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抓住眼球的社交媒体机制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boxi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31 17:32:34 本文摘自:36kr

抓住眼球的社交媒体机制

 编者按:写文章的希望自己的东西很多人看;看文章的希望不会错过任何好的文章。都说内容为王,但是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 “半衰期” 实在是太短了,所以内容传播的平台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窥,Mark Suster分析了 Twitter、Facebook 以及 Snapchat 这 3 种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机制的利弊,总结出如何让内容覆盖更多受众、更有吸引力的办法,值得写东西的人和做媒体的人思考。

我的网龄有将近 30年(www 之前的 CompuServe 和 Prodigy 我也玩过的),写博客写了 10年,社交媒体工具更是从诞生就一直用到现在。

我喜欢观察网络的演进,喜欢看大家如何聚到一起,沟通、策划内容以及分享。

根据我的经验,Twitter 是最独特的社会化分享平台,因为它的 140 个字符的约束无意间变成了一项创新。这一约束强制大家要使用链接以及短链接,从而推动了流量的增长。(注:140 字符约束的目的起初是为了能作为短信发送出去,这在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候使得短信成为很好的内容传播渠道。但是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信息压缩机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利于对内容的消化以及加快传播速度,这是 Twitter 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不看好它放宽 140 字符的限制)

早期的时候大多数 Twitter 用户都不会关注太多的人,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我们可以在 Twitter 上面进行更多的公共 “对话”,给人以聊天室的感觉。因为 Twitter 给人感觉小所以我们感觉不会错过太多,而且我们分享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朋友是能够看到的。

但随着 Twitter 的发展,每个人关注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这意味着我们会错过时间线上面的很多东西,我们的朋友也会错过很多我们的分享。Twitter 变成了转瞬即逝。我发现,如果我在早上 5 点分享一篇帖子的话可以获得 300 到 400 次点击然后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等我西海岸的朋友一觉醒来发推文时已经没人会看见我的文章了。

我开始折腾各种试验,包括尝试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文章标题等,最后我发现了许多 Twitter 的使用模式,为此我甚至还投资了几家社交媒体分析公司(注:对公司感兴趣的到原文找)。

我发现,我想要影响的那些 “影响者”(往往是我的朋友)一般都在深夜使用 Twitter,那时候其他人都下网了,而在白天的时候也没什么人用因为大家都在工作。私底下我们还是希望有一个小型的网络聊天室体验的,这样一帮朋友可以有个地方聊嘛。

因为 Twitter 是一个逆向的编年史网络,所以一旦推特在信息流中被淹没,你就不大可能再去看了。也就是说它的 “半衰期” 非常短。作为投入大量时间用于写作且希望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博客分享的人,我发现一篇文章我得在 Twitter 上面分享 3 次才能有人读:早上 5 点一次,8 点一次,晚上 10 点一次。因为这些时段的读者很少重合,所以似乎没什么人唾弃我的这种 “滥发” 的做法,但我自己倒是诚惶诚恐。毕竟,你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因为污染了他们的视线而取关的,对吧?

Facebook 的新闻流是 “半衰期” 问题的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它的算法将决定用户能看到什么(注:这个最近引发了 Facebook 的算法是否不带偏见的问题)。算法方面我不是专家,但基本上要是一篇 “帖子” 在短期内有了点热度(很多人点击、喜欢并分享)的话,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在自己的新闻流里面看到这篇帖子。你得到的热度越高,帖子呆在朋友新闻流里面的时间就越久。

当然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不好的是我在 Facebook 上分享媒体的时候似乎一开始不能获得任何热度,于是我就只能跑到 Twitter 上面去分享我的帖子。不过一旦文章有人读了之后并引起共鸣的话那 Facebook 带动额流量就会比 Twitter 强劲很多。

我想 Twitter 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 Twitter 的社区对 “别 TM 干涉新闻流” 的声音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抵触任何影响到粉丝看到东西的 “纯粹性” 的改变,即便那些东西会被淹没在倒编年史里面。Twitter 是 “高保真”,Facebook 是 “内容策划”,但这种策划是由 Facebook 的算法控制的。

我们当中的清教徒喜欢前者,但实用主义者知道算法产生的结果互动性更强。最终 Twitter 也默许并开始把 “你离开时” 错过的推特放上去了。实际上我认为他们这方面做了一项很好的工作,尽管这是一次有争议的改变。

作为一名技术预言者,看着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发展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情。

但 Snapchat 已经改变了这场游戏,而且我认为大多数人还不是很理解这一点(如果你不是 Snapchat 用户又想看看我做了什么的话可以到 snapstorms.com 去看看,我把所有的视频都永远存放起来了)。

众所周知,Snapchat 是从给朋友发送阅后即焚的照片起家的,因此也被视为是未成年人唯一的一个色情短信应用,就像 Twitter 被看作是告诉别人你中午吃什么的地方。当然这两种讽刺手法的姿势都不准确。

Snapchat 的一大创新是 “故事(story)” ,用户可以发表过去 24 小时的一切到一个结合了视频、照片以及乐趣(滤镜、人脸交换、表情符号、贴纸)的 “轴” 上面。

故事是 Snapchat 的一大飞越,原因有二。

首先,在有故事之前用户必须把 snap(快照)发到每一位粉丝的收件箱。对于用户来说,时不时收到随机的 snap 是一件很令人恼火的事情,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种做法也有垃圾信息之嫌。故事则让把东西组织成一串流,而用户可以选择看不看故事。这类用户案例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更好,与此同时,你还是可以像 IM 平台一样私信别人。

其次,这是市场尚未提及的一大创新。Snapchat 的故事把我过去 24 小时所做的一切编撰成了一个连贯的故事。

想想看。在 Twitter 上如果我在早上 7:35 分发表一条推特然后到 8:15 分再发表一条,那么此间你的消息流大概要隔着 150 条左右的推特,这意味着我连续发表的推特在你那里是没有连贯性的(注:除非跑到发表推特者那里看),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早上 8:30 登录上 Twitter 的话你看到我 7:35 分发表的东西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这种做法谈不上好或者坏,但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 Snapchat 上如果你点击我的 “故事” 就会看到过去 24 小时我一整个活动序列。这可不得了。如果你不想看完我的故事,点一下左键就能看到下一个故事。

但是下面才是我从 Snapchat 身上学到的东西。

故事结构让我可以创建更加连贯的故事线索,当我消费别人的内容(即便只是生活剪辑)时我的感觉也会是得到了对方生活的一个更加连贯的故事。现在我最热门的故事视频大概有 9000 的浏览量。到了排名第 5、6 左右的视频访客数量大概会下跌 25%左右。如果你看完了我 10 个视频的话,最后的完成率大概是 85%,也就是说,如果你喜欢当天我分享的主题并投入进去的话,你看完所有的东西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Snapchat 的半衰期要长得多。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非常重要。我的内容没有跟别人的东西放到一起被淹没在转瞬即逝的消息流里面。大家跑过去看自己关注的人的故事然后决定要不要消费那个故事。所以对我的故事的消费在 24 小时之内都能够保持连贯性。我一次把故事放上去就行了,消费者不需要跟我制作故事的时间同步也能知道我发生了什么。

Snapchat 是目前媒体最大的一个创新,从用户角度来说也是产品设计的最大创新者。这一点还会继续吗?会不会有新的玩家出现?巨头会不会反击,重新夺取用户的眼球呢?

我不知道。但作为一个喜欢观察、使用和了解媒体及应用的玩家,看着过去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是一个享受。

关键字:社交媒体

本文摘自:36kr

x 抓住眼球的社交媒体机制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抓住眼球的社交媒体机制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boxi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31 17:32:34 本文摘自:36kr

抓住眼球的社交媒体机制

 编者按:写文章的希望自己的东西很多人看;看文章的希望不会错过任何好的文章。都说内容为王,但是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 “半衰期” 实在是太短了,所以内容传播的平台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窥,Mark Suster分析了 Twitter、Facebook 以及 Snapchat 这 3 种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机制的利弊,总结出如何让内容覆盖更多受众、更有吸引力的办法,值得写东西的人和做媒体的人思考。

我的网龄有将近 30年(www 之前的 CompuServe 和 Prodigy 我也玩过的),写博客写了 10年,社交媒体工具更是从诞生就一直用到现在。

我喜欢观察网络的演进,喜欢看大家如何聚到一起,沟通、策划内容以及分享。

根据我的经验,Twitter 是最独特的社会化分享平台,因为它的 140 个字符的约束无意间变成了一项创新。这一约束强制大家要使用链接以及短链接,从而推动了流量的增长。(注:140 字符约束的目的起初是为了能作为短信发送出去,这在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候使得短信成为很好的内容传播渠道。但是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信息压缩机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利于对内容的消化以及加快传播速度,这是 Twitter 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不看好它放宽 140 字符的限制)

早期的时候大多数 Twitter 用户都不会关注太多的人,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我们可以在 Twitter 上面进行更多的公共 “对话”,给人以聊天室的感觉。因为 Twitter 给人感觉小所以我们感觉不会错过太多,而且我们分享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朋友是能够看到的。

但随着 Twitter 的发展,每个人关注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这意味着我们会错过时间线上面的很多东西,我们的朋友也会错过很多我们的分享。Twitter 变成了转瞬即逝。我发现,如果我在早上 5 点分享一篇帖子的话可以获得 300 到 400 次点击然后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等我西海岸的朋友一觉醒来发推文时已经没人会看见我的文章了。

我开始折腾各种试验,包括尝试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文章标题等,最后我发现了许多 Twitter 的使用模式,为此我甚至还投资了几家社交媒体分析公司(注:对公司感兴趣的到原文找)。

我发现,我想要影响的那些 “影响者”(往往是我的朋友)一般都在深夜使用 Twitter,那时候其他人都下网了,而在白天的时候也没什么人用因为大家都在工作。私底下我们还是希望有一个小型的网络聊天室体验的,这样一帮朋友可以有个地方聊嘛。

因为 Twitter 是一个逆向的编年史网络,所以一旦推特在信息流中被淹没,你就不大可能再去看了。也就是说它的 “半衰期” 非常短。作为投入大量时间用于写作且希望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博客分享的人,我发现一篇文章我得在 Twitter 上面分享 3 次才能有人读:早上 5 点一次,8 点一次,晚上 10 点一次。因为这些时段的读者很少重合,所以似乎没什么人唾弃我的这种 “滥发” 的做法,但我自己倒是诚惶诚恐。毕竟,你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因为污染了他们的视线而取关的,对吧?

Facebook 的新闻流是 “半衰期” 问题的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它的算法将决定用户能看到什么(注:这个最近引发了 Facebook 的算法是否不带偏见的问题)。算法方面我不是专家,但基本上要是一篇 “帖子” 在短期内有了点热度(很多人点击、喜欢并分享)的话,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在自己的新闻流里面看到这篇帖子。你得到的热度越高,帖子呆在朋友新闻流里面的时间就越久。

当然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不好的是我在 Facebook 上分享媒体的时候似乎一开始不能获得任何热度,于是我就只能跑到 Twitter 上面去分享我的帖子。不过一旦文章有人读了之后并引起共鸣的话那 Facebook 带动额流量就会比 Twitter 强劲很多。

我想 Twitter 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 Twitter 的社区对 “别 TM 干涉新闻流” 的声音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抵触任何影响到粉丝看到东西的 “纯粹性” 的改变,即便那些东西会被淹没在倒编年史里面。Twitter 是 “高保真”,Facebook 是 “内容策划”,但这种策划是由 Facebook 的算法控制的。

我们当中的清教徒喜欢前者,但实用主义者知道算法产生的结果互动性更强。最终 Twitter 也默许并开始把 “你离开时” 错过的推特放上去了。实际上我认为他们这方面做了一项很好的工作,尽管这是一次有争议的改变。

作为一名技术预言者,看着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发展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情。

但 Snapchat 已经改变了这场游戏,而且我认为大多数人还不是很理解这一点(如果你不是 Snapchat 用户又想看看我做了什么的话可以到 snapstorms.com 去看看,我把所有的视频都永远存放起来了)。

众所周知,Snapchat 是从给朋友发送阅后即焚的照片起家的,因此也被视为是未成年人唯一的一个色情短信应用,就像 Twitter 被看作是告诉别人你中午吃什么的地方。当然这两种讽刺手法的姿势都不准确。

Snapchat 的一大创新是 “故事(story)” ,用户可以发表过去 24 小时的一切到一个结合了视频、照片以及乐趣(滤镜、人脸交换、表情符号、贴纸)的 “轴” 上面。

故事是 Snapchat 的一大飞越,原因有二。

首先,在有故事之前用户必须把 snap(快照)发到每一位粉丝的收件箱。对于用户来说,时不时收到随机的 snap 是一件很令人恼火的事情,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种做法也有垃圾信息之嫌。故事则让把东西组织成一串流,而用户可以选择看不看故事。这类用户案例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更好,与此同时,你还是可以像 IM 平台一样私信别人。

其次,这是市场尚未提及的一大创新。Snapchat 的故事把我过去 24 小时所做的一切编撰成了一个连贯的故事。

想想看。在 Twitter 上如果我在早上 7:35 分发表一条推特然后到 8:15 分再发表一条,那么此间你的消息流大概要隔着 150 条左右的推特,这意味着我连续发表的推特在你那里是没有连贯性的(注:除非跑到发表推特者那里看),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早上 8:30 登录上 Twitter 的话你看到我 7:35 分发表的东西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这种做法谈不上好或者坏,但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 Snapchat 上如果你点击我的 “故事” 就会看到过去 24 小时我一整个活动序列。这可不得了。如果你不想看完我的故事,点一下左键就能看到下一个故事。

但是下面才是我从 Snapchat 身上学到的东西。

故事结构让我可以创建更加连贯的故事线索,当我消费别人的内容(即便只是生活剪辑)时我的感觉也会是得到了对方生活的一个更加连贯的故事。现在我最热门的故事视频大概有 9000 的浏览量。到了排名第 5、6 左右的视频访客数量大概会下跌 25%左右。如果你看完了我 10 个视频的话,最后的完成率大概是 85%,也就是说,如果你喜欢当天我分享的主题并投入进去的话,你看完所有的东西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Snapchat 的半衰期要长得多。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非常重要。我的内容没有跟别人的东西放到一起被淹没在转瞬即逝的消息流里面。大家跑过去看自己关注的人的故事然后决定要不要消费那个故事。所以对我的故事的消费在 24 小时之内都能够保持连贯性。我一次把故事放上去就行了,消费者不需要跟我制作故事的时间同步也能知道我发生了什么。

Snapchat 是目前媒体最大的一个创新,从用户角度来说也是产品设计的最大创新者。这一点还会继续吗?会不会有新的玩家出现?巨头会不会反击,重新夺取用户的眼球呢?

我不知道。但作为一个喜欢观察、使用和了解媒体及应用的玩家,看着过去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是一个享受。

关键字:社交媒体

本文摘自:36kr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