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华为:开始尝试全球领跑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7 21:47:28 本文摘自:绿公司

2013年的华为正在尝试领跑,力图走出一条与过去不同的道路。

2013年,华为正式登顶。在过去的一年里,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2390亿元,同比增长8.5%。由此,华为也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电信设备的老大。

2013年,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超过77%的收入来自全球排名前50的电信运营商,其中服务和软件的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34%上升至2013年的37%。即使是在爱立信擅长的无线业务的竞争中,华为也丝毫不落下风:截至2013年12月,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共签署了241份4G/LTE合同,合同数量远远超过其它设备厂商。而且,华为正在全力迎接电信网络的IP化,由于在这个方面的长期积累,华为比爱立信更有后劲。

华为已经进入《财富》全球500强,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老大,也成为全球电信设备行业的领头羊,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这个巨人已经跑过了行业和区域中所有的竞争对手,它的前面已经不再有领跑者,也不能再是过去的跟跑。

由于斯诺登事件的发酵,华为已经开始担心,自己从事的主营业务——电信设备行业有走向“军工化”的风险。前不久,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2014年全球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已经提到了这个风险。由于未来所有国家都在争夺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争夺对大数据的控制,因此对于电信的基础设施必然也会越来越重视,有可能会出现“美国的盟友只买美国的设备,欧洲国家只买欧洲厂商的设备”这种情况。

为此,华为在海外市场也正在未雨绸缪。2012年,华为宣布将在英国投资20亿美元,组建新的研发中心,加大在英国本地的零部件采购力度,从而促进当地的研发和就业,华为CEO任正非也获得了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接见。从战略上来说,华为希望将欧洲打造成开展全球业务的第二个基地。

华为仍然无法撬开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美国市场。2012年10月,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参加了听证会,做出了最后一次努力之后,华为仍然无法取得美国政府的信任,只能暂时放弃进入美国主流运营商的计划。“集中精力把智能终端业务做好,把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做好,让美国的老百姓和企业来了解华为。说不定三五年后,等美国的老百姓和企业都真正了解华为了,我们再去和美国政府沟通,可能情况就会有变化。”徐直军表示。

更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新业务。根据华为的计划,到2018年,华为要实现700亿美元的收入,比2013年将近翻一番。其中一半的收入仍然来自于低增长的运营商市场,而剩下的350亿美元收入则将来自新业务,包括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

在这里,企业业务的位置至关重要,它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遗憾的是,虽然2011年初华为就已经将企业业务独立运营,但是却走了不少的弯路。华为企业业务BG(业务集团)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在2012年定下了35亿美元销售收入的不切实际目标,并将人员规模一下子扩充到了3万人,而实际上当年仅完成了118.82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

究其原因,仍然是过去一些固有的经验在作祟,例如,华为从运营商BG调过来一大批领导,不顾业务的实际情况先搞流程,搞得比运营商业务还要复杂;企业业务的研发也仍然按照运营商业务的经验,要牵引客户而不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一些正当的要求不能够满足;跟金融、政府等信息化先进行业的客户一上来还是谈卖设备,而IBM等厂商先谈客户需求和业务模式;从思科、IBM等跨国公司请来了一批专家,却由于公司内部固有的“战功文化”,导致专家们没待多久就纷纷离开。

好在华为这家企业还是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2013年华为企业业务BG调整了策略,集中精力在服务器、云计算等核心产品,坚持“被集成”战略,学习与SAP、腾讯等产品公司合作,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虽然整体上仍有亏损,但是已经从2012年的灾难中恢复了过来。

最近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讲话中坦言,“我们现在的企业市场,充其量也就相当于我们2003年的运营商市场,相当于10年前的运营商市场。”

消费者业务这块目前进展相对顺利一些。在敢打敢拼的余承东的带领下,华为在2013年先后推出了Ascend P6、D2、荣耀3C等重量级的智能手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了华为注重产品、注重性价比的形象。不过,在如何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上面,华为仍然稍显不足,华为手机粉丝“花粉”的质量和社区营造就远远不如小米的“米粉”。

华为在智能手机上仍然很难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品牌和产品上,华为仍然无法与三星和苹果进行面对面的竞争;在互联网渠道和软件服务生态体系上,华为也无法与迅猛崛起的小米匹敌。不过,华为在2013年仍然很好地解决了“缺芯”的问题,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推出的手机芯片很好地支持了华为在智能手机高端市场的拓展,也为华为消费者BG赢得了足够的利润空间。2013年年底,华为消费者BG决定将主要面向互联网渠道的荣耀品牌独立运营,采用内部赛马的方式,希望解决运营商主渠道与社会渠道左右手互博的问题。

针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华为未来业务的挑战,任正非提出了宝马(也就是华为)如何赶上特斯拉(这里指的是互联网公司)的问题,他认为:“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宝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创新的狭隘自豪。”2013年的华为正在尝试领跑,力图走出一条与过去不同的道路。

关键字:华为手机智能手机产品

本文摘自:绿公司

x 华为:开始尝试全球领跑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华为:开始尝试全球领跑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7 21:47:28 本文摘自:绿公司

2013年的华为正在尝试领跑,力图走出一条与过去不同的道路。

2013年,华为正式登顶。在过去的一年里,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2390亿元,同比增长8.5%。由此,华为也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电信设备的老大。

2013年,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超过77%的收入来自全球排名前50的电信运营商,其中服务和软件的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34%上升至2013年的37%。即使是在爱立信擅长的无线业务的竞争中,华为也丝毫不落下风:截至2013年12月,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共签署了241份4G/LTE合同,合同数量远远超过其它设备厂商。而且,华为正在全力迎接电信网络的IP化,由于在这个方面的长期积累,华为比爱立信更有后劲。

华为已经进入《财富》全球500强,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老大,也成为全球电信设备行业的领头羊,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这个巨人已经跑过了行业和区域中所有的竞争对手,它的前面已经不再有领跑者,也不能再是过去的跟跑。

由于斯诺登事件的发酵,华为已经开始担心,自己从事的主营业务——电信设备行业有走向“军工化”的风险。前不久,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2014年全球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已经提到了这个风险。由于未来所有国家都在争夺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争夺对大数据的控制,因此对于电信的基础设施必然也会越来越重视,有可能会出现“美国的盟友只买美国的设备,欧洲国家只买欧洲厂商的设备”这种情况。

为此,华为在海外市场也正在未雨绸缪。2012年,华为宣布将在英国投资20亿美元,组建新的研发中心,加大在英国本地的零部件采购力度,从而促进当地的研发和就业,华为CEO任正非也获得了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接见。从战略上来说,华为希望将欧洲打造成开展全球业务的第二个基地。

华为仍然无法撬开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美国市场。2012年10月,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参加了听证会,做出了最后一次努力之后,华为仍然无法取得美国政府的信任,只能暂时放弃进入美国主流运营商的计划。“集中精力把智能终端业务做好,把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做好,让美国的老百姓和企业来了解华为。说不定三五年后,等美国的老百姓和企业都真正了解华为了,我们再去和美国政府沟通,可能情况就会有变化。”徐直军表示。

更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新业务。根据华为的计划,到2018年,华为要实现700亿美元的收入,比2013年将近翻一番。其中一半的收入仍然来自于低增长的运营商市场,而剩下的350亿美元收入则将来自新业务,包括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

在这里,企业业务的位置至关重要,它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遗憾的是,虽然2011年初华为就已经将企业业务独立运营,但是却走了不少的弯路。华为企业业务BG(业务集团)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在2012年定下了35亿美元销售收入的不切实际目标,并将人员规模一下子扩充到了3万人,而实际上当年仅完成了118.82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

究其原因,仍然是过去一些固有的经验在作祟,例如,华为从运营商BG调过来一大批领导,不顾业务的实际情况先搞流程,搞得比运营商业务还要复杂;企业业务的研发也仍然按照运营商业务的经验,要牵引客户而不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一些正当的要求不能够满足;跟金融、政府等信息化先进行业的客户一上来还是谈卖设备,而IBM等厂商先谈客户需求和业务模式;从思科、IBM等跨国公司请来了一批专家,却由于公司内部固有的“战功文化”,导致专家们没待多久就纷纷离开。

好在华为这家企业还是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2013年华为企业业务BG调整了策略,集中精力在服务器、云计算等核心产品,坚持“被集成”战略,学习与SAP、腾讯等产品公司合作,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虽然整体上仍有亏损,但是已经从2012年的灾难中恢复了过来。

最近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讲话中坦言,“我们现在的企业市场,充其量也就相当于我们2003年的运营商市场,相当于10年前的运营商市场。”

消费者业务这块目前进展相对顺利一些。在敢打敢拼的余承东的带领下,华为在2013年先后推出了Ascend P6、D2、荣耀3C等重量级的智能手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了华为注重产品、注重性价比的形象。不过,在如何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上面,华为仍然稍显不足,华为手机粉丝“花粉”的质量和社区营造就远远不如小米的“米粉”。

华为在智能手机上仍然很难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品牌和产品上,华为仍然无法与三星和苹果进行面对面的竞争;在互联网渠道和软件服务生态体系上,华为也无法与迅猛崛起的小米匹敌。不过,华为在2013年仍然很好地解决了“缺芯”的问题,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推出的手机芯片很好地支持了华为在智能手机高端市场的拓展,也为华为消费者BG赢得了足够的利润空间。2013年年底,华为消费者BG决定将主要面向互联网渠道的荣耀品牌独立运营,采用内部赛马的方式,希望解决运营商主渠道与社会渠道左右手互博的问题。

针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华为未来业务的挑战,任正非提出了宝马(也就是华为)如何赶上特斯拉(这里指的是互联网公司)的问题,他认为:“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宝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创新的狭隘自豪。”2013年的华为正在尝试领跑,力图走出一条与过去不同的道路。

关键字:华为手机智能手机产品

本文摘自:绿公司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