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天与地的连接地,广袤草原赋予了这片土地无与伦比的灵气;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天地里,2015全国CIO交流大会在此举办,CIO们在此碰撞思想火花,最前沿的技术厂商在此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创新产品。科技与自然如此和谐交集在此。
以下为云端时代创始人兼CEO蒋建平在CIO交流大会上带来一个新的桌面办公时代——云端时代的演讲。
云端时代创始人兼CEO蒋建平
蒋建平:其实在IT行业,我算是一个新兵,我以前是做通信的,一直在学习模式的过程中。
细心的嘉宾可能会注意到,我换了演讲题目,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在座的都是IT领域的专家,对基本的理论了解比较多,我想从不同的角度,轻松地讲一些话题。
第二个原因,我事先看了一下时间段,下午两点多是大家比较困的时候,不适合讲枯燥的理论。
我讲的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对比。
第一个对比,软件VS硬件
在软件和硬件的对比中,先讲讲摩尔定律。
大家都知道摩尔定律,摩尔定律就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
摩尔定律在过去预测了我们IT行业的发展,这种理念在英特尔的CEO提出来的时候,实际情况没有达到这样,它本身促进了半导体行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它更像是一个信念。但是走到今天,半导体还能不能按照摩尔定律的方向发展?
从简单的理论来讲已经非常困难。因为现在晶体管的加工工艺已经到了十纳米以下,而分子的直径是在纳米级的,那么晶体管是用激光打出来,激光是分子组成的,激光不可能比纳米小也不可能做到几纳米的规模。换句话说,按照以前的功率不再可能把半导体的集成率每十八个月提高一倍。
从硬件的角度它的发展已经碰到了瓶颈。
怎么办呢?除了目前的硅半导体以外,我们还没有看到其他的硬件出来,当然实验室里有很多,可是实验室里的东西到真正商用,要经历很长的过程。我看到过去几十年,比如说光通信,六几年的时候贝尔实验室已经出了原型机,但是真正应用是在90年代,现在实验室里那些新的半导体技术,真正到应用,不说三十年,就说十五年,那么这十五年里怎么办,我们的需求急剧发展,但是半导体的技术已经很难满足我们需求的发展,怎么办?那么就出来了这些新的用软件来改善硬件使用效率的技术。云计算是其中一种。它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管理,按需交付,更大程度地提高了硬件的使用效率。在硬件不能再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硬件还没有出现的过渡时期来推动它,其中所用的技术被称为过渡技术,我认为云计算是过渡技术,有人说过渡技术为什么还做?
这十几年对于某个人来讲是职业生涯中够长一段,在IT技术领域是很小的一段,但对每个人来说是比较长的时间。我肯定是没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在座的也不都是能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这个够长,也够我们重视,去发展,去适应它,去发展它,去推动它。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硬件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要被软件技术取代。
现在有了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整个数据中心都是软件定义了,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云计算的特定的管理层、计费层等等,形成云计算中心。
下面顺便讲一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桌面吸取出来之后,再交付到用户的办公场所去,那就是桌面云。
第二个故事,数据的集中式VS分布式管理
数据集成已经成为国内外IT行业的大趋势,我所知道的应用案例就很多,中石化在做数据大集成,国家电网在做数据大集成,很多大企业都在做。
数据大集成有什么好处呢?90%的人都说集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业务升级的能力提高了,那么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问题。可靠性和安全性。因为数据集中到一起以后,一旦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会是很大的问题。
我下面举一个上礼拜出现比较大的问题。这个大家都知道,加拿大有一个网站是Ashley Madison。它是一个社交网站,三千多万的用户资料被黑客拿去,黑客过一段时间释放一点,有家庭住址,有邮件地址。最可黑的是信用卡的号码,这是很可怕的事情。牵扯到每个国防部的官员,牵扯到英国一个议会的女议员,也牵扯到IBM很多员工,当然估计其他地方也有。
数据大集成的情况下,数据集中以后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实是很让大家担忧。
这种情况下,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讲的或者想说明的是,数据大集成是否会继续走下去?
我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作为指标,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我想说的是,促进工业革命的那些原动力其实也像数据大集成一样带来了危害。
全世界每年触电死亡的人数在今天用电这么多的时候是多少?超过十万。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是多少?在中国是99万。当然电本身带来的危害比触电死亡还大,但大家没有因为这些危害就没有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没有因为内燃机而不推广。尽管它存在着危害,但它的危害远远小于它带来的好处,所以数据大集成可能还是一个大的趋势。
第三个 触摸屏VS传统键盘
过去几年,三种基于处理器的智能设备,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台式PC,2010到2015,这五年中前两种十来倍的增长,而PC甚至没有增长,我觉得这些数据也不一定对,在中国,PC的增长,虽然增长的倍数不大,我估计这里的数据可能不对,可能也包括了笔记本电脑。大家会下一个结论,就是台式PC会消失。会不会消失呢?这个是大家考虑的问题,如果消失了,我们今天考虑的IT,很多的技术演进和实施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这三种设备很有意思,前两种都是触摸屏。第三种PC,它是传统的键盘,台式PC,这两种不同的屏幕,大家在使用时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用触摸屏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你的背是向后仰,你是在休闲,而使用传统键盘时你的背是向前倾的,你是在生产数据,这是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是传统的键盘,42×12,下面两个也有键盘,但是键盘比较小,我们的手是多大?中国男性的手是10×20,女性的手小一些,女性的手放在传统键盘上基本上非常适合,这是人体工学的结果,当初的结果就是这样定义出来。而你放在平板电脑上就很难再用到你的十个指头,智能手机更没可能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但我们工程师一定知道的,就是键盘的回弹,实际上是你的键里面按到的确认,触摸屏没有这种机制。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在生产数据的时候,传统的键盘还是唯一的、最有效的输入的工具。
我的结论是,在生产数据领域里面,传统键盘不会消失。这也会影响到,至少影响到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
我们是做美容的,我要考虑传统键盘会不会消失,不消失,我的产品就不一样,产品形态就不一样。
总结一下这三个故事,我想下一个结论,未来的桌面办公系统,可能是基于软件定义的架构,基于集中式的架构,因为桌面云的计算和存储都是在后台的,是集中式的,同时,在生产数据时,是基于传统的键盘,而不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这样一个未来办公系统,其实桌面云是最适合它的,而PC是有差别的。
PC VS 桌面云
讲到桌面云,其实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挑战。
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桌面云还不能做到和PC一样,“即插即用”。
为什么?因为桌面云本身,还是在应用识别的时候,还是需要做很多的POC,就是进行跟应用的适配,包括网络的环境,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标准化VS客制化
我们在设想未来,有没有可能在标准化和客制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大部分都是标准化,少部分是客制化,这样能够让70、80%的市场部署应用能够让效率大大提高。这是我们想做的一件事情,怎么做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你把它群聚,群聚以后合并同类项,其中的应用场景,比如说中国移动的营业厅和国家电网的营业厅从技术角度讲没有太大的差别,和中石化的加油站从技术角度讲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个也可以合并同类项,在有限的应用场景,每个应用场景不同的数量,不同的应用的网络环境,做上标准配置,这些配置通过和合作伙伴一起组成完整的产业链,都做好一个一个完整的产品,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线上全部测试过,所以只要你的应用环境一来,你的参数一输入我就给你一个标准方案,不能解决所有的情况,但可以解决大多数的情况。这是桌面云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就像是把所有的应用软件,所有的网络配置,有序地放到一个标准的盒子里面,对于用户来说就像是一个黑盒子或白盒子,那他用起来就非常方便,只要知道装的是什么,装的是具有哪些功能的一个东西就可以。
最后,介绍一下云端时代,云端时代是一个新公司,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其实我们的客户已经包括500强当中前十名当中的一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邮政等等这些大的企业。也包括几乎每个行业的,从政府到制造业到教育到医疗,等等这些行业的客户,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说终端云可以按照行业来做优化吗?我说可以,但这个优化是有限的,因为它取代的是台式商用PC,而台式商用PC是基本的IT平台,对于不同行业来说,PC的差别是很小的,所以桌面云也是这样。我们的客户遍布大部分行业。
我们的产品以软件为主,但我们也是做软件的企业中做硬件最多的一个企业,除了这张图上绿色的部分我们不做以外,灰色部分都是我们做的,标准化的PC服务器我们不做,但是PC服务器上的软件和客户端我们都做。这是我们的架构。我们应该是做软件的企业当中做硬件做得最多的,基本上所有的场合都能够找到我们的终端。这是我们发布的软件产品,下面就是我们发布的硬件产品。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