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评估虚拟化存储:融合与超融合基础架构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 Brian Kirsch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8 17:08:55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尽管现在市场上已经拥有多种软件定义存储和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但是存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虚拟机体积不会减小,数量也不会降低。对于现在已经拥有存储架构的企业来说,部署和管理专用存储架构和网络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经验。尽管这种方式通常需要在硬件和人员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但是可靠性和性能表现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现在,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也能够提供很多相关功能,比如数据镜像、去重复化、加密和灾难恢复等。

融合基础架构

融合和超融合基础架构的出现为企业带来了存储方面的困惑:如何为现有虚拟化环境选择理想的存储解决方案,并且保证其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做出正确的决定,管理员需要理解融合和超融合基础架构之间的区别,以及传统存储硬件将继续扮演怎样的角色。

融合基础架构。这是一种将计算、网络和存储等资源作为基本组成元素,根据系统需求进行选择和预定义的过程。这种方式基于现有的硬件模块,因此能够实现快速扩展,并且如果不同模块之间相互兼容,那么扩展过程将会非常简单。这种预配置产品前期会产生大量开销,因为企业不仅需要支付技术费用,还需要请厂商完成完成相关集成工作。随着时间延长,总拥有成本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用户在更改和升级基础组件方面拥有部分灵活性,但仅限于融合基础架构厂商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融合基础架构当中,存储控制器仍然是硬件设备,并且由“传统”存储区域网络(SAN)或者网络附加存储(NAS)解决方案所控制。这种方式更加类似于将传统的数据中心组件封装在一个专用容器当中。

超融合基础架构。“超级”融合基础架构意味着既利用融合基础架构的现有优势,又增加了额外的软件层,将计算、网络和存储等资源封装在单个容器当中,而不是以基础组件的形式提供。借助于Nutanix或者EVO:RAIL等相关产品,厂商可以在存储硬件当中不再使用存储控制器,将这项功能加入到hypervisor层的软件服务当中。将存储控制器转换为软件服务可以在功能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种“分散式”存储架构能够降低专用存储架构和网络的复杂性。在降低本地存储开销的同时,提供许多高级特性,比如复制和去重复化。

由于能够解决企业当中的许多存储问题,融合和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已经获得了大量关注。如果尝试在存储平台当中使用标准服务器,那么会在硬件耐用性和性能方面遇到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在超融合基础架构当中应用软件定义存储特性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其主要用途就是处理虚拟环境当中的负载。

SDS相关功能

软件定义存储和存储虚拟化为企业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企业需要根据现有基础架构或者将要部署的存储和虚拟化环境来决定使用哪些特性。仍在使用传统存储架构的企业也许不会做出巨大变化或者替换现有架构,他们将会想要利用软件定义存储技术来添加新的功能。同样的道理还适用于想要使用企业级应用程序、需要专用带宽来共享传统SAN/NAS的情况。在虚拟化基础架构当中使用这些技术是一种可信赖的方式,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找到一种能够降低存储的平均成本的方式。

虚拟化环境当中的存储解决方案需要针对不同环境进行相应调整。没有人会怀疑虚拟化技术的价值,但是将hypervisor存放在哪里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存储还没有像计算平台那样成为一种成熟技术,企业需要评估成本、复杂性、可靠性和性能表现等多种因素。

评估虚拟化存储方案

从存储的角度来说,超融合基础架构更加引人关注。从硬件角度来说,将计算、网络和存储集中到相同的平台当中是一种理想的迁移方式。此外,将存储控制器由硬件组件转变成为软件服务(可以由管理员进行控制,不需要长时间培训)也是一种合理并且受欢迎的做法。

如果预测一下数据中心的未来,虚拟化和存储发展将会成为主要趋势。Nutanix已经成为超融合基础架构领域当中的市场领导者。像戴尔、惠普和富士通这些厂商也在和VMware进行合作,以推动VMware EVO超级融合基础架构产品不断发展。即便像EMC、NetApp和日立这样的大型存储厂商也开始研究超融合基础架构。尽管尝试预测未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对于存储来说,厂商应该实现产品在成本、灵活性和性能表现之间的最佳平衡。作为用户,我们有多种选择,不论是在存储还是超级融合领域当中。

谨慎的IT规划通常会包含多种内容,但是虚拟化、云计算和存储应该成为讨论的核心。企业希望预测这些领域未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所以实际上,企业是在选择一种面向未来的基础架构,也就是现在做出的选择需要为以后留出适应空间。

关键字:基础架构存储控制器存储技术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x 评估虚拟化存储:融合与超融合基础架构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评估虚拟化存储:融合与超融合基础架构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 Brian Kirsch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8 17:08:55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尽管现在市场上已经拥有多种软件定义存储和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但是存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虚拟机体积不会减小,数量也不会降低。对于现在已经拥有存储架构的企业来说,部署和管理专用存储架构和网络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经验。尽管这种方式通常需要在硬件和人员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但是可靠性和性能表现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现在,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也能够提供很多相关功能,比如数据镜像、去重复化、加密和灾难恢复等。

融合基础架构

融合和超融合基础架构的出现为企业带来了存储方面的困惑:如何为现有虚拟化环境选择理想的存储解决方案,并且保证其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做出正确的决定,管理员需要理解融合和超融合基础架构之间的区别,以及传统存储硬件将继续扮演怎样的角色。

融合基础架构。这是一种将计算、网络和存储等资源作为基本组成元素,根据系统需求进行选择和预定义的过程。这种方式基于现有的硬件模块,因此能够实现快速扩展,并且如果不同模块之间相互兼容,那么扩展过程将会非常简单。这种预配置产品前期会产生大量开销,因为企业不仅需要支付技术费用,还需要请厂商完成完成相关集成工作。随着时间延长,总拥有成本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用户在更改和升级基础组件方面拥有部分灵活性,但仅限于融合基础架构厂商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融合基础架构当中,存储控制器仍然是硬件设备,并且由“传统”存储区域网络(SAN)或者网络附加存储(NAS)解决方案所控制。这种方式更加类似于将传统的数据中心组件封装在一个专用容器当中。

超融合基础架构。“超级”融合基础架构意味着既利用融合基础架构的现有优势,又增加了额外的软件层,将计算、网络和存储等资源封装在单个容器当中,而不是以基础组件的形式提供。借助于Nutanix或者EVO:RAIL等相关产品,厂商可以在存储硬件当中不再使用存储控制器,将这项功能加入到hypervisor层的软件服务当中。将存储控制器转换为软件服务可以在功能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种“分散式”存储架构能够降低专用存储架构和网络的复杂性。在降低本地存储开销的同时,提供许多高级特性,比如复制和去重复化。

由于能够解决企业当中的许多存储问题,融合和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已经获得了大量关注。如果尝试在存储平台当中使用标准服务器,那么会在硬件耐用性和性能方面遇到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在超融合基础架构当中应用软件定义存储特性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其主要用途就是处理虚拟环境当中的负载。

SDS相关功能

软件定义存储和存储虚拟化为企业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企业需要根据现有基础架构或者将要部署的存储和虚拟化环境来决定使用哪些特性。仍在使用传统存储架构的企业也许不会做出巨大变化或者替换现有架构,他们将会想要利用软件定义存储技术来添加新的功能。同样的道理还适用于想要使用企业级应用程序、需要专用带宽来共享传统SAN/NAS的情况。在虚拟化基础架构当中使用这些技术是一种可信赖的方式,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找到一种能够降低存储的平均成本的方式。

虚拟化环境当中的存储解决方案需要针对不同环境进行相应调整。没有人会怀疑虚拟化技术的价值,但是将hypervisor存放在哪里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存储还没有像计算平台那样成为一种成熟技术,企业需要评估成本、复杂性、可靠性和性能表现等多种因素。

评估虚拟化存储方案

从存储的角度来说,超融合基础架构更加引人关注。从硬件角度来说,将计算、网络和存储集中到相同的平台当中是一种理想的迁移方式。此外,将存储控制器由硬件组件转变成为软件服务(可以由管理员进行控制,不需要长时间培训)也是一种合理并且受欢迎的做法。

如果预测一下数据中心的未来,虚拟化和存储发展将会成为主要趋势。Nutanix已经成为超融合基础架构领域当中的市场领导者。像戴尔、惠普和富士通这些厂商也在和VMware进行合作,以推动VMware EVO超级融合基础架构产品不断发展。即便像EMC、NetApp和日立这样的大型存储厂商也开始研究超融合基础架构。尽管尝试预测未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对于存储来说,厂商应该实现产品在成本、灵活性和性能表现之间的最佳平衡。作为用户,我们有多种选择,不论是在存储还是超级融合领域当中。

谨慎的IT规划通常会包含多种内容,但是虚拟化、云计算和存储应该成为讨论的核心。企业希望预测这些领域未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所以实际上,企业是在选择一种面向未来的基础架构,也就是现在做出的选择需要为以后留出适应空间。

关键字:基础架构存储控制器存储技术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