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民资企业进军基础网络或将运营商彻底边缘化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07 13:40:55 本文摘自:飞象网

对于今天的运营商而言,“失去基础网络掌控权”大抵就是悬挂在运营商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影随形地始终威胁着运营商前向之路,而从最近的政策动态发展来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似乎马上要掉到运营商的头上。

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电信业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和业务运营”。同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关于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阐述,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宽带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促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和宽带业务市场竞争,提升宽带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探索宽带接入业务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基础电信企业需按照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的原则,积极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并且将开放16个试点城市。

“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探索宽带接入业务发展模式”,这对运营商而言,若一切如实按照指导意见的逻辑去发展的话,这无异于在被OTT颠覆了语音市场后再遭遇到来自政策层面的新一轮“补刀”。随着未来语音产品收入的持续下滑,而互联网产品尚未构起可观的收入规模,流量无疑将成为维持运营商收入增长的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驱动力,所以,维护流量价值对运营商而言至关重要,从运营商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以及各种工作会、经分会流出的消息来看,尽可能地维持流量价格水平,实现流量的价值,最起码能补上语音领域的“失血”,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而一旦基础网络建设和经营权开放给民营资本,运营商维护流量价值将不再可控,这对运营商来说是动摇根本的沉重打击。

一旦以大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民间资本进入了基础电信领域,这将造成一个怎么样的竞争格局,届时行业呈现的将是怎么样一幅景象?鉴古知今,从互联网企业与大部分传统企业(包括运营商)过往的交锋来看,互联网公司从来不是在传统模式、传统套路上来思考问题,就如微信颠覆了运营商的语音产品,将其逼至极度廉价,但微信在语音上并没有实现价值,而在融合性上创造新的价值。而同样的情形很可能会发生在宽带服务和移动数据服务领域上,互联网公司一旦介入基础网络建设,我们不能期待它们如运营商般老老实实地赚取固定的宽带服务费用或者流量收益,必须考虑到互联网公司很可能依然会延续“互联网的免费策略”,将相关面向用户的信息接入费用压至极低,甚至免费。当然,回过头来说,以微信为代表的OTT颠覆运营商的语音市场可以说几乎是零成本的,慷别人之慨,所以做起来就可以肆无忌惮,而一旦互联网企业如运营商般真正投入了巨额投资到基础网络建设中,它们是否还能慷慨地延续“免费策略”还有待观察研究,这是另一个思考的维度。

可能有人会质疑说,这次狼来了的只是宽带市场,未必殃及全体运营商,如中移动在宽带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事实上,宽带与移动网络的区别不过就是最后50米,不,可能只是最后5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软硬件的发展,这最后5米也并不是什么无法逾越鸿沟。在工信部“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探索宽带接入业务发展模式”,我理解就是解决最后5米的问题埋下了伏笔,打下了铺垫。不久前苹果公司发布IOS8时宣布采用的WiFiCalling技术将实现通过WiFi打电话,当然,它提出时只是作为话音及多业务的补充接入方案,其应用场景主要针对室内WiFi覆盖好而无线网络覆盖偏弱的区域,但在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都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市场上类似的技术、产品多不胜数,更严重的是,智能手机正为下一次革命性变革积攒着能量,而这一次革命的对象很可能就是运营商,手机将可能第一次去掉了SIM卡实现手机与手机直接通信,这就是终端厂商说了很久的“去运营商化”,一旦变成现实,这意味着运营商将彻底边缘化。

或许以上所谈多少有点杞人忧天,事情未必会朝向人们想象中最糟糕的局面发展,正如喧嚣甚久的“移动转售业务”,刚获得牌照时,一众虚拟运营商意气风发,似乎颠覆运营商是分分钟的事,但现实却很惨淡,其营销手段、资源、渠道都无法达到人们期待中的表现,至今为止,无论是客户增长情况还是营收、利润都无法对三大运营商造成多大的影响。类似这种“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例子还有携号转网等我们曾以为会引发行业局势重大动荡但最后不过尔尔的所谓政策。说不定三年试点期后,“开放基础信息接入市场”会被加诸众多限制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只能作为一种美好愿望存在。

现在就去谈论这件事情的结局,现实意义并不大,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事情演进最合理的逻辑,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布局和规划。具体到“开放宽带接入市场”上,运营商的噩梦会否成真,这会对运营商造成什么影响,对整个行业格局又有什么影响,对人们的信息生活又有多大影响,我试图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略作分析。

第一个问题,基于“指导意见”的逻辑,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我国宽带发展速度与国际上的差距很大”,这个真命题吗?

“根据美国NAFOTI机构公布的调查显示,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在首尔、香港、东京、苏黎世和巴黎,只要用时7秒钟,但是在洛杉矶、纽约和华盛顿,下载同样体积的电影却要花1.4分钟。”这个是纽约时报对美国网络状况的吐槽,里面没有提到中国内地,但估计大家看完都会觉得颇为心酸。高清电影容量起码1G,国内主流宽带的速率多为4Mbps,下载速度峰值为512KBps,下载1G的高清电影将超过半小时,别人吐槽的竟是我们不可企及的,这种讽刺的力量远甚直指其非。

也许大家会觉得小样本调查的结果不甚严谨,无法作为评估一个国家宽带状况的证据,我找了另外一个来自专业数据分析机构的报告。根据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Akamai公司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中对全球各国网速的统计数据,全球各国平均网速为4.6Mbps,其中韩国以24.6Mbps的平均网速位居首位,香港以15.7Mbps位居第二,瑞士和日本以14.9Mbps并列第三,美国为10.5Mbps位列第14,而中国内地仅为3.7Mbps,排在第73位。

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佐证,如对我们来说几乎是普通家用的宽带顶级配置的100M光纤,在日本、韩国已经有点落伍,我查阅日本大的运营商推出的主流宽带套餐,目前力推的已经是G级别的套餐,M这个单位已经被它们抛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连宽带状况饱受吐槽的美国,近期FCC也公布了下行10Mbps、上行1Mbps的“宽带网”新标准,意思是下行不到10Mbps的都不能说自己是“宽带“。携此分析过程,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国宽带发展速度与国际上的差距很大,这确实是个真命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更高速的网络?

我们是否需要更高速的网络?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形而上学,且带点荒唐的意味,但不得不说,类似的观点一直都有市场,每次网络升级或新技术应用时,总有类似观点的支持者跳出来质疑“我们是否需要更高速的网络”,“我们是否需要更高科技的应用”。如4G网络开始试验时,包括部分主流媒体在内的反对者会去质疑“以我们目前的内容和应用在2G+3G+wifi的网络条件已经可以满足的情况下,是否需要投资巨额劳民伤财去建设更高速的网络”,更重要的是,在当时3G网络建设方兴未艾,数以亿万计的投资尚未收回成本,迫切地追随韩日欧美的脚步去建设4G是理性还是罪恶?记得当时我以人文的角度进行了反驳,在此引用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1882年之前,虽然电灯已经发明出来了,但由于缺乏电的普及,人们还习惯于使用蜡烛照明,并且在使用蜡烛照明的世界里过得很好,人们普遍认为蜡烛已经很好地满足他们对照明的需求,而1882年,一种叫做交流电的电力系统被一个叫尼古拉?特斯拉的年轻人设计出来,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怀疑这个东西是否有市场,然后随着交流电系统的逐渐商用普及,通过电力照明逐渐开始流行,到后来通过交流电系统传输至世界每个角落的电力开始驱动除电灯外的很多其他机器运作,并创造一个繁华的世界。

今天我们或者会认为目前的网络已经足够优越以支撑现有的内容和应用需求,那明天呢?明天我们是否继续安逸于这种落后的和谐?人们总是认为是现成的需求驱动着技术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是技术创造、激发了需求。更高速的网络接入和承载能够给开发者们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些想象空间会演变成实实在在的应用和服务,而这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必须承认,信息技术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孕育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尤其是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构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重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必须依托在更高速、更高承载,更高智能的网络才能更好地实现,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去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和教育等。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或者我们目前并没有那么多的应用、那么多的内容需要更高速的网络来支持,但内容和网络就相当于是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你可能会想,修一条高速公路到一个落后的小乡村似乎没什么意义,因为小山村里并没有太多东西要运进和运出,但一旦把高速公路修好了,你就会发现世界被改变了。退一步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基础信息设施是人们的权利,对相关责任者而言则是义务,无关内容。

第三个问题:引入民间投资能解决问题吗?

引入民间资本能解决“促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和宽带业务市场竞争,提升宽带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等问题吗?从“鲶鱼效应”的角度,新的进入者的出现必然会打破原有格局,理想状态下会让市场重新回到一个充分竞争的状态,而良性竞争的结果必将带来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以Google光纤为例,谷歌与2012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推出其互联网宽带服务GoogleFiber(1GB/s),开始涉足基础网络领域,按照谷歌的规划未来GoogleFiber将推广至全美范围。而相对运营商而言,“民间投资”的GoogleFiber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且不说公众选择权的增加,服务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过去一年间,堪萨斯州的网速提升速度居于全美之首,其速度增幅高达91%。其实不光是Google Fiber,其他一些城市运营的网络公司或者初创公司提供的宽带服务要远超于传统上的大型有线电视公司或电话公司。

从美国的案例我们大概能看到,影响宽带等基础设施服务发展的并不是技术或者资源问题,而更多的是缺乏竞争的问题。相比美国,国内的宽带市场更加的封闭,竞争更不充分,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信有线宽带用户达到1亿户,占全国有线宽带用户总数的52.91%;中国联通有线宽带用户为6465万户,占全国有线宽带用户总数的34.20%,两家巨头有线宽带用户占比超过87%,相较而言,刚解除固定宽带经营限制的中国移动和新成立的广电国网的在固定宽带上的市场占有率远远落后。结合上文“第一个问题”中提到了,国内宽带发展(包括网速、服务、价格等)与国际上的差距很大,此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到“两巨头垄断”下的竞争缺失。从这个角度来看,而显然,民间资本的介入将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激活宽带市场,引起新一轮的竞争。因此,对于“引入民间投资能否解决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问题”的问题,我持肯定意见。

第四个问题:国内哪些民间资本可能参与基础网络建设运营?

国内哪些民间资本可能参与基础网络建设运营?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预料的问题,因为一旦打破了限制,就相当于是一片自由市场,谁想进场成为玩家都可以。但从正常逻辑出发,要成为玩家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必要。

条件一,有钱。相较于ADSL的电信号传播,目前及未来的宽带的主流将是光纤宽带的光信号传播。光纤是目前宽带网络中多种传输媒介中最理想的一种,其特点是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好,损耗小,中继距离长等等。但其也有本身的弱势,安装光缆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例如搭建全新的网络,FTTH的实现,与传统企业的竞争等等。这就要求网络建设运营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财力,在美国,至今也只有谷歌这样财雄势大的私有企业成功地介入了基础网络建设和运营。

条件二,有必要。基于基础网络建设运营是一件耗资巨大的工程,所以条件二是理性(而不是任性),因此成为此领域玩家应该很理性、很谨慎地去评估自己有没有必要去介入。参考虚拟运营商,通过前后四次牌照发放至今共产生了33家虚拟运营商,但目前从运营情况来看,算是获得一定影响力的不过只有京东、蜗牛等两三家,而本身从必要性上角度来考虑,这几家本身就有“移动业务”的需求或者条件,如苏州蜗牛就在游戏产业上很好的将应用和通信进行了融合贯通,分享通信也在高端市场不断拓展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不负责任的猜测,最后介入到宽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大抵应该就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或许还有小米、网易等具有庞大现金储备并且有需求、有条件利用好宽带的互联网企业。当然,有钱任性的房地产企业、财大气粗的煤老板在谋求转型的过程中或许也会瞄准这一领域。当然,这样的猜测就不太靠谱了。

第五个问题:对运营商,甚至整个行业态势有什么影响?

对运营商,甚至整个行业态势有什么影响?我曾经作过一个比喻,VOIP即使OTT不做,运营商本身也会去做,只是OTT做在前面了,就相当于在大象后面放了只老虎,这就逼迫运营商加快步伐。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网络建设则相当于在后有老虎追赶的大象的前路上出现了一群狼。

虽然随着4G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移动数据网络上网,在“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无线,但是移动运营商仍然需要通过光纤或者电话线的“有线”手段,将这些基站连接到互联网骨干网上,这就给了“民间投资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网络资源及管道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并且自认为“牢不可破”的优势领域,然而一旦在政策层面上打开了缺口,随着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这一领域,电信运营商的这一优势恐怕就将要大打折扣了,而更重要的,运营商的管道价值本身也将面临冲击。

从互联网发展来看,智能终端、无处不在的宽带网、应用服务是重要趋势,而互联网企业介入布局宽带网络,意图在于“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型。只是,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以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其实,站在互联网企业的角度,这几年来运营商也不断地向互联网领域拓展,去蚕食他们原有的成熟市场,去侵占某种意义上属于他们的处女地。若我们把中移动的“数字化服务”战略愿景跟谷歌等互联网工期部署基础网络的对未来的愿景放在一起去比较,会发现其实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中移动是从网络切入到应用,谷歌是从应用切入到网络。

若一切依照着以上假想中的方向发展,未来就像一片没有藩篱的原野,大家就看谁跑得快,谁力量强,谁更聪明,谁有锋牙利爪,谁就能抓到猎物,谁就能不会饿着肚子,谁就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关键字:谷歌基础电信WiFiCalling

本文摘自:飞象网

x 民资企业进军基础网络或将运营商彻底边缘化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民资企业进军基础网络或将运营商彻底边缘化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07 13:40:55 本文摘自:飞象网

对于今天的运营商而言,“失去基础网络掌控权”大抵就是悬挂在运营商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影随形地始终威胁着运营商前向之路,而从最近的政策动态发展来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似乎马上要掉到运营商的头上。

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电信业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和业务运营”。同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关于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阐述,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宽带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促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和宽带业务市场竞争,提升宽带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探索宽带接入业务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基础电信企业需按照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的原则,积极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并且将开放16个试点城市。

“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探索宽带接入业务发展模式”,这对运营商而言,若一切如实按照指导意见的逻辑去发展的话,这无异于在被OTT颠覆了语音市场后再遭遇到来自政策层面的新一轮“补刀”。随着未来语音产品收入的持续下滑,而互联网产品尚未构起可观的收入规模,流量无疑将成为维持运营商收入增长的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驱动力,所以,维护流量价值对运营商而言至关重要,从运营商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以及各种工作会、经分会流出的消息来看,尽可能地维持流量价格水平,实现流量的价值,最起码能补上语音领域的“失血”,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而一旦基础网络建设和经营权开放给民营资本,运营商维护流量价值将不再可控,这对运营商来说是动摇根本的沉重打击。

一旦以大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民间资本进入了基础电信领域,这将造成一个怎么样的竞争格局,届时行业呈现的将是怎么样一幅景象?鉴古知今,从互联网企业与大部分传统企业(包括运营商)过往的交锋来看,互联网公司从来不是在传统模式、传统套路上来思考问题,就如微信颠覆了运营商的语音产品,将其逼至极度廉价,但微信在语音上并没有实现价值,而在融合性上创造新的价值。而同样的情形很可能会发生在宽带服务和移动数据服务领域上,互联网公司一旦介入基础网络建设,我们不能期待它们如运营商般老老实实地赚取固定的宽带服务费用或者流量收益,必须考虑到互联网公司很可能依然会延续“互联网的免费策略”,将相关面向用户的信息接入费用压至极低,甚至免费。当然,回过头来说,以微信为代表的OTT颠覆运营商的语音市场可以说几乎是零成本的,慷别人之慨,所以做起来就可以肆无忌惮,而一旦互联网企业如运营商般真正投入了巨额投资到基础网络建设中,它们是否还能慷慨地延续“免费策略”还有待观察研究,这是另一个思考的维度。

可能有人会质疑说,这次狼来了的只是宽带市场,未必殃及全体运营商,如中移动在宽带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事实上,宽带与移动网络的区别不过就是最后50米,不,可能只是最后5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软硬件的发展,这最后5米也并不是什么无法逾越鸿沟。在工信部“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探索宽带接入业务发展模式”,我理解就是解决最后5米的问题埋下了伏笔,打下了铺垫。不久前苹果公司发布IOS8时宣布采用的WiFiCalling技术将实现通过WiFi打电话,当然,它提出时只是作为话音及多业务的补充接入方案,其应用场景主要针对室内WiFi覆盖好而无线网络覆盖偏弱的区域,但在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都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市场上类似的技术、产品多不胜数,更严重的是,智能手机正为下一次革命性变革积攒着能量,而这一次革命的对象很可能就是运营商,手机将可能第一次去掉了SIM卡实现手机与手机直接通信,这就是终端厂商说了很久的“去运营商化”,一旦变成现实,这意味着运营商将彻底边缘化。

或许以上所谈多少有点杞人忧天,事情未必会朝向人们想象中最糟糕的局面发展,正如喧嚣甚久的“移动转售业务”,刚获得牌照时,一众虚拟运营商意气风发,似乎颠覆运营商是分分钟的事,但现实却很惨淡,其营销手段、资源、渠道都无法达到人们期待中的表现,至今为止,无论是客户增长情况还是营收、利润都无法对三大运营商造成多大的影响。类似这种“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例子还有携号转网等我们曾以为会引发行业局势重大动荡但最后不过尔尔的所谓政策。说不定三年试点期后,“开放基础信息接入市场”会被加诸众多限制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只能作为一种美好愿望存在。

现在就去谈论这件事情的结局,现实意义并不大,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事情演进最合理的逻辑,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布局和规划。具体到“开放宽带接入市场”上,运营商的噩梦会否成真,这会对运营商造成什么影响,对整个行业格局又有什么影响,对人们的信息生活又有多大影响,我试图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略作分析。

第一个问题,基于“指导意见”的逻辑,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我国宽带发展速度与国际上的差距很大”,这个真命题吗?

“根据美国NAFOTI机构公布的调查显示,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在首尔、香港、东京、苏黎世和巴黎,只要用时7秒钟,但是在洛杉矶、纽约和华盛顿,下载同样体积的电影却要花1.4分钟。”这个是纽约时报对美国网络状况的吐槽,里面没有提到中国内地,但估计大家看完都会觉得颇为心酸。高清电影容量起码1G,国内主流宽带的速率多为4Mbps,下载速度峰值为512KBps,下载1G的高清电影将超过半小时,别人吐槽的竟是我们不可企及的,这种讽刺的力量远甚直指其非。

也许大家会觉得小样本调查的结果不甚严谨,无法作为评估一个国家宽带状况的证据,我找了另外一个来自专业数据分析机构的报告。根据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Akamai公司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中对全球各国网速的统计数据,全球各国平均网速为4.6Mbps,其中韩国以24.6Mbps的平均网速位居首位,香港以15.7Mbps位居第二,瑞士和日本以14.9Mbps并列第三,美国为10.5Mbps位列第14,而中国内地仅为3.7Mbps,排在第73位。

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佐证,如对我们来说几乎是普通家用的宽带顶级配置的100M光纤,在日本、韩国已经有点落伍,我查阅日本大的运营商推出的主流宽带套餐,目前力推的已经是G级别的套餐,M这个单位已经被它们抛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连宽带状况饱受吐槽的美国,近期FCC也公布了下行10Mbps、上行1Mbps的“宽带网”新标准,意思是下行不到10Mbps的都不能说自己是“宽带“。携此分析过程,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国宽带发展速度与国际上的差距很大,这确实是个真命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更高速的网络?

我们是否需要更高速的网络?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形而上学,且带点荒唐的意味,但不得不说,类似的观点一直都有市场,每次网络升级或新技术应用时,总有类似观点的支持者跳出来质疑“我们是否需要更高速的网络”,“我们是否需要更高科技的应用”。如4G网络开始试验时,包括部分主流媒体在内的反对者会去质疑“以我们目前的内容和应用在2G+3G+wifi的网络条件已经可以满足的情况下,是否需要投资巨额劳民伤财去建设更高速的网络”,更重要的是,在当时3G网络建设方兴未艾,数以亿万计的投资尚未收回成本,迫切地追随韩日欧美的脚步去建设4G是理性还是罪恶?记得当时我以人文的角度进行了反驳,在此引用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1882年之前,虽然电灯已经发明出来了,但由于缺乏电的普及,人们还习惯于使用蜡烛照明,并且在使用蜡烛照明的世界里过得很好,人们普遍认为蜡烛已经很好地满足他们对照明的需求,而1882年,一种叫做交流电的电力系统被一个叫尼古拉?特斯拉的年轻人设计出来,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怀疑这个东西是否有市场,然后随着交流电系统的逐渐商用普及,通过电力照明逐渐开始流行,到后来通过交流电系统传输至世界每个角落的电力开始驱动除电灯外的很多其他机器运作,并创造一个繁华的世界。

今天我们或者会认为目前的网络已经足够优越以支撑现有的内容和应用需求,那明天呢?明天我们是否继续安逸于这种落后的和谐?人们总是认为是现成的需求驱动着技术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是技术创造、激发了需求。更高速的网络接入和承载能够给开发者们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些想象空间会演变成实实在在的应用和服务,而这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必须承认,信息技术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孕育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尤其是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构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重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必须依托在更高速、更高承载,更高智能的网络才能更好地实现,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去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和教育等。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或者我们目前并没有那么多的应用、那么多的内容需要更高速的网络来支持,但内容和网络就相当于是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你可能会想,修一条高速公路到一个落后的小乡村似乎没什么意义,因为小山村里并没有太多东西要运进和运出,但一旦把高速公路修好了,你就会发现世界被改变了。退一步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基础信息设施是人们的权利,对相关责任者而言则是义务,无关内容。

第三个问题:引入民间投资能解决问题吗?

引入民间资本能解决“促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和宽带业务市场竞争,提升宽带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等问题吗?从“鲶鱼效应”的角度,新的进入者的出现必然会打破原有格局,理想状态下会让市场重新回到一个充分竞争的状态,而良性竞争的结果必将带来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以Google光纤为例,谷歌与2012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推出其互联网宽带服务GoogleFiber(1GB/s),开始涉足基础网络领域,按照谷歌的规划未来GoogleFiber将推广至全美范围。而相对运营商而言,“民间投资”的GoogleFiber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且不说公众选择权的增加,服务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过去一年间,堪萨斯州的网速提升速度居于全美之首,其速度增幅高达91%。其实不光是Google Fiber,其他一些城市运营的网络公司或者初创公司提供的宽带服务要远超于传统上的大型有线电视公司或电话公司。

从美国的案例我们大概能看到,影响宽带等基础设施服务发展的并不是技术或者资源问题,而更多的是缺乏竞争的问题。相比美国,国内的宽带市场更加的封闭,竞争更不充分,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信有线宽带用户达到1亿户,占全国有线宽带用户总数的52.91%;中国联通有线宽带用户为6465万户,占全国有线宽带用户总数的34.20%,两家巨头有线宽带用户占比超过87%,相较而言,刚解除固定宽带经营限制的中国移动和新成立的广电国网的在固定宽带上的市场占有率远远落后。结合上文“第一个问题”中提到了,国内宽带发展(包括网速、服务、价格等)与国际上的差距很大,此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到“两巨头垄断”下的竞争缺失。从这个角度来看,而显然,民间资本的介入将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激活宽带市场,引起新一轮的竞争。因此,对于“引入民间投资能否解决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问题”的问题,我持肯定意见。

第四个问题:国内哪些民间资本可能参与基础网络建设运营?

国内哪些民间资本可能参与基础网络建设运营?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预料的问题,因为一旦打破了限制,就相当于是一片自由市场,谁想进场成为玩家都可以。但从正常逻辑出发,要成为玩家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必要。

条件一,有钱。相较于ADSL的电信号传播,目前及未来的宽带的主流将是光纤宽带的光信号传播。光纤是目前宽带网络中多种传输媒介中最理想的一种,其特点是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好,损耗小,中继距离长等等。但其也有本身的弱势,安装光缆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例如搭建全新的网络,FTTH的实现,与传统企业的竞争等等。这就要求网络建设运营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财力,在美国,至今也只有谷歌这样财雄势大的私有企业成功地介入了基础网络建设和运营。

条件二,有必要。基于基础网络建设运营是一件耗资巨大的工程,所以条件二是理性(而不是任性),因此成为此领域玩家应该很理性、很谨慎地去评估自己有没有必要去介入。参考虚拟运营商,通过前后四次牌照发放至今共产生了33家虚拟运营商,但目前从运营情况来看,算是获得一定影响力的不过只有京东、蜗牛等两三家,而本身从必要性上角度来考虑,这几家本身就有“移动业务”的需求或者条件,如苏州蜗牛就在游戏产业上很好的将应用和通信进行了融合贯通,分享通信也在高端市场不断拓展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不负责任的猜测,最后介入到宽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大抵应该就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或许还有小米、网易等具有庞大现金储备并且有需求、有条件利用好宽带的互联网企业。当然,有钱任性的房地产企业、财大气粗的煤老板在谋求转型的过程中或许也会瞄准这一领域。当然,这样的猜测就不太靠谱了。

第五个问题:对运营商,甚至整个行业态势有什么影响?

对运营商,甚至整个行业态势有什么影响?我曾经作过一个比喻,VOIP即使OTT不做,运营商本身也会去做,只是OTT做在前面了,就相当于在大象后面放了只老虎,这就逼迫运营商加快步伐。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网络建设则相当于在后有老虎追赶的大象的前路上出现了一群狼。

虽然随着4G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移动数据网络上网,在“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无线,但是移动运营商仍然需要通过光纤或者电话线的“有线”手段,将这些基站连接到互联网骨干网上,这就给了“民间投资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网络资源及管道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并且自认为“牢不可破”的优势领域,然而一旦在政策层面上打开了缺口,随着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这一领域,电信运营商的这一优势恐怕就将要大打折扣了,而更重要的,运营商的管道价值本身也将面临冲击。

从互联网发展来看,智能终端、无处不在的宽带网、应用服务是重要趋势,而互联网企业介入布局宽带网络,意图在于“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型。只是,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以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其实,站在互联网企业的角度,这几年来运营商也不断地向互联网领域拓展,去蚕食他们原有的成熟市场,去侵占某种意义上属于他们的处女地。若我们把中移动的“数字化服务”战略愿景跟谷歌等互联网工期部署基础网络的对未来的愿景放在一起去比较,会发现其实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中移动是从网络切入到应用,谷歌是从应用切入到网络。

若一切依照着以上假想中的方向发展,未来就像一片没有藩篱的原野,大家就看谁跑得快,谁力量强,谁更聪明,谁有锋牙利爪,谁就能抓到猎物,谁就能不会饿着肚子,谁就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关键字:谷歌基础电信WiFiCalling

本文摘自:飞象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