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中心云计算与数据中心 → 正文

控制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云计算不矛盾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3 18:17:53 本文摘自:赛迪网

“控制数据中心建设”并不是不建设或是减缓建设速度,而是对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的利用效率与价值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已经全面进入“深化落地”的发展阶段,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支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化建设,提升对经济、政务、民生的服务能力是现阶段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明确了发展方向及阶段性目标,这对云计算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控制数据中心建设

是政策导向也是发展趋势

《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控制数据中心的建设,很多人认为这是否与发展云计算相矛盾。我认为这并不矛盾,“控制数据中心建设”并不是不建设或是减缓建设速度,而是对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的利用效率与价值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政策导向,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市场对于硬件产品的需求依旧旺盛。因此,作为硬件厂商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升国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深挖用户需求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真正提高硬件产品在真实运营环境中的使用效能。

曙光正在搭建

面向未来云体系架构

《意见》明确了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市场主导、统筹协调、创新驱动、保障安全“四项基本原则,这对于曙光而言意义重大。我们早在多年前就已明确了由硬件供应商向云计算服务商的战略转变。2009年,我们投资建成了全国首个商业运营的规模化、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开创了“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定期、定量采购服务”的全新云计算服务模式,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我们已将这种模式成功应用到了30多个城市。而“曙光模式”强调规范化的服务模式、按需订制的资源配置、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需求导向的大数据应用开发等特点都在《意见》要求中得到印证,这代表我们的创新型服务模式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时,公有云,尤其是电子政务领域是曙光云计算的主要服务方向,《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打破了政府云计算采购、数据采集与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壁垒,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融合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能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于曙光这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服务经验的云计算服务商而言,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不论是市场开拓还是云上软件产品深化开发都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国内第一批实践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曙光多年来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走过弯路,但也从真实运营中摸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云计算服务模式。首先,我们将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为各类客户提供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安全合规的云计算软硬件产品。其次,我们将在“曙光城市云1+2+3”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政务资源开发利用等多方面服务能力,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提供包括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虚拟化产品部署以及定制化应用开发在内的整体云计算解决方案,为城市搭建符合现状、面向未来的云计算建设体系。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合伙人、通信和媒体事业部总经理郭继军

云体系架构空白地带有很多商业机会

要想让云更好地发挥价值,更好地渗透和应用,关键还是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云当作是基础设施和应用创新的一个平台,而不是为云而云。

1月30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维度给出了促进中国发展云计算新业态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将对中国云计算产业与应用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意见》提出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云计算的应用创新,我想分享一下我最近所看到的中国和美国市场目前在云应用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一些发展云计算的想法。

推动云应用

业务创新才是关键

现在中国cio对云计算并不陌生,当你问及对方“云战略是什么?”很多cio也许会说,我们已经在做设备的虚拟化,考虑部署自己的私有云,同时也在比较一些公有云,比较他们的性能、价格等,看起来大家都在为云而动。但细想起来,其实我们对云的应用和采用还是停留在1.0的阶段,探讨和思考如何让云为我们更好地省钱或者带来更多的灵活性。而在美国企业cio谈得更多的是如何进行业务和应用的创新,因为在他们看来,云已经存在在那里,无需多讨论,是既有的事实,用这些“云”来进行新的商业创新才是关键。

中国云市场目前面临着几大挑战:第一,相比国外,国内的云端开发环境并不成熟,云的中间那一层体系架构仍然是一片空白。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探讨中间这一层的时候发现paas,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测试环境、安全稳定性管理等都很不成熟。第二,数据管理不成熟。云不是孤立的,正如移动化的落地,如果把后端数据和云端数据全部整合在一起,中间件要如何管理数据的安全、隐私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这些尚未成熟。第三,客户认知水平局限性。当前很多企业对于移动端的理解比较多地停留在个人消费者应用层面上,比如支付、聊天、实时通信等等,而对于后端的连接,绝大多数it老总没有准备好,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战略储备。这些都是ibm看到的中国市场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世界视为两大阵营,右岸是互联网企业,左岸则是传统企业。云是从右岸企业开始的,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左岸企业希望连接到右岸。但同时,企业的ceo会考虑将企业的资产放到云端会不会安全,会不会宕机?所以选择一部分业务放在左岸,一部分放在右岸,需要左岸和右岸之间有“桥”。左、右岸的连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连接,它需要一个新的体系架构,这个体系架构就是混合云。gartner预计,到2017年,70%的企业会变成混合云的模式。混合云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旧模式的连接,更是新的架构的建立。这个体系需要具备很强的基础设施,要有可以把云端的内容、数据和传统应用进行对接的中间件,要有云端一整套的api,还要有一整套新的基于云和传统体系架构的大数据管理能力。这个体系架构中仍有很多空白地带,这些空白地带带来了很多的业务机会和商业机会,以及合作机会真正能够把左右岸连接起来的公司不多,ibm就是其中之一。要想让云更好地发挥价值,更好地渗透和应用,关键还是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云当作是基础设施和应用创新的一个平台,而不是为云而云。

关键字:意见控制数据计算服务

本文摘自:赛迪网

x 控制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云计算不矛盾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中心云计算与数据中心 → 正文

控制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云计算不矛盾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3 18:17:53 本文摘自:赛迪网

“控制数据中心建设”并不是不建设或是减缓建设速度,而是对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的利用效率与价值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已经全面进入“深化落地”的发展阶段,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支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化建设,提升对经济、政务、民生的服务能力是现阶段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明确了发展方向及阶段性目标,这对云计算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控制数据中心建设

是政策导向也是发展趋势

《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控制数据中心的建设,很多人认为这是否与发展云计算相矛盾。我认为这并不矛盾,“控制数据中心建设”并不是不建设或是减缓建设速度,而是对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的利用效率与价值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政策导向,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市场对于硬件产品的需求依旧旺盛。因此,作为硬件厂商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升国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深挖用户需求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真正提高硬件产品在真实运营环境中的使用效能。

曙光正在搭建

面向未来云体系架构

《意见》明确了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市场主导、统筹协调、创新驱动、保障安全“四项基本原则,这对于曙光而言意义重大。我们早在多年前就已明确了由硬件供应商向云计算服务商的战略转变。2009年,我们投资建成了全国首个商业运营的规模化、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开创了“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定期、定量采购服务”的全新云计算服务模式,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我们已将这种模式成功应用到了30多个城市。而“曙光模式”强调规范化的服务模式、按需订制的资源配置、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需求导向的大数据应用开发等特点都在《意见》要求中得到印证,这代表我们的创新型服务模式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时,公有云,尤其是电子政务领域是曙光云计算的主要服务方向,《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打破了政府云计算采购、数据采集与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壁垒,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融合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能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于曙光这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服务经验的云计算服务商而言,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不论是市场开拓还是云上软件产品深化开发都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国内第一批实践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曙光多年来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走过弯路,但也从真实运营中摸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云计算服务模式。首先,我们将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为各类客户提供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安全合规的云计算软硬件产品。其次,我们将在“曙光城市云1+2+3”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政务资源开发利用等多方面服务能力,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提供包括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虚拟化产品部署以及定制化应用开发在内的整体云计算解决方案,为城市搭建符合现状、面向未来的云计算建设体系。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合伙人、通信和媒体事业部总经理郭继军

云体系架构空白地带有很多商业机会

要想让云更好地发挥价值,更好地渗透和应用,关键还是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云当作是基础设施和应用创新的一个平台,而不是为云而云。

1月30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维度给出了促进中国发展云计算新业态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将对中国云计算产业与应用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意见》提出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云计算的应用创新,我想分享一下我最近所看到的中国和美国市场目前在云应用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一些发展云计算的想法。

推动云应用

业务创新才是关键

现在中国cio对云计算并不陌生,当你问及对方“云战略是什么?”很多cio也许会说,我们已经在做设备的虚拟化,考虑部署自己的私有云,同时也在比较一些公有云,比较他们的性能、价格等,看起来大家都在为云而动。但细想起来,其实我们对云的应用和采用还是停留在1.0的阶段,探讨和思考如何让云为我们更好地省钱或者带来更多的灵活性。而在美国企业cio谈得更多的是如何进行业务和应用的创新,因为在他们看来,云已经存在在那里,无需多讨论,是既有的事实,用这些“云”来进行新的商业创新才是关键。

中国云市场目前面临着几大挑战:第一,相比国外,国内的云端开发环境并不成熟,云的中间那一层体系架构仍然是一片空白。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探讨中间这一层的时候发现paas,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测试环境、安全稳定性管理等都很不成熟。第二,数据管理不成熟。云不是孤立的,正如移动化的落地,如果把后端数据和云端数据全部整合在一起,中间件要如何管理数据的安全、隐私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这些尚未成熟。第三,客户认知水平局限性。当前很多企业对于移动端的理解比较多地停留在个人消费者应用层面上,比如支付、聊天、实时通信等等,而对于后端的连接,绝大多数it老总没有准备好,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战略储备。这些都是ibm看到的中国市场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世界视为两大阵营,右岸是互联网企业,左岸则是传统企业。云是从右岸企业开始的,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左岸企业希望连接到右岸。但同时,企业的ceo会考虑将企业的资产放到云端会不会安全,会不会宕机?所以选择一部分业务放在左岸,一部分放在右岸,需要左岸和右岸之间有“桥”。左、右岸的连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连接,它需要一个新的体系架构,这个体系架构就是混合云。gartner预计,到2017年,70%的企业会变成混合云的模式。混合云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旧模式的连接,更是新的架构的建立。这个体系需要具备很强的基础设施,要有可以把云端的内容、数据和传统应用进行对接的中间件,要有云端一整套的api,还要有一整套新的基于云和传统体系架构的大数据管理能力。这个体系架构中仍有很多空白地带,这些空白地带带来了很多的业务机会和商业机会,以及合作机会真正能够把左右岸连接起来的公司不多,ibm就是其中之一。要想让云更好地发挥价值,更好地渗透和应用,关键还是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云当作是基础设施和应用创新的一个平台,而不是为云而云。

关键字:意见控制数据计算服务

本文摘自:赛迪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