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换帅!收购?爱立信能否卷土重来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徐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28 11:27:20 本文摘自: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7月25日,“百年老店”爱立信CEO卫翰思在任职7年之后宣布辞职。其实此事此前早有端倪。

一周前,爱立信发布2016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收入541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11%;净利润16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26%;运营活动现金流为负7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为31亿瑞典克朗。受疲软的财务表现影响,爱立信的股价持续下滑,从2016年年初到现在已经下跌21.7%。当时瑞典媒体就报道说,爱立信的两位主要股东已经决定开始寻找卫翰思的替代者。

紧接着,7月22日,一则有关爱立信即将被思科收购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行业内外传得沸沸扬扬,究其源头,来自一个名叫Osvaldo Coelho的分析师博客。尽管这名分析师的经历和背景都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则传言的水分,但毕竟传言双方都是信息通信业江湖地位极高的大佬,而且其中爱立信自己也正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时刻,搞得卫翰思随即不得不亲自出来辟谣,否认与思科合并的可能性,称有信心扭转局面。

如今卫翰思辞职了,爱立信被思科收购的辟谣就不算数了吗?爱立信还能卷土重来吗?

业绩低迷有种种原因

众所周知,爱立信是一家通信“百年老店”,尤其是在移动通信领域,爱立信从1G时代就开始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从卫翰思2010年接任CEO开始,2011、2012连续两年,爱立信都登上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宝座,直到2013年被华为反超。

此后,华为一路高歌猛进,爱立信却表现平淡。诺基亚与阿尔卡特朗讯合并以来,爱立信更是腹背受敌——前有华为渐行渐远,后有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紧追不舍,其中前者在通信、企业、个人三大市场全面开花,后者与爱立信极其相似,且产品线更广、专利储备同样丰厚,令爱立信感到危机重重。

其实在2010年卫翰思担任CEO一职时,爱立信就已经面临着被华为追赶的危机,以及全球电信市场风云变化的不利形势,因此卫翰思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自上任以来,卫翰思也进行过一系列改革,比如提出“网络社会”的发展方向,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发展云计算、视频、OSS/BSS等目标领域,以及与思科、英特尔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无奈,爱立信所押注的新领域并未能如愿带来收入的增长,而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又是如此强劲。

加上这两年,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市场的低迷状态,造成了更大的困难。爱立信第二季度的业绩由于多个市场和地区的销售额低迷受到重创,其中,巴西、俄罗斯和中东地区都成为爱立信的关键痛点所在。卫翰思认为,这些市场在未来六个月“依旧无法扭转疲软趋势”。

这一切,终于导致卫翰思黯然离职。

出售不符合爱立信股东利益

那么,是不是此时思科的并购就显得靠谱呢?

其实,爱立信和思科都是ICT设备供应商领域业务各有擅长的领导厂商,爱立信是根植于瑞典的老牌电信厂家,它的最长项在于移动宽带;思科是借助于互联网的兴起在硅谷崛起的新贵,它的最长项在于IP及路由。事实上,思科与爱立信的合并传言,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2015年11月9日,爱立信与思科宣布,将建立广泛的技术与商业关系,从研发至客户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展开全球性的业务与技术合作,创建未来网络。

此举不但被外界视为两公司合力对抗华为的信号,更引发了双方有可能合并的猜测与传言。这种形式的合作更像是并购的“前戏”,只不过由于双方体量都过于庞大,行业江湖地位过于显赫,而且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与政治地缘,并购整合绝非易事,往往拖个几年也搞不定,而且过程中必然涉及人心思变、客户流失等不利局面。而以这种方式达成合作,更像是迅速切入主题,当下随用随取,日后且谈且看,尽可能以最短时间达成最大效果。

既然双方通过合作形式已经补齐了业务短板,那么短时间内还用得上再谈并购吗?至少对于爱立信而言,此时绝不是一个好时机。

现在,爱立信的股票相对于2011年的高点,差不多跌了一半,市值也从高峰时的500多亿美元大幅缩水到240亿美元。即使爱立信的股东想讨论并购问题,至少也要在走马换帅之后,让爱立信重振雄风,让股价重新走强甚至市值创了新高以后再说。

老本还在翻身有望

如今,卫翰思已经卸任CEO一职,无论是代理CEO的Jan Frykhammar或者是寻觅中的新CEO人选,他们的主要任务只有一个——如何带领爱立信尽快走出低谷。

如今,华为正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上演大象快跑的游戏,刚刚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营业利润率达12%。而合并后的诺基亚,已经在强力整合之后显示出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爱立信真是压力山大。

但也不必过于慌张,毕竟爱立信在移动宽带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在云、物联网、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布局,而且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以及拉美等新兴市场有着经营多年的优质客户,这些都是真正的“老本”,说爱立信没有一点翻盘的机会也是危言耸听。

如今,爱立信把重点放在了三个方面:一是继续专注于爱立信所谓的“目标领域”——IP网络、云、OSS/BSS、电视/媒体和行业&社会(垂直市场领域),这样就能够同时提升利润和收入;二是削减成本;第三个则是研发投资。

记者认为,信息通信业是典型的“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行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由技术变迁引发的新浪潮,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去年,浪潮再一次掀起,人工智能浮出海平面。未来智能化的世界里,连接还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包括移动宽带化的连接,还有还有极窄带宽的连接。这些都是擅长于连接的爱立信的机会所在。爱立信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多年运营商客户和行业客户的转型需求,一起把握这股席卷全球的智能化浪潮。

同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还要持续发力。爱立信现在的重点是推动来自这些“目标领域”的收入增加,并稳定移动宽带和专业服务的收入表现。比如在5G领域,爱立信正在倾注大量资源,目前正与包括AT&T、NTTDoCoMo和西班牙电信在内的许多全球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在5G方面进行合作。

当然,对于此时的爱立信,更要适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当务之急是要向竞争对手学习,放低身段,回归初心,把当年在沙特拿下第一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狠劲拿出来,一个骨头一个骨头地去啃,或许这样才能缩短复兴的历程。

关键字: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

本文摘自: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x 换帅!收购?爱立信能否卷土重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换帅!收购?爱立信能否卷土重来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徐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28 11:27:20 本文摘自: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7月25日,“百年老店”爱立信CEO卫翰思在任职7年之后宣布辞职。其实此事此前早有端倪。

一周前,爱立信发布2016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收入541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11%;净利润16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26%;运营活动现金流为负7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为31亿瑞典克朗。受疲软的财务表现影响,爱立信的股价持续下滑,从2016年年初到现在已经下跌21.7%。当时瑞典媒体就报道说,爱立信的两位主要股东已经决定开始寻找卫翰思的替代者。

紧接着,7月22日,一则有关爱立信即将被思科收购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行业内外传得沸沸扬扬,究其源头,来自一个名叫Osvaldo Coelho的分析师博客。尽管这名分析师的经历和背景都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则传言的水分,但毕竟传言双方都是信息通信业江湖地位极高的大佬,而且其中爱立信自己也正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时刻,搞得卫翰思随即不得不亲自出来辟谣,否认与思科合并的可能性,称有信心扭转局面。

如今卫翰思辞职了,爱立信被思科收购的辟谣就不算数了吗?爱立信还能卷土重来吗?

业绩低迷有种种原因

众所周知,爱立信是一家通信“百年老店”,尤其是在移动通信领域,爱立信从1G时代就开始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从卫翰思2010年接任CEO开始,2011、2012连续两年,爱立信都登上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宝座,直到2013年被华为反超。

此后,华为一路高歌猛进,爱立信却表现平淡。诺基亚与阿尔卡特朗讯合并以来,爱立信更是腹背受敌——前有华为渐行渐远,后有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紧追不舍,其中前者在通信、企业、个人三大市场全面开花,后者与爱立信极其相似,且产品线更广、专利储备同样丰厚,令爱立信感到危机重重。

其实在2010年卫翰思担任CEO一职时,爱立信就已经面临着被华为追赶的危机,以及全球电信市场风云变化的不利形势,因此卫翰思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自上任以来,卫翰思也进行过一系列改革,比如提出“网络社会”的发展方向,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发展云计算、视频、OSS/BSS等目标领域,以及与思科、英特尔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无奈,爱立信所押注的新领域并未能如愿带来收入的增长,而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又是如此强劲。

加上这两年,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市场的低迷状态,造成了更大的困难。爱立信第二季度的业绩由于多个市场和地区的销售额低迷受到重创,其中,巴西、俄罗斯和中东地区都成为爱立信的关键痛点所在。卫翰思认为,这些市场在未来六个月“依旧无法扭转疲软趋势”。

这一切,终于导致卫翰思黯然离职。

出售不符合爱立信股东利益

那么,是不是此时思科的并购就显得靠谱呢?

其实,爱立信和思科都是ICT设备供应商领域业务各有擅长的领导厂商,爱立信是根植于瑞典的老牌电信厂家,它的最长项在于移动宽带;思科是借助于互联网的兴起在硅谷崛起的新贵,它的最长项在于IP及路由。事实上,思科与爱立信的合并传言,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2015年11月9日,爱立信与思科宣布,将建立广泛的技术与商业关系,从研发至客户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展开全球性的业务与技术合作,创建未来网络。

此举不但被外界视为两公司合力对抗华为的信号,更引发了双方有可能合并的猜测与传言。这种形式的合作更像是并购的“前戏”,只不过由于双方体量都过于庞大,行业江湖地位过于显赫,而且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与政治地缘,并购整合绝非易事,往往拖个几年也搞不定,而且过程中必然涉及人心思变、客户流失等不利局面。而以这种方式达成合作,更像是迅速切入主题,当下随用随取,日后且谈且看,尽可能以最短时间达成最大效果。

既然双方通过合作形式已经补齐了业务短板,那么短时间内还用得上再谈并购吗?至少对于爱立信而言,此时绝不是一个好时机。

现在,爱立信的股票相对于2011年的高点,差不多跌了一半,市值也从高峰时的500多亿美元大幅缩水到240亿美元。即使爱立信的股东想讨论并购问题,至少也要在走马换帅之后,让爱立信重振雄风,让股价重新走强甚至市值创了新高以后再说。

老本还在翻身有望

如今,卫翰思已经卸任CEO一职,无论是代理CEO的Jan Frykhammar或者是寻觅中的新CEO人选,他们的主要任务只有一个——如何带领爱立信尽快走出低谷。

如今,华为正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上演大象快跑的游戏,刚刚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营业利润率达12%。而合并后的诺基亚,已经在强力整合之后显示出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爱立信真是压力山大。

但也不必过于慌张,毕竟爱立信在移动宽带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在云、物联网、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布局,而且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以及拉美等新兴市场有着经营多年的优质客户,这些都是真正的“老本”,说爱立信没有一点翻盘的机会也是危言耸听。

如今,爱立信把重点放在了三个方面:一是继续专注于爱立信所谓的“目标领域”——IP网络、云、OSS/BSS、电视/媒体和行业&社会(垂直市场领域),这样就能够同时提升利润和收入;二是削减成本;第三个则是研发投资。

记者认为,信息通信业是典型的“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行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由技术变迁引发的新浪潮,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去年,浪潮再一次掀起,人工智能浮出海平面。未来智能化的世界里,连接还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包括移动宽带化的连接,还有还有极窄带宽的连接。这些都是擅长于连接的爱立信的机会所在。爱立信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多年运营商客户和行业客户的转型需求,一起把握这股席卷全球的智能化浪潮。

同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还要持续发力。爱立信现在的重点是推动来自这些“目标领域”的收入增加,并稳定移动宽带和专业服务的收入表现。比如在5G领域,爱立信正在倾注大量资源,目前正与包括AT&T、NTTDoCoMo和西班牙电信在内的许多全球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在5G方面进行合作。

当然,对于此时的爱立信,更要适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当务之急是要向竞争对手学习,放低身段,回归初心,把当年在沙特拿下第一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狠劲拿出来,一个骨头一个骨头地去啃,或许这样才能缩短复兴的历程。

关键字: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

本文摘自: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