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运营商流量货币化之路为何步履维艰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顾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29 17:44:43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数据流量几乎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必备品,如何能够让流量迸发出更大的魅力,或许货币化是一条看上去很美的出路,但果真如此吗?

先问你两个问题:时至今日,你可以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吗?你可以忍受没有网络的环境吗?

手机上网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生活必需,而数据流量更是成了网民们眼中的“香饽饽”。4月14日,李克强总理敦促运营商“升网速、降网费”的新闻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总理说:“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 连总理都开始关注网速网费问题,不得不说,数据流量几乎可以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4月28日,中国电信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至此,三大电信运营商2015年一季报已经全部披露完毕。令人惋惜的是,三家企业罕见地出现了净利润同时下滑的局面。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习惯发生变化,运营商业绩下滑的局面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传统业务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如何才能激发流量需求,增加流量价值?”成了运营商面前的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既然成为生活必需品,那么最好能让流量“流通”起来产生交易。于是,“流量货币化”的概念呼之欲出。但尽管从2014年开始,运营商都在布局自己的“流量货币化”方案,但至今我们似乎都没有看到什么像样的产品,这条“看上去很美”的路似乎并不好走。

我们不妨从概念开始拆解,分析一下为什么运营商的“流量货币化”道路如此艰辛。

一、什么是流量货币化?

要弄清流量货币化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货币”。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货币的定义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简单地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所谓“流量货币化”是指,将数据流量作为等价物载体进入交易市场,在特定场景下发行、流通和回收。也就是说,可以将“流量”当“钱”花。

说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所谓“流量货币化”就是让流量进入交易市场,方便人们交易、流通。

二、流量货币化的几种产品形态

随着流量用户的激增以及流量需求的爆发,“流量交易”的需求已经显露无疑。国内三大运营商以及部分虚拟运营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态试水。

2014年11月21日,中国电信正式发布“流量宝3.0”,主打流量券、流量红包两大核心功能。流量宝3.0具有流量可赚取、可转赠、可兑换、跨三网、不清零等特点。通过和其他两大基础运营商合作,流量宝赚取的免费流量能够通兑三网,还可以兑换部分海外流量卡;而且使用不完的流量可以储存,永不过期。

11月25日,中国联通紧随其后推出“流量银行”。按照联通官方的说法,“流量银行”是一个针对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为企业用户提供精准、高效营销服务的推广平台。“流量银行”还打破传统的运营商界限,所有运营商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真正实现无障碍的跨平台运营。

相比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激进的流量货币化进程,中国移动则显得有些不紧不慢。在2014年10月推出了“流量800”的统付功能后便再无新动作。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整个2014年,4G建设与发展成了中国移动的主旋律,没有精力去琢磨流量货币化的事儿。

反倒是一些虚拟运营商没有包袱,动作更快一些。阿里推出了流量钱包产品,京东公布了流量银行计划,还有更早巴士在线推出主打流量收益的“10020流量银行”等,其实都是流量货币化的不同产品形态。从虚拟运营商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似乎也不难理解,早日推出流量货币化产品就可以吸引更多用户。

总结一下,几种产品形态的流量货币化产品其实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可共享、可交易、可存取、可继承、可通兑。

三、流量货币化的难题

按理说,流量货币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能解决用户感知差的老大难问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用户需求,提升经营业绩,何乐而不为?

作为“货币”,流量需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 必须是一般等价物。而这在当前的运营商业务范围内,的确并不容易。

从空间上来说,运营商实行“分省而治”“按区经营”,想要统一一个省的流量资费都不容易,更何况要统一全国各地的流量资费。

从时间上来说,运营商的资费套餐常根据时令调整,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入网或者缴费享受到的优惠并不一定,难以保证流量价值统一。

从运营商来看,三家运营商由于所处不同的市场地位,在流量经营上的策略也有较大差异,直接表现就是三家运营商的流量定价策略不同。

另外,运营商在流量经营方面采取原有话音和短信业务策略,本来就显得经验不足,再加上国资委管控营销费用、营改增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更是让其应接不暇。还谈“流量货币化”?省省吧。

四、运营商推进流量货币化的建议

尽管推进“流量货币化”显得困难重重,但并不是完全无解。窃以为,流量货币化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性工程,三大运营商首先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方可共谋未来。

1.控制方向。目前看,流量货币化有两个方向可以发力:一是针对个人用户实施流量转存、赠送、交易、兑换;二是针对企业用户实施流量统付、后向流量等业务。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在统一步调后再行动,万不可单独行动,以免拉低流量价值,要知道这个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

2.控制节奏。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已经拿到了“心仪”的4G牌照,传统业务的下滑也早已大势所趋,流量经营是运营商保持经营业绩的重要抓手。如何在竞争的同时保持流量价值非常重要。在推进“流量货币化”的过程中,三大运营商是全国统推还是地方试点就要认真考量。我的建议是在局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视推广效果再看是否要全国推广,而不要简单实行“一刀切”。

3.控制强度。流量符合一般等价物以及流通属性,而且使用人群范围极广。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想象,数据流量可以像腾讯曾经推出的“Q币”一样,成为某种“虚拟货币”。但问题同时也来了,这会不会触及金融业的底线?是否成为另一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当这个强度超出了管理方的忍耐极限时,迎来的很可能是“当头棒击”,都懂的。

事实上,“流量货币化”还可以有更多的出路,比如故事书专栏作者笨手蛇撰文曾指出,可以发挥资本杠杆作用,运营商将流量作为资本注资移动互联网企业,以期获得高额收益。

不管如何,“流量货币化”的革命尚未成功,运营商的同志们仍需努力!不过我坚信,有利于用户的终将被接受、被选择。“流量货币化”绝不是梦,更是现实!

关键字:流量货币化流量管理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运营商流量货币化之路为何步履维艰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运营商流量货币化之路为何步履维艰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顾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29 17:44:43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数据流量几乎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必备品,如何能够让流量迸发出更大的魅力,或许货币化是一条看上去很美的出路,但果真如此吗?

先问你两个问题:时至今日,你可以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吗?你可以忍受没有网络的环境吗?

手机上网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生活必需,而数据流量更是成了网民们眼中的“香饽饽”。4月14日,李克强总理敦促运营商“升网速、降网费”的新闻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总理说:“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 连总理都开始关注网速网费问题,不得不说,数据流量几乎可以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4月28日,中国电信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至此,三大电信运营商2015年一季报已经全部披露完毕。令人惋惜的是,三家企业罕见地出现了净利润同时下滑的局面。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习惯发生变化,运营商业绩下滑的局面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传统业务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如何才能激发流量需求,增加流量价值?”成了运营商面前的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既然成为生活必需品,那么最好能让流量“流通”起来产生交易。于是,“流量货币化”的概念呼之欲出。但尽管从2014年开始,运营商都在布局自己的“流量货币化”方案,但至今我们似乎都没有看到什么像样的产品,这条“看上去很美”的路似乎并不好走。

我们不妨从概念开始拆解,分析一下为什么运营商的“流量货币化”道路如此艰辛。

一、什么是流量货币化?

要弄清流量货币化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货币”。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货币的定义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简单地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所谓“流量货币化”是指,将数据流量作为等价物载体进入交易市场,在特定场景下发行、流通和回收。也就是说,可以将“流量”当“钱”花。

说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所谓“流量货币化”就是让流量进入交易市场,方便人们交易、流通。

二、流量货币化的几种产品形态

随着流量用户的激增以及流量需求的爆发,“流量交易”的需求已经显露无疑。国内三大运营商以及部分虚拟运营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态试水。

2014年11月21日,中国电信正式发布“流量宝3.0”,主打流量券、流量红包两大核心功能。流量宝3.0具有流量可赚取、可转赠、可兑换、跨三网、不清零等特点。通过和其他两大基础运营商合作,流量宝赚取的免费流量能够通兑三网,还可以兑换部分海外流量卡;而且使用不完的流量可以储存,永不过期。

11月25日,中国联通紧随其后推出“流量银行”。按照联通官方的说法,“流量银行”是一个针对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为企业用户提供精准、高效营销服务的推广平台。“流量银行”还打破传统的运营商界限,所有运营商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真正实现无障碍的跨平台运营。

相比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激进的流量货币化进程,中国移动则显得有些不紧不慢。在2014年10月推出了“流量800”的统付功能后便再无新动作。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整个2014年,4G建设与发展成了中国移动的主旋律,没有精力去琢磨流量货币化的事儿。

反倒是一些虚拟运营商没有包袱,动作更快一些。阿里推出了流量钱包产品,京东公布了流量银行计划,还有更早巴士在线推出主打流量收益的“10020流量银行”等,其实都是流量货币化的不同产品形态。从虚拟运营商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似乎也不难理解,早日推出流量货币化产品就可以吸引更多用户。

总结一下,几种产品形态的流量货币化产品其实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可共享、可交易、可存取、可继承、可通兑。

三、流量货币化的难题

按理说,流量货币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能解决用户感知差的老大难问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用户需求,提升经营业绩,何乐而不为?

作为“货币”,流量需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 必须是一般等价物。而这在当前的运营商业务范围内,的确并不容易。

从空间上来说,运营商实行“分省而治”“按区经营”,想要统一一个省的流量资费都不容易,更何况要统一全国各地的流量资费。

从时间上来说,运营商的资费套餐常根据时令调整,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入网或者缴费享受到的优惠并不一定,难以保证流量价值统一。

从运营商来看,三家运营商由于所处不同的市场地位,在流量经营上的策略也有较大差异,直接表现就是三家运营商的流量定价策略不同。

另外,运营商在流量经营方面采取原有话音和短信业务策略,本来就显得经验不足,再加上国资委管控营销费用、营改增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更是让其应接不暇。还谈“流量货币化”?省省吧。

四、运营商推进流量货币化的建议

尽管推进“流量货币化”显得困难重重,但并不是完全无解。窃以为,流量货币化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性工程,三大运营商首先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方可共谋未来。

1.控制方向。目前看,流量货币化有两个方向可以发力:一是针对个人用户实施流量转存、赠送、交易、兑换;二是针对企业用户实施流量统付、后向流量等业务。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在统一步调后再行动,万不可单独行动,以免拉低流量价值,要知道这个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

2.控制节奏。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已经拿到了“心仪”的4G牌照,传统业务的下滑也早已大势所趋,流量经营是运营商保持经营业绩的重要抓手。如何在竞争的同时保持流量价值非常重要。在推进“流量货币化”的过程中,三大运营商是全国统推还是地方试点就要认真考量。我的建议是在局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视推广效果再看是否要全国推广,而不要简单实行“一刀切”。

3.控制强度。流量符合一般等价物以及流通属性,而且使用人群范围极广。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想象,数据流量可以像腾讯曾经推出的“Q币”一样,成为某种“虚拟货币”。但问题同时也来了,这会不会触及金融业的底线?是否成为另一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当这个强度超出了管理方的忍耐极限时,迎来的很可能是“当头棒击”,都懂的。

事实上,“流量货币化”还可以有更多的出路,比如故事书专栏作者笨手蛇撰文曾指出,可以发挥资本杠杆作用,运营商将流量作为资本注资移动互联网企业,以期获得高额收益。

不管如何,“流量货币化”的革命尚未成功,运营商的同志们仍需努力!不过我坚信,有利于用户的终将被接受、被选择。“流量货币化”绝不是梦,更是现实!

关键字:流量货币化流量管理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