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爱立信总裁卫翰思:正探索所有产品虚拟化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3 13:17:46 本文摘自:财经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财经十一人”

市场野心和转型焦虑无时无刻不萦绕在电信网络设备巨头的头顶。

近日,全球最大网络设备商爱立信总裁卫翰思造访中国北京,为爱立信东北亚区框定明年的战略目标和市场规划。在爱立信大厦召开的东北亚区全体员工大会上,卫翰思鼓励在场的员工: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非常庞大,而爱立信在中国的4G市场份额相对较少,我们需要努力。

卫翰思称,爱立信一直牢牢占据移动基础设施的头号位置,市场份额是第二名的两倍,“我们可不想离开这个第一名的宝座。”

从三年前开始,卫翰思越来越强调爱立信作为全球第五大软件公司的市场地位。这家经历了整个通讯历史,抓住过每一个技术飞跃频点的公司,正在寻求从移动网络设备硬件商向提供软件与服务为主的ICT公司的战略转型。

客观上,这为爱立信在现有框架之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意味着不同以往的竞争对手。在经历了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北电、摩托罗拉的跌宕起伏之后,爱立信更多地开始应对IBM、HP、Amdocs和Oracle等传统IT公司的竞争格局。

在接受《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卫翰思表示,通信业是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竞争最为惨烈的行业之一,自2G时代以来,设备商领域从最初的15家、大浪淘沙至现在的4~5家,爱立信是唯一始终都在的公司。他强调,爱立信自2010年起展开为期10年的新一轮转型,并将依托技术领导力和创新力继续引领行业变革。爱立信为自己找到的未来之路,其面目正在越来越清晰。

转型目标

和华为、中兴等其他网络设备商的逐步的巨无霸化所不同,卫翰思告诉《财经》记者,未来,爱立信将更多地被视为软件及服务公司,而非硬件设备厂商。

财报数字清晰地体现了这一思路。2003年,爱立信15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软件和服务业务与硬件业务的占比为1:3。10年后的2013年,这个比例已然变为2:1。而到2020年,卫翰思预计,爱立信的收入结构中,硬件和软件与服务的收入占比将相较2003年完全调换位置。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爱立信将逐步挖掘收入潜力,这也将成为爱立信未来的上升空间。

与华为、中兴等竞争对手所不同的是,爱立信并不想通吃整条产业链,无论技术如何迭代,爱立信始终聚焦当其时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领域,通过思想与技术创新,寻求并率先突破,继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

卫翰思对《财经》记者说,“爱立信已经是全球第五大软件公司,爱立信正处于一个为期10年的转期型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开始了转型的旅程。”

转型路径

ICT市场变幻波云诡谲,爱立信的转型路径既延续了爱立信的一贯发展思路,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在产品层面,2010年,爱立信开始全面推行“基于组件的架构”(Component Based Architecture),率先在电信领域探索所有产品虚拟化的可能性。

第一个吃螃蟹的初衷,是看到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架构的根本性变革——虚拟化意味着网络运营商们不再需要依赖固定一家供应商,而是可以分开购买硬件与软件,自由组合。这样做,不但降低成本,还能更快地交付新业务。但传统IT领域“尽力而为”的服务承诺,显然无法满足被稳定性高达99.999%的电信级网络宠坏了的消费者。

“消费者不会管你是不是在搞网络虚拟化,他们不可能接受发送数据时无法接听电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对网络运营商而言,在这个虚拟化的全新世界里,将需要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整合。很多公司看到了这个机会,但爱立信的行动最为果断。

在2010年转型之初,爱立信的产品线仍包括35种不同的硬件、25款不同的软件,而4年之后的今天,爱立信已经将产品线压缩到了3种硬件、3-4个软件栈。到2015年底,爱立信的整个核心网产品组合都将实现虚拟化,或者说,“至少这将成为我们提供给客户的一个选择”。

爱立信持续不断的内部改革亦证明了转型的力度。卫翰思表示,爱立信每年为研发投入大约50亿美元,其中至少80%投入在软件领域。而超过65000名服务专家和超过2万名系统集成技术人员,保证了爱立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员储备,帮助运营商更快地实现转型。

产品上的转型可以有力支撑爱立信在未来市场的持续收入动力,但并不足以支撑爱立信的未来想象空间。卫翰思说,预判未来,先客户而动,以运营商的未来转型方向指导投资,已一再证明是爱立信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秘籍。

在过去数年时间,爱立信收购了不少公司,而爱立信本身也是一个创新能力强大的公司,在外来创新力和内在创新力之间的互动上,138年历史的爱立信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思路。

爱立信的业务分类十分清晰。从传统强势业务领域到未来战略领域,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当前核心业务、当前延伸业务和未来业务。其中,当前核心为无线、核心网络及传输业务、电信服务业务;而当前的延伸业务则基于核心业务,包括了IP网络、云、OSS/BSS、电视媒体和行业业务。未来,爱立信还将涉足移动企业、智能分析、IS/IT服务、物联网等领域。

卫翰思说,在当前核心业务层面,爱立信不会收购任何公司。所有的研发和技术人员都由自身承担。而在紧邻的延伸业务领域,则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现自我发展,一方面收购公司。近两年,爱立信在OSS/BSS领域陆续收购了6家公司,在电视媒体领域也收购了5家公司。事实证明,这一方式十分有效。爱立信已经在OSS/BSS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电视与媒体领域也同样跃居榜首。而在爱立信十分重视的云市场,卫翰思称,爱立信目前虽然已名列前茅,但“我们的目标是市场前三。”

而在那些爱立信将涉足的潜力领域,除了收购新锐公司,爱立信还创建了包括“爱立信车库”等创业孵化模式,引进年轻的学生,交给他们任务,提供资源和能力,让年轻的创业者清楚认识到网络的力量,思考未来的网络可以为人类社会创造什么样的惊喜。

这样的投资组合节奏的优势在于保证爱立信的方向和目标不会出现偏差。

卫翰思总结,正如移动网络一开始是为语音业务所设计,而现在正在被移动互联网应用所推动一样,如果不去做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事情,无论是爱立信,还是其他公司,都将很快在这个行业消失。

未来挑战

两年前,网络设备商诺基亚西门子不得不在短短六个月内裁员一万人,并迅速缩小产品线,只专注于网络设备业务。而另一方面,中国设备厂商华为成长迅速,在一些指标上已经对业界第一爱立信造成了极大威胁。

网络设备市场的变化和洗牌速度远快于人们预期。目前来看,虽然爱立信依然在网络设备市场拥有不可复制的竞争力,在未来战略和转型路径上亦十分清晰,但其现实的市场和未来依然充满挑战。

卫翰思坦承,他在时刻思考的最大问题是,要以什么样的速度来推动公司的变革。“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等于将市场拱手送人;太快,整个公司过于庞大,也许跟不上,就没有竞争资本”。

如同其他全球化的超级大公司一样,爱立信的竞争者不仅包括后来者,也包括自己。就算爱立信的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创新的基因,但这家公司已经在180个国家拥有将近12万员工,让所有员工都了解前进的方向,并拥有足够的信心,保持共振,这绝非一件容易之事。

在卫翰思面向中国区员工的内部对话上,一位中国区员工提问:“华为的成长势如破竹,中国市场未来两年处于关键期,我们爱立信如何应对?”这种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反推了爱立信员工对当下竞争形势的更高层面的思考。

卫翰思回应说,爱立信不想离开现在的位子,4G,和即将到来的5G,爱立信一定会在那里。他对《财经》记者说,人们常常低估团队共同前进的重要性,爱立信现在要做的,是如何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来推进变革。而这,将是爱立信是否“会在那里”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爱立信卫翰思阿尔卡特朗讯

本文摘自:财经网

x 爱立信总裁卫翰思:正探索所有产品虚拟化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爱立信总裁卫翰思:正探索所有产品虚拟化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3 13:17:46 本文摘自:财经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财经十一人”

市场野心和转型焦虑无时无刻不萦绕在电信网络设备巨头的头顶。

近日,全球最大网络设备商爱立信总裁卫翰思造访中国北京,为爱立信东北亚区框定明年的战略目标和市场规划。在爱立信大厦召开的东北亚区全体员工大会上,卫翰思鼓励在场的员工: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非常庞大,而爱立信在中国的4G市场份额相对较少,我们需要努力。

卫翰思称,爱立信一直牢牢占据移动基础设施的头号位置,市场份额是第二名的两倍,“我们可不想离开这个第一名的宝座。”

从三年前开始,卫翰思越来越强调爱立信作为全球第五大软件公司的市场地位。这家经历了整个通讯历史,抓住过每一个技术飞跃频点的公司,正在寻求从移动网络设备硬件商向提供软件与服务为主的ICT公司的战略转型。

客观上,这为爱立信在现有框架之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意味着不同以往的竞争对手。在经历了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北电、摩托罗拉的跌宕起伏之后,爱立信更多地开始应对IBM、HP、Amdocs和Oracle等传统IT公司的竞争格局。

在接受《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卫翰思表示,通信业是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竞争最为惨烈的行业之一,自2G时代以来,设备商领域从最初的15家、大浪淘沙至现在的4~5家,爱立信是唯一始终都在的公司。他强调,爱立信自2010年起展开为期10年的新一轮转型,并将依托技术领导力和创新力继续引领行业变革。爱立信为自己找到的未来之路,其面目正在越来越清晰。

转型目标

和华为、中兴等其他网络设备商的逐步的巨无霸化所不同,卫翰思告诉《财经》记者,未来,爱立信将更多地被视为软件及服务公司,而非硬件设备厂商。

财报数字清晰地体现了这一思路。2003年,爱立信15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软件和服务业务与硬件业务的占比为1:3。10年后的2013年,这个比例已然变为2:1。而到2020年,卫翰思预计,爱立信的收入结构中,硬件和软件与服务的收入占比将相较2003年完全调换位置。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爱立信将逐步挖掘收入潜力,这也将成为爱立信未来的上升空间。

与华为、中兴等竞争对手所不同的是,爱立信并不想通吃整条产业链,无论技术如何迭代,爱立信始终聚焦当其时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领域,通过思想与技术创新,寻求并率先突破,继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

卫翰思对《财经》记者说,“爱立信已经是全球第五大软件公司,爱立信正处于一个为期10年的转期型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开始了转型的旅程。”

转型路径

ICT市场变幻波云诡谲,爱立信的转型路径既延续了爱立信的一贯发展思路,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在产品层面,2010年,爱立信开始全面推行“基于组件的架构”(Component Based Architecture),率先在电信领域探索所有产品虚拟化的可能性。

第一个吃螃蟹的初衷,是看到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架构的根本性变革——虚拟化意味着网络运营商们不再需要依赖固定一家供应商,而是可以分开购买硬件与软件,自由组合。这样做,不但降低成本,还能更快地交付新业务。但传统IT领域“尽力而为”的服务承诺,显然无法满足被稳定性高达99.999%的电信级网络宠坏了的消费者。

“消费者不会管你是不是在搞网络虚拟化,他们不可能接受发送数据时无法接听电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对网络运营商而言,在这个虚拟化的全新世界里,将需要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整合。很多公司看到了这个机会,但爱立信的行动最为果断。

在2010年转型之初,爱立信的产品线仍包括35种不同的硬件、25款不同的软件,而4年之后的今天,爱立信已经将产品线压缩到了3种硬件、3-4个软件栈。到2015年底,爱立信的整个核心网产品组合都将实现虚拟化,或者说,“至少这将成为我们提供给客户的一个选择”。

爱立信持续不断的内部改革亦证明了转型的力度。卫翰思表示,爱立信每年为研发投入大约50亿美元,其中至少80%投入在软件领域。而超过65000名服务专家和超过2万名系统集成技术人员,保证了爱立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员储备,帮助运营商更快地实现转型。

产品上的转型可以有力支撑爱立信在未来市场的持续收入动力,但并不足以支撑爱立信的未来想象空间。卫翰思说,预判未来,先客户而动,以运营商的未来转型方向指导投资,已一再证明是爱立信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秘籍。

在过去数年时间,爱立信收购了不少公司,而爱立信本身也是一个创新能力强大的公司,在外来创新力和内在创新力之间的互动上,138年历史的爱立信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思路。

爱立信的业务分类十分清晰。从传统强势业务领域到未来战略领域,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当前核心业务、当前延伸业务和未来业务。其中,当前核心为无线、核心网络及传输业务、电信服务业务;而当前的延伸业务则基于核心业务,包括了IP网络、云、OSS/BSS、电视媒体和行业业务。未来,爱立信还将涉足移动企业、智能分析、IS/IT服务、物联网等领域。

卫翰思说,在当前核心业务层面,爱立信不会收购任何公司。所有的研发和技术人员都由自身承担。而在紧邻的延伸业务领域,则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现自我发展,一方面收购公司。近两年,爱立信在OSS/BSS领域陆续收购了6家公司,在电视媒体领域也收购了5家公司。事实证明,这一方式十分有效。爱立信已经在OSS/BSS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电视与媒体领域也同样跃居榜首。而在爱立信十分重视的云市场,卫翰思称,爱立信目前虽然已名列前茅,但“我们的目标是市场前三。”

而在那些爱立信将涉足的潜力领域,除了收购新锐公司,爱立信还创建了包括“爱立信车库”等创业孵化模式,引进年轻的学生,交给他们任务,提供资源和能力,让年轻的创业者清楚认识到网络的力量,思考未来的网络可以为人类社会创造什么样的惊喜。

这样的投资组合节奏的优势在于保证爱立信的方向和目标不会出现偏差。

卫翰思总结,正如移动网络一开始是为语音业务所设计,而现在正在被移动互联网应用所推动一样,如果不去做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事情,无论是爱立信,还是其他公司,都将很快在这个行业消失。

未来挑战

两年前,网络设备商诺基亚西门子不得不在短短六个月内裁员一万人,并迅速缩小产品线,只专注于网络设备业务。而另一方面,中国设备厂商华为成长迅速,在一些指标上已经对业界第一爱立信造成了极大威胁。

网络设备市场的变化和洗牌速度远快于人们预期。目前来看,虽然爱立信依然在网络设备市场拥有不可复制的竞争力,在未来战略和转型路径上亦十分清晰,但其现实的市场和未来依然充满挑战。

卫翰思坦承,他在时刻思考的最大问题是,要以什么样的速度来推动公司的变革。“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等于将市场拱手送人;太快,整个公司过于庞大,也许跟不上,就没有竞争资本”。

如同其他全球化的超级大公司一样,爱立信的竞争者不仅包括后来者,也包括自己。就算爱立信的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创新的基因,但这家公司已经在180个国家拥有将近12万员工,让所有员工都了解前进的方向,并拥有足够的信心,保持共振,这绝非一件容易之事。

在卫翰思面向中国区员工的内部对话上,一位中国区员工提问:“华为的成长势如破竹,中国市场未来两年处于关键期,我们爱立信如何应对?”这种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反推了爱立信员工对当下竞争形势的更高层面的思考。

卫翰思回应说,爱立信不想离开现在的位子,4G,和即将到来的5G,爱立信一定会在那里。他对《财经》记者说,人们常常低估团队共同前进的重要性,爱立信现在要做的,是如何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来推进变革。而这,将是爱立信是否“会在那里”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爱立信卫翰思阿尔卡特朗讯

本文摘自:财经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