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发挥AI的价值,企业需要AI领导者、数据科学家、AI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多元人才。CIO必须依赖这些人才来识别业务中最合适的AI应用场景、部署AI工具、将功能集成到业务应用中,更重要的是,打造面向特定用例的差异化、变革性AI解决方案。
但问题在于:CIO该如何在与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后者往往能开出动辄数百万美元的薪酬?
AI人才紧缺的现实不容忽视。Gartner的最新调研显示,仅有17%的企业表示拥有足够的合格AI人才,而Gartner Peer Community的一项投票则显示,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吸引人才的成本削弱了AI项目的整体效果。
好消息是,大多数企业在AI人才争夺战中其实具备比自己预想更强的竞争力。只要有正确的战略与领导力,任何企业都能“以小博大”,成功招聘并留住能带来非凡成果的AI团队。
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必须清晰理解自身业务需求、识别正确的候选特质、建立人才管道,并深入思考:是什么让企业本身成为一个值得工作的地方?
挖掘高潜力的AI人才
AI仍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管理层往往容易依赖一些“通用指标”来衡量AI人才的价值,比如是否在顶级科技公司有工作经验、是否拥有高职级头衔、是否毕业于名校。
然而,这种策略在寻找可负担的AI人才时往往行不通,这类候选人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难以长期留任。
相比之下,企业应根据AI项目的实际与未来需求来精准招聘。如果企业只是需要用低代码工具开发简单的聊天机器人,那就没有必要聘请专精于大型语言模型微调的专家。再比如,熟悉智能体间通信协议固然有价值,但在很多情况下,拥有构建RAG(检索增强生成)解决方案经验的人才会更直接实用。
当然,这意味着CIO必须投入精力制定详尽的AI战略,提前规划AI项目的蓝图,但这种努力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提高招聘精准度,更能提升整体AI执行力。
现实是,拥有丰富AI实战经验的候选人数量非常有限。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AI格局。
因此,企业应重点寻找那些具备学习能力、好奇心和创业心态的人才,他们能同时掌握技术和软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通过完善的入职与培训体系,企业完全有可能以较低成本“自造”AI人才。
传递企业的价值主张
和其他人一样,AI人才也在寻找“有使命感的工作”。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发展到能够投资AI团队的阶段,说明它本身就具备足够的独特优势,足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吸引人的雇主。
企业需要突出这些积极因素,例如:团队即将承担的创新项目、他们推动的独特使命、支持性的团队氛围、丰富的数据资源与先进工具,以及能带来真实业务价值的机会。
此外,企业不能被动等待人才上门。与高校或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帮助接触新兴的人才库。通过实习计划和黑客马拉松,不仅能提前吸引潜在候选人,还能直接洞察他们的能力。
现有员工同样是重要资源。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升业务分析师、数据工程师或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能释放他们在AI领域的潜力,同时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感。对于已经熟悉业务语境的员工而言,这种转型尤为高效。这种多元化路径让CIO能够获取有动力、有热情的人才,推动AI成为公司战略的核心。
更聪明地参与AI人才竞争
AI顶尖人才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善于发挥自身优势的企业。
组织必须超越传统的招聘手段,主动展示自身的使命、文化以及能带来有意义影响的机会,例如应对AI的环境影响或推动社会公益。
领导者需要清晰传递:企业的工作为何重要,不仅仅对股东有意义,更对他们想吸引的人才有价值。
积极主动的企业会抓住市场机遇,比如在行业裁员时吸纳新的人才库,或接纳希望在混合/远程工作中寻求灵活性的专家。最优秀的候选人并不是单纯追逐高薪水的人,他们更看重的是与聪明同事的合作、能拓展能力的有趣项目,以及能为客户、员工乃至整个社会创造实际影响的机会。
如果一个企业真的拿不出任何吸引AI人才的亮点,那么CIO也许该认真考虑换个职业方向了。
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旗下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