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国际通信网络:从谷底到山巅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18 19:25:19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网

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沧桑巨变。中国从百废待兴到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强者,在如今的数字时代勇立潮头:电信用户和网民数全球遥遥领先;企业、民众上网速率跃居世界前列;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基于网络的“新四大发明”举世关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切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国际通信网络的支撑。40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催生的需求和机遇,我国的国际通信网络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强力承托起这个基于网络的“新时代”。

回首这40年,几乎是困于“谷底”的中国通信业究竟是如何破冰,实现了逆袭?如今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脱胎于中国电信业母体的中国电信公司一路走来,一路见证。近日,《人民邮电》报记者走访了原中国电信国际部总经理王洪建、原中国电信国际工程处处长姚寄东、现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部总经理兼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锋和网络发展部总经理常卫国等人,还原了40年来中国电信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

不堪回首

国际通信发展严重落后

提起改革开放前的国际通信情况,王洪建说得最多的关键词是“封闭”“落后”。

1949年前,我国国际通信网以上海为中心,与20几个国家建立了26条无线电报电路、两条无线电话电路和1条无线传真电路。1949年后,我国又先后与部分国家建立了无线电路及架空明线电路,国际通信网络向北京延伸。“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通信事业发展基本停滞。而同期国外通信技术和业务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进的卫星通信和海底电缆为各国提供了大容量、高质量的传输电路,通信质量显著提升,通信费用也大幅降低。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是尼克松访华,后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全球掀起了与我国建交的高潮,我国也由此打开了与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大门。这也让我国通信从业者切身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差距。1971年,尼克松访华前夕,美国方面了解到中国国际通信的条件后,提出自带卫星通信地面站解决尼克松与美国的通信问题。尼克松访华期间,由于北京市通信网络能力不足,随行的新闻机构根本无法在驻地将拍摄的照片传回美国,“我们的通信保障人员只好取了照片,专门派人送到北京电报大楼的传真室,才能传到美国。”王洪建回忆称。当时,为了维护我国通信主权,我国提出通过先租后买的办法获得美国的卫星通信地面站,由我国负责通信运行。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中美外交解冻期间的通信需求,又使我国有机会接触到刚刚成熟的卫星通信技术。抓住这一时机,我国先后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虹桥建立了两座临时卫星通信地面站,开通了中美之间直达无线电报、电话和传真电路。

随着我国对外合作交流活动增多,我国的国际通信能力问题愈发凸显,很多大事要事期间根本无法保证通信需求,不仅速度慢、通信质量差,线路的畅通有时都很难保证,有紧急通信需求时只能被动地依靠美日等国进行技术协助。

改革破冰

全面建设国际通信网

回想那个年代,尽管闭塞已久,但一些敏感、有识的通信人已经意识到了国际通信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尼克松访华后,我国看到了自身国际通信能力的巨大差距,开始奋起直追。

王洪建介绍,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我国先后引进了四个标准卫星地面站,通过太平洋和印度洋卫星与世界主要通信公司建立了直达通信,不仅满足了当时使用的电报、电话等一般业务需求,还可以满足数据、广播及电视直播等多项业务需求,国际通信能力显著提升。

但对于一个正蓄势待发的大国来说,这显然远远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对外经贸活动显著增加,我国企业要“走出去”,外资要“请进来”,最根本的一大基础就是通信。在很多地区,外方都提出要三通:通水电,通公路,通电话。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改善国际通信能力。

而我国当时的现实状况是,民众打国际长途电话极其艰难。北京的居民打国际长途要到复兴门长话大楼的电话间里打,每次都要在柜台等上几个小时,即使接通了,由于通话质量不佳,也要扯着嗓门吼。而许多外地人为了打上一个国际电话,要辗转坐车到北京,再等上几天才能重复上面的流程。曾任中国电信国际工程处处长的姚寄东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即使是拨打国内长途电话,也要靠手摇设备一段一段接续才能接通电话,打一个清晰的国际电话则更是艰难。某次因工作需要,姚寄东需要打电话到匈牙利,足足摇了2个小时才摇通对方的号码,但是因为国际通信线路太差,却根本听不清对方说什么。

这样的现状显然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突出短板,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国际通信能力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发展要务。对此,我国制定了以我国为中心的国际通信网络规划:以上海和广东汕头为国际海缆登陆站与经转中心,向东经太平洋到美洲,向西经亚太、中东、印度洋到欧洲,初期先建6条海缆、两条陆缆,加之京沪穗的卫星电路,初步形成以国际海缆为主、卫星为辅的国际通信网络,真正实现国际化。时任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即中国电信的前身)处长的王洪建见证了那段国际通信能力大发展的时期。

第一,我国积极参加国际通信组织活动,包括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电信组织、国际通信卫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第二,积极参加双边或多边国际通信会议;第三,与意大利电信、德国电信、日本NTT等国际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海外联合“战队”;第四,率先走出去,建立海外公司,成为拓展业务与对外合作的桥头堡,并提供了培养国际管理人才的基地;第五,我国不失时机地参与购买国际海缆容量,并与国际企业合作建设陆地光缆及海底光缆。

这是我国国际通信能力建设走出的关键一步。一同参与了开疆拓土的姚寄东回忆,当时频繁出差,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在国外,但就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换来了显著的成效。

1993年12月,我国参与建设的首条海底光缆——中日光缆建成开通。

1996年,中韩海缆在山东青岛登陆,全长549公里,传输速率560Mbps,共两对光纤,对外出售容量。当时中韩刚建交不久,这是首个两国合作项目,为此还发行了纪念邮票。

1997年,我国参与建设的环球光缆(FLAG)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是第一条在我国登陆的私营国际海缆,标志着整个亚洲地区的国际通信建设迈入“腾飞”阶段。

在国际通信网络建设领域,我国从零起步,逐步了解了国际通信网络合作建设的“游戏”规则、技术标准、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逐渐跟上了领先梯队的脚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本建成了以国际光缆为主、以卫星为辅的国际通信网,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飞速追赶

从参与者到主导者

虽然参与了多条海缆的投资与建设,但王洪建回忆称,当时中国电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不掌握海缆建设的主动权,只是被动地“购置容量”无法从实质上提升我国的国际通信网络建设水平,应对国际通信行业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为此,要想真正在国际通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首先要具备强大的话语权。

1992年,时任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提出建设亚欧陆地光缆的设想,设计路线是由上海经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匈牙利、波兰、奥地利至德国。今天再回头看,这条陆地光缆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王洪建清楚记得当时的工作场景:只有三个人的工作小组,21天跑遍7个国家进行谈判与斡旋……种种不利条件都对电信工作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正是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首捷,电信人更坚定了一定要在国际海缆建设上掌握话语权的决心。

因此,中国电信主动出击,在1996年主动发起建设中美直达海底光缆。这条光缆由中国电信、日本KDD和NTT、美国AT&T和MCI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40家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1997年开始建设,2000年开通,呈环形网络,共有九个登陆点(我国上海崇明和广东汕头均为全登陆),总长约30000公里,能解决100万路电话的通话需求。中美海缆系统作为中美间第一条直达海缆,曾是中美和东亚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中美海缆的建设,打破了美日运营商长期以来垄断海缆建设的格局,中国由此成为国际海缆领域的耀眼新星。在此次建设中,作为主导方的中国电信不仅要面对建设经验的不足,还要顶住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压力,背后是参与者付出的无数艰辛。王洪建率领的团队在此次国家级的通信“争夺战”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智慧”与大国魄力,最终成为哈佛大学商业管理课程的经典案例。记者看到,在一份颇具年代感的18页报告中,哈佛大学详细分析了中国电信如何打破了AT&T的垄断,对市场挑战者——中国电信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海缆也成为中美建交之后的一件大事,被多国主要媒体广泛报道。

成功逆袭

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首战告捷,一鼓作气。

此后,中国电信再度发起建设了亚太二号光缆网络(APCN2),全长19000公里,共有10个登陆站(含上海崇明、广东汕头),2001年投产。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电信在海缆建设领域的地位,提升了我国运营商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锋告诉记者,从1998年以来,中国电信又参与投资建设了13条新海缆,其中中国电信主导建设了5条,并在3个海缆组织里担任了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职位。目前,中国电信的国际陆缆已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和地区直接连接,与12个国家开通了55套传输系统。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电信现役国际海缆总数达39条、国际陆缆达21条,投资建设国际海缆权益容量达到70Tb/s。截至目前,境外网络节点达到100个,总中继带宽超过了50Tb/s。可以说,中国电信已经全面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国际通信网,通信能力显著、持续提升。

记者在一张中国电信全球网络设施图上看到,数十条海陆缆纵横交错,将我国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众多海陆缆在上海、广东等地交汇,这也使得更多周边国家和地区能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联。“就全球通信来看,亚太地区原来有三个枢纽: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这些年我们充分考虑中国幅员辽阔、接壤国家众多的特点,把大中华区打造成为一个大枢纽。”邓小锋透露,未来,这个大枢纽还将进一步强化,配备更丰富的路由。

未来5年,中国电信还将规划和建设5条新海缆,增强亚洲内部、亚欧之间、亚非之间、亚美之间的国际海缆连接。在陆缆方面,中国电信将通过双边和多边跨境系统实现与近邻国家的纵深连接。同时,中国电信也在围绕亚太网络枢纽战略,规划和建设国际海陆缆一体化的国际网络系统。

邓小锋告诉记者,中国电信目前还在推进新丝路陆地光缆计划,与其他运营商合作建设更丰富的路由,实现更短、更快、更安全的国际通信连接,以便为当前追求高速、低延时的客户需求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电信计划明年建成瓦罕走廊光缆系统。

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网络发展部总经理常卫国是在国际光缆领域做了20余年的专家,他表示,相比于以往的通达性,如今国际光缆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规划国际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中国电信近年来的国际通道规划都采用多路由设计,保证在骨干路由方向任何一条陆缆或是海缆发生故障时,国际通信都不受影响。

如今,中国电信中美、中欧间通信均已有多达七条主力通道,亚太地区内部也有五条主力通道。由于技术的进步,新建的国际海缆系统容量与最初建设的海缆已不可同日而语,以中美海缆为例,2000年开通的中美海缆系统的总容量为80Gb/s,而最近投产的新跨太平洋海缆系统的总容量是24Tb/s,是首条中美海缆系统能力的1006倍。

高效稳定可靠的国际通信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在海外地区的一个成功标签。2006年12月26日中国台湾7.2级地震导致台湾海峡大部分海缆中断,很多运营商完全失去了国际通信能力。尽管中国电信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但由于海缆建设时充分考虑了灾备因素,依然有网络迂回连接能力。为此,日本运营商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多家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等均向中国电信寻求紧急通信能力支援。由于海缆维修周期长,这种援助持续了数月之久。

“我们原来的国际通信那么薄弱,今天,中国的国际通信行业真是扬眉吐气了。”邓小锋和常卫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的国际通信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国际传输网和互联网四通八达、连接世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通信基础和保障。

不止通达

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国际通信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在于网络的通达能力,只有在运营和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提升了能力,才真正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竞技的实力。” 常年外派海外的邓小锋与国际强企接触很多,感触也更为深刻。

正是因为很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中国电信在国际通信能力建设方面并不止步于网络的通达和可靠要求,还有整体能力的提升目标。

早在5年前,中国电信就对国际业务进行了重组,成立专门的国际公司,将集团的原海拓部和原中国香港、美洲、欧洲三大海外公司纳入统一的框架下,统一产品、统一业务模式、统一流程、统一管理,实现一体化运营。自此之后,中国电信的国际业务发展显著加速,并成功实现了从只卖跨境资源到多产品、全方位服务的突破,在全球设立的分支机构也从几个大幅增至40多个。

这些年中国电信国际业务每年都有两位数的收入增幅,在多数海外运营商国际业务都是负增长或个位数增幅的当下,这一成绩可以说相当不俗。但邓小锋认为,除了业绩,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网络能力外,国际公司在对标国际强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努力追赶,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自我支撑能力、自我响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同样重要的还有国际影响力,即作为走出去央企、“国家队”代表在海外运营时的能力和风度。中国电信主动联合有关国家合作伙伴,推动和发起多条“一带一路”区域、亚太区域的国际大型海缆项目、跨境陆缆项目,有力地提升了我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信能力。邓小锋强调,从事国际业务,在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同时,更要有敏锐的全球视野、宽阔的胸怀以及对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尊重。中国电信全球员工本地化率达90%,在海外市场始终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有序竞争。

此外,国际光缆的维护能力也是衡量一家运营商国际通信网络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全球国际海缆的海域主要分为七大维护区。在我国所属的横滨维护区,中国电信的海缆公司是三家维护船队之一。2016年G20杭州峰会前夕,TPE海缆崇明段发生中断,尽管故障点位于修复难度大的浅滩,且正台风肆虐,但中国电信仅用16天就修复了海缆,较之海缆数月的常规修复期,可谓神速,也凸显其维护能力之强。这也再次体现了中国电信国际维护团队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

多年来,在国际通信领域的深耕有口皆碑。中国电信参与的SMW5(亚欧5号)海缆已连续三年分获年度最佳海缆项目奖、年度最佳工程奖和年度最佳经营奖,这在国际海缆界是从未有过的先例。近年来,中国电信在国际海缆组织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主导角色,如中国电信担任了SMW5、APG和NCP海缆的管理委员会主席或联合主席,并在APG、NCP和APCN2等海缆组织中担任了投资、采购和维护委员会的主席和联合主席。这些都是国际海缆界对中国电信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电信对国际海缆界的贡献。邓小锋表示,中国电信国际通信业务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集团上下各级领导、各部门、省区市公司的大力支持,更是包括国际公司全体员工在内的电信几代国际通信人努力拼搏、开拓进取、辛苦付出的结果。

40年磨砺

中国电信人前赴后继

在这些光鲜成绩的背后,必须说的是无数中国电信人的汗水和付出,甚至是牺牲。

中国巴基斯坦陆地光缆系统今年开通,为我国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南亚地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通道,并为进一步连接中东、非洲、欧洲提供了全新的通道。这条光缆穿过了几百公里的无人区,途经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建设难度空前大,推动了十年才得以完工,将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尼泊尔光缆的建设更为曲折,因为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三年三断,中国电信不得不三次更换路径,重新建设。经过三年半的艰辛努力,中尼光缆终于在今年初开通,又为我国通往南亚打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尼泊尔的国际通信速率,显著降低了尼泊尔移动互联网流量费用。

已经投入运营的SMW5(亚欧5号)海缆有个别名——“Happy 海缆系统”,这背后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为中国电信境外网络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原中国电信国际部处长张华莲,生前一直担任SMW5海缆管委会主席一职,为该条海缆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2014年3月8日,她在参加完该条海缆的签约仪式后乘坐马航MH370航班返程,不幸遇难。SMW5海缆组织专门在其网站上设置了怀念她的网页,并特别以张华莲的英文名(Happy)为这条海缆命名。

每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不平凡的艰辛。正是这些鲜有人知的付出,一点点汇聚起了中国电信的国际通信能力,也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 * *

在王洪建家里,珍藏着大量珍贵的资料——当时的一些老照片、老布什等政要的感谢信、各国媒体报道剪报,其中包含大量已经泛黄的《人民邮电》报。在这些珍贵的史料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国际通信事业破冰的艰难,也惊叹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际通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跟国际通信领域的第一集团相比,我们最开始是望尘莫及,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赶可以望其项背,现在已经可以同场竞技了。”如今依然奋斗在国际通信战线上的邓小锋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与最顶尖的运营商还有差距,还需要继续追赶。”作为老国际通信人,王洪建也几度表示,祝愿中国电信国际公司日益强大,早日成为世界最顶尖的国际公司。是的,40年来,我国国际通信网络从零起步,成绩斐然,近五年来更是加速追赶,赶超前人。但电信人的眼光始终向前,前路还很长,中国电信正大步向前。

关键字:通信网络国际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网

x 国际通信网络:从谷底到山巅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国际通信网络:从谷底到山巅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18 19:25:19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网

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沧桑巨变。中国从百废待兴到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强者,在如今的数字时代勇立潮头:电信用户和网民数全球遥遥领先;企业、民众上网速率跃居世界前列;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基于网络的“新四大发明”举世关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切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国际通信网络的支撑。40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催生的需求和机遇,我国的国际通信网络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强力承托起这个基于网络的“新时代”。

回首这40年,几乎是困于“谷底”的中国通信业究竟是如何破冰,实现了逆袭?如今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脱胎于中国电信业母体的中国电信公司一路走来,一路见证。近日,《人民邮电》报记者走访了原中国电信国际部总经理王洪建、原中国电信国际工程处处长姚寄东、现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部总经理兼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锋和网络发展部总经理常卫国等人,还原了40年来中国电信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

不堪回首

国际通信发展严重落后

提起改革开放前的国际通信情况,王洪建说得最多的关键词是“封闭”“落后”。

1949年前,我国国际通信网以上海为中心,与20几个国家建立了26条无线电报电路、两条无线电话电路和1条无线传真电路。1949年后,我国又先后与部分国家建立了无线电路及架空明线电路,国际通信网络向北京延伸。“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通信事业发展基本停滞。而同期国外通信技术和业务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进的卫星通信和海底电缆为各国提供了大容量、高质量的传输电路,通信质量显著提升,通信费用也大幅降低。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是尼克松访华,后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全球掀起了与我国建交的高潮,我国也由此打开了与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大门。这也让我国通信从业者切身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差距。1971年,尼克松访华前夕,美国方面了解到中国国际通信的条件后,提出自带卫星通信地面站解决尼克松与美国的通信问题。尼克松访华期间,由于北京市通信网络能力不足,随行的新闻机构根本无法在驻地将拍摄的照片传回美国,“我们的通信保障人员只好取了照片,专门派人送到北京电报大楼的传真室,才能传到美国。”王洪建回忆称。当时,为了维护我国通信主权,我国提出通过先租后买的办法获得美国的卫星通信地面站,由我国负责通信运行。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中美外交解冻期间的通信需求,又使我国有机会接触到刚刚成熟的卫星通信技术。抓住这一时机,我国先后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虹桥建立了两座临时卫星通信地面站,开通了中美之间直达无线电报、电话和传真电路。

随着我国对外合作交流活动增多,我国的国际通信能力问题愈发凸显,很多大事要事期间根本无法保证通信需求,不仅速度慢、通信质量差,线路的畅通有时都很难保证,有紧急通信需求时只能被动地依靠美日等国进行技术协助。

改革破冰

全面建设国际通信网

回想那个年代,尽管闭塞已久,但一些敏感、有识的通信人已经意识到了国际通信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尼克松访华后,我国看到了自身国际通信能力的巨大差距,开始奋起直追。

王洪建介绍,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我国先后引进了四个标准卫星地面站,通过太平洋和印度洋卫星与世界主要通信公司建立了直达通信,不仅满足了当时使用的电报、电话等一般业务需求,还可以满足数据、广播及电视直播等多项业务需求,国际通信能力显著提升。

但对于一个正蓄势待发的大国来说,这显然远远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对外经贸活动显著增加,我国企业要“走出去”,外资要“请进来”,最根本的一大基础就是通信。在很多地区,外方都提出要三通:通水电,通公路,通电话。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改善国际通信能力。

而我国当时的现实状况是,民众打国际长途电话极其艰难。北京的居民打国际长途要到复兴门长话大楼的电话间里打,每次都要在柜台等上几个小时,即使接通了,由于通话质量不佳,也要扯着嗓门吼。而许多外地人为了打上一个国际电话,要辗转坐车到北京,再等上几天才能重复上面的流程。曾任中国电信国际工程处处长的姚寄东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即使是拨打国内长途电话,也要靠手摇设备一段一段接续才能接通电话,打一个清晰的国际电话则更是艰难。某次因工作需要,姚寄东需要打电话到匈牙利,足足摇了2个小时才摇通对方的号码,但是因为国际通信线路太差,却根本听不清对方说什么。

这样的现状显然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突出短板,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国际通信能力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发展要务。对此,我国制定了以我国为中心的国际通信网络规划:以上海和广东汕头为国际海缆登陆站与经转中心,向东经太平洋到美洲,向西经亚太、中东、印度洋到欧洲,初期先建6条海缆、两条陆缆,加之京沪穗的卫星电路,初步形成以国际海缆为主、卫星为辅的国际通信网络,真正实现国际化。时任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即中国电信的前身)处长的王洪建见证了那段国际通信能力大发展的时期。

第一,我国积极参加国际通信组织活动,包括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电信组织、国际通信卫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第二,积极参加双边或多边国际通信会议;第三,与意大利电信、德国电信、日本NTT等国际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海外联合“战队”;第四,率先走出去,建立海外公司,成为拓展业务与对外合作的桥头堡,并提供了培养国际管理人才的基地;第五,我国不失时机地参与购买国际海缆容量,并与国际企业合作建设陆地光缆及海底光缆。

这是我国国际通信能力建设走出的关键一步。一同参与了开疆拓土的姚寄东回忆,当时频繁出差,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在国外,但就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换来了显著的成效。

1993年12月,我国参与建设的首条海底光缆——中日光缆建成开通。

1996年,中韩海缆在山东青岛登陆,全长549公里,传输速率560Mbps,共两对光纤,对外出售容量。当时中韩刚建交不久,这是首个两国合作项目,为此还发行了纪念邮票。

1997年,我国参与建设的环球光缆(FLAG)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是第一条在我国登陆的私营国际海缆,标志着整个亚洲地区的国际通信建设迈入“腾飞”阶段。

在国际通信网络建设领域,我国从零起步,逐步了解了国际通信网络合作建设的“游戏”规则、技术标准、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逐渐跟上了领先梯队的脚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本建成了以国际光缆为主、以卫星为辅的国际通信网,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飞速追赶

从参与者到主导者

虽然参与了多条海缆的投资与建设,但王洪建回忆称,当时中国电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不掌握海缆建设的主动权,只是被动地“购置容量”无法从实质上提升我国的国际通信网络建设水平,应对国际通信行业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为此,要想真正在国际通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首先要具备强大的话语权。

1992年,时任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提出建设亚欧陆地光缆的设想,设计路线是由上海经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匈牙利、波兰、奥地利至德国。今天再回头看,这条陆地光缆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王洪建清楚记得当时的工作场景:只有三个人的工作小组,21天跑遍7个国家进行谈判与斡旋……种种不利条件都对电信工作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正是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首捷,电信人更坚定了一定要在国际海缆建设上掌握话语权的决心。

因此,中国电信主动出击,在1996年主动发起建设中美直达海底光缆。这条光缆由中国电信、日本KDD和NTT、美国AT&T和MCI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40家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1997年开始建设,2000年开通,呈环形网络,共有九个登陆点(我国上海崇明和广东汕头均为全登陆),总长约30000公里,能解决100万路电话的通话需求。中美海缆系统作为中美间第一条直达海缆,曾是中美和东亚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中美海缆的建设,打破了美日运营商长期以来垄断海缆建设的格局,中国由此成为国际海缆领域的耀眼新星。在此次建设中,作为主导方的中国电信不仅要面对建设经验的不足,还要顶住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压力,背后是参与者付出的无数艰辛。王洪建率领的团队在此次国家级的通信“争夺战”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智慧”与大国魄力,最终成为哈佛大学商业管理课程的经典案例。记者看到,在一份颇具年代感的18页报告中,哈佛大学详细分析了中国电信如何打破了AT&T的垄断,对市场挑战者——中国电信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海缆也成为中美建交之后的一件大事,被多国主要媒体广泛报道。

成功逆袭

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首战告捷,一鼓作气。

此后,中国电信再度发起建设了亚太二号光缆网络(APCN2),全长19000公里,共有10个登陆站(含上海崇明、广东汕头),2001年投产。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电信在海缆建设领域的地位,提升了我国运营商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锋告诉记者,从1998年以来,中国电信又参与投资建设了13条新海缆,其中中国电信主导建设了5条,并在3个海缆组织里担任了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职位。目前,中国电信的国际陆缆已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和地区直接连接,与12个国家开通了55套传输系统。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电信现役国际海缆总数达39条、国际陆缆达21条,投资建设国际海缆权益容量达到70Tb/s。截至目前,境外网络节点达到100个,总中继带宽超过了50Tb/s。可以说,中国电信已经全面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国际通信网,通信能力显著、持续提升。

记者在一张中国电信全球网络设施图上看到,数十条海陆缆纵横交错,将我国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众多海陆缆在上海、广东等地交汇,这也使得更多周边国家和地区能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联。“就全球通信来看,亚太地区原来有三个枢纽: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这些年我们充分考虑中国幅员辽阔、接壤国家众多的特点,把大中华区打造成为一个大枢纽。”邓小锋透露,未来,这个大枢纽还将进一步强化,配备更丰富的路由。

未来5年,中国电信还将规划和建设5条新海缆,增强亚洲内部、亚欧之间、亚非之间、亚美之间的国际海缆连接。在陆缆方面,中国电信将通过双边和多边跨境系统实现与近邻国家的纵深连接。同时,中国电信也在围绕亚太网络枢纽战略,规划和建设国际海陆缆一体化的国际网络系统。

邓小锋告诉记者,中国电信目前还在推进新丝路陆地光缆计划,与其他运营商合作建设更丰富的路由,实现更短、更快、更安全的国际通信连接,以便为当前追求高速、低延时的客户需求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电信计划明年建成瓦罕走廊光缆系统。

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网络发展部总经理常卫国是在国际光缆领域做了20余年的专家,他表示,相比于以往的通达性,如今国际光缆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规划国际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中国电信近年来的国际通道规划都采用多路由设计,保证在骨干路由方向任何一条陆缆或是海缆发生故障时,国际通信都不受影响。

如今,中国电信中美、中欧间通信均已有多达七条主力通道,亚太地区内部也有五条主力通道。由于技术的进步,新建的国际海缆系统容量与最初建设的海缆已不可同日而语,以中美海缆为例,2000年开通的中美海缆系统的总容量为80Gb/s,而最近投产的新跨太平洋海缆系统的总容量是24Tb/s,是首条中美海缆系统能力的1006倍。

高效稳定可靠的国际通信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在海外地区的一个成功标签。2006年12月26日中国台湾7.2级地震导致台湾海峡大部分海缆中断,很多运营商完全失去了国际通信能力。尽管中国电信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但由于海缆建设时充分考虑了灾备因素,依然有网络迂回连接能力。为此,日本运营商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多家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等均向中国电信寻求紧急通信能力支援。由于海缆维修周期长,这种援助持续了数月之久。

“我们原来的国际通信那么薄弱,今天,中国的国际通信行业真是扬眉吐气了。”邓小锋和常卫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的国际通信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国际传输网和互联网四通八达、连接世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通信基础和保障。

不止通达

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国际通信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在于网络的通达能力,只有在运营和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提升了能力,才真正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竞技的实力。” 常年外派海外的邓小锋与国际强企接触很多,感触也更为深刻。

正是因为很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中国电信在国际通信能力建设方面并不止步于网络的通达和可靠要求,还有整体能力的提升目标。

早在5年前,中国电信就对国际业务进行了重组,成立专门的国际公司,将集团的原海拓部和原中国香港、美洲、欧洲三大海外公司纳入统一的框架下,统一产品、统一业务模式、统一流程、统一管理,实现一体化运营。自此之后,中国电信的国际业务发展显著加速,并成功实现了从只卖跨境资源到多产品、全方位服务的突破,在全球设立的分支机构也从几个大幅增至40多个。

这些年中国电信国际业务每年都有两位数的收入增幅,在多数海外运营商国际业务都是负增长或个位数增幅的当下,这一成绩可以说相当不俗。但邓小锋认为,除了业绩,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网络能力外,国际公司在对标国际强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努力追赶,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自我支撑能力、自我响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同样重要的还有国际影响力,即作为走出去央企、“国家队”代表在海外运营时的能力和风度。中国电信主动联合有关国家合作伙伴,推动和发起多条“一带一路”区域、亚太区域的国际大型海缆项目、跨境陆缆项目,有力地提升了我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信能力。邓小锋强调,从事国际业务,在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同时,更要有敏锐的全球视野、宽阔的胸怀以及对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尊重。中国电信全球员工本地化率达90%,在海外市场始终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有序竞争。

此外,国际光缆的维护能力也是衡量一家运营商国际通信网络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全球国际海缆的海域主要分为七大维护区。在我国所属的横滨维护区,中国电信的海缆公司是三家维护船队之一。2016年G20杭州峰会前夕,TPE海缆崇明段发生中断,尽管故障点位于修复难度大的浅滩,且正台风肆虐,但中国电信仅用16天就修复了海缆,较之海缆数月的常规修复期,可谓神速,也凸显其维护能力之强。这也再次体现了中国电信国际维护团队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

多年来,在国际通信领域的深耕有口皆碑。中国电信参与的SMW5(亚欧5号)海缆已连续三年分获年度最佳海缆项目奖、年度最佳工程奖和年度最佳经营奖,这在国际海缆界是从未有过的先例。近年来,中国电信在国际海缆组织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主导角色,如中国电信担任了SMW5、APG和NCP海缆的管理委员会主席或联合主席,并在APG、NCP和APCN2等海缆组织中担任了投资、采购和维护委员会的主席和联合主席。这些都是国际海缆界对中国电信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电信对国际海缆界的贡献。邓小锋表示,中国电信国际通信业务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集团上下各级领导、各部门、省区市公司的大力支持,更是包括国际公司全体员工在内的电信几代国际通信人努力拼搏、开拓进取、辛苦付出的结果。

40年磨砺

中国电信人前赴后继

在这些光鲜成绩的背后,必须说的是无数中国电信人的汗水和付出,甚至是牺牲。

中国巴基斯坦陆地光缆系统今年开通,为我国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南亚地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通道,并为进一步连接中东、非洲、欧洲提供了全新的通道。这条光缆穿过了几百公里的无人区,途经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建设难度空前大,推动了十年才得以完工,将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尼泊尔光缆的建设更为曲折,因为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三年三断,中国电信不得不三次更换路径,重新建设。经过三年半的艰辛努力,中尼光缆终于在今年初开通,又为我国通往南亚打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尼泊尔的国际通信速率,显著降低了尼泊尔移动互联网流量费用。

已经投入运营的SMW5(亚欧5号)海缆有个别名——“Happy 海缆系统”,这背后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为中国电信境外网络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原中国电信国际部处长张华莲,生前一直担任SMW5海缆管委会主席一职,为该条海缆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2014年3月8日,她在参加完该条海缆的签约仪式后乘坐马航MH370航班返程,不幸遇难。SMW5海缆组织专门在其网站上设置了怀念她的网页,并特别以张华莲的英文名(Happy)为这条海缆命名。

每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不平凡的艰辛。正是这些鲜有人知的付出,一点点汇聚起了中国电信的国际通信能力,也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 * *

在王洪建家里,珍藏着大量珍贵的资料——当时的一些老照片、老布什等政要的感谢信、各国媒体报道剪报,其中包含大量已经泛黄的《人民邮电》报。在这些珍贵的史料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国际通信事业破冰的艰难,也惊叹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际通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跟国际通信领域的第一集团相比,我们最开始是望尘莫及,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赶可以望其项背,现在已经可以同场竞技了。”如今依然奋斗在国际通信战线上的邓小锋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与最顶尖的运营商还有差距,还需要继续追赶。”作为老国际通信人,王洪建也几度表示,祝愿中国电信国际公司日益强大,早日成为世界最顶尖的国际公司。是的,40年来,我国国际通信网络从零起步,成绩斐然,近五年来更是加速追赶,赶超前人。但电信人的眼光始终向前,前路还很长,中国电信正大步向前。

关键字:通信网络国际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