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中国还有哪里能吸引华为?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丁是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6-06 15:18:50 本文摘自:中国企业报

一篇题为《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勾起了中国百姓心中的痛。对于高房价的痛恨,对于中国制造业前景的担忧,对于自身命运的焦虑,汇集到一起,让那些一向对经济不大关心的普通百姓,也参与到此消息的传播和讨论中来。

按理说,一家企业搬迁到哪里,完全是其根据自身战略和成本作出的选择,为什么华为和中兴要搬离深圳的消息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冲击波呢?人们忧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逻辑推理:

首先,华为是中国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如果华为都扛不住高房价带来的成本压力,那么其他制造业企业该怎么办?

同时,深圳是中国环境最宽松、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如果这样的城市都没有制造业企业的容身之地,那么其他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处境岂不会更加艰难?

人们所担心的问题,正是中国经济中最棘手的难题。抛开这个两难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产业转移的问题,或许可以找到解开中国制造业困局的办法。

第一个问题是华为、中兴搬迁是谁的机会?还好,华为搬迁的目的地是东莞,中兴要搬到河源,毕竟都还没有离开中国。只要华为、中兴没有搬到国外去,就说明制造业企业在中国还能找到比深圳更适合的发展空间。找到像华为、中兴这样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很多城市梦寐以求的机遇。恰恰是华为和中兴的搬迁,给这些城市创造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如果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一直待在深圳,中国的经济格局就会固化,甚至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地区间的经济不平衡就会加剧,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

据深圳市官方透露,近期迁出深圳的还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这些企业都会去哪里?和深圳相比,其他地区的地价和房价因素一定非常有诱惑力。华为旗下公司2015年在东莞拿下两块商住用地,建筑面积分别达20万平方米和11万平方米,其中一块地花了7亿多元,楼面每平方米均价2000多元,“在深圳,再加个零,也未必能拿到。”对于华为员工也是如此,他们如果在东莞松山湖厂区买一套同样的住房,成本只有不到深圳的1/3。企业买得起地,员工买得起房,是企业最基本的选择,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深圳产业和经济的外溢效应最先应当发生在深圳周边,比如东莞和河源就是这样的受益者。但情况也有例外,比如富士康就在河南郑州、河北廊坊等多地都有布局,并且已经考虑到印度建厂。从习惯和适应环境的角度讲,哪里和深圳的相似度越高,企业就更容易选择哪里。

第二个问题是谁会成为未来的深圳?深圳是企业的乐土、企业家的乐园,深圳不仅产生了华为、万科、平安等优势企业,也产生了腾讯、比亚迪、大疆等新兴企业。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所依靠的主要是制度成本优势。巨大的流动性是深圳有别于传统城市的显著特征,更多的移民、更多的年轻人,还有一个非常“弱势”的政府,让深圳充满了激情、活力和梦想。下一个深圳,一定会有着和深圳同样的创新基因、移民基因、服务型政府基因。

现代制造业是人才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只有能留住人才的地方才能留住企业。北京的一家金融机构在准备外迁时,因为遇到了一两百名中层一起要求辞职的尴尬,只好暂时作罢。因此,除了企业所需要的物流、金融、产业集群等硬环境外,对于地方政府更大的考验是,以有限的财力达到发达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人才在就医、子女入学、文化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深圳对于制造业企业吸附力下降,并不单纯是由地价和房价猛涨造成的,同时也体现在大城市病和老城市病上,比如户籍政策、限制外来人口政策等。对于那些把深圳作为样板的城市来说,这类问题都是需要统筹考虑和谋划的,不能重复走深圳的老路。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产生更多的深圳?深圳曾经是中国最有效率的增长极,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有更多新的增长极。产业的梯度转移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企业总是要寻找那些成本更低的地区,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世界经济分工的调整,没有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就没有中国近30年的发展机遇。和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既有着广阔的物理空间,又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不同区域间有着足够的级差,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像华为、中兴一样,实现在本国不同区域的布局转移。这为新增长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美国和中国非常不同的一点是,其大企业并没有集中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等少数大城市,而是分布到不同的地区。包括英特尔、IBM、微软、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其总部都建在一些小镇上。中国的大公司愿意在大城市里扎堆,和政府公共服务资源的过度集中、分布不均衡有着很直接的关联效应。城市白领一方面享受着大城市一流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被长距离的时间成本和交通压力搞得苦不堪言。相对而言,小城市从规划上更容易实现职住一体化,人际关系更亲密,人的幸福感也更高,所欠缺的主要是发展机遇。如果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能够把小城市作为总部,情况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企业和城市之间互为因果,既是深圳诞生了华为、中兴这样的优秀企业,也是华为、中兴等一大批企业让深圳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按照深圳官方的说法,河源作为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深圳市政府以财政资金入股的方式,一手操办了部分制造业向河源转移的大戏。在深圳,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是一个硬指标。华为所在的龙岗区,把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的上限定为6.0。这么高的容积率,是高楼林立的CBD模样,制造业企业无法达到这样的容积率。制造业退出深圳,不止是制造业企业的无奈选择,也是深圳产业升级和高度化的结果。

近些年,美国等最早剥离制造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后悔,开始反思其产业政策,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吸引制造业向本国回流,以解决产业空心化和就业等难题。深圳会不会有后悔的一天呢?

关键字:中国创新制造业企业

本文摘自:中国企业报

x 中国还有哪里能吸引华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中国还有哪里能吸引华为?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丁是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6-06 15:18:50 本文摘自:中国企业报

一篇题为《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勾起了中国百姓心中的痛。对于高房价的痛恨,对于中国制造业前景的担忧,对于自身命运的焦虑,汇集到一起,让那些一向对经济不大关心的普通百姓,也参与到此消息的传播和讨论中来。

按理说,一家企业搬迁到哪里,完全是其根据自身战略和成本作出的选择,为什么华为和中兴要搬离深圳的消息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冲击波呢?人们忧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逻辑推理:

首先,华为是中国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如果华为都扛不住高房价带来的成本压力,那么其他制造业企业该怎么办?

同时,深圳是中国环境最宽松、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如果这样的城市都没有制造业企业的容身之地,那么其他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处境岂不会更加艰难?

人们所担心的问题,正是中国经济中最棘手的难题。抛开这个两难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产业转移的问题,或许可以找到解开中国制造业困局的办法。

第一个问题是华为、中兴搬迁是谁的机会?还好,华为搬迁的目的地是东莞,中兴要搬到河源,毕竟都还没有离开中国。只要华为、中兴没有搬到国外去,就说明制造业企业在中国还能找到比深圳更适合的发展空间。找到像华为、中兴这样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很多城市梦寐以求的机遇。恰恰是华为和中兴的搬迁,给这些城市创造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如果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一直待在深圳,中国的经济格局就会固化,甚至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地区间的经济不平衡就会加剧,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

据深圳市官方透露,近期迁出深圳的还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这些企业都会去哪里?和深圳相比,其他地区的地价和房价因素一定非常有诱惑力。华为旗下公司2015年在东莞拿下两块商住用地,建筑面积分别达20万平方米和11万平方米,其中一块地花了7亿多元,楼面每平方米均价2000多元,“在深圳,再加个零,也未必能拿到。”对于华为员工也是如此,他们如果在东莞松山湖厂区买一套同样的住房,成本只有不到深圳的1/3。企业买得起地,员工买得起房,是企业最基本的选择,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深圳产业和经济的外溢效应最先应当发生在深圳周边,比如东莞和河源就是这样的受益者。但情况也有例外,比如富士康就在河南郑州、河北廊坊等多地都有布局,并且已经考虑到印度建厂。从习惯和适应环境的角度讲,哪里和深圳的相似度越高,企业就更容易选择哪里。

第二个问题是谁会成为未来的深圳?深圳是企业的乐土、企业家的乐园,深圳不仅产生了华为、万科、平安等优势企业,也产生了腾讯、比亚迪、大疆等新兴企业。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所依靠的主要是制度成本优势。巨大的流动性是深圳有别于传统城市的显著特征,更多的移民、更多的年轻人,还有一个非常“弱势”的政府,让深圳充满了激情、活力和梦想。下一个深圳,一定会有着和深圳同样的创新基因、移民基因、服务型政府基因。

现代制造业是人才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只有能留住人才的地方才能留住企业。北京的一家金融机构在准备外迁时,因为遇到了一两百名中层一起要求辞职的尴尬,只好暂时作罢。因此,除了企业所需要的物流、金融、产业集群等硬环境外,对于地方政府更大的考验是,以有限的财力达到发达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人才在就医、子女入学、文化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深圳对于制造业企业吸附力下降,并不单纯是由地价和房价猛涨造成的,同时也体现在大城市病和老城市病上,比如户籍政策、限制外来人口政策等。对于那些把深圳作为样板的城市来说,这类问题都是需要统筹考虑和谋划的,不能重复走深圳的老路。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产生更多的深圳?深圳曾经是中国最有效率的增长极,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有更多新的增长极。产业的梯度转移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企业总是要寻找那些成本更低的地区,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世界经济分工的调整,没有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就没有中国近30年的发展机遇。和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既有着广阔的物理空间,又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不同区域间有着足够的级差,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像华为、中兴一样,实现在本国不同区域的布局转移。这为新增长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美国和中国非常不同的一点是,其大企业并没有集中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等少数大城市,而是分布到不同的地区。包括英特尔、IBM、微软、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其总部都建在一些小镇上。中国的大公司愿意在大城市里扎堆,和政府公共服务资源的过度集中、分布不均衡有着很直接的关联效应。城市白领一方面享受着大城市一流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被长距离的时间成本和交通压力搞得苦不堪言。相对而言,小城市从规划上更容易实现职住一体化,人际关系更亲密,人的幸福感也更高,所欠缺的主要是发展机遇。如果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能够把小城市作为总部,情况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企业和城市之间互为因果,既是深圳诞生了华为、中兴这样的优秀企业,也是华为、中兴等一大批企业让深圳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按照深圳官方的说法,河源作为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深圳市政府以财政资金入股的方式,一手操办了部分制造业向河源转移的大戏。在深圳,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是一个硬指标。华为所在的龙岗区,把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的上限定为6.0。这么高的容积率,是高楼林立的CBD模样,制造业企业无法达到这样的容积率。制造业退出深圳,不止是制造业企业的无奈选择,也是深圳产业升级和高度化的结果。

近些年,美国等最早剥离制造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后悔,开始反思其产业政策,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吸引制造业向本国回流,以解决产业空心化和就业等难题。深圳会不会有后悔的一天呢?

关键字:中国创新制造业企业

本文摘自:中国企业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