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行业动态 → 正文

任正非赋予华为的“狼性文化”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12-28 09:38:42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1987年的任正非,创办华为时已经43岁,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思维已经固化了,如果任正非没有“目无规矩”的“孩子气”,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华为。而在找产品方面,华为开始也没有产品,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生存。后来,因为任正非的技术出身——原来在贵州安顺地区一个飞机制造军工企业做科研,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才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才找到了主业。
 
作为成千上万中国企业之一,华为从1988年成立至今走过了一条典型的中国路径:从价值链的最低端做起,利用价格获得优势,然后奋力向上攀升。它的崛起,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如今,大概每一个想和外界沟通的中国人都离不开这家公司。如果你想打电话,需要程控交换机、动动拇指发发短信离不开电话预付卡和基站服务,想上网冲浪,不能没有路由器……在中国,这些产品大多由华为生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熟知“华为”的名字。
 
华为自从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后,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因此,初步具有了技术迷恋的表现。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贝尔实验室,心情写照是:“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贝尔实验室的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并说巴丁不仅是贝尔实验室的,也是全人类的巴丁(见任正非《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采取对世界领先核心技术的“紧跟战术”,沉浸在技术崇拜期。
 
华为的成功一直是个谜。有人分析说,在高科技行业,由于产业遵循摩尔定律——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将翻一番——技术的保鲜期大大缩短。作为后发者,华为追赶的秘诀无他,唯有“比别人付出更多”。
 
2004年,西门子曾做过分析,当时其欧洲企业研发人员年均工作1300—1400小时,而华为是2750小时。同时,华为的人均研发费用只有2.5万美元/年,而欧洲同行是12万-15万美元/年。
 
外界最多的一个解释是,华为秉承的文化,是“狼性文化”:凶狠,矫捷,不按常理出牌;一旦出动,便给对手致命一击。任正非带领华为的销售从一开始就受到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北方电信等国际巨头和国内国有企业巨龙、大唐、中兴的围攻。为了避免正面交锋,华为被迫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深入巨头们服务欠缺的农村地区,并实行“狼性精神”的团队营销,借鉴狼的三种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觉;其二,反应敏捷;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这种团队精神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战斗杀伤力,因此使华为攻城拔寨,一路高歌。
 
任正非对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排斥,在华为内部,他的一些口号被广为传诵,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等。他宣称:“华为鼓励每一个人成为雷锋,但绝不会亏待雷锋”。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华为通过股票和期权,让大多数员工分享了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个人实际益处。
 
据华为内部员工透露,在华为,一名新入职的大学生,第一年的综合收入就可以达到十万元。此后伴随着工作业绩的提升,大抵在第三年左右将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内部股每年都有分红,如果资金不够,公司将协助员工获取银行贷款。对于在华为工作多年的核心员工来说,奖金和股票价值占据了收入大头,工资不过是“生活费”。而在公司股权结构上,任正非只有1.42%的股权,其余股权则由深圳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持有。
 
物质上的富足,让许多员工对华为产生巨大的认同感——包括它所推行的一些奇怪政策。他们中的很多人拒绝回答,理由是,“这没什么好说的”。对这个自上而下签署的“奋斗”协议,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是理解,特别是享有丰厚股票收益的老员工。
 
但成功的背后也有代价。2006年4月28日,25岁的华为工程师胡新宇因脑膜炎去世,在此之前,他在30天里只回过四次家,时间都花在某重点封闭研发项目上,夜里都是在实验室的床垫上度过。在那前后,华为员工因压力太大而轻生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但任正非依然没有改变。胡新宇事件后,他在《华为人报》上发表长文《天道酬勤》,警告道,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关键字:华为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任正非赋予华为的“狼性文化”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行业动态 → 正文

任正非赋予华为的“狼性文化”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12-28 09:38:42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1987年的任正非,创办华为时已经43岁,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思维已经固化了,如果任正非没有“目无规矩”的“孩子气”,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华为。而在找产品方面,华为开始也没有产品,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生存。后来,因为任正非的技术出身——原来在贵州安顺地区一个飞机制造军工企业做科研,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才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才找到了主业。
 
作为成千上万中国企业之一,华为从1988年成立至今走过了一条典型的中国路径:从价值链的最低端做起,利用价格获得优势,然后奋力向上攀升。它的崛起,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如今,大概每一个想和外界沟通的中国人都离不开这家公司。如果你想打电话,需要程控交换机、动动拇指发发短信离不开电话预付卡和基站服务,想上网冲浪,不能没有路由器……在中国,这些产品大多由华为生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熟知“华为”的名字。
 
华为自从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后,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因此,初步具有了技术迷恋的表现。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贝尔实验室,心情写照是:“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贝尔实验室的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并说巴丁不仅是贝尔实验室的,也是全人类的巴丁(见任正非《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采取对世界领先核心技术的“紧跟战术”,沉浸在技术崇拜期。
 
华为的成功一直是个谜。有人分析说,在高科技行业,由于产业遵循摩尔定律——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将翻一番——技术的保鲜期大大缩短。作为后发者,华为追赶的秘诀无他,唯有“比别人付出更多”。
 
2004年,西门子曾做过分析,当时其欧洲企业研发人员年均工作1300—1400小时,而华为是2750小时。同时,华为的人均研发费用只有2.5万美元/年,而欧洲同行是12万-15万美元/年。
 
外界最多的一个解释是,华为秉承的文化,是“狼性文化”:凶狠,矫捷,不按常理出牌;一旦出动,便给对手致命一击。任正非带领华为的销售从一开始就受到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北方电信等国际巨头和国内国有企业巨龙、大唐、中兴的围攻。为了避免正面交锋,华为被迫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深入巨头们服务欠缺的农村地区,并实行“狼性精神”的团队营销,借鉴狼的三种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觉;其二,反应敏捷;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这种团队精神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战斗杀伤力,因此使华为攻城拔寨,一路高歌。
 
任正非对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排斥,在华为内部,他的一些口号被广为传诵,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等。他宣称:“华为鼓励每一个人成为雷锋,但绝不会亏待雷锋”。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华为通过股票和期权,让大多数员工分享了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个人实际益处。
 
据华为内部员工透露,在华为,一名新入职的大学生,第一年的综合收入就可以达到十万元。此后伴随着工作业绩的提升,大抵在第三年左右将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内部股每年都有分红,如果资金不够,公司将协助员工获取银行贷款。对于在华为工作多年的核心员工来说,奖金和股票价值占据了收入大头,工资不过是“生活费”。而在公司股权结构上,任正非只有1.42%的股权,其余股权则由深圳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持有。
 
物质上的富足,让许多员工对华为产生巨大的认同感——包括它所推行的一些奇怪政策。他们中的很多人拒绝回答,理由是,“这没什么好说的”。对这个自上而下签署的“奋斗”协议,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是理解,特别是享有丰厚股票收益的老员工。
 
但成功的背后也有代价。2006年4月28日,25岁的华为工程师胡新宇因脑膜炎去世,在此之前,他在30天里只回过四次家,时间都花在某重点封闭研发项目上,夜里都是在实验室的床垫上度过。在那前后,华为员工因压力太大而轻生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但任正非依然没有改变。胡新宇事件后,他在《华为人报》上发表长文《天道酬勤》,警告道,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关键字:华为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