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制造企业正在通过投资自动化来应对挑战,中型企业也开始看到自动化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对运营韧性的提升。
以下六个方面展示了自动化如何推动供应链的变革:
1. 实时库存追踪
你还在依赖库存“拍脑袋”来决策吗?也许该调整策略了。制造商正在采用或扩展库存管理软件,实现对库存水平的实时可视化。借助这种透明度,团队能即时响应变化,减少昂贵的缺货情况,并避免过度备货带来的风险。
为了保持竞争力,许多企业开始引入智能仓储技术,如RFID、条码扫描和IoT传感器,以提升数据准确性和全流程可追溯性。
现代自动化存储与检索系统(ASRS),如垂直升降模块(VLM)和垂直旋转模块(VCM),能够与ERP系统无缝集成。这样一来,库存数据不再埋在电子表格里,而是能被整个企业快速访问并加以利用。
在对100多位仓库主管的调查中,62.3%将“更好的库存管控”列为2026年前的首要任务。
2. 智能用工策略优先
制造业劳动力极度紧张。根据NAM的数据,仅在3月份就有449900个制造业岗位空缺。自动化日常、体力消耗大或重复性的任务,可以让员工腾出精力,承担更高价值的职责,但要记住,自动化并不是来“取代”工作,而是帮助员工“更聪明地工作”。
例如,员工不必再手动穿梭货架或搬运重物,自动化可以将零部件直接送到符合人体工学的取用点。
结果是减少体力负担,提升工作满意度。应用自动化的工厂通常能看到员工流失率降低、生产率提升以及安全指标改善。自动化垂直存储设备可将产品精准送到工人腰部高度,而移动机器人正在构建协作型仓储生态。
更好的一点是,当这些技术让工作更安全、更轻松、更令人满意时,员工往往乐于接受,尤其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实施这些工具的企业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员工留存率和更积极的士气。
3. 灵活性成为竞争优势
定制化正在成为常态,而不仅仅是超大型仓库的专属。制造商必须应对更频繁的产品更迭、短周期生产,以及复杂的订单组合。传统静态系统已无法满足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自动化正朝着灵活性发展。例如,垂直缓冲模块(VBM)支持高速缓存和自动化排序。
这些系统让制造商能够快速调整生产计划。这种敏捷性往往由仓库执行系统(WES)支撑,通过动态分单、优化设备使用率,并协调人与机器之间的流程。
4. 最大化利用空间
无论是受限于厂房面积,还是为了精益化运营,制造商都在更紧凑的空间中作业。垂直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可行方案,将存储空间压缩至传统货架的一小部分。
单个VLM就能回收多达85%的地面空间。更好的是,它能优化库存组织,加快拣选速度并减少错误。腾出的空间可以重新用于更高价值的生产活动。
在已采用仓储自动化的企业中,78%的仓库主管将“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列为首要收益之一,甚至能释放整片区域用于核心生产。
5. 套件组装与装配效率提升
随着产品日益复杂和定制化,精准的套件组装变得尤为重要。制造商需要有空间与能力,将正确的零件按顺序组合在一起。
借助ASRS进行套件组装,不仅能支撑工作流,还能缩短周期时间、提高设备稼动率。这在高混合、低批量的生产环境中尤为关键,既能提升产能,又能保持质量控制。
此外,自动化料箱穿梭车与输送系统也在帮助将套件高效送往相应生产区,几乎无需人工干预。这些方案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等对精度与合规要求极高的行业尤为有价值。
6. 更智能的供应链从源头开始
关于供应链的讨论,常常集中在设施之外:运输、供应商和客户物流。但供应链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厂区内部的运作。
有前瞻性的制造商不仅在自动化存储和拣选,还在自动化收货、补货和内部运输。自动分拣系统能快速整理入库物料;扫描通道与测量系统能在无需人工输入的情况下采集数据;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可根据实时需求信号,将物料送至正确的工位。
当这些系统与ERP、WMS以及运输管理系统(TMS)集成后,就能形成一个闭环的供应链——从头到尾透明、灵活且高效。
这种内部的自动化基础,确保了从供应商沟通到最终交付的下游流程更可靠、更具可扩展性。
自动化转型背后的驱动因素
供应链自动化的加速并非偶然,而是全球压力与战略优先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长期存在的劳动力短缺使制造商难以填补关键岗位。这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期趋势——随着技能型工人老龄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自动化帮助企业在“精简团队”的情况下维持生产力。
同时,供应链波动已成新常态。从原材料延迟到运输瓶颈,任何环节都可能突然中断。制造商正通过自动化来强化对“可控范围内环节”的掌控,即内部运营。凭借更敏捷的系统,他们能更快响应并更有效吸收冲击。
更大的推动力来自客户期望的转变。无论是面对经销商还是终端用户,制造商都面临巨大压力:更快交付、更高定制化、全过程透明。自动化正好提供了速度、准确性和可视性,帮助他们持续满足这些需求。
此外,数据驱动的决策已不再是可选项。自动化系统能生成有价值的洞察,帮助团队优化工作流,并持续改进。
自动化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制造业供应链战略的核心。
转型的目标不仅仅是加快速度,而是打造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系统,让制造商能够真正掌控运营。
对于希望实现供应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现在正是启动自动化的最佳时机。
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旗下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