家分享,并将之作为结尾,企业级IM市场的蛋糕很大,在当下正是一个拐点,未来怎样发展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目前看阿里巴巴的势头很猛,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随用户需求及时而动的产品,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产品,一定是市场的宠儿。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从钉钉攻入鹅厂事件看国内企业级IM市场

关键字:即时提醒LYNC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