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频监控/安防行业动态 → 正文

未到风烛残年 无线视频监控仍受热捧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30 17:47:17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12月30日讯

无线视频监控就是指不用布线(线缆)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视频、声音、数据等信号的监控系统。无线视频监控分为:模拟微波传输和数字微波传输。在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头是最前端、最基础、投资数量最大的一个产品,也是最关键设备,它负责对监视区域进行摄像并转换成电信号,再进一步用于传输,其质量直接影响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应用,同时还关系到工程造价。

无线视频监控成为监控系统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传输带宽不断提高,通信终端的实时信息处理能力飞速增强,无线多媒体应用日渐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的必然需求。其主流应用之一是便利、灵活的无线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如无线家庭防盗、汽车监控等。基于多种无线传输手段的移动视频监控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已成为视频监控新的发展方向。

无线化视频监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监控中心的移动。通常情况下,被监控对象或是摄像机往往是固定的,而作为监控系统的使用者(监控中心)则可以是动态的。二是视频监控网络的无线化。当监控点分散且与监控中心距离较远,或被监控对象不固定时,利用传统有线网络的视频监控技术,往往成本高且难以实现。

无线监控和传统的监控方案相比,能够避免大量的布线工作,节省施工费用,重定位能力强,灵活性高,具体地说有以下优点:(1)综合成本低,无须挖沟埋管,特别适合室外距离较远及已装修好的场合;采用无线监控可以摆脱线缆的束缚,有安装周期短、维护方便的优点。(2)组网灵活,可扩展性好,使用时能灵活挪动终端设备。(3)改造方便,维护费用低。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1.高效率、抗干扰的视频编解码机制

当今的视频压缩标准有mpeg和h.26x两大系列。mpeg-4目前已应用于internet流媒

体领域,为了尽量减轻mpeg-4视频流对误码的敏感性,以保证压缩视频解压后的恢复质量,mpeg-4提供了多种抗误码工具,承载流媒体业务的实时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mpeg-7是针对存储形式或流形式的应用而制定的,不仅仅用于多媒体信息的检索,更能广泛地用于其他与多媒体信息内容管理相关的领域,并且可以在实时和非实时环境中操作。

itu-t颁布的h.261标准,用于可视电话和会议电视。h.263标准是itu组织为了满足码率低于64kb/s的应用而提出的一个低码率视频压缩编码建议;它能够在较低码率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因此广泛应用于远程监控、电视会议以及可视电话等领域,尤其在视频监控领域,它已经可以在嵌入式系统中达到实时、稳定的压缩效果,是应用较多的视频压缩算法。目前大多数视频监控产品都支持mpeg-4和h.263标准。

作为目前最新的视频编码技术h.264,在安防行业的应用有着非常大的前景。h.264标准采用了高精度、多模式预测技术用来提高压缩比以降低码流。h.264标准针对网络传输的需要设计了视频编码层vcl和网络提取层nal结构,网络抽象层是提供“网络友好”的界面,从而使视频编码层能够在各种系统中得到有效的应用。h.264标准针对网络传输的需要设计了差错消除的工具便于压缩视频在误码、丢包多发环境中传输,从而保证了视频传输的有效性。支持h.264标准的无线视频监控产品目前也已上市。

2.数据管理与数据安全

视频监控系统中保护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无线网络或internet传输的数据很有可能会遭到截取。这会给敏感数据带来巨大风险。对于一些网上黑客或恶意员工而言,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技术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是不够的。对此,就很有必要对数据采取加密技术。

随着监控点的增多、应用行业的日益普遍化、监控时间周期的延长和视频清晰度的提升,视频数据容量也在飞速发展。即使按照一定的标准以压缩形式存储这些数据,仍然有成百tb直至上千tb的数据需要归档、存储,并且需要高速传输。针对这些情况,优化视频存储、归档解决方案及设备选择已经是很多用户的一个现实考虑。

一般来说,从应用需求来看,设计的系统必须具有以下的要求:保障具备长时间无故障运行的能力;能够远程实时传递高清晰图像,并实现回放;具备灵活存储图像资料的能力,存储保留时间达到一定要求;图像传输必须具备防窃取功能,图像资料具备防篡改功能;设备操作必须具有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手段。

D1Net评论:

从无线监控设计的技术特点上看,无线视频监控散发着勃勃生机,无线视频监控并未到风烛残年,仍然受到业界追捧,在未来的发展中,无线视频监控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字: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未到风烛残年 无线视频监控仍受热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视频监控/安防行业动态 → 正文

未到风烛残年 无线视频监控仍受热捧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30 17:47:17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12月30日讯

无线视频监控就是指不用布线(线缆)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视频、声音、数据等信号的监控系统。无线视频监控分为:模拟微波传输和数字微波传输。在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头是最前端、最基础、投资数量最大的一个产品,也是最关键设备,它负责对监视区域进行摄像并转换成电信号,再进一步用于传输,其质量直接影响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应用,同时还关系到工程造价。

无线视频监控成为监控系统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传输带宽不断提高,通信终端的实时信息处理能力飞速增强,无线多媒体应用日渐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的必然需求。其主流应用之一是便利、灵活的无线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如无线家庭防盗、汽车监控等。基于多种无线传输手段的移动视频监控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已成为视频监控新的发展方向。

无线化视频监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监控中心的移动。通常情况下,被监控对象或是摄像机往往是固定的,而作为监控系统的使用者(监控中心)则可以是动态的。二是视频监控网络的无线化。当监控点分散且与监控中心距离较远,或被监控对象不固定时,利用传统有线网络的视频监控技术,往往成本高且难以实现。

无线监控和传统的监控方案相比,能够避免大量的布线工作,节省施工费用,重定位能力强,灵活性高,具体地说有以下优点:(1)综合成本低,无须挖沟埋管,特别适合室外距离较远及已装修好的场合;采用无线监控可以摆脱线缆的束缚,有安装周期短、维护方便的优点。(2)组网灵活,可扩展性好,使用时能灵活挪动终端设备。(3)改造方便,维护费用低。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1.高效率、抗干扰的视频编解码机制

当今的视频压缩标准有mpeg和h.26x两大系列。mpeg-4目前已应用于internet流媒

体领域,为了尽量减轻mpeg-4视频流对误码的敏感性,以保证压缩视频解压后的恢复质量,mpeg-4提供了多种抗误码工具,承载流媒体业务的实时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mpeg-7是针对存储形式或流形式的应用而制定的,不仅仅用于多媒体信息的检索,更能广泛地用于其他与多媒体信息内容管理相关的领域,并且可以在实时和非实时环境中操作。

itu-t颁布的h.261标准,用于可视电话和会议电视。h.263标准是itu组织为了满足码率低于64kb/s的应用而提出的一个低码率视频压缩编码建议;它能够在较低码率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因此广泛应用于远程监控、电视会议以及可视电话等领域,尤其在视频监控领域,它已经可以在嵌入式系统中达到实时、稳定的压缩效果,是应用较多的视频压缩算法。目前大多数视频监控产品都支持mpeg-4和h.263标准。

作为目前最新的视频编码技术h.264,在安防行业的应用有着非常大的前景。h.264标准采用了高精度、多模式预测技术用来提高压缩比以降低码流。h.264标准针对网络传输的需要设计了视频编码层vcl和网络提取层nal结构,网络抽象层是提供“网络友好”的界面,从而使视频编码层能够在各种系统中得到有效的应用。h.264标准针对网络传输的需要设计了差错消除的工具便于压缩视频在误码、丢包多发环境中传输,从而保证了视频传输的有效性。支持h.264标准的无线视频监控产品目前也已上市。

2.数据管理与数据安全

视频监控系统中保护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无线网络或internet传输的数据很有可能会遭到截取。这会给敏感数据带来巨大风险。对于一些网上黑客或恶意员工而言,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技术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是不够的。对此,就很有必要对数据采取加密技术。

随着监控点的增多、应用行业的日益普遍化、监控时间周期的延长和视频清晰度的提升,视频数据容量也在飞速发展。即使按照一定的标准以压缩形式存储这些数据,仍然有成百tb直至上千tb的数据需要归档、存储,并且需要高速传输。针对这些情况,优化视频存储、归档解决方案及设备选择已经是很多用户的一个现实考虑。

一般来说,从应用需求来看,设计的系统必须具有以下的要求:保障具备长时间无故障运行的能力;能够远程实时传递高清晰图像,并实现回放;具备灵活存储图像资料的能力,存储保留时间达到一定要求;图像传输必须具备防窃取功能,图像资料具备防篡改功能;设备操作必须具有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手段。

D1Net评论:

从无线监控设计的技术特点上看,无线视频监控散发着勃勃生机,无线视频监控并未到风烛残年,仍然受到业界追捧,在未来的发展中,无线视频监控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字: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