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区块链+保险 “相互保”能走出保险的新路吗?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27 11:44:39 本文摘自:新浪财经综合

10月16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相互保”的区块链保险产品,一个星期后,参与人数就超过了900万。除了支付宝所带来的流量外,其不同于传统保险的形式,以及结合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透明,都是“相互保”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关注的因素。当然,伴随着关注的还有质疑,质疑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最后都集中到一个问题上:“相互保”这种玩法能够玩得下去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相互保”是怎么玩的。官方的例子是,假设有500万人参加“相互保”,参加的时候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每个月14日、28日为赔付日,假设某个月14日,有100人得了规定范围内的重疾,每人赔付30万(最高金额),就需要赔付3000万,分摊到500万人头上,就是每个人6元,加上10%的管理费,每个人就是6.6元,一个月两次,就是13.2元。

另外,官方还说明,用户不会为单个病人支付超过0.1元。当然,已经有人计算过,当“相互保”的参与人数达到330万时,这个是凭借人数基础自然可以实现的;而官方还有声明,如果3个月后参与人数少于330万,项目就会终止。所以,这个项目本来就是冲着参与者自给自足去的。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参与者究竟要支付多少钱,实际上是跟中国人的重疾发病率息息相关的。官方给的例子中,这个发病率为100/500万,为万分之零点二(半月重疾发病率)。如果实际的重疾发病率(半月)是万分之二的话,每个人每月为了参保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会变为132元,这样的金额显然就不太玩得下去了。

2013年,保监会曾经发布过06-10年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疾发病率,当然这个发病率是和年龄直接相关的。“相互保”的参与年龄范围是3个月到59岁(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加入计划后,添加自己的子女加入计划),那么按照保监会的数据,重疾发病率最低的年龄是12岁,为万分之三,低于支付宝官方举例的万分之四点八的年发病率。

但是,按照保监会给出的数据,只有2~21岁的人的年重疾发病率是低于万分之四点八的。从22岁开始,这个发病率就超过了万分之五,而59岁的人,这个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7%。考虑到以下因素,平均发病率还会更高:

保监会能够查到的最新数据来自06-10年,而近年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还在上升。

保监会数据的重疾标准为25种疾病,而“相互保”的重疾标准为100种疾病,其中包括了保监会的25种疾病规范。(当然,25种疾病规范实际已经涵盖了95%以上的重疾发病)

参与的年龄结构也不会是最理想的状态,超过21岁的人可能是参与的主力。

当然,也有一些因素会降低这个数字:

不是每一笔赔付都会是最高限额30万,如40岁以上的参与者保额只有10万元。

不是每一次重疾的产生最终都会最后形成赔付。有的可能不符合标准,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放弃。

总之,综合以上数字和计算,参与“相互保”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很可能要比官方的例子更高,至于具体达到什么水平,还需要进行持续地观望。

曾经有用户表示,之所以选择参与“相互保”,是因为“喜欢这种抱团取暖,互帮互助的模式”,这种模式似乎也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精神。除此之外,“相互保”的负责人还表示,赔付的公示和费用都会上链,链上的信息不可篡改并可直接提供给司法部门作为证据。“相互保”的页面也有着蚂蚁区块链的logo。

其实,区块链+保险的模式已经有一些项目在进行,相互保障模式的区块链项目也有先例,只不过与“相互保”相比,这些项目的赔付大多是用项目自身的代币来进行,这种模式显然需要建立在用户对于代币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无疑对初期项目是一个巨大的限制。

相互保障模式的确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2014年,全球的相互保险市场收入就超过了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国市场最为成熟;荷兰、日本的相互保险比例更是超过总比例的50%和40%。在中国,这类保险并不成熟,直到15年保监会才有相关的监管条例出台。而在许多场景下,其业务扩展通常以微信等社区平台上的互助形式进行,“相互保”的亮点之一,是暗示这种产品模式将以区块链技术重塑信任确权。

问题只是在于,“相互保”结合区块链技术,是否能为我国匮乏的相互保障市场开辟一条道路,其模式和收费情况是否匹配用户预期,尚需观察

关键字:保险

本文摘自:新浪财经综合

x 区块链+保险 “相互保”能走出保险的新路吗?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区块链+保险 “相互保”能走出保险的新路吗?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27 11:44:39 本文摘自:新浪财经综合

10月16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相互保”的区块链保险产品,一个星期后,参与人数就超过了900万。除了支付宝所带来的流量外,其不同于传统保险的形式,以及结合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透明,都是“相互保”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关注的因素。当然,伴随着关注的还有质疑,质疑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最后都集中到一个问题上:“相互保”这种玩法能够玩得下去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相互保”是怎么玩的。官方的例子是,假设有500万人参加“相互保”,参加的时候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每个月14日、28日为赔付日,假设某个月14日,有100人得了规定范围内的重疾,每人赔付30万(最高金额),就需要赔付3000万,分摊到500万人头上,就是每个人6元,加上10%的管理费,每个人就是6.6元,一个月两次,就是13.2元。

另外,官方还说明,用户不会为单个病人支付超过0.1元。当然,已经有人计算过,当“相互保”的参与人数达到330万时,这个是凭借人数基础自然可以实现的;而官方还有声明,如果3个月后参与人数少于330万,项目就会终止。所以,这个项目本来就是冲着参与者自给自足去的。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参与者究竟要支付多少钱,实际上是跟中国人的重疾发病率息息相关的。官方给的例子中,这个发病率为100/500万,为万分之零点二(半月重疾发病率)。如果实际的重疾发病率(半月)是万分之二的话,每个人每月为了参保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会变为132元,这样的金额显然就不太玩得下去了。

2013年,保监会曾经发布过06-10年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疾发病率,当然这个发病率是和年龄直接相关的。“相互保”的参与年龄范围是3个月到59岁(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加入计划后,添加自己的子女加入计划),那么按照保监会的数据,重疾发病率最低的年龄是12岁,为万分之三,低于支付宝官方举例的万分之四点八的年发病率。

但是,按照保监会给出的数据,只有2~21岁的人的年重疾发病率是低于万分之四点八的。从22岁开始,这个发病率就超过了万分之五,而59岁的人,这个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7%。考虑到以下因素,平均发病率还会更高:

保监会能够查到的最新数据来自06-10年,而近年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还在上升。

保监会数据的重疾标准为25种疾病,而“相互保”的重疾标准为100种疾病,其中包括了保监会的25种疾病规范。(当然,25种疾病规范实际已经涵盖了95%以上的重疾发病)

参与的年龄结构也不会是最理想的状态,超过21岁的人可能是参与的主力。

当然,也有一些因素会降低这个数字:

不是每一笔赔付都会是最高限额30万,如40岁以上的参与者保额只有10万元。

不是每一次重疾的产生最终都会最后形成赔付。有的可能不符合标准,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放弃。

总之,综合以上数字和计算,参与“相互保”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很可能要比官方的例子更高,至于具体达到什么水平,还需要进行持续地观望。

曾经有用户表示,之所以选择参与“相互保”,是因为“喜欢这种抱团取暖,互帮互助的模式”,这种模式似乎也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精神。除此之外,“相互保”的负责人还表示,赔付的公示和费用都会上链,链上的信息不可篡改并可直接提供给司法部门作为证据。“相互保”的页面也有着蚂蚁区块链的logo。

其实,区块链+保险的模式已经有一些项目在进行,相互保障模式的区块链项目也有先例,只不过与“相互保”相比,这些项目的赔付大多是用项目自身的代币来进行,这种模式显然需要建立在用户对于代币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无疑对初期项目是一个巨大的限制。

相互保障模式的确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2014年,全球的相互保险市场收入就超过了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国市场最为成熟;荷兰、日本的相互保险比例更是超过总比例的50%和40%。在中国,这类保险并不成熟,直到15年保监会才有相关的监管条例出台。而在许多场景下,其业务扩展通常以微信等社区平台上的互助形式进行,“相互保”的亮点之一,是暗示这种产品模式将以区块链技术重塑信任确权。

问题只是在于,“相互保”结合区块链技术,是否能为我国匮乏的相互保障市场开辟一条道路,其模式和收费情况是否匹配用户预期,尚需观察

关键字:保险

本文摘自:新浪财经综合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