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的员工正在“破坏”企业的GenAI战略

责任编辑:cres

作者:Evan Schuman

2025-07-22 16:44:38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调查显示,31%的公司员工表示,他们正在“破坏公司的GenAI战略”,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员工中,这一比例跃升至41%。

一位行业主要分析师问道:“如果人们知道企业的目的是用AI取代他们,谁还会有动力去采用AI?”

AI供应商Writer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31%)的公司员工表示,他们正在“破坏公司的GenAI战略”,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员工中,这一比例跃升至41%。

该调查还发现,“10%的员工表示,他们篡改绩效指标,让AI看起来表现不佳,故意生成低质量输出,拒绝使用GenAI工具或输出,或拒绝接受GenAI培训。”

其他被归为破坏行为的活动还包括:将公司信息输入未经批准的GenAI工具(27%)、使用未经批准的GenAI工具(20%),以及明知存在AI安全漏洞却不报告(16%)。

考虑到在许多情况下,这类违规行为都是为了试图提高生产力或使工作更轻松,行业分析师和观察人士认为,将这类行为称作“破坏”并不妥当,对某些人来说,“破坏整体AI战略”或许是更准确的描述。

Info-Tech研究集团的首席研究总监布莱恩·杰克逊(Brian Jackson)表示:“如果员工故意就特定流程使用GenAI的结果误导雇主,或将公司的敏感数据输入第三方消费者工具,那绝对就是破坏行为,但是,‘如果员工因为对质量有合理的担忧而不使用GenAI输出,那可能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如果他们使用第三方工具但不泄露公司机密,那也不算恶意行为。’”

不过,杰克逊也承认,确实存在实际的破坏行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显而易见: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公开宣扬AI是裁员的一种手段。

杰克逊问道:“如果人们知道企业的目的是用AI取代他们,谁还会有动力去采用AI?”因为“AI可以自动化处理需要人类创造力和智力的知识型工作的新领域,所以如果人们觉得AI正被用于取代我们喜欢的工作领域、取代我们珍视的人性化服务,就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杰克逊建议,应倾听员工对AI在哪些方面能创造价值的反馈,而不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以免疏远那些觉得自己在培训一项会让自己失业的技术的员工。”

杰克逊还认为,有些CEO在AI并未导致裁员的情况下,仍宣扬AI导致裁员,这种做法无助于缓解围绕AI和失业问题的整体紧张氛围。

他表示:“高管们有时会试图将裁员美化为一种合理化行为,比如他们会说,‘我们这样做不是因为公司陷入困境。不,我们裁员是因为AI让我们效率大增,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手。’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招聘过度,而是更倾向于说,‘作为成熟且精通技术的领导者,我们在使用AI。’”

一位负责监督一家市值800亿美元的零售连锁企业AI整合的数据分析师(他要求不透露姓名和雇主信息)表示,他亲眼目睹了抵制AI的行为。

这位数据分析师表示:“虽然‘公然的破坏行为很少见,但我观察到了一些更微妙的抵制形式,比如团队未充分利用AI功能、恢复手动流程,或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忽视AI生成的建议。在某些情况下,这源于恐惧:员工担心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会削弱他们的作用,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变得不那么受重视。’但是,‘看似抵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呼吁将他们纳入变革过程。人们希望了解AI如何支持他们的工作,而不只是觉得AI是强加给他们的。’”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她也看到很多破坏AI的行为,但她认为,人们这么做的动机并非不合理。

职业游牧民公司(Career Nomad)的CEO帕特里斯·威廉姆斯·林多(Patrice Williams Lindo)表示:“员工在抵制、拖延,在某些情况下,还在积极破坏GenAI的推广,但是,将这种行为贴上‘破坏’的标签,过于简化了实际发生的情况。‘这并不总是恶意的,而往往是一种保护行为。当员工认为采用GenAI会威胁到他们的工作时,尤其是在频繁裁员或心理安全感薄弱的环境中,抵制就成了一种生存策略。’”

林多补充道:“如果恐惧被忽视,破坏行为就可能成真。‘如果领导层忽视员工的担忧,不将AI与明确的技能提升途径联系起来,并强制自上而下地推广AI,员工可能会故意放慢采用速度或输入低质量信息以保护自己。’”

应对破坏行为颇具挑战

克服对AI的抵制需要更好的培训和沟通,但是,仅靠培训和沟通并不能完全消除抵制行为,特别是如果高管们坦言,AI战略一旦成功,就会进行裁员的话。

而且,由于AI破坏行为很可能无法完全根除,公司可能会面临重大风险和责任。

格雷戈尔·韦恩·阿尼律师事务所(Gregor Wynne Arney)的技术律师卡梅伦·鲍威尔(Cameron Powell)表示,如果员工故意进行破坏活动,公司可能会面临法律处罚,这些公司应提醒员工,如果他们进行破坏活动,他们自己也会面临个人法律风险。

鲍威尔说:“‘如果公司被认定对员工的破坏行为监管不力或听之任之,且该破坏行为违反了其他法律,如违反数据隐私法、《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HIPAA)、保密法或未经同意将个人数据用于训练集等,’公司就需对这些违法行为负责。‘员工还可能生成将公司绑定到其并不想要的合同上的信息,或构成对第三方的诽谤,或者,员工可能侵犯第三方的版权或商标,或泄露公司或其合作伙伴的商业秘密,任何这些行为都可能使公司承担责任。’”

鲍威尔还指出了员工自身面临的风险:“公司应向员工说明潜在的责任问题,让他们知道破坏行为不仅会伤害公司,还可能使员工面临民事和刑事处罚,甚至入狱。”

无论结果如何,兼职首席营销官拉斯·尼曼(Lars Nyman)认为,抵制AI的行为并不新鲜。

尼曼说:“这是卢德运动历史的重演,1811年,卢德派砸毁纺织机以保住工作。如今,人们破坏Slack软件、悄悄越狱提示词,等等。人性未变,但工具变了。‘如果你的公司告诉员工,他们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然后又用大语言模型取代他们,那么当他们拔掉插头或给模型输入垃圾数据时,你也别感到震惊。如果AI转型的推广伴随着高层‘不改变就灭亡’的傲慢态度,就会引发反抗。’”

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旗下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AI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