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运营商砸重金搞手机支付,用户只顾“薅羊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6 19:05:33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最近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纷纷砸钱强推旗下的手机支付产品和包支付和翼支付,比如,在国内一些重点城市选择跟当地的连锁便利店合作,或者跟一些线上购物平台合作,推出定向优惠活动。这一招其实也不新鲜了,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支付、银联支付等头部玩家一直以来都轮番通过这个策略来稳固老用户和吸引新用户。而从当前情况看,这两家运营商巨头似乎取得了还不错的市场响应,最起码在身边能听到一些分享和讨论。

运营商觊觎手机支付其实由来已久,2009年,中国银联推出了国际市场上通用的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此后不久,中国移动推出了自主研发的2.4GHz技术标准,双方围绕标准之争召开了激烈的博弈,一年后,中国移动为赢下这场战役,不惜斥资400亿入股浦发银行,准备以浦发银行为阵地打进银联内部进行策反。事后,中国移动这笔投资从财务角度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浦发银行后来发展迅猛,股价市值暴涨,中国移动也获利不小。而从战略部署的角度看,这笔投资算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因为中国移动在当今的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这两虎争斗没有赢家,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就在这两家为标准之争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支付宝压根没有想着要去制定标准和遵循标准,它凭借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绕过了所谓的标准问题,然后开始了野蛮地生长,短短几年时间就几乎垄断了整个移动支付市场。

按照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31.5%,财付通占19.3%,中国银联占16.7%,三大巨头加起来份额超过70%(到今天这个份额可能会更大),剩下30%不到的份额被京东支付、快钱、苏宁支付等一大堆第三方支付工具所瓜分,中国移动的和包支付和中国电信的翼支付被归类至其他里面。

但这么多年里,急于拓展业务边界的通信运营商一直没有放弃手机支付这片高价值市场,这条产品线一直没有砍掉,时不时也能在市场上泛起一点涟漪。从近期两大运营商的表现来看,它们似乎有点要砸重金大搞的态势,问题是,在当前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支付三大巨头垄断、京东支付、苏宁支付摩拳擦掌等着登场的大局势下,运营商靠砸钱能在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吗?

其实,如果从产品的技术逻辑和业务逻辑来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支付产品跟支付宝、微信支付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能在稳定性上稍逊,或者在交互友好性上略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真正的关键因素在于生态。

显然,今天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大垄断巨头都是生态型的产品,支付宝跟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生态紧密相连,涵盖了从购物,到付款,到信用服务,到微贷款的全流程服务;而微信支付则另辟蹊径,跟用户的社交网络深度捆绑,与微信收款、微信红包等社交行为关联起来;至于银联支付,背靠着银行体系,官方信用保障也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所以以上三巨头都是作为一个强大的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顽强的生长力和生命力。那运营商的支付产品呢?过去运营商是手握一个强大优势的——强大的计费体系和话费管理。运营商的手机支付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依托话费来进行操作的。但到今天,随着各大银行网上银行功能接口的放开,话费支付已经毫无竞争力。

那运营商搞手机支付还有机会吗?机会肯定是有的,毕竟这两年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强势运营商还是财大气粗,而互联网产品最有效的玩法一是免费,二是补贴,只要运营商舍得砸钱持续进行补贴,总能吸引到用户,但问题就在于,运营商当前以通信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似乎跟支付难以达成协同,而光靠支付本身,无论是要谋求长远的生存发展,还是要谋求发展壮大后的变现,都有不小的难度。

如果运营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结果只会是,你投入补贴搞活动,用户就来薅羊毛,你活动停止了,没有羊毛可薅了,用户就如潮水般离去。

关键字:用户手机支付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x 运营商砸重金搞手机支付,用户只顾“薅羊毛”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运营商砸重金搞手机支付,用户只顾“薅羊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6 19:05:33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最近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纷纷砸钱强推旗下的手机支付产品和包支付和翼支付,比如,在国内一些重点城市选择跟当地的连锁便利店合作,或者跟一些线上购物平台合作,推出定向优惠活动。这一招其实也不新鲜了,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支付、银联支付等头部玩家一直以来都轮番通过这个策略来稳固老用户和吸引新用户。而从当前情况看,这两家运营商巨头似乎取得了还不错的市场响应,最起码在身边能听到一些分享和讨论。

运营商觊觎手机支付其实由来已久,2009年,中国银联推出了国际市场上通用的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此后不久,中国移动推出了自主研发的2.4GHz技术标准,双方围绕标准之争召开了激烈的博弈,一年后,中国移动为赢下这场战役,不惜斥资400亿入股浦发银行,准备以浦发银行为阵地打进银联内部进行策反。事后,中国移动这笔投资从财务角度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浦发银行后来发展迅猛,股价市值暴涨,中国移动也获利不小。而从战略部署的角度看,这笔投资算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因为中国移动在当今的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这两虎争斗没有赢家,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就在这两家为标准之争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支付宝压根没有想着要去制定标准和遵循标准,它凭借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绕过了所谓的标准问题,然后开始了野蛮地生长,短短几年时间就几乎垄断了整个移动支付市场。

按照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31.5%,财付通占19.3%,中国银联占16.7%,三大巨头加起来份额超过70%(到今天这个份额可能会更大),剩下30%不到的份额被京东支付、快钱、苏宁支付等一大堆第三方支付工具所瓜分,中国移动的和包支付和中国电信的翼支付被归类至其他里面。

但这么多年里,急于拓展业务边界的通信运营商一直没有放弃手机支付这片高价值市场,这条产品线一直没有砍掉,时不时也能在市场上泛起一点涟漪。从近期两大运营商的表现来看,它们似乎有点要砸重金大搞的态势,问题是,在当前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支付三大巨头垄断、京东支付、苏宁支付摩拳擦掌等着登场的大局势下,运营商靠砸钱能在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吗?

其实,如果从产品的技术逻辑和业务逻辑来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支付产品跟支付宝、微信支付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能在稳定性上稍逊,或者在交互友好性上略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真正的关键因素在于生态。

显然,今天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大垄断巨头都是生态型的产品,支付宝跟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生态紧密相连,涵盖了从购物,到付款,到信用服务,到微贷款的全流程服务;而微信支付则另辟蹊径,跟用户的社交网络深度捆绑,与微信收款、微信红包等社交行为关联起来;至于银联支付,背靠着银行体系,官方信用保障也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所以以上三巨头都是作为一个强大的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顽强的生长力和生命力。那运营商的支付产品呢?过去运营商是手握一个强大优势的——强大的计费体系和话费管理。运营商的手机支付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依托话费来进行操作的。但到今天,随着各大银行网上银行功能接口的放开,话费支付已经毫无竞争力。

那运营商搞手机支付还有机会吗?机会肯定是有的,毕竟这两年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强势运营商还是财大气粗,而互联网产品最有效的玩法一是免费,二是补贴,只要运营商舍得砸钱持续进行补贴,总能吸引到用户,但问题就在于,运营商当前以通信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似乎跟支付难以达成协同,而光靠支付本身,无论是要谋求长远的生存发展,还是要谋求发展壮大后的变现,都有不小的难度。

如果运营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结果只会是,你投入补贴搞活动,用户就来薅羊毛,你活动停止了,没有羊毛可薅了,用户就如潮水般离去。

关键字:用户手机支付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