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中心企业动态 → 正文

英特尔:数据中心、物联网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7 09:41:10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前不久英特尔发布了201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因为PC业务有所复苏,加上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业务快速增长,交出一串非常漂亮的数字: 2014全年下来,英特尔总收入为559亿美元,同比增长6%;毛利率63.7%,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营业利润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在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裁杨旭看来,交出这份成绩并不容易,过去几年英特尔处于痛苦的转型期,2014年终于看到一些成绩。“这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交叉口。在这个交叉口上,如果公司处理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对了,就会朝着更强劲的方向去发展。万一处理错了,整家公司可能就要往下走了。”

在杨旭看来,进入2015年的英特尔基本上算是顺利迈过了这个转折点。今年是英特尔进入中国三十周年,杨旭接受记者采访,深入探讨这个转折点上的种种感悟。

物联网:弯道超车

在移动业务有了一些起色的同时,杨旭认为移动终端的变化非常快,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英特尔不能只是追赶,而要把重点放在未来市场的趋势上,寻求突破性的方向。他所说的“突破”就是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我相信可穿戴设备的复杂性更高,因为产品太散,成本更低,花样更多,在这个时候的产业和芯片的发展规律将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可能就是我们要去探索、共同关注的。”在所有人都看不准时,在未来不确定中,才更有超越的可能。

英特尔在平板领域摸索出来的方法将被用在物联网上,比如扎根深圳,广泛合作,扶持创业公司,快速创新。2014年4月份,英特尔将自己每年最重要的技术峰会IDF移师深圳,宣布成立首个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一方面为本地创业企业搭建一个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加速推出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基于英特尔技术的智能设备。同时,英特尔宣布设立1亿美元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11月,英特尔又以“智能物联,从芯开始”为主题,在深圳首次召开物联网创新产业峰会,引来更多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新生态。

曾在移动业务落后的英特尔,这一次认定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方向,认为这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去年英特尔重组成立了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在物联网到来之前就开始布局自己的战略

在英特尔2014年财报上显示,物联网已经为英特尔在2014年带来了21亿美元的收入,而这几乎是移动通信部门的10倍,是英特尔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也被业界认为是英特尔未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策略之变

2014年9月,英特尔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约15亿美元),获得20%股权。谈及这个大手笔,杨旭表示,英特尔如果要在通信领域,特别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有所突破,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重地。中国大量的手机市场是主流级以下价位,所以对手成本控制、设计周期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于英特尔来讲是挑战。

“英特尔很早就判断到了移动终端的变化,但是我们的速度不够快,采取的方法也不够准确。”杨旭告诉记者,移动终端新品速度很快,可能半年就要跌代,而英特尔以前设计电脑芯片的周期是1~2年,显然无法适应新的市场。而这正好是展讯和锐迪科的优势所在。同时,英特尔的优势在于芯片的高计算能力。这笔投资,对于英特尔在移动领域上追赶的速度带来帮助。

当然,不可忽略的一层因素,这两家是中国公司,会获得中国政府的认可与支持。“这是一个共赢的举措,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大胆、大手笔的战略投资。”

国际IT巨头进入中国已经三十年左右,三十年前他们学习中国市场,然后适应并慢慢引领产业发展,现在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把产业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还要关注国策的方向。如果不关注政府的导向,像以前那样埋头拉车,公司肯定就很危险。”杨旭认为,15亿美元的投资,促进双方真正的合作,把英特尔的技术带到中国,中国的技术与英特尔融合之后再带到世界。

为什么如此重视中国市场?现在很多变化、很多创新都发生在中国,与20年前大不一样。20年前变化都是发生在国外,再慢慢带入中国。“英特尔以前在中国的重点是市场推广,每天想的是怎么宣传,怎么跟渠道商合作。”但是现在,从定义产品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最后进入市场,新产品、新业务模式、新服务模式,全部都首先发生在中国。投资展讯和锐迪科,将是英特尔对中国未来布局的一个突破点。

杨旭深感当下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候,产业的过渡期,每个人对趋势的判断不尽相同。虽然2014年的布局顺利,但走过那个交叉口后,英特尔依然要时刻警惕。“成熟期与动荡期采取的策略不一样,没看清楚的地方千万别随便冒险,但也绝对不能不动。”

关键字:瑞芯IDF英特尔公司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x 英特尔:数据中心、物联网快速增长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中心企业动态 → 正文

英特尔:数据中心、物联网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7 09:41:10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前不久英特尔发布了201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因为PC业务有所复苏,加上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业务快速增长,交出一串非常漂亮的数字: 2014全年下来,英特尔总收入为559亿美元,同比增长6%;毛利率63.7%,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营业利润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在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裁杨旭看来,交出这份成绩并不容易,过去几年英特尔处于痛苦的转型期,2014年终于看到一些成绩。“这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交叉口。在这个交叉口上,如果公司处理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对了,就会朝着更强劲的方向去发展。万一处理错了,整家公司可能就要往下走了。”

在杨旭看来,进入2015年的英特尔基本上算是顺利迈过了这个转折点。今年是英特尔进入中国三十周年,杨旭接受记者采访,深入探讨这个转折点上的种种感悟。

物联网:弯道超车

在移动业务有了一些起色的同时,杨旭认为移动终端的变化非常快,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英特尔不能只是追赶,而要把重点放在未来市场的趋势上,寻求突破性的方向。他所说的“突破”就是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我相信可穿戴设备的复杂性更高,因为产品太散,成本更低,花样更多,在这个时候的产业和芯片的发展规律将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可能就是我们要去探索、共同关注的。”在所有人都看不准时,在未来不确定中,才更有超越的可能。

英特尔在平板领域摸索出来的方法将被用在物联网上,比如扎根深圳,广泛合作,扶持创业公司,快速创新。2014年4月份,英特尔将自己每年最重要的技术峰会IDF移师深圳,宣布成立首个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一方面为本地创业企业搭建一个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加速推出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基于英特尔技术的智能设备。同时,英特尔宣布设立1亿美元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11月,英特尔又以“智能物联,从芯开始”为主题,在深圳首次召开物联网创新产业峰会,引来更多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新生态。

曾在移动业务落后的英特尔,这一次认定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方向,认为这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去年英特尔重组成立了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在物联网到来之前就开始布局自己的战略

在英特尔2014年财报上显示,物联网已经为英特尔在2014年带来了21亿美元的收入,而这几乎是移动通信部门的10倍,是英特尔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也被业界认为是英特尔未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策略之变

2014年9月,英特尔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约15亿美元),获得20%股权。谈及这个大手笔,杨旭表示,英特尔如果要在通信领域,特别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有所突破,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重地。中国大量的手机市场是主流级以下价位,所以对手成本控制、设计周期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于英特尔来讲是挑战。

“英特尔很早就判断到了移动终端的变化,但是我们的速度不够快,采取的方法也不够准确。”杨旭告诉记者,移动终端新品速度很快,可能半年就要跌代,而英特尔以前设计电脑芯片的周期是1~2年,显然无法适应新的市场。而这正好是展讯和锐迪科的优势所在。同时,英特尔的优势在于芯片的高计算能力。这笔投资,对于英特尔在移动领域上追赶的速度带来帮助。

当然,不可忽略的一层因素,这两家是中国公司,会获得中国政府的认可与支持。“这是一个共赢的举措,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大胆、大手笔的战略投资。”

国际IT巨头进入中国已经三十年左右,三十年前他们学习中国市场,然后适应并慢慢引领产业发展,现在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把产业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还要关注国策的方向。如果不关注政府的导向,像以前那样埋头拉车,公司肯定就很危险。”杨旭认为,15亿美元的投资,促进双方真正的合作,把英特尔的技术带到中国,中国的技术与英特尔融合之后再带到世界。

为什么如此重视中国市场?现在很多变化、很多创新都发生在中国,与20年前大不一样。20年前变化都是发生在国外,再慢慢带入中国。“英特尔以前在中国的重点是市场推广,每天想的是怎么宣传,怎么跟渠道商合作。”但是现在,从定义产品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最后进入市场,新产品、新业务模式、新服务模式,全部都首先发生在中国。投资展讯和锐迪科,将是英特尔对中国未来布局的一个突破点。

杨旭深感当下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候,产业的过渡期,每个人对趋势的判断不尽相同。虽然2014年的布局顺利,但走过那个交叉口后,英特尔依然要时刻警惕。“成熟期与动荡期采取的策略不一样,没看清楚的地方千万别随便冒险,但也绝对不能不动。”

关键字:瑞芯IDF英特尔公司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