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极路由的创业史 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

责任编辑:杨传波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07 09:00:0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7日(北京),极路由的红火,到底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等读完下面极路由CEO王楚云的创业史你就自然得出答案。

“极路由”的创业史

1998年,王楚云于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先后在韩国SK电讯、千橡互动、大街网就职。

他在中关村SOHO上班的时候,发现公司的无线网络速度特别慢,于是有一天找到十几台路由器看能否组个内网,攒了一阵之后竟然发现内网的传输速率竟然能够达到十几兆。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于是找来了原来在大街网的同事李恺,两个人琢磨着做路由器。

不过,虽然两个人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之前却都没有搞过硬件,他们深刻感觉还缺一个懂硬件的,于是通过李恺的清华校友们四处找人,终于找到了张利鹏这位在无线路由器大厂TP-link工作多年的工程师。两人约着张利鹏在一个咖啡厅里连着聊了两天,终于说服了张利鹏一起创业。

现在看来,极路由与别人家路由器最大的不同,就是运用了互联网的理念。针对传统路由器配置异常复杂的情况,极路由采用了图形化的配置界面,只需要简单的四步就能顺利安装成功。此外,极路由推出的AppStore下载加速、出国加速、去广告、一键穿墙、手机App操作等功能均击中了用户的痛点,让人眼前一亮。此外,虽然三位创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极客,但是他们做产品却并不像极客那样只是自娱自乐,而是想着满足更多“小白”用户的需求。极路由是第一个卖工程机的路由器厂商,通过这种方式发展了第一批死忠的用户,还获得了众多的用户反馈以进一步改进产品。

在很快的时间内,极路由火了,智能路由器火了;诸如小米、360、百度等厂商也跟进“智能路由器”市场。现在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好的创业经验能够使后来者少走很多弯路;那么,我们能从极路由的创业史中收获什么呢?

一、心中有梦。现在这批创业者很少是为了吃饱饭而创业了,他们往往都曾经在一些大公司历练过,而且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生活的问题,再次创业更多的是为了一个理想。像极路由的这三位创始人他们一直想做个“透明”的路由器,让人们上网更加简单。

二、团队要有一个核心。如今,单纯依靠一个点子或者编出一个程序就能创业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纯互联网创业大成的机会也非常小了,机会往往会出现在一些跨界的领域,例如软件和硬件结合、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领域。这个时候,如果只是单打独斗,或者创业团队的背景很单纯,就不太容易成功了。一般来说,现在的创业至少需要三个人的核心,一个做CEO负责寻找外部资源和拿主意,一位做CTO主抓技术和产品,还有一位COO理顺内部管理或者搞好市场营销。

三、产品需要有一个“痛点”。在产品设计上,极路由确实抓住了当下人们上网的痛点,就是不知道怎么配置路由器。其他友商都是工程师思维,给消费者什么MAC地址、DNS解析之类的专业名词,半天都搞不明白,同样是上网,极路由则通过图形化的界面和友好的操作,让小白用户也能够很容易就上网,这符合互联网产品“一根针捅破天”的特点。而捅破天的结果就是差异化,让极路由能够在一堆各种各样的路由器中脱颖而出。

四、不能忽视的口碑营销。创业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找用户难,创业公司一没钱打广告,二没钱买用户,怎么才能找到足够大的用户量呢?其实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如果公司能够培养出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的话,完全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口碑营销来获得品牌和新的用户。而要想让用户成为你的粉丝,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些利益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参加你的各种活动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五、“贵人”相助不可缺少。极路由幸运的是遇到了黄明明这位“贵人”。黄明明曾经和蔡文胜一起创办了265导航并将其卖给了谷歌,投资了汽车之家和酷盘,此后开始做天使投资。基于过去创业的经验和教训,黄明明对于软硬件结合、产品有粉丝的项目非常感兴趣。虽然去年下半年就认识了王楚云和李恺,他却没有着急投资。当他看到他们两人每天深夜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极路由的消息,还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试用会,结果哪些使用者的反馈都相当不错。于是,他在今年4月份投了极路由。他也意识到了做硬件需要比“纯”互联网需要更多的资金,于是拉来了纪源资本的符绩勋和创新工场的邱浩等投资界大牛,确保这个项目资金的后期供应。可以说,黄明明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企业网D1Net评论:

可以肯定的是,极路由创业的成功是在“情理之中”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创业者除了需要具备独到的眼光和思维,还需要创业的决心、毅力以及耐心。如今,极路由正面临着“守江山”的挑战,或许这部创业史的后半部分会是更加精彩。

关键字: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极路由的创业史 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极路由的创业史 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

责任编辑:杨传波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07 09:00:0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7日(北京),极路由的红火,到底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等读完下面极路由CEO王楚云的创业史你就自然得出答案。

“极路由”的创业史

1998年,王楚云于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先后在韩国SK电讯、千橡互动、大街网就职。

他在中关村SOHO上班的时候,发现公司的无线网络速度特别慢,于是有一天找到十几台路由器看能否组个内网,攒了一阵之后竟然发现内网的传输速率竟然能够达到十几兆。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于是找来了原来在大街网的同事李恺,两个人琢磨着做路由器。

不过,虽然两个人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之前却都没有搞过硬件,他们深刻感觉还缺一个懂硬件的,于是通过李恺的清华校友们四处找人,终于找到了张利鹏这位在无线路由器大厂TP-link工作多年的工程师。两人约着张利鹏在一个咖啡厅里连着聊了两天,终于说服了张利鹏一起创业。

现在看来,极路由与别人家路由器最大的不同,就是运用了互联网的理念。针对传统路由器配置异常复杂的情况,极路由采用了图形化的配置界面,只需要简单的四步就能顺利安装成功。此外,极路由推出的AppStore下载加速、出国加速、去广告、一键穿墙、手机App操作等功能均击中了用户的痛点,让人眼前一亮。此外,虽然三位创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极客,但是他们做产品却并不像极客那样只是自娱自乐,而是想着满足更多“小白”用户的需求。极路由是第一个卖工程机的路由器厂商,通过这种方式发展了第一批死忠的用户,还获得了众多的用户反馈以进一步改进产品。

在很快的时间内,极路由火了,智能路由器火了;诸如小米、360、百度等厂商也跟进“智能路由器”市场。现在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好的创业经验能够使后来者少走很多弯路;那么,我们能从极路由的创业史中收获什么呢?

一、心中有梦。现在这批创业者很少是为了吃饱饭而创业了,他们往往都曾经在一些大公司历练过,而且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生活的问题,再次创业更多的是为了一个理想。像极路由的这三位创始人他们一直想做个“透明”的路由器,让人们上网更加简单。

二、团队要有一个核心。如今,单纯依靠一个点子或者编出一个程序就能创业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纯互联网创业大成的机会也非常小了,机会往往会出现在一些跨界的领域,例如软件和硬件结合、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领域。这个时候,如果只是单打独斗,或者创业团队的背景很单纯,就不太容易成功了。一般来说,现在的创业至少需要三个人的核心,一个做CEO负责寻找外部资源和拿主意,一位做CTO主抓技术和产品,还有一位COO理顺内部管理或者搞好市场营销。

三、产品需要有一个“痛点”。在产品设计上,极路由确实抓住了当下人们上网的痛点,就是不知道怎么配置路由器。其他友商都是工程师思维,给消费者什么MAC地址、DNS解析之类的专业名词,半天都搞不明白,同样是上网,极路由则通过图形化的界面和友好的操作,让小白用户也能够很容易就上网,这符合互联网产品“一根针捅破天”的特点。而捅破天的结果就是差异化,让极路由能够在一堆各种各样的路由器中脱颖而出。

四、不能忽视的口碑营销。创业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找用户难,创业公司一没钱打广告,二没钱买用户,怎么才能找到足够大的用户量呢?其实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如果公司能够培养出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的话,完全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口碑营销来获得品牌和新的用户。而要想让用户成为你的粉丝,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些利益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参加你的各种活动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五、“贵人”相助不可缺少。极路由幸运的是遇到了黄明明这位“贵人”。黄明明曾经和蔡文胜一起创办了265导航并将其卖给了谷歌,投资了汽车之家和酷盘,此后开始做天使投资。基于过去创业的经验和教训,黄明明对于软硬件结合、产品有粉丝的项目非常感兴趣。虽然去年下半年就认识了王楚云和李恺,他却没有着急投资。当他看到他们两人每天深夜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极路由的消息,还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试用会,结果哪些使用者的反馈都相当不错。于是,他在今年4月份投了极路由。他也意识到了做硬件需要比“纯”互联网需要更多的资金,于是拉来了纪源资本的符绩勋和创新工场的邱浩等投资界大牛,确保这个项目资金的后期供应。可以说,黄明明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企业网D1Net评论:

可以肯定的是,极路由创业的成功是在“情理之中”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创业者除了需要具备独到的眼光和思维,还需要创业的决心、毅力以及耐心。如今,极路由正面临着“守江山”的挑战,或许这部创业史的后半部分会是更加精彩。

关键字: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