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移动办公业界动态 → 正文

中国传统企业并不具备BYOD实施条件

责任编辑:editor009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10 06:29:44 本文摘自:比特网

很多人都会问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爆发点会是在哪里?有人说会是云计算,也有人说会是大数据,不过根据T哥的了解,下一个企业信息化的IT变革会在移动信息化,虽然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企业IT系统而言同等重要,但是移动应用是实现大数据和去计算的前端呈现,所以未来移动信息化的布局会先于两者。这一点从CIO的调研中也可以发现,如果要是在三年提前移动信息化,BYOD,MDM,MEAP等新鲜词的时候,CIO们还是一脸茫然,如今再提起这些词,企业IT者们都会感慨良多,感觉到移动信息化未来已来的趋势也感觉受到无形的压力和困惑。

每年一届的移动高峰论坛,T哥都是以对话主持人的身份参与,而今年给T哥最大的感受变化,去年大家谈到这块,更多的是强调移动信息化从何处着手,今年则更多强调移动平台的重要和移动安全的担扰,可见,从去年到今年这一年的时间里,企业的移动信息化已从最初的无知到熟知到现在如何进行全盘规划并把移动安全问题列为头等大事。

移动安全是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拦路虎

中钢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李红表示:按照互联网思维,中钢属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很容易被颠覆,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想,我们怎么被颠覆,是等死,还是找死。我们什么时候被颠覆,还能活多长时间?谁来颠覆我们?这很现实,尽管我们是搞信息化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每天研究这个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不仅是信息化的趋势,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从趋势的角度来说,CIO这个角度要思考哪些问题,一个是转型,一个是创新。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把OA移动了,现在正在研究移动平台的问题,企业需要构建对营销的支持,对商务的支持,以及从传统的提高效率,OA到BI的支持,所以企业要全面转型。

第二是创新,中钢这样企业也在研究移动的问题,自主支持能力和外包到底怎么结合,另外,移动互联时代下如何解决安全问题,都是企业需要提前思考和布局的。

国家电网杨宁也认为:关于移动互联方面的设计,国家电网从2013年开始正式开始了移动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部分滞后于大数据,最大的挑战就是安全,国家电网公司涉及到国计民生,它对安全的重视非常高,安全大于发展。现在谈这些新兴技术,没有一个来自于传统企业,都来自于互联网,但是我们如何将互联网的这些新兴技术在传统企业中应用,这是很难回答的。如果还是传统思维,没有互联网思维,只是互联网工具,也学不像。所以这几年我们也在跟传统的巨头都去交流,虽然互联网模式很好,但是很多传统企业把现有的互联网企业的模式直接套用,实际上并不合适,我们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也想试图回答企业,如何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

IDC分析师王学亮对于两位CIO也有不同的看法:

IDC一直在倡导第三平台的概念,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这几类发展在大企业当中是融合运用的,比如说移动互联,客户的海量数据收集上来以后,需要一个分析工具,数据提炼出来,对企业决策者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这方面比较靠前的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模式我们可以学习,但是完全效仿很难,这个挑战还是存在的,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发展自己。互联网的模式和咱们传统企业还是有一些差异性的,模式还是不一样的。

正益无线CEO王国春从厂商角度谈到,移动信息化应该是从技术、产品到服务,它是整个系统。移动信息化跟移动互联网可以有机的融合,企业CIO在移动信息化规划上要全盘考量,在技术、产品、安全要做整体一体化解决方案。安全而言,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两个维度,开发这部分整个安全性的保证决定了管理的保证,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部分体现得更充分。这部分从我的理解上来讲,安全是一个体系,跟整个规划、顶层设计、建设各方面是一个综合的考虑。首先研究比较多的是终端的安全,应用安全到系统安全,再到设备安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接入安全。

BYOD在中国是一个伪命题

从上述CIO和业内专家的对话,可以看出企业对于移动信息化已经进入了规划导入期,而与两年前的零星试水相比变得更加的务实,移动平台选型成为企业移动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支撑,CIO不再盲目上马移动化项目,但是最大担扰依然来源于移动安全方面的思考,这跟企业的级别和规模有直接关系。

那么在BYOD上,由于安全的原因,也并非向媒体宣传的那样的火热,与其说他更象一个企业移动信息化的一个代名词,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关于BYOD在企业中的应用CIO们又会有哪些思考呢?

李红表示:作为传统企业,从去年开始接触BYOD这个概念,以目前的认识来看,短时间内不会实施BYOD。对我们这种传统企业,BYOD目前不具备条件。

杨宁则认为:目前从国家电网公司的角度来说,在移动的某一些业务优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终端,国网公司在2010年,2011年前后发布了几个规范,主要是为了规范在一些特定的领域,集团会统一采购。由于信息安全,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国网公司也在大力推进。从目前企业的应用现状,国网公司属于集约化管控程度非常强的公司,如果要改变员工的设备、装备的话,必须有总部的指令并且会严格的被执行到相关的直属单位。目前关于设备方面,集中论证可行的情况下,由集团统一来进行采购,统一配发,这种模式。

IDC王学亮认为:通过前期客户跟踪和大范围访谈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家对于BYOD有两个方面的看法,一个是觉得BYOD在移动办公领域,部分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包括IDC这样的公司,但是要签一个类似于卖身协议,里面涉及到各种条条框框的条款,必须是在公司的监管之下,签署之后,可以用BYOD,这个确实带来一些方便。但是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是对于规模性,集团性企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负担,给IT团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一旦出了问题,IT团队都要去支持,这时候怎么判断,到底是谁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办法,这方面的矛盾会很突出。一个是安全,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负担和困惑,这也是大企业还没有上BYOD的原因。

第二点,在行业应用当中,一定是公司统一配发的,而且只允许上公司的业务应用,甚至采用专门的网络。从我们调研来看,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所有的应用都是公司统一的,标准的应用,个人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的设备。这带来了一个好处,后期运维非常方便,出了任何问题,有了这个支撑,就可以很快的解决。如果业务部门也采用BYOD,后期的运维是很难想象的。在办公领域当中,有一种CYOD的概念,你可以选规格,在这几种规格之内你可以选择,这也是一个趋势。

另外,BYOD要看企业的规模而定,统一配发至少是在一千人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政府、央企、银行、保险,对安全比较敏感的企业。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只有几十人,几百人的企业,有时候就允许BYOD,甚至保险的代理,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机终端填写信息,因为基本上用户规模不太大,信息基本上是单向的,不会涉及到信息的泄密。其他的行业,民营性的,经济更发达的行业,BYOD也可以允许它的存在。

正益无线王国春表示:BYOD的应用要从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部门来分析,BYOD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其实从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上来看,BYOD的矛盾可以有效解决。从整体上来讲,各种产品对于正益无线而言来说都是一种应用,老总用的是一种应用,财务部的也是一种应用。而平台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能力,可以管得严一点,也可以管得松一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应用的情况配制你的能力,另外还有一个管理平台,可以根据你的情况,在管理工具后台适配你的应用,各行各业,各个公司,如果公司里面不同应用,不同的部门对于不同的应用都可以灵活的来处理。市场上主流的MEAP平台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到,BYOD要根据不同的规模与行业来判定都会有不同的思考,但是安全依然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拦路虎,没有统一的移动安全标准,谁又能说自已平台和产品绝对安全的呢?所以可以预估未来几年以政府牵头的企业移动安全标准将会问世,至少在安全的界定上将会有据可查,对于企业移动信息化的进程起保驾护航的作用。

微信企业号对企业移动信息化起到加速助推的作用

而目前BAT的跨界行为比比皆是,特别腾迅发布微信企业号让整个市场为之一震,有人说微信企业号的发布将会颠覆一批管理软件厂商,也有人说BAT的狼群来了,所到之处草原上将不会剩下一只羊,也有人认为不要过分担忧,在复杂的企业管理市场BAT不具备企业基因,也不可能形成颠覆。那么企业的CIO们又是如何看待BAT公司的这一举动呢?

李红表示:在我们同类企业中,有的企业用易信,用微信作为自己内部员工的交换平台,包括我们跟易信也沟通过,能不能用他的平台,根据现在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个人认为,有的企业适合,目前中钢不太具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首先是安全问题,第二个是业务类型的问题,三是管理问题,如果我们和易信,公开的平台衔接的话,可能带来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移动化从以业务为主到以人为主,从目前来看,微信的功能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不敢说。管理的角度,它是面向社会的,我们是面向企业内部的,这个管理如何衔接?还没有充份解决。

如果像微信、易信,这种类企业微信平台,可以私有化定制,对于中钢和有需求的传统企业而言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杨宁表示:像微信这样的平台,它有自己的客户,有自己的用户,很多相关的应用都在跟它靠拢,我们自己的平台也是需要做第三方集成。我们也做过分析,基本上也是这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出于安全的考虑,不会嫁接在第三方,除非一些不涉及到企业的敏感数据,核心的资产。

IDC王学亮认为:这未必是一个冲击,企业微信号应该是一个补充,填补一个空白,企业微信号发布之后,可以方便企业员工实现沟通和交流,在一些中小企业当中有它的价值,很多种小企业是没有IT人员开发这些应用的,但是腾讯的微信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大企业当中,在区域性非敏感业务方面会去做一些尝试,但一旦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或者是频繁的数据交互的时候,很难切入到大集团当中去,更多的还是员工之间信息化的交流、通讯,或者是单向的发布公告,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尝试。而微信企业号的主要的用户群体还是在中小企业。

王国春认为:作为移动平台厂商我们没有感受到微信企业号的冲击,从产品来看,互联网公司讲究产品,他们的产品形态不能做得太复杂,只能做简单的移动应用。而移动平台要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业务流程和管理,腾讯将所有的技术集中到一点,而我们面对是整个企业的信息化,要比微信所承载的功能复杂得多。另外就是服务,腾讯是做线上的,我们是做线下的,他线下的服务缺乏。从IT的技术、产品、服务腾迅不具备真正做IT公司基因。谈到兼容,我们也可兼容微信,微信企业号发布后,兼容也是大势所趋。他不会去颠覆谁,反而他会推动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从整个对话来看,T哥认为企业移动信化真正进入了黄金时期,从无处着手到移动平台的选型期,无论是平台供应用还是管理软件厂商都要将安全问题上下足功夫,因为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未来已经到来,随着企业移动信息化的进程日益推进,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和可参考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都将会催熟更多的企业加入企业移动化大军,而这块金矿绝不亚于信息化的投入和关注,想要掘金的厂商请准备好的斧头和淘金工具加入战斗吧

关键字:企业中国

本文摘自:比特网

x 中国传统企业并不具备BYOD实施条件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移动办公业界动态 → 正文

中国传统企业并不具备BYOD实施条件

责任编辑:editor009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10 06:29:44 本文摘自:比特网

很多人都会问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爆发点会是在哪里?有人说会是云计算,也有人说会是大数据,不过根据T哥的了解,下一个企业信息化的IT变革会在移动信息化,虽然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企业IT系统而言同等重要,但是移动应用是实现大数据和去计算的前端呈现,所以未来移动信息化的布局会先于两者。这一点从CIO的调研中也可以发现,如果要是在三年提前移动信息化,BYOD,MDM,MEAP等新鲜词的时候,CIO们还是一脸茫然,如今再提起这些词,企业IT者们都会感慨良多,感觉到移动信息化未来已来的趋势也感觉受到无形的压力和困惑。

每年一届的移动高峰论坛,T哥都是以对话主持人的身份参与,而今年给T哥最大的感受变化,去年大家谈到这块,更多的是强调移动信息化从何处着手,今年则更多强调移动平台的重要和移动安全的担扰,可见,从去年到今年这一年的时间里,企业的移动信息化已从最初的无知到熟知到现在如何进行全盘规划并把移动安全问题列为头等大事。

移动安全是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拦路虎

中钢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李红表示:按照互联网思维,中钢属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很容易被颠覆,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想,我们怎么被颠覆,是等死,还是找死。我们什么时候被颠覆,还能活多长时间?谁来颠覆我们?这很现实,尽管我们是搞信息化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每天研究这个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不仅是信息化的趋势,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从趋势的角度来说,CIO这个角度要思考哪些问题,一个是转型,一个是创新。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把OA移动了,现在正在研究移动平台的问题,企业需要构建对营销的支持,对商务的支持,以及从传统的提高效率,OA到BI的支持,所以企业要全面转型。

第二是创新,中钢这样企业也在研究移动的问题,自主支持能力和外包到底怎么结合,另外,移动互联时代下如何解决安全问题,都是企业需要提前思考和布局的。

国家电网杨宁也认为:关于移动互联方面的设计,国家电网从2013年开始正式开始了移动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部分滞后于大数据,最大的挑战就是安全,国家电网公司涉及到国计民生,它对安全的重视非常高,安全大于发展。现在谈这些新兴技术,没有一个来自于传统企业,都来自于互联网,但是我们如何将互联网的这些新兴技术在传统企业中应用,这是很难回答的。如果还是传统思维,没有互联网思维,只是互联网工具,也学不像。所以这几年我们也在跟传统的巨头都去交流,虽然互联网模式很好,但是很多传统企业把现有的互联网企业的模式直接套用,实际上并不合适,我们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也想试图回答企业,如何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

IDC分析师王学亮对于两位CIO也有不同的看法:

IDC一直在倡导第三平台的概念,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这几类发展在大企业当中是融合运用的,比如说移动互联,客户的海量数据收集上来以后,需要一个分析工具,数据提炼出来,对企业决策者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这方面比较靠前的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模式我们可以学习,但是完全效仿很难,这个挑战还是存在的,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发展自己。互联网的模式和咱们传统企业还是有一些差异性的,模式还是不一样的。

正益无线CEO王国春从厂商角度谈到,移动信息化应该是从技术、产品到服务,它是整个系统。移动信息化跟移动互联网可以有机的融合,企业CIO在移动信息化规划上要全盘考量,在技术、产品、安全要做整体一体化解决方案。安全而言,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两个维度,开发这部分整个安全性的保证决定了管理的保证,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部分体现得更充分。这部分从我的理解上来讲,安全是一个体系,跟整个规划、顶层设计、建设各方面是一个综合的考虑。首先研究比较多的是终端的安全,应用安全到系统安全,再到设备安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接入安全。

BYOD在中国是一个伪命题

从上述CIO和业内专家的对话,可以看出企业对于移动信息化已经进入了规划导入期,而与两年前的零星试水相比变得更加的务实,移动平台选型成为企业移动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支撑,CIO不再盲目上马移动化项目,但是最大担扰依然来源于移动安全方面的思考,这跟企业的级别和规模有直接关系。

那么在BYOD上,由于安全的原因,也并非向媒体宣传的那样的火热,与其说他更象一个企业移动信息化的一个代名词,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关于BYOD在企业中的应用CIO们又会有哪些思考呢?

李红表示:作为传统企业,从去年开始接触BYOD这个概念,以目前的认识来看,短时间内不会实施BYOD。对我们这种传统企业,BYOD目前不具备条件。

杨宁则认为:目前从国家电网公司的角度来说,在移动的某一些业务优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终端,国网公司在2010年,2011年前后发布了几个规范,主要是为了规范在一些特定的领域,集团会统一采购。由于信息安全,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国网公司也在大力推进。从目前企业的应用现状,国网公司属于集约化管控程度非常强的公司,如果要改变员工的设备、装备的话,必须有总部的指令并且会严格的被执行到相关的直属单位。目前关于设备方面,集中论证可行的情况下,由集团统一来进行采购,统一配发,这种模式。

IDC王学亮认为:通过前期客户跟踪和大范围访谈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家对于BYOD有两个方面的看法,一个是觉得BYOD在移动办公领域,部分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包括IDC这样的公司,但是要签一个类似于卖身协议,里面涉及到各种条条框框的条款,必须是在公司的监管之下,签署之后,可以用BYOD,这个确实带来一些方便。但是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是对于规模性,集团性企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负担,给IT团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一旦出了问题,IT团队都要去支持,这时候怎么判断,到底是谁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办法,这方面的矛盾会很突出。一个是安全,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负担和困惑,这也是大企业还没有上BYOD的原因。

第二点,在行业应用当中,一定是公司统一配发的,而且只允许上公司的业务应用,甚至采用专门的网络。从我们调研来看,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所有的应用都是公司统一的,标准的应用,个人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的设备。这带来了一个好处,后期运维非常方便,出了任何问题,有了这个支撑,就可以很快的解决。如果业务部门也采用BYOD,后期的运维是很难想象的。在办公领域当中,有一种CYOD的概念,你可以选规格,在这几种规格之内你可以选择,这也是一个趋势。

另外,BYOD要看企业的规模而定,统一配发至少是在一千人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政府、央企、银行、保险,对安全比较敏感的企业。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只有几十人,几百人的企业,有时候就允许BYOD,甚至保险的代理,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机终端填写信息,因为基本上用户规模不太大,信息基本上是单向的,不会涉及到信息的泄密。其他的行业,民营性的,经济更发达的行业,BYOD也可以允许它的存在。

正益无线王国春表示:BYOD的应用要从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部门来分析,BYOD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其实从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上来看,BYOD的矛盾可以有效解决。从整体上来讲,各种产品对于正益无线而言来说都是一种应用,老总用的是一种应用,财务部的也是一种应用。而平台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能力,可以管得严一点,也可以管得松一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应用的情况配制你的能力,另外还有一个管理平台,可以根据你的情况,在管理工具后台适配你的应用,各行各业,各个公司,如果公司里面不同应用,不同的部门对于不同的应用都可以灵活的来处理。市场上主流的MEAP平台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到,BYOD要根据不同的规模与行业来判定都会有不同的思考,但是安全依然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拦路虎,没有统一的移动安全标准,谁又能说自已平台和产品绝对安全的呢?所以可以预估未来几年以政府牵头的企业移动安全标准将会问世,至少在安全的界定上将会有据可查,对于企业移动信息化的进程起保驾护航的作用。

微信企业号对企业移动信息化起到加速助推的作用

而目前BAT的跨界行为比比皆是,特别腾迅发布微信企业号让整个市场为之一震,有人说微信企业号的发布将会颠覆一批管理软件厂商,也有人说BAT的狼群来了,所到之处草原上将不会剩下一只羊,也有人认为不要过分担忧,在复杂的企业管理市场BAT不具备企业基因,也不可能形成颠覆。那么企业的CIO们又是如何看待BAT公司的这一举动呢?

李红表示:在我们同类企业中,有的企业用易信,用微信作为自己内部员工的交换平台,包括我们跟易信也沟通过,能不能用他的平台,根据现在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个人认为,有的企业适合,目前中钢不太具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首先是安全问题,第二个是业务类型的问题,三是管理问题,如果我们和易信,公开的平台衔接的话,可能带来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移动化从以业务为主到以人为主,从目前来看,微信的功能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不敢说。管理的角度,它是面向社会的,我们是面向企业内部的,这个管理如何衔接?还没有充份解决。

如果像微信、易信,这种类企业微信平台,可以私有化定制,对于中钢和有需求的传统企业而言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杨宁表示:像微信这样的平台,它有自己的客户,有自己的用户,很多相关的应用都在跟它靠拢,我们自己的平台也是需要做第三方集成。我们也做过分析,基本上也是这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出于安全的考虑,不会嫁接在第三方,除非一些不涉及到企业的敏感数据,核心的资产。

IDC王学亮认为:这未必是一个冲击,企业微信号应该是一个补充,填补一个空白,企业微信号发布之后,可以方便企业员工实现沟通和交流,在一些中小企业当中有它的价值,很多种小企业是没有IT人员开发这些应用的,但是腾讯的微信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大企业当中,在区域性非敏感业务方面会去做一些尝试,但一旦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或者是频繁的数据交互的时候,很难切入到大集团当中去,更多的还是员工之间信息化的交流、通讯,或者是单向的发布公告,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尝试。而微信企业号的主要的用户群体还是在中小企业。

王国春认为:作为移动平台厂商我们没有感受到微信企业号的冲击,从产品来看,互联网公司讲究产品,他们的产品形态不能做得太复杂,只能做简单的移动应用。而移动平台要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业务流程和管理,腾讯将所有的技术集中到一点,而我们面对是整个企业的信息化,要比微信所承载的功能复杂得多。另外就是服务,腾讯是做线上的,我们是做线下的,他线下的服务缺乏。从IT的技术、产品、服务腾迅不具备真正做IT公司基因。谈到兼容,我们也可兼容微信,微信企业号发布后,兼容也是大势所趋。他不会去颠覆谁,反而他会推动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从整个对话来看,T哥认为企业移动信化真正进入了黄金时期,从无处着手到移动平台的选型期,无论是平台供应用还是管理软件厂商都要将安全问题上下足功夫,因为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未来已经到来,随着企业移动信息化的进程日益推进,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和可参考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都将会催熟更多的企业加入企业移动化大军,而这块金矿绝不亚于信息化的投入和关注,想要掘金的厂商请准备好的斧头和淘金工具加入战斗吧

关键字:企业中国

本文摘自:比特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