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市场动态 → 正文

短信辉煌已不在 微信冲击运营商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2-20 17:28:28 本文摘自:法制晚报

往年春节,短信、电话拜年都会成为人们春节开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大运营商也将在红火的春节中大赚一笔,而今年春节,春节拜年短信在经历了十多年高速增长和3年稳定爬坡之后,第一次调头下滑。全国短信发送量同比去年下降4成多。微信成为亲朋好友之间互致祝贺的主要途径。

数据

短信拜年降4成

微信流量直线涨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82.1亿条,比2013年春节下降超过40%;除夕当日发送量110.4亿条,比2013年除夕下降了8%。

用户不发短信了,他们用什么拜年?并不是打电话。在2014年春节,运营商8天(除夕加7天春节假期)的移动电话去话总时长416.8亿分钟,只有平时通话量的3/4,也低于2013年的假期7天总时长。用户们或许在上微信,或许上来往,或许做其他,反正,他们转移到了其他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上。从除夕到初七的8天里,平均每个全国手机用户使用46.6M流量,比2013年平均每日增加了63%。

“本来除夕是收拜年短信的高峰,但是今年只收到了寥寥几条。”市民黄先生反馈,“反而是微信里群发的拜年短信特别多,也有朋友用语音拜年,视频拜年,群组拜年。”

对于传统短信的下滑遇冷,不少现象在外界预期之中,但超过40%的萎缩比例,仍然让人触目惊心。在春节前,多位资深的行业观察人士给出的预测是下滑10%—20%,即使最悲观的预测,都没有超过30%。

一位通讯业内人士表示,前些年,运营商春节最担心的,是汹涌而来的短信,造成网络延时甚至崩溃,但在2014年,担心的居然不是爆棚而是下滑。

从电话拜年到短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近年来数据变化特别大。根据公开数据,2009年是短信拜年的兴起,全国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量达到180亿条,此后逐年增长,直至2013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311.7亿条;2014年的春节则开始被微信占去风头。

腾讯官方信息透露,除夕夜微信用户信息发送总量是去年的2倍。除夕当天,微信发送量达到高峰时段,平均一分钟就有1000万条信息发出;除夕当晚,腾讯QQ的发送量最高达到每秒5万条。

现状

互联支付 高调进军网络金融业务

除了微信拜年,今年春节红遍大江南北的便是微信红包爆发,其取得的成功让很多业内外人士大跌眼镜。

市民肖先生春节期间就因为微信红包闹得废寝忘食。“我从初一到初五,就连上厕所都拿着手机。”肖先生告诉记者,微信红包今年在他的高中同学群里相当流行,大家都在抢红包、发红包,为了多多地抢到红包,他几乎做到了24小时“人机合一”,只要手机一响,“红包大战”就打响了。“在我的努力下,今年抢了接近40元的微信红包。”肖先生开心地说,大家送的钱不多,最大的一个红包里面有8.88元,但红包却让多年不“说话”的同学群又热闹起来。

经过这个春节,“你抢到多少红包?”已经成为这个马年春节友人之间的时髦问候。这个由腾讯微信推出的“拜年”服务,在新年伊始引发社交工具上发红包、抢红包、讨要红包的狂欢盛宴。

根据腾讯方面披露的数据,微信红包上线后,从除夕到初八短短9天时间发展了800万用户,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个用户抢到了四到五个红包,总额近2亿元。有网友评论说,微信几乎是一个晚上干了支付宝八年的活儿,而且还不花腾讯一分钱。

实际上,微信红包的交易量和支付宝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微信的成功在于,通过一个很小的应用捆绑了大量的银行卡,并且培养了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更让阿里忌惮的恐怕还是微信支付所依靠的巨大的社交平台。有了这个巨大的社交平台,微信用户向微信支付用户的迁移相当容易,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开展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前景巨大。阿里巴巴强推和微信类似的来往应用,也正是想在移动社交平台上一争高下。

对于微信红包的火爆,马云表示,这是“珍珠港偷袭”,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春节很快过去,让市场长期健康受益才是最为重要的。据统计,2014年春节期间,支付宝手机支付超过1亿笔,占支付宝支付比例的52%,支付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而与此同时,借微信红包打了个漂亮“突击战”的腾讯却对此事相当低调。

影响

运营商NFC“躺着中枪”

微信红包的成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威胁,包括微博、支付宝等,受到巨大冲击的还要数NFC支付。经过微信红包的成功,不少用户已经开始有了微信支付的习惯,尤其在小额支付领域,这更让NFC移动支付“躺着中枪”。

NFC从产品提出到标准博弈、标准确立,再到产品开始推广已经过去了多年。银行业、运营商对于推广NFC也算积极主动,然而大规模的产品普及始终没有实现。自去年开始,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大力推展自己的NFC移动支付业务,同时,NFC支付也在现实中被应用到了公交车、地铁站。但记者近日乘坐多趟公交及地铁时发现,没有一个乘客是直接用手机刷卡进站或乘车的,多数市民仍将手机及市政交通一卡通分开来用,而部分用户甚至不觉得NFC方便。

“NFC太费电啊,白天拿着手机出门,有时候一天都不够用,再开着NFC多费电,不方便,多带张卡就可以了。”一位市民称。

而在记者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更多的市民则是直接表示“不知道什么是NFC”、自己的手机不支持“NFC”。对比目前多款手机,记者发现除了HTC one、三星note2等型号外,连时下大为流行的iPhone都不支持NFC,终端的障碍成了不少用户纠结的地方。

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想用NFC支付,首先用户得换一个带有NFC等功能的终端,按目前行情来看价格基本在4000-5000元左右,其次,还要换一个SIM卡,这部分费用有的时候由运营商承担,但是用户需要到指定的网点办理。

再者,要办一张具备手机钱包功能的专用银行卡。使用时,需要下载一个客户端,将银行卡中的钱转到相应的手机钱包账户中,这样才能顺利使用NFC。且不说换手机需要的资金成本,仅是办理各种卡需要的时间成本,就能把很多客户挡在门外。以“快捷、方便”作为主打功能的移动支付,给用户设立的门槛可够高的。然而移动互联网支付却将门槛无限降低——只要你愿意绑定一张银行卡,只需要设定几个密码,就能够实现随时随地支付。

分析

多因素导致NFC发展缓慢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移动网络运营商就开始探索移动支付概念,但并没有取得有效的进展。除了在日韩等国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很长时间都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中国也是移动支付出现较早的国家之一,但一直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应用仍然较少,市场规模难以大幅扩大,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应用基础,要想完成近场支付,必须要有两个终端, 一个是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动终端,如NFC手机,另一个则是支持移动支付技术的商家终端,如非接触式POS机等。NFC在手机中的广泛规模应用始于2011年,在2011年以前,搭载NFC手机非常少。

其次,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是制约NFC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障碍。运营商、银联各自为战,纷纷推出以自己为主导的移动支付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制约的现象,影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如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关于2.4G和13.36M之争就曾对一些芯片终端制造商产生了困扰。

从消费者的角度上讲,消费者移动支付观念尚未养成。2010年之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覆盖基础稍弱,2010年之前移动互联网用户量不到2亿人,移动电子商务用户仅为0.77亿人,广大的国内用户没有养成使用移动网络进行支付的习惯,限制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思维。

大力发展NFC的运营商面对移动互联支付的快速发展,显然有些受伤。难度巨大的用户终端更换和商户终端铺设是NFC运营商的“痛点”,而移动互联支付完全跳过了这两步,只用一个软件就解决了问题。运营商只有提速NFC的布局,赶在移动互联支付之前加快完善线下支付场景。NFC安全性更高、适用场景更多,借助这些优势,运营商大力发展NFC也不是没有胜算。

关键字:NFC运营商支付宝

本文摘自:法制晚报

x 短信辉煌已不在 微信冲击运营商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市场动态 → 正文

短信辉煌已不在 微信冲击运营商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2-20 17:28:28 本文摘自:法制晚报

往年春节,短信、电话拜年都会成为人们春节开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大运营商也将在红火的春节中大赚一笔,而今年春节,春节拜年短信在经历了十多年高速增长和3年稳定爬坡之后,第一次调头下滑。全国短信发送量同比去年下降4成多。微信成为亲朋好友之间互致祝贺的主要途径。

数据

短信拜年降4成

微信流量直线涨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82.1亿条,比2013年春节下降超过40%;除夕当日发送量110.4亿条,比2013年除夕下降了8%。

用户不发短信了,他们用什么拜年?并不是打电话。在2014年春节,运营商8天(除夕加7天春节假期)的移动电话去话总时长416.8亿分钟,只有平时通话量的3/4,也低于2013年的假期7天总时长。用户们或许在上微信,或许上来往,或许做其他,反正,他们转移到了其他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上。从除夕到初七的8天里,平均每个全国手机用户使用46.6M流量,比2013年平均每日增加了63%。

“本来除夕是收拜年短信的高峰,但是今年只收到了寥寥几条。”市民黄先生反馈,“反而是微信里群发的拜年短信特别多,也有朋友用语音拜年,视频拜年,群组拜年。”

对于传统短信的下滑遇冷,不少现象在外界预期之中,但超过40%的萎缩比例,仍然让人触目惊心。在春节前,多位资深的行业观察人士给出的预测是下滑10%—20%,即使最悲观的预测,都没有超过30%。

一位通讯业内人士表示,前些年,运营商春节最担心的,是汹涌而来的短信,造成网络延时甚至崩溃,但在2014年,担心的居然不是爆棚而是下滑。

从电话拜年到短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近年来数据变化特别大。根据公开数据,2009年是短信拜年的兴起,全国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量达到180亿条,此后逐年增长,直至2013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311.7亿条;2014年的春节则开始被微信占去风头。

腾讯官方信息透露,除夕夜微信用户信息发送总量是去年的2倍。除夕当天,微信发送量达到高峰时段,平均一分钟就有1000万条信息发出;除夕当晚,腾讯QQ的发送量最高达到每秒5万条。

现状

互联支付 高调进军网络金融业务

除了微信拜年,今年春节红遍大江南北的便是微信红包爆发,其取得的成功让很多业内外人士大跌眼镜。

市民肖先生春节期间就因为微信红包闹得废寝忘食。“我从初一到初五,就连上厕所都拿着手机。”肖先生告诉记者,微信红包今年在他的高中同学群里相当流行,大家都在抢红包、发红包,为了多多地抢到红包,他几乎做到了24小时“人机合一”,只要手机一响,“红包大战”就打响了。“在我的努力下,今年抢了接近40元的微信红包。”肖先生开心地说,大家送的钱不多,最大的一个红包里面有8.88元,但红包却让多年不“说话”的同学群又热闹起来。

经过这个春节,“你抢到多少红包?”已经成为这个马年春节友人之间的时髦问候。这个由腾讯微信推出的“拜年”服务,在新年伊始引发社交工具上发红包、抢红包、讨要红包的狂欢盛宴。

根据腾讯方面披露的数据,微信红包上线后,从除夕到初八短短9天时间发展了800万用户,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个用户抢到了四到五个红包,总额近2亿元。有网友评论说,微信几乎是一个晚上干了支付宝八年的活儿,而且还不花腾讯一分钱。

实际上,微信红包的交易量和支付宝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微信的成功在于,通过一个很小的应用捆绑了大量的银行卡,并且培养了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更让阿里忌惮的恐怕还是微信支付所依靠的巨大的社交平台。有了这个巨大的社交平台,微信用户向微信支付用户的迁移相当容易,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开展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前景巨大。阿里巴巴强推和微信类似的来往应用,也正是想在移动社交平台上一争高下。

对于微信红包的火爆,马云表示,这是“珍珠港偷袭”,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春节很快过去,让市场长期健康受益才是最为重要的。据统计,2014年春节期间,支付宝手机支付超过1亿笔,占支付宝支付比例的52%,支付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而与此同时,借微信红包打了个漂亮“突击战”的腾讯却对此事相当低调。

影响

运营商NFC“躺着中枪”

微信红包的成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威胁,包括微博、支付宝等,受到巨大冲击的还要数NFC支付。经过微信红包的成功,不少用户已经开始有了微信支付的习惯,尤其在小额支付领域,这更让NFC移动支付“躺着中枪”。

NFC从产品提出到标准博弈、标准确立,再到产品开始推广已经过去了多年。银行业、运营商对于推广NFC也算积极主动,然而大规模的产品普及始终没有实现。自去年开始,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大力推展自己的NFC移动支付业务,同时,NFC支付也在现实中被应用到了公交车、地铁站。但记者近日乘坐多趟公交及地铁时发现,没有一个乘客是直接用手机刷卡进站或乘车的,多数市民仍将手机及市政交通一卡通分开来用,而部分用户甚至不觉得NFC方便。

“NFC太费电啊,白天拿着手机出门,有时候一天都不够用,再开着NFC多费电,不方便,多带张卡就可以了。”一位市民称。

而在记者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更多的市民则是直接表示“不知道什么是NFC”、自己的手机不支持“NFC”。对比目前多款手机,记者发现除了HTC one、三星note2等型号外,连时下大为流行的iPhone都不支持NFC,终端的障碍成了不少用户纠结的地方。

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想用NFC支付,首先用户得换一个带有NFC等功能的终端,按目前行情来看价格基本在4000-5000元左右,其次,还要换一个SIM卡,这部分费用有的时候由运营商承担,但是用户需要到指定的网点办理。

再者,要办一张具备手机钱包功能的专用银行卡。使用时,需要下载一个客户端,将银行卡中的钱转到相应的手机钱包账户中,这样才能顺利使用NFC。且不说换手机需要的资金成本,仅是办理各种卡需要的时间成本,就能把很多客户挡在门外。以“快捷、方便”作为主打功能的移动支付,给用户设立的门槛可够高的。然而移动互联网支付却将门槛无限降低——只要你愿意绑定一张银行卡,只需要设定几个密码,就能够实现随时随地支付。

分析

多因素导致NFC发展缓慢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移动网络运营商就开始探索移动支付概念,但并没有取得有效的进展。除了在日韩等国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很长时间都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中国也是移动支付出现较早的国家之一,但一直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应用仍然较少,市场规模难以大幅扩大,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应用基础,要想完成近场支付,必须要有两个终端, 一个是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动终端,如NFC手机,另一个则是支持移动支付技术的商家终端,如非接触式POS机等。NFC在手机中的广泛规模应用始于2011年,在2011年以前,搭载NFC手机非常少。

其次,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是制约NFC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障碍。运营商、银联各自为战,纷纷推出以自己为主导的移动支付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制约的现象,影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如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关于2.4G和13.36M之争就曾对一些芯片终端制造商产生了困扰。

从消费者的角度上讲,消费者移动支付观念尚未养成。2010年之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覆盖基础稍弱,2010年之前移动互联网用户量不到2亿人,移动电子商务用户仅为0.77亿人,广大的国内用户没有养成使用移动网络进行支付的习惯,限制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思维。

大力发展NFC的运营商面对移动互联支付的快速发展,显然有些受伤。难度巨大的用户终端更换和商户终端铺设是NFC运营商的“痛点”,而移动互联支付完全跳过了这两步,只用一个软件就解决了问题。运营商只有提速NFC的布局,赶在移动互联支付之前加快完善线下支付场景。NFC安全性更高、适用场景更多,借助这些优势,运营商大力发展NFC也不是没有胜算。

关键字:NFC运营商支付宝

本文摘自:法制晚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