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飞智能制造的实践与标准化

责任编辑:cres

2018-12-25 09:00:13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2018年12月15日下午,企业网D1net在上海举办了CIO沙龙,聚集了众多CIO在各自的领域分享自己的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

2018年12月15日下午,企业网D1net在上海举办了CIO沙龙,聚集了众多CIO在各自的领域分享自己的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
 
以下是现场速记。
 
主持人:感谢蔡总为我们带来的实践干货!说到工业制造,另一个大家关注的领域就是智能制造了,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制造2025甚至引起了美国的警惕,这充分说明了智能制造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方面的核心价值。我们也希望借今天的机会和大家聊聊这方面的话题,下面我们将请出长飞集团CIO汪华,为我们带来《长飞智能制造的实践与标准化》,掌声有请!


长飞集团CIO 汪华
 
汪华:谢谢大家!今天范总请我来,让我有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一些变动,不是其实汇报。前面在博士伦待了7年多,今年6月份开始加入了长飞。这个片子我有点偷懒,其实是10月份在南京的全国智能制造大会上,我代表长飞做的一个报告,也是代表在光纤光缆行业的一些实践。
 
但是前面美的的兄弟讲得非常好,80亿的IT投入,哪怕是在10年之内,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是眼很红的。我做了十几年的IT,真的花的钱可能不会超过5个亿,还包括了很多运维必须花的钱,真正花在项目上的可能不会超过1个亿。大家看到美的的80个亿的投入,换来今年是2.3个亿的投入,对吗?
 
蔡鹏:对。
 
汪华:这是我们做内部IT的一个非常好的梦想,不仅是对外,而且还对外,大家都是怀着一个对外的心来做这个事的。这边有很多老同事、老朋友,当然也有一些新朋友,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其实我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IT,我是半路出家的一个IT。
 
我原来在电信行业,前面10年基本上是在上海电信、摩托、北电等电信企业做电信制造业这一块的设备厂商,后来机缘巧合转型做IT,去了泰科做了传统制造业,再回到思科待了一年,在上海世博会玩了一年,去博士伦是医药行业。在今年变动了,又去了长飞,而且离开了上海跑到武汉,基本上每个周末在武汉和上海折腾。
 
长飞这个企业还是挺有意思的,圆了我的几个梦。第一个,前面我基本上都是和加拿大或者美国的企业在做,一直很羡慕欧洲企业的外企,觉得欧洲文化很好,工作和生活非常平衡。长飞也算是一个合资企业,他是1988年的一个合资企业,是和飞利浦合资的,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个欧洲外企。但是其实到后面我觉得长飞就是一个国企甚至是民族企业,也不算是外企的范畴。
 
下面看一下公司的介绍,长飞是一个中外合资的企业,它有国资的背景,华信是代表国资,德拉克是原来飞利浦转过去的,是欧洲的光缆企业。我们是2014年在香港上市的,今年在A股上市,是光纤光缆行业里唯一一个两地上市的企业。我们不能跟美的比,中国的消费企业都巨大无比,我们To B的行业按照我的讲法是中小企业。
 
(视频播放)
 
汪华:这个短片有点长,但其实短片里还是很全面的把长飞介绍了一下,里面有好几个点是我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换职业的原因。第一个,我认为长飞是股份制国有企业公司,在外企待了很多年,想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平台。第二个,长飞也算是我的老行业通信行业有点技术含量的企业,它是一个纯科技企业。第三个,我前面的工作是中国区、亚太区,全球应该没有希望,所以跑到这儿以后我也算是一个德国的CIO,当然这是开玩笑。
 
这是公司的概况,虽然我们是合资企业,但是和一般外企的合资不太一样,我们原来是中方当总经理,但是从2000年以后是中方为主导,基本上外方只是一个类似于股权投资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在2000年以后我们不是像传统的合资企业把中国作为一个市场来收割产品,而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制造企业自己做研发、自己去领先,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应该是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在全球无论是棒、纤、缆的产量都是高度第一的,也是我们行业的隐形冠军。
 
但是这个行业不像美的这种大消费业或者国内的消费市场能做得非常大,在专业市场里一般都会有天花板,当我们做到行业第一的时候,能做的只是在产业的上下游做扩展。所以我们从棒、纤、缆往上是原材料,再往下去做综合分线。我们还有一个副产业,我们自己很有特色的一点是设备制造。从2000年开始以前我们都是引进国外的设备来生产,但是从2000年以后我们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把所有的设备全部国产化,自有自主产权,而且做得比国外的设备更好。我们在国内的市场也卖设备给同行和兄弟单位,所以我们是一个智能设备的生产商。
 
技术创新在长飞是一个基因,前面的短片里也说到,我们有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在这个行业是唯一的。习大大也是去年来了长飞,5年前也来了长飞,说明长飞在这方面在国家的地位。具体的我不说了,关键类的产品对大家来说离得比较远,我们在这方面的产品是非常领先的。
 
下面讲一下智能制造的标准,长飞首先是在产品的标准里面,我们一直是在积极参与国家电信和国际电信联盟的会议,引导技术开发的方向,像CIU的会我们都是主席,这是CIU在武汉的会议。长飞在智能制造方面公司非常的重视,去年我们是建立公司三十周年,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智能制造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意义是我们希望能够跟行业里的智能化的领先公司,像阿里等在平台方面领先的公司,同时和高校像华东科技大学智能化专业等非常领先的学校建立一些联盟,一起来打造我们智能制造的方向。
 
这个是国家智能制造的标准,今年2018年出台新的版本,大家可能做智造的已经看过很多次,国家从三个方向给了很多的指导。作为长飞来讲,整个规划是国家的规划,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把标准应用到自己的行业,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特色,像我们在自己的行业制造方面有很多经验,我们希望把这个指南作为一个行业的指南做出来,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兄弟单位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贡献。这是我刚才说的,我们把国家的标准和自己长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积累,找到其中的交集作为行业的应用,这是我们长飞在这方面的一个想法。
 
下面讲一讲我们长飞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是我想美的的同事前面已经讲得非常多了,我科普一下,稍微讲一些我们有点特色的东西。长飞在2015年是全国第一批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16年的时候我们拿了国家的一个9000万的智能制造项目,我们建了一个智能制造的工厂,今年年底也就是这个月的月底要进行验收。2018年我们成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就像刚刚说的,这个智能制造研究院也在我的IT下面。因为现在“两化融合”,OT、IT,所以公司把这一块的任务也交给了我。
 
长飞有自己很大的一个特色,我们的装备是自产自销的,对生产线上所有的设备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做的,所以连接不是问题、控制不是问题。我们在连接这一块也是在开源的基础上自主研究了很多东西,当然我们可能跟美的没法比,美的现在完全是产品化往外的,我们可能只是自己在用,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我们的MES也是自己做的,无论是光棒、光纤、还是光缆全都是自己研发的,因为每个行业可能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实MES的控制、工艺、人、物料,我相信通用的MES都是统一的,我不知道美的是怎么走向客户的。我突然觉得每个行业、每个工厂甚至每个工艺都是有差异的,这里面的定制化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这种可能大家都大同小异了,第一是连接、第二是平台,我个人认为像这些都是像美的都会做的。我们自己的目标是在上面应用层面,把数据收集上来,有了计算能力,但是我们知道行业都有痛点,我们在痛点上面开放运用,这些方面是我们的痛点。因为我们是做光纤的,所以我们自己还做了一个全管网,但是可能对大家的意义不是很大,只要是做连接用的,在我们工厂设备的连接是可以做的。但是我们是光纤企业,所以我们以全管网的网络做连接。在应用面,我们对工艺、设备、制造、研发和周边的水电煤空气管控等作为运用方向发展的重点。
 
全管网的好处,没有100米的限制,布线各方面的距离不是一个问题。其它的好处其实我自己没有感觉出来,不管怎么样,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当然这个是比较基础的东西,我就不多讲了。我前面说了,因为所有的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从光棒的设备到光纤的拉丝塔到光缆的制造,这些都是连接起来的。我们的光纤其实除了传数据的作用以外,光纤还可以做传感,我们可以做安防的感知、可以做压力的感知,可以做一些感知器连到平台上去看。
 
我们的传帮带是一个流程性的制造,我们有流程,也有零散的制造,在流程里面工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以前关键的工艺都在人的脑子里,传帮带是非常难的。我们是把这个作为一个重点去做,用大数据的东西做一些模型,把某些关键的工艺设备提炼出来,提供给我们的工艺师做参考和预测。在某些节点上,我们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准确率可以做到80%到90%,速度比工艺工人算要快很多。将来人的培养其实是越来越难的,尤其是一些脏活、苦活、累活或者技术活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如果用工艺分析大数据的服务来替代它,对企业、对公司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是设备,刚才美的的同事讲过了,因为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所以从采集设备到控制设备都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的关键设备输出到很多地方,大家在浙江、在整个中国的拉丝塔的一半产自于我们,大概有十几家公司用我们的产品。这些公司跟我们是有合作关系或者合资关系的,我们把这些设备都连在一起,我们在武汉做了一个远端中心,这些设备我们可以远端集中管控、管理和支持,做一些设备的诊断,出了问题可以远端做处理。
 
这个是工艺,研发是指一些设备的研发,在光纤的生产工艺之中,其实质量控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的数据抽取、测试都是在里面做的。说到监测,可能也离不开立体仓库和自动化的AGB扫车,这是数字建模设备。这是我们对外围做的一些运用,因为我们是能源大户,我们大概每年花的电费是2到3个亿,所以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成本。我们今年下半年做了一个项目,把我们的设备、能源、电、水连起来做一些分析,看看怎么做一些节能方向的研究,希望明年年初能出一些成果。
 
这是我们的一个规划图,差不多2016年到2018年潜江新的智能化工厂的建设和验收,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步骤往下走。总的来讲,建立一个大数据的平台,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怎么使这些数据最终能够对公司产生效益,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我觉得难点不在于收集数据上,这个其实很容易,现在美的也好、各个公司也好都能做。但是怎么能够把这些数据去掘金,我觉得这是很难的。前面说到我们建立了研究院,我们跟一些大学要这方面的资源。
 
我觉得是两方面,第一个是能耗,能耗是你自己工厂的能耗。第二个是人员管理,是学术上的一些人。第三个是模型,作为一个工厂来讲,我们没有80亿的投入,其实我们在IT本身的资源上是很欠缺的,所以我们要对外吸引不同的资源过来帮我们一起做智能制造,所以这条路还很长。
 
我今天的报告先到这儿,谢谢大家!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