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中兴“全球+”:跨越大半个地球去“爱”你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曾学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14 11:24:35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大概19年前,我从未想到,未来的一天我们的“星仔”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对着大佬苹果挑衅地喊出“Hello,Big Apple”;更会以硬汉的姿态赞助纽约尼克斯、休斯顿火箭和金州勇士三支炙手可热的球队,出现在全球每一个家庭的荧幕。

我在CCTV上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演示星星2号语音交互功能“我想请你吃牛排”,能迅即翻译成某种语言,被大洋彼岸的国际友人感知。

我想,《世界是平的》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在技术发展和资本流动的双向推动下,构建了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时间与空间,也对跨国企业的全球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的IBM、西门子的全球化之路,以及默多克的传媒帝国扩张,都是这种扁平结构社会模式的受益者。

作为中兴最早一批做市场的参与者,1996年我进入中兴,在中兴的一路成长也伴随着集团的全球化之路。1998年,我们在巴基斯坦取得9000多万美元的订单,这一历史性的攻破被视为中兴全球化的开端。

时隔17年的2015年,在央视新闻联播上,我们的骄傲第一次高调地公之于众:2014年海外发货量超过70%,全球1亿台的出货量,北美市场第四和位居全球专利第三……这些漂亮的成绩单,年复一年讲述着中兴十几年来一直执着的“全球化”情结;而在这个商业全球化并不高的空间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似乎并未受到国内市场足够多的认识和青睐。

开拓国际市场,共振民族品牌和手机产业,一直是中兴作为一家老牌国企最朴素的梦想,而中兴也并不缺乏“全球化”的底气。在十年海外市场的硝烟战争中,我们以“专利”武装“全球化”。迄今,在全球范围内提交超过53000项专利,拥有超过800项LTE关键专利,占全球行业总专利数的13%。

在“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全球化战略合作新热词,视“全球化”为基因的我们,也找到了属于“中兴模式”更为确切、新鲜的表达——“全球+”。

个人理解的“全球+”,是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集团对全球化战略的重新思考、行动以及运作的优化。

“全球+”第一层的逻辑,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兴已经树立的“全球化”企业形象。我们的海外发货占比70%,产品销往160个多个国家,在全球建立了18个研发中心,并在全球不同国家拥有生产工厂……如何管理这个巨大的全球化网络,定制全球化的战略,成为中兴在全球化过程中迫在眉睫解决的事情。

我们尝试的解决方案则是“全球+”的第二层逻辑:即在开放而灵活的全球化基础架构中,在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差异化布局,对全球业务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实现横向协作和整合,达到资源共享,统一协调。

我们注重高附加值领域的投入。主攻全球高帅富品牌云集的北美市场,2014占据美国手机市场前4名,在美国预付费手机市场的销量排名为第2名。借用北美市场对产品的严苛考验和“明星示范效应”,反哺中国和其他国际市场。

在中国,我们连续五年位列国际专利申请全球前三,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在更适于做销售的新兴市场,比如智能机发展相对缓慢的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我们则主动积极布局,使得这些区域成为中兴拉升销量的重要引擎。

在土耳其,BladeVec 4G手机排名当地手机销量第1名;在澳洲,分别占据电讯预付费和后付费市场份额的第1和第3名。

在俄罗斯,有超过10,000家零售门店销售中兴智能手机。在中东和非洲,中兴智能设备销量年同比增长400% 。在拉丁美洲,中兴主流智能设备销售额年同比增长580%。

2014年,我们在印度市场做到了LTE数据产品市场份额第一。这种“嚣张”令印度媒体Tech Samay感到非常不快,“(中兴)将向其他品牌施压,有望将其他厂商驱逐出当地市场”。

这些解读时常让我们感到委屈。

新一轮的全球化,抹平了一切疆界,中兴想要穿越大半个地球去“爱”别人,或许将成为更加令对手感到紧迫的一种现实。

关键字:中兴LTE地球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x 中兴“全球+”:跨越大半个地球去“爱”你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中兴“全球+”:跨越大半个地球去“爱”你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曾学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14 11:24:35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大概19年前,我从未想到,未来的一天我们的“星仔”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对着大佬苹果挑衅地喊出“Hello,Big Apple”;更会以硬汉的姿态赞助纽约尼克斯、休斯顿火箭和金州勇士三支炙手可热的球队,出现在全球每一个家庭的荧幕。

我在CCTV上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演示星星2号语音交互功能“我想请你吃牛排”,能迅即翻译成某种语言,被大洋彼岸的国际友人感知。

我想,《世界是平的》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在技术发展和资本流动的双向推动下,构建了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时间与空间,也对跨国企业的全球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的IBM、西门子的全球化之路,以及默多克的传媒帝国扩张,都是这种扁平结构社会模式的受益者。

作为中兴最早一批做市场的参与者,1996年我进入中兴,在中兴的一路成长也伴随着集团的全球化之路。1998年,我们在巴基斯坦取得9000多万美元的订单,这一历史性的攻破被视为中兴全球化的开端。

时隔17年的2015年,在央视新闻联播上,我们的骄傲第一次高调地公之于众:2014年海外发货量超过70%,全球1亿台的出货量,北美市场第四和位居全球专利第三……这些漂亮的成绩单,年复一年讲述着中兴十几年来一直执着的“全球化”情结;而在这个商业全球化并不高的空间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似乎并未受到国内市场足够多的认识和青睐。

开拓国际市场,共振民族品牌和手机产业,一直是中兴作为一家老牌国企最朴素的梦想,而中兴也并不缺乏“全球化”的底气。在十年海外市场的硝烟战争中,我们以“专利”武装“全球化”。迄今,在全球范围内提交超过53000项专利,拥有超过800项LTE关键专利,占全球行业总专利数的13%。

在“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全球化战略合作新热词,视“全球化”为基因的我们,也找到了属于“中兴模式”更为确切、新鲜的表达——“全球+”。

个人理解的“全球+”,是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集团对全球化战略的重新思考、行动以及运作的优化。

“全球+”第一层的逻辑,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兴已经树立的“全球化”企业形象。我们的海外发货占比70%,产品销往160个多个国家,在全球建立了18个研发中心,并在全球不同国家拥有生产工厂……如何管理这个巨大的全球化网络,定制全球化的战略,成为中兴在全球化过程中迫在眉睫解决的事情。

我们尝试的解决方案则是“全球+”的第二层逻辑:即在开放而灵活的全球化基础架构中,在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差异化布局,对全球业务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实现横向协作和整合,达到资源共享,统一协调。

我们注重高附加值领域的投入。主攻全球高帅富品牌云集的北美市场,2014占据美国手机市场前4名,在美国预付费手机市场的销量排名为第2名。借用北美市场对产品的严苛考验和“明星示范效应”,反哺中国和其他国际市场。

在中国,我们连续五年位列国际专利申请全球前三,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在更适于做销售的新兴市场,比如智能机发展相对缓慢的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我们则主动积极布局,使得这些区域成为中兴拉升销量的重要引擎。

在土耳其,BladeVec 4G手机排名当地手机销量第1名;在澳洲,分别占据电讯预付费和后付费市场份额的第1和第3名。

在俄罗斯,有超过10,000家零售门店销售中兴智能手机。在中东和非洲,中兴智能设备销量年同比增长400% 。在拉丁美洲,中兴主流智能设备销售额年同比增长580%。

2014年,我们在印度市场做到了LTE数据产品市场份额第一。这种“嚣张”令印度媒体Tech Samay感到非常不快,“(中兴)将向其他品牌施压,有望将其他厂商驱逐出当地市场”。

这些解读时常让我们感到委屈。

新一轮的全球化,抹平了一切疆界,中兴想要穿越大半个地球去“爱”别人,或许将成为更加令对手感到紧迫的一种现实。

关键字:中兴LTE地球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