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协鑫已经21年了,协鑫集成2014年年底筹备复盘时,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张舸表示。彼时,协鑫集成正处于从零到一的筹备阶段,她的核心任务是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化体系。
“刚开始负责内部所有信息化工作的推动,复牌上市后就开始主持整个板块的信息工作。” 这一阶段的深耕,为协鑫集成后续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年,被抽调到协鑫集团工作,大半年的集团视角让她对新能源行业的全局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23 年回归协鑫集成时,她的职责迎来关键转型——从“内部管理”转向“前端产品赋能”,牵头负责融合数字化规划与智能制造经验的绿色创新业务。
“这不算临危受命,但绝对是个大挑战。”张舸坦言,不同于以往常态化的信息化管理,新任务的核心是“给产品注入低碳价值,打造能出海的差异化竞争产品”,而这必须契合协鑫集团 2021年提出的“科技协鑫、数字协鑫、绿色协鑫”十二字战略。
“目前国内A股对上市公司ESG报告的强制要求范围相对较窄,但我们的产品要出海,海外客户对ESG评分的要求极高。”张舸解释道,协鑫集成作为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组件产品98%的碳排放来自上游材料,“要让产品有竞争力,就必须从供应链源头控碳,这是我们做绿色创新的核心动因。”
绿色低碳 “四步走”: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面对“上游碳排占比98%”的产业痛点,协鑫集成并非零散施策,而是制定了清晰的 “四步走”绿色战略,层层递进破解产业难题。
“第一步是打通光伏内部产业链,做好碳足迹盘查,筑牢数字化基座。” 张舸介绍,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让每一块组件的碳值都可追、可查、可信、不可篡改”。翻阅近百篇文献、走访20余家供应商,最终确定以区块链+Taas为技术底座 —— 将上游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数据全部上链,确保组件碳值的唯一性与公信力。“现在我们每个月都能动态反映产品碳足迹,还能输出带区块链碳标识的碳链组件,这在行业内是首创。”
当被问及“溯源”与“碳盘查”区别时,张舸进一步拆解后续步骤:“走好第一步产品碳盘查后,第二步就是做好组织碳的动态盘查,夯实绿色供应链赋能体系。”不同于聚焦产品的碳溯源,组织碳盘查更侧重企业整体碳排放的管控,包括区域能耗、物流运输等;而绿色供应链赋能则是将协鑫的碳管理能力向外延伸 —— 目前已帮助 5 家外部供应商、7 家集团内企业纳入碳链体系,实现产品碳数据的动态监测。
“第三步是建立全域产业碳动态管理,从“摇篮到大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模型基础上升级到“摇篮到坟墓”,持续为绿色供应链赋能,推动供应链碳评价。
第四步是深化员工碳普惠,让绿色思维融入每个人的日常。”这四步并非孤立推进,而是相互衔接的整体:“比如‘碳星球’计划,就是第四步的核心实践,也是‘激活内部动力’的关键。”
在协鑫集成,员工的低碳行为已被量化为“碳积分”:低碳差旅、节约用纸、公交优先、光盘打卡、自带杯等行为可兑换礼品和餐饮券,甚至远程学习、绿色运动都能获得碳积分,用于换取企业低碳文创产品。张舸表示,“低碳不是口号,要让大家摸得着、有获得感,发自内心的践行低碳行动。”
碳链组件:从 “0 到 1” 的创新突破,开创行业碳足迹标杆路径
谈及协鑫集成的核心创新成果——碳链组件,要用“从 0 到 1”形容其难度。这款行业内首次用区块链实现光伏组件碳足迹动态溯源的产品,背后是团队攻克“上游产业链穿透”的硬仗。
“我们是光伏产业链最下游,要获取完整碳数据,得穿透5-6层上游供应商——从硅粉、硅料到硅片、电池片,每一层都要说服他们参与碳盘查。”团队初期“摸不着头脑”:“以前没做过,没有成熟案例,只能靠自己创新,靠兄弟板块和合作伙伴们一起干。”
为了打破上游协同的壁垒,协鑫集成主动承担了孵化成本:为供应商提供产品碳盘查和溯源的咨询、技术支持、搭建数据上链系统。“我们跟兄弟板块说,要把各自产品的碳足迹盘点清楚,高碳排放材料的耗用量要逐步优化工艺变革。”这种跨职能、跨企业、跨板块、跨行业的大协作,正是协鑫集成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光伏产业链的关键核心环节都有布局,这是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
技术层面,碳链组件的创新还体现在“国际标准与本土实践的衔接”。张舸介绍,产品碳足迹盘查严格遵循国际标准ISO14067,由于国内暂未建立完善的碳因子库,团队选择以国际最大的ecoinvent因子库为基础开展工作。“每个关键工厂、每个产品,都要盘查6个月到1年的历史数据,工作量极大。但好在我们有之前20年的信息化基础,两个月就完成了盘查,还快速完成了第三方鉴证工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鑫集成已作为核心参与方,加入了国内四项碳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1 项主导,3 项参与,内容涵盖碳足迹要求、零碳园区与碳中和。“这些标准预计明年发布,推动国内碳核算与国际对接,也让我们的产品出海更有‘话语权’。”
挑战与破局:思变是推进企业转型最大难点
“说到在推进绿色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数据安全、技术人才、系统兼容性,这些都不是问题——安全花钱能解决,协鑫有成熟的人才梯队培训体系,常规技术难题很快能突破。真正难的,是思维和意识的转变。”张舸表示。
这种“意识挑战”体现在两个层面:对外,不少上下游企业认为“低碳行动太早”“没必要”,难以理解碳管理对产品竞争力的长期价值;对内,虽能通过 “KPI考核+碳积分激励” 快速统一认知,但如何让员工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认同”,仍需长期培育。
“对外赋能时,我们要平衡‘盈利目标’和‘绿色投入’—— 帮供应商降碳要花钱,还要确保赋能效果,这需要团队群策群力。”目前已赋能的12家主体,都是团队 “一家家谈、一点点教” 的成果,“我们承担了全部的孵化成本,就是希望用诚意带动更多伙伴加入,毕竟绿色转型不是一家企业的事。”
对于内部意识培育,协鑫集成的做法是“从小事入手,用细节渗透”:比如带杯子打咖啡的优惠、光盘行动的奖励、远程学习的碳积分兑换,甚至工厂的低碳马拉松活动。“我们老板常说‘先做协鑫人,再做协鑫事’,只有每个员工都深知低碳的重要性,才能做出真正的绿色产品。”
结语:以转型之力,邀产业链共赴零碳未来
采访尾声,谈及个人与企业的转型感悟,她坦言道,从“信息数字化管理”到“绿色产品赋能”,对个人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现在要站在用户侧思考:如何通过好的产品、好的平台,满足甚至创造用户的低碳需求,增强用户粘性。”
这种思维转变,也折射出协鑫集成的绿色野心:不仅要做“低碳产品的生产者”,更要做“绿色生态的构建者”。“未来 3.0、4.0 阶段,我们会继续拓宽供应商种类和数量,加强对供应商的碳评级,推动整个产业链降碳。”。
最后,她向全产业链发出呼吁:“绿色低碳不是一家企业的独角戏,需要上下游伙伴携手共进。不管是抱团取暖,还是互相促进,希望我们能一起把绿色产品、绿色事业做扎实,既为企业的百年未来,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同时在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