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郑志明:区块链或将取代互联网底层协议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10 12:28:20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全媒体

2018可信区块链峰会于10月9日-10日在北京召开。在10月9日举办的峰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发表了题为《区块链技术与发展》的演讲。
8c89a5e921831d2656050b.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志明

区块链技术帮助实现价值互联

区块链本质上是期望通过分布式的方法来建立可信的机制,重新建立社会信任的关系。这样的信任模式可以从传统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模式转化为对机器的信任模式。

实际上从互联网建立的信息互联以来,信息通信发展大概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互联网时代,建立了信息的互联关系,通过这种移动互联,建立了人人互联的关系。第二阶段,是万物互联。信息、人、物的联系都建立以后,更方便实现价值的互联。前面的互联是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的1.0时代,价值的互联是2.0时代。

价值的转移渠道从目前介于中介的这种高成本的通道,转变为基于区块链的低成本的安全通道。另外社会治理模式,从传统的信息技术辅助的模式转化为基于规则的法治模式。同时也可以实现行业基础可信环境的建立,实现个人和机构的商业、社会信用数据的跨行业融合。

多中心的分布体系更适合现状

区块链是一种链式结构,通过它来验证和存储数据,通过分布式的方式,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通过密码的方法来保证数据的传输和访问的安全;通过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这就是区块链。现在的难点是块,还有连接方式。

区块链有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郑志明认为分布式比去中心化更能诠释区块链与产业的结合。

在目前的环境中,去中心化是不现实的,多中心的分布体系更适合目前的行业管理现状。这几年区块链技术在私有链、联盟链的应用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随着应用场景的发展,各种形态的链的结构也发展出来。性能和协同匹配还有融合的问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链式模式。

四点生态环境,六大应用领域

基于区块链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架构的生态环境特征有四点。

第一点,开放共识。希望共同来维护数据安全,保证它的不可篡改形成。

第二点是分布式和去信任。现阶段的分布式还是去物理设备的中心化,并不等于去管理的中心化。去信任,传统的人之间的信任转化为对机器信任。

第三点,隐私和监管。数据本身不存放在第三方平台,加密存放在区块链上,实现隐私保护和授权共享。区块链的运行规则中,数据对授权节点是公开透明的,通过区块链技术非常有利于对数字的穿透式监管。

第四点是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合约规则的法治,顶层治理节点来制定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中,合约就是规则。如果顶层治理节点来制定智能合约,合约就形成了运行的规则或者法律,可以自上而下100%的按照规则来治理国家、社会、经济,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的发生。

什么领域适合区块链技术?郑志明认为大概有六个领域。第一个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需要调整;第二个是多方交互;第三个是需要建立一种可信的模式;第四个是要去掉中介,更合理的安排生产关系、降低成本;第五,原子性,不可中断的交易;第六,有隐私保护需求的客户。

区块链未来将颠覆传统

构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为我国十九大以来一直提倡的实体经济可以提供可信的一种平台。总书记特别强调,把区块链列为五个待突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发展到现在,从应用视角来讲,金融、医疗等都可以看到区块链的应用。

区块链现在正进入2.0到3.0的过渡时代,1.0以数字货币为典型特征,2.0时代以智能合约为典型特征。3.0时代是基于规则的可信智能社会治理体系为典型特征,是全体系的,而不是某一点的。

从市场应用来看,区块链是一种市场的工具,帮助社会削减平台成本,让中间机构成为过去。区块链也将促使公司现有业务模式重心的转移,有望加速公司的发展。

从底层技术来讲,区块链有望成为数据记录、数据传播和数据存储管理模式的转型。区块链本身更像一种互联网底层的开源协议,未来甚至会彻底取代现有互联网的底层基础协议。

从社会结构来看,区块链技术有望将法律与经济融为一体,颠覆原有社会的监管和治理模式。组织形态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最终会成为引领人们走向基于规则的法治社会的工具之一。

建立我国的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

区块链从科学和技术角度来讲,它实际上就是解决三元悖论。下一代区块链的底层技术的核心是三元平衡寻优问题。区块链概念,平台很低台阶很高,全系统寻优是个复杂系统,涉及到很多技术,在这些技术里寻优,涉及到很多数学、安全性、计算机信息这些科学领域。

国外以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或者操作系统的研发为主,国内以区块链应用开发为主。建立我国的国家主权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

关键字:协议互联网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全媒体

x 郑志明:区块链或将取代互联网底层协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郑志明:区块链或将取代互联网底层协议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10 12:28:20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全媒体

2018可信区块链峰会于10月9日-10日在北京召开。在10月9日举办的峰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发表了题为《区块链技术与发展》的演讲。
8c89a5e921831d2656050b.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志明

区块链技术帮助实现价值互联

区块链本质上是期望通过分布式的方法来建立可信的机制,重新建立社会信任的关系。这样的信任模式可以从传统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模式转化为对机器的信任模式。

实际上从互联网建立的信息互联以来,信息通信发展大概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互联网时代,建立了信息的互联关系,通过这种移动互联,建立了人人互联的关系。第二阶段,是万物互联。信息、人、物的联系都建立以后,更方便实现价值的互联。前面的互联是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的1.0时代,价值的互联是2.0时代。

价值的转移渠道从目前介于中介的这种高成本的通道,转变为基于区块链的低成本的安全通道。另外社会治理模式,从传统的信息技术辅助的模式转化为基于规则的法治模式。同时也可以实现行业基础可信环境的建立,实现个人和机构的商业、社会信用数据的跨行业融合。

多中心的分布体系更适合现状

区块链是一种链式结构,通过它来验证和存储数据,通过分布式的方式,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通过密码的方法来保证数据的传输和访问的安全;通过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这就是区块链。现在的难点是块,还有连接方式。

区块链有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郑志明认为分布式比去中心化更能诠释区块链与产业的结合。

在目前的环境中,去中心化是不现实的,多中心的分布体系更适合目前的行业管理现状。这几年区块链技术在私有链、联盟链的应用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随着应用场景的发展,各种形态的链的结构也发展出来。性能和协同匹配还有融合的问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链式模式。

四点生态环境,六大应用领域

基于区块链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架构的生态环境特征有四点。

第一点,开放共识。希望共同来维护数据安全,保证它的不可篡改形成。

第二点是分布式和去信任。现阶段的分布式还是去物理设备的中心化,并不等于去管理的中心化。去信任,传统的人之间的信任转化为对机器信任。

第三点,隐私和监管。数据本身不存放在第三方平台,加密存放在区块链上,实现隐私保护和授权共享。区块链的运行规则中,数据对授权节点是公开透明的,通过区块链技术非常有利于对数字的穿透式监管。

第四点是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合约规则的法治,顶层治理节点来制定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中,合约就是规则。如果顶层治理节点来制定智能合约,合约就形成了运行的规则或者法律,可以自上而下100%的按照规则来治理国家、社会、经济,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的发生。

什么领域适合区块链技术?郑志明认为大概有六个领域。第一个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需要调整;第二个是多方交互;第三个是需要建立一种可信的模式;第四个是要去掉中介,更合理的安排生产关系、降低成本;第五,原子性,不可中断的交易;第六,有隐私保护需求的客户。

区块链未来将颠覆传统

构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为我国十九大以来一直提倡的实体经济可以提供可信的一种平台。总书记特别强调,把区块链列为五个待突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发展到现在,从应用视角来讲,金融、医疗等都可以看到区块链的应用。

区块链现在正进入2.0到3.0的过渡时代,1.0以数字货币为典型特征,2.0时代以智能合约为典型特征。3.0时代是基于规则的可信智能社会治理体系为典型特征,是全体系的,而不是某一点的。

从市场应用来看,区块链是一种市场的工具,帮助社会削减平台成本,让中间机构成为过去。区块链也将促使公司现有业务模式重心的转移,有望加速公司的发展。

从底层技术来讲,区块链有望成为数据记录、数据传播和数据存储管理模式的转型。区块链本身更像一种互联网底层的开源协议,未来甚至会彻底取代现有互联网的底层基础协议。

从社会结构来看,区块链技术有望将法律与经济融为一体,颠覆原有社会的监管和治理模式。组织形态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最终会成为引领人们走向基于规则的法治社会的工具之一。

建立我国的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

区块链从科学和技术角度来讲,它实际上就是解决三元悖论。下一代区块链的底层技术的核心是三元平衡寻优问题。区块链概念,平台很低台阶很高,全系统寻优是个复杂系统,涉及到很多技术,在这些技术里寻优,涉及到很多数学、安全性、计算机信息这些科学领域。

国外以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或者操作系统的研发为主,国内以区块链应用开发为主。建立我国的国家主权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

关键字:协议互联网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全媒体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