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华为的“借”与“创”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09 08:54:27 本文摘自: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1987年,已经43岁的任正非筹集了2.1万元人民币,在深圳组建了华为公司,专做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销售代理,获得了第一桶金。一晃27年过去,目前华为的员工数已超过15万,业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销售收入达2400亿元左右,超越爱立信、诺基亚等巨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

回首来时路,华为的成长历程,即是一个“自立”与“借力”的过程。成立伊始,华为就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技术自立的实业之路,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在本地化的技术研发基础上,华为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布局,这也在无形中成就了华为广结战略同盟的指导思想。即以技术为本,借力知名品牌和渠道,逐步实现全球技术路线的扩张。

27年来,华为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兴市场。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因素,美国成为了华为世界版图中一块不小的缺失。

借力:全球化战略

华为集中在国内市场打拼的时期,被誉为华为的“土狼时代”。

1999年,华为第一次在中国推出了自己的数据产品,接入服务器。一年之内,华为就占据了中国新增接入服务器市场70%的份额。2001年,华为在中国路由器、交换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直逼思科,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同年,在历经6年的国际化征程后,华为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俄罗斯、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华为都取得了不俗成绩。此时,美国市场成为了华为的下一个目标。

2002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电信设备展上,华为全系列数据通信产品在美国市场首次正式亮相。然而,通信设备展尚未结束,美国市场就有人开始怀疑华为的技术背景。在一家行业网站上,有人将华为与思科产品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外观、产品编号、功能方面,两家公司的产品极为相似。2002年12月中旬,思科的全球副总裁从美国来到华为,正式提出了华为侵犯思科知识产权的问题。2003年正是华为拓展欧美市场的关键时刻,很多欧美客户都因此暂停了与华为的项目。

2003年的“思科世纪大诉讼”无疑给冲劲十足的华为当头一棒。如果国际巨头都是华为的敌人,那么华为的处境将会很艰难。

无独有偶,自1996年华为展开全球化征程以来,在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的接触过程中,任正非也意识到,基本独特的语言模式,无法与全球化的大公司形成很好的对话。因此,有必要遵守通行的商业价值观和一系列标准流程与制度,以保证企业使命的实现。

有分析师认为,华为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其产品线也越来越长。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数据通讯领域的思科,固网领域的阿尔卡特,华为压力很大。如果仅凭自有的渠道、品牌以及对全球市场的把握能力,华为根本无法全线作战。

于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华为选择了走间接路线,即“以合作联盟等方式,改变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联盟策略。

在进入陌生市场时,华为选择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2003年,华为与3COM合作,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并利用其在美国的渠道销售华为产品;2004年,华为与西门子成立合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与此同时,华为还通过入股电信运营商的方式,与其结成战略性伙伴关系。

华为的策略取得了切实的成效。2005年,华为的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5年后,华为已超越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成为全球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华为选择联盟策略的同时,联盟者也在改变甚至重塑着华为。

自立:专注研发

“华为有15万员工,7万以上的员工都在做研发。公司的销售额2000多亿,其中超过12%的资金又被投入到研发中。在中国,很难有第二家企业能超越华为的研发规模了。”前华为欧洲区客户经理王良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时间回到1988年,华为创立初期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将华为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为所动,取代而之的是对知识与技术的尊重。同时,他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了《华为基本法》。

关键字:阿尔卡特朗讯华为公司

本文摘自:中国产经新闻

x 华为的“借”与“创”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华为的“借”与“创”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09 08:54:27 本文摘自: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1987年,已经43岁的任正非筹集了2.1万元人民币,在深圳组建了华为公司,专做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销售代理,获得了第一桶金。一晃27年过去,目前华为的员工数已超过15万,业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销售收入达2400亿元左右,超越爱立信、诺基亚等巨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

回首来时路,华为的成长历程,即是一个“自立”与“借力”的过程。成立伊始,华为就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技术自立的实业之路,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在本地化的技术研发基础上,华为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布局,这也在无形中成就了华为广结战略同盟的指导思想。即以技术为本,借力知名品牌和渠道,逐步实现全球技术路线的扩张。

27年来,华为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兴市场。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因素,美国成为了华为世界版图中一块不小的缺失。

借力:全球化战略

华为集中在国内市场打拼的时期,被誉为华为的“土狼时代”。

1999年,华为第一次在中国推出了自己的数据产品,接入服务器。一年之内,华为就占据了中国新增接入服务器市场70%的份额。2001年,华为在中国路由器、交换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直逼思科,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同年,在历经6年的国际化征程后,华为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俄罗斯、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华为都取得了不俗成绩。此时,美国市场成为了华为的下一个目标。

2002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电信设备展上,华为全系列数据通信产品在美国市场首次正式亮相。然而,通信设备展尚未结束,美国市场就有人开始怀疑华为的技术背景。在一家行业网站上,有人将华为与思科产品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外观、产品编号、功能方面,两家公司的产品极为相似。2002年12月中旬,思科的全球副总裁从美国来到华为,正式提出了华为侵犯思科知识产权的问题。2003年正是华为拓展欧美市场的关键时刻,很多欧美客户都因此暂停了与华为的项目。

2003年的“思科世纪大诉讼”无疑给冲劲十足的华为当头一棒。如果国际巨头都是华为的敌人,那么华为的处境将会很艰难。

无独有偶,自1996年华为展开全球化征程以来,在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的接触过程中,任正非也意识到,基本独特的语言模式,无法与全球化的大公司形成很好的对话。因此,有必要遵守通行的商业价值观和一系列标准流程与制度,以保证企业使命的实现。

有分析师认为,华为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其产品线也越来越长。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数据通讯领域的思科,固网领域的阿尔卡特,华为压力很大。如果仅凭自有的渠道、品牌以及对全球市场的把握能力,华为根本无法全线作战。

于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华为选择了走间接路线,即“以合作联盟等方式,改变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联盟策略。

在进入陌生市场时,华为选择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2003年,华为与3COM合作,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并利用其在美国的渠道销售华为产品;2004年,华为与西门子成立合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与此同时,华为还通过入股电信运营商的方式,与其结成战略性伙伴关系。

华为的策略取得了切实的成效。2005年,华为的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5年后,华为已超越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成为全球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华为选择联盟策略的同时,联盟者也在改变甚至重塑着华为。

自立:专注研发

“华为有15万员工,7万以上的员工都在做研发。公司的销售额2000多亿,其中超过12%的资金又被投入到研发中。在中国,很难有第二家企业能超越华为的研发规模了。”前华为欧洲区客户经理王良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时间回到1988年,华为创立初期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将华为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为所动,取代而之的是对知识与技术的尊重。同时,他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了《华为基本法》。

关键字:阿尔卡特朗讯华为公司

本文摘自:中国产经新闻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