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思科出售在华业务疑云: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齐鸣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23 21:22:19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称,思科将与中资服务器生产商浪潮达成合作关系,思科与浪潮就在中国转售思科网络设备一事进行磋商,还探讨联合开发硬件事宜。思科将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宣布与浪潮的合作协议。

不过,知情人士并未透露,双方将会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合作。有猜测认为,思科将可能把在华业务打包出售给浪潮,并且向浪潮进行投资,但投资不会太大。

这种模式非常像惠普和紫光之前的交易,惠普把旗下的华三和服务器/存储等硬件部门的控股权出售给了紫光,但它同时保留了相当高的股权比例。业内人士认为,惠普的做法非常聪明,既甩掉了包袱和累赘,又保留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可以源源不断的赚取利润。

思科为什么要撤

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面对中国市场这块肥肉,思科自己已经无力下咽。

这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出于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考虑,开始对部分外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其次是由于思科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下滑,已经很难应对诸如华为、华三这样的国内竞争对手的挑战;第三则是互联网兴起,对于以IOE为代表的传统IT的革新,

在斯诺登揭露棱镜门事件之后,思科在全球市场都受到了广泛压力和指责,“去思科化”一度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特别是在美国政府将华为、中兴强行排除在外之后。虽然,思科一直在辩解,说自己的产品没有后门,也不会收集敏感信息,但这个根本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当然,这只是个诱因,如果没有中国民族企业的崛起,要想替换思科的产品并不容易。根据相关统计,思科之前几乎垄断了国内的高端路由市场,在电信、金融等高价值行业也是说一不二,要想去思科,谁都没有这个胆量和信心。

但伴随着华为、华三等民族厂商的崛起,思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去思科化也成为了可能。一个一个的搬迁案例,一个一个的招标合同,思科在中国市场开始逐渐走向衰退。比如在企业网市场,华三已经远远超过思科;在核心路由市场,华为也是把思科甩在了身后。根据IHS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思科在中国路由器市场的份额为10.8%,远低于华为的67%。而Bernstein Research的数据则显示,10年前,思科在这一市场的份额曾超过一半。

而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行业,以BAT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更是开始与思科绝缘。他们在边缘网络产品上更愿意采用白牌方式来降低成本,哪怕是在一些核心节点上,他们也愿意参与更具性价比的国产产品,而不是价格高昂的思科产品。

通过这些也就不难明白,思科不想走其实他想留,但却已经没有这个能力。

思科为什么没有这个能力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按理说,思科庞大的身躯以深厚积累将会使他保持领先地位。但在实际上,庞大的身躯造成了臃肿,深厚的积累成了牵绊,面对丰厚的既得利益,思科开始变得畏首畏尾。特别是在面对SDN等新理念的革新时。而且在钱伯斯执政的30年间,思科收购成瘾,虽然在当时看来消化的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复杂的产品体系正在阻碍其前行。

在中国市场更是这样,思科在国内的研发力量并不强,对于一些行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不能满足。以电信市场为例,当某个运营商提出自己的诉求时,华为、中兴、华三等民族厂商可以给予快速响应,但思科并不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思科为什么选择和浪潮合作

思科要想摆脱在国内市场的困局,仅仅依靠加大研发与市场投入,并不能解决诸如身份认同、技术研发与服务本土化等根本性问题,他必须要另辟蹊径。

在这方面,他已经有很多位导师了。比如惠普,通过出售华三和EB部门,曲线实现了身份认同;比如英特尔,通过入股紫光和制造工艺输出,赢得了政府好感;比如IBM,通过把自己的POWER开源,拉拢些小喽喽厂商,也搞得风生水起。思科也只需要照做就行,关键是找谁来合作。这个合作对象要有一定的身份、一定的体量,也要有一定的能力。

掰着手指头数数,第一类是诸如中国电子这样的正儿八经的央企,有身份认同也有体量,但在市场能力方面欠佳;第二类是诸如华为、华三这样的民族企业,但他们是思科的宿敌,思科是避之不及哪能送上门去;第三类则是浪潮、联想这样的企业,身份、体量、能力都有,但都不是很强,是个非常合适的合作伙伴。太强自己没有话语权,太弱又帮不上自己。

浪潮,总部位于山东济南,是山东省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企业,长处在于服务器产品,多年的积累使得他在企业级市场上还是有些名头;而且浪潮的大股东是政府,是正儿八经的黄带子;从体量上来讲,浪潮的年销售额是百亿水平,这个是远远小于联想,是个更容易的伙伴。

当然,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思科虽然有意,浪潮更要有情。对于浪潮而言,很多年都是一直不温不火,但在国产化的浪潮下,出现了爆发增长,要想把这个趋势维系下去,仅仅依靠口号和政府扶持是不够的,浪潮要拿出更多的更有竞争力的,面向行业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但正如前文所说,浪潮有点偏科,他对于网络等解决方案并不是很了解,通过与思科的合作,扩大了自己的产品线,补齐了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大幅拉升了自己的收入,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在说服了自己的良心、抛下了自己的脸面之后,还有啥不能做的呢?

最后我想问一句,锐捷er,你怎么看啊?

关键字:IOEIHS思科网络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x 思科出售在华业务疑云: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思科出售在华业务疑云: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齐鸣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23 21:22:19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称,思科将与中资服务器生产商浪潮达成合作关系,思科与浪潮就在中国转售思科网络设备一事进行磋商,还探讨联合开发硬件事宜。思科将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宣布与浪潮的合作协议。

不过,知情人士并未透露,双方将会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合作。有猜测认为,思科将可能把在华业务打包出售给浪潮,并且向浪潮进行投资,但投资不会太大。

这种模式非常像惠普和紫光之前的交易,惠普把旗下的华三和服务器/存储等硬件部门的控股权出售给了紫光,但它同时保留了相当高的股权比例。业内人士认为,惠普的做法非常聪明,既甩掉了包袱和累赘,又保留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可以源源不断的赚取利润。

思科为什么要撤

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面对中国市场这块肥肉,思科自己已经无力下咽。

这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出于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考虑,开始对部分外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其次是由于思科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下滑,已经很难应对诸如华为、华三这样的国内竞争对手的挑战;第三则是互联网兴起,对于以IOE为代表的传统IT的革新,

在斯诺登揭露棱镜门事件之后,思科在全球市场都受到了广泛压力和指责,“去思科化”一度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特别是在美国政府将华为、中兴强行排除在外之后。虽然,思科一直在辩解,说自己的产品没有后门,也不会收集敏感信息,但这个根本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当然,这只是个诱因,如果没有中国民族企业的崛起,要想替换思科的产品并不容易。根据相关统计,思科之前几乎垄断了国内的高端路由市场,在电信、金融等高价值行业也是说一不二,要想去思科,谁都没有这个胆量和信心。

但伴随着华为、华三等民族厂商的崛起,思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去思科化也成为了可能。一个一个的搬迁案例,一个一个的招标合同,思科在中国市场开始逐渐走向衰退。比如在企业网市场,华三已经远远超过思科;在核心路由市场,华为也是把思科甩在了身后。根据IHS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思科在中国路由器市场的份额为10.8%,远低于华为的67%。而Bernstein Research的数据则显示,10年前,思科在这一市场的份额曾超过一半。

而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行业,以BAT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更是开始与思科绝缘。他们在边缘网络产品上更愿意采用白牌方式来降低成本,哪怕是在一些核心节点上,他们也愿意参与更具性价比的国产产品,而不是价格高昂的思科产品。

通过这些也就不难明白,思科不想走其实他想留,但却已经没有这个能力。

思科为什么没有这个能力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按理说,思科庞大的身躯以深厚积累将会使他保持领先地位。但在实际上,庞大的身躯造成了臃肿,深厚的积累成了牵绊,面对丰厚的既得利益,思科开始变得畏首畏尾。特别是在面对SDN等新理念的革新时。而且在钱伯斯执政的30年间,思科收购成瘾,虽然在当时看来消化的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复杂的产品体系正在阻碍其前行。

在中国市场更是这样,思科在国内的研发力量并不强,对于一些行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不能满足。以电信市场为例,当某个运营商提出自己的诉求时,华为、中兴、华三等民族厂商可以给予快速响应,但思科并不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思科为什么选择和浪潮合作

思科要想摆脱在国内市场的困局,仅仅依靠加大研发与市场投入,并不能解决诸如身份认同、技术研发与服务本土化等根本性问题,他必须要另辟蹊径。

在这方面,他已经有很多位导师了。比如惠普,通过出售华三和EB部门,曲线实现了身份认同;比如英特尔,通过入股紫光和制造工艺输出,赢得了政府好感;比如IBM,通过把自己的POWER开源,拉拢些小喽喽厂商,也搞得风生水起。思科也只需要照做就行,关键是找谁来合作。这个合作对象要有一定的身份、一定的体量,也要有一定的能力。

掰着手指头数数,第一类是诸如中国电子这样的正儿八经的央企,有身份认同也有体量,但在市场能力方面欠佳;第二类是诸如华为、华三这样的民族企业,但他们是思科的宿敌,思科是避之不及哪能送上门去;第三类则是浪潮、联想这样的企业,身份、体量、能力都有,但都不是很强,是个非常合适的合作伙伴。太强自己没有话语权,太弱又帮不上自己。

浪潮,总部位于山东济南,是山东省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企业,长处在于服务器产品,多年的积累使得他在企业级市场上还是有些名头;而且浪潮的大股东是政府,是正儿八经的黄带子;从体量上来讲,浪潮的年销售额是百亿水平,这个是远远小于联想,是个更容易的伙伴。

当然,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思科虽然有意,浪潮更要有情。对于浪潮而言,很多年都是一直不温不火,但在国产化的浪潮下,出现了爆发增长,要想把这个趋势维系下去,仅仅依靠口号和政府扶持是不够的,浪潮要拿出更多的更有竞争力的,面向行业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但正如前文所说,浪潮有点偏科,他对于网络等解决方案并不是很了解,通过与思科的合作,扩大了自己的产品线,补齐了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大幅拉升了自己的收入,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在说服了自己的良心、抛下了自己的脸面之后,还有啥不能做的呢?

最后我想问一句,锐捷er,你怎么看啊?

关键字:IOEIHS思科网络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