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频监控/安防行业动态 → 正文

华为的到来 只是剑指安防?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09 19:51:46 本文摘自:亿欧

7月份我写过一篇叫《阿里杀入安防抢滩时隐形巨头狰狞初现》的东西,说的是阿里云发布视频服务进入安防的事情。在文中提及了阿里、平安这些域外的巨头纷纷进入安防行业。文中还说到了华为。但华为比较特殊,不算是领域外的,因为华为安防一直有,只不过不温不火,十年如一日的放羊散养,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起色。

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初,华为就已经把安防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前几天发布的AI摄像机,更是牵动了业内很多人的神经,就像昨天晚上朋友圈里看到华为视频监控产品管理部部长张忠先生发的心情说的:“这回华为是真下决心干摄像机了,未来安防产业又增加了一个产业贡献者。”

与此同时,行业内外好几家媒体开始解读华为进入安防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狼来了(这里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仅仅是形容)。

我之前还写过一篇东西,叫《风起云涌 浅析安防产业变化之路》。里边着重写了海康和华为,从他们的动向推导出了行业接下来的剧变。看过上述专业媒体同事们的文章后,我不禁自己有个疑问,华为大张旗鼓的把安防列为企业战略,真的只是单单看中安防这个市场吗?这个市场的容量,足够华为突破其他业务板块的天花板吗?华为进入安防这个领域,真的有技术、产品和渠道的优势吗?个人觉得华为看中的,远不止安防这个领域,他们着眼的,可能是公共安全这个海量容量的领域,而且还瞄准了公共安全面向全信息化时代最关键的节点。而非仅仅是一个安防。

为什么说安防容不下华为的体量

说安防容不下华为,倒不是说贬低我们自己。这几年吹牛的也挺多,说安防市场规模6000亿的,7000亿的,二零几零年以后万亿的,大有人在。这里边就涉及到了一个重复计算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大会小会,文章、朋友圈都说,逮着机会就要重复。6000多亿、7000多亿的市场规模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比如生产商A,一年生产了N台设备,卖了W万元,W万就是一次计数统计值;集成商B,花了W+X万元从A手中买到了设备,然后向甲方报价M万进行系统集成以及施工(基本上是外包)。在统计市场规模时,如果按照通行的严格算法,我们只能将总体市场销售额M万进行一次统计。而数值偏大的统计结果,是把A厂商的W万和B集成商的M万都算了一次,相当于把生产商的营收和集成商的营收算了两次,注意这里边就重复计算了W万一次。安防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是工程和集成市场,而工程集成商又很少有自己生产的,只能是买或者贴自己的牌。那这么算下来,数据的水分就很大。

所以去除重复计算,安防行业2017年的市场规模,约5000亿出头。我们反观华为,2017年华为的营收为6000亿。一个行业的规模不如一个企业的营收,华为凭什么能看上安防呢?

也许有的同事会说,安防行业还是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未来的市场前景好。但是我一直都认为,安防的上升爬坡,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十年前,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增长,老百姓对安全越来越重视;政府为了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力进行安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安、司法、国防、社区等等)。而十年后,重点区域的安防布局已经基本形成,一二线城市的监控、出入口设施也已经基本完备(当然升级是必须的,但是刚建完就升级也怕脸打的啪啪疼啊),所以安防行业的整体增速,不再会超过10%。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市场规模不会超过万亿大关。如果按照华为2016-2017年营收增速15.7%计,到了2021年就要破万亿了。一个万亿级的企业,死命往一个不到万亿级的市场里钻,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和经营常识。

所以,我认为华为的战略,面上是安防,实则是瞄准的公共安全。

华为在公共安全领域要做什么

我在之前写的东西里其实提到过,公共安全相对于安防来讲,是个庞大的市场,比通信、IT、汽车等等行业都要大,甚至和房地产有一拼。公共安全是个基础设施,更多的是服务于其他各行各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在这种行业化的应用中,发生产品的研发、解决方案的配套。

但是我们清楚的看到,我国基础安全的信息化程度并不完善。比如大规模灾害的防治和处理、应急事件的管理、消防安全的管理(如前几天哈尔滨大火的电气短路)、食品安全、人车及非机动车管理等,都存在着各自为战、人治大于信息化治理的情况。

截至目前,没有一个研究机构能够详细的统计出公共安全的市场容量,我们仅仅知道很大,巨大,相当大。公共安全信息化,是以大数据汇集、分类、分析研判、得出结论、快速预警、快速处理为基础的。传统的安防企业,如海康威视,负责的是海量数据的抓取、结构化、导出结论,从而为公安、消防、食品、安监所用。

在IP化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一个载体,那就是网络。而华为又擅长于整体网络架构的搭建、基础层系统的设计。这是监控IP化场景下的命脉。这条命脉在手,再加上运营商的推波助澜,华为做公共安全信息化的业务,顺理成章。

但是前端已经有了一个海康,也有了一个大华,更有细分领域的众多企业,华为如果拿着海思和基站作为武器,再找代工做前端,我个人认为优势并不不大。一个巨型企业,体量大,但是在某一领域,同该领域的龙头企业相比,规模的优势其实并不存在,尤其是这个细分的龙头也具备资本和融资的能力。所以我个人更看好华为在公共安全信息化中扮演解决方案和架构、运营的角色。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也是所有的设备商、集成商都需要的。以底层架构为突破口,面向城市级、乡镇级(雪亮类大工程)的巨复杂系统,做好数据的支持和通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支撑,把数据湖真正做到汇小流至大海的作用,那这将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

抛开公共安全,我们看到近年来众多安防上市企业都在往IoT的路上走,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动化、智能化。但是真正能有能力向这条路坚定进发,不是吹牛和讲故事的,凤毛麟角。海康算一个,大华算多半个,仅此而已。

IOT之路,要求既要有产品,又要有平台,还要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定制化开发的能力,不是说两句就能做通的。而且也跨出了安防的领域,向物流、工控、环保、医疗等等领域进军。这需要企业具备高度IT化的能力。而华为恰恰具备这种血脉。人家骨子里流淌的就是IT人的血,铺面,海量,狼性。所以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领域,华为具备产品和思维、品牌、客户的优势。这些才是华为真正要发力的。

华为进入公共安全怎么做

华为的思路,一向是高举高打,这也是前几年在安防心不在焉的真正原因。所以华为一旦进入公共安全领域,势必是以政府大项目入手,迅速占领地盘,扩大影响力。而且国内国外一起发力,国内拿政府项目,国外拿国家项目(尤其是亚非拉地区)。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做法,从大到小,层层递进,最后深入到各行业的神经网络。

我个人有个判断,华为进入公共安全的切入点有两个。一个是公安实战和公安信息化,一个是智慧城市。这两个都是大型项目,两个系统都非常复杂。

华为的警务云示意图

公安实战和信息化,急需要云架构的支撑。前年安博会,我参观华为展台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看到了公安系统的云端解决方案。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产品化、实战化,现在连智能摄像机都做了,显然已经具备了产品化的能力。而结构优势他们的擅长,故而判断必定从这个领域入手。

智慧城市,从IBM提出之日起,就被视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集成系统,安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市场大,但市场也杂。智慧城市以感知为基础,以传感为原件,物物相连,远程操控,智能人性。华为在传感,远程操控等IoT元素上,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现在需要的就是外化和从某一领域入手,然后再逐渐延伸到各个末梢。当量足够大,优势足够大,覆盖足够广,华为必定要从这里下手。但华为不会做PPP。第一任总的经营思路是做产品和服务利润,活下去的思维一直左右着华为的经营。我可以投产品和研发,但是让我投一个风险高、企业给政府融资的项目,不是他们的风格。而且政府也不太敢和华为做PPP,万一出了问题,牌儿太大担待不起。

华为进入安防的影响

我上边的内容,包括前一阵写得东西,一直强调华为的进入,可以和我们安防企业走不同的道路,做不一样的分工。但是初期发力阶段,比如前几天发布的智能摄像机,必然会有正面的冲突和竞争,这个也是我们现在行业内广大吃瓜群众关心的。其实说白了,大家就是想看华为和海康的两强之争。

我还是那个想法,华为的规模优势巨大,但是深入到安防这个领域,海康的规模化优势也已经形成,而华为前几年安防的势弱,使之白白浪费了几年的光阴。这时候进来,忽然会发现海康在安防领域的优势,包括产品、技术、渠道、客户等,已经形成了代差,想要颠覆传统强者的优势,也不是像吃面条一样说来就来的。所以这两强在初始阶段应该不会硬碰硬。但是一年后,也许会直面竞争,擦枪走火。

可我更认为谁也打不死谁的时候,就走差异化才是最终的结局。毕竟生意要做,零和博弈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局。任总和胡总两位大拿,都是无比重视产品技术的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如果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把竞争对手打死。几次听胡总的讲话,最多的就是:“海康先做好内生,再做外延。我们的任务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过两强相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年后大家再看行业格局,可能会有变化,这是后话,我只说这种可能性。当然,前提是华为能够坚持下来。

神仙打架,凡人倒霉。在我看来,现在不安的,大华应该算一个。这也能理解。两个巨头的战斗,到最后阶段,一定是白刃战,那降价、返点等等就会悉数而至。大华这几年的增长明显,但也存在着年底冲量时所显现出来的结构性问题。所以一旦介入竞争,把结构性问题放大,就会损害企业经营的核心。而且从我对华为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太会合纵连横与大华合作。而且大华坚守安防这么多年,也肯定不愿意将自己的市场空间腾出来。所以大华应该是有观望的心态,相信傅总、朱总和李总的智慧,能走出差异化的道路。

留给华为的时间

最后说说时间节点。华为进入安防,或者说进入公共安全,关键时间节点留给他们的大约在两年,到2021年,会有个结果。上边说华为能坚持下来,这个话不是胡说。华为作为一个巨型企业,其实可以做的事情相当多。公共安全,工业自动化,企业云,政务云,凡是涉及到管道的事情他们都能做。但是都能做势必会涉及到做哪个,专注力的问题。

有时候战线拉得太长也不是好事。公共安全行业今年已经初现风云变化之意。年初海康的AI CLOUD大会,再到阿里、平安等的介入,包括大华的转型,以及众多二线企业深度行业化转型的完成,都预示着一场风起云涌的运动正在酝酿。明年此时,雏形就会形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无法抓住机会,从大项目入手,再渗透到细分领域,那两年后,等格局形成,市场将很难撼动。

但是我们真心欢迎华为。真金不怕火炼,市场需要竞争,也需要守规则的践行者。如果一个行业,大家都急着忙着往出退,没有企业进来,那这个行业也就离死不远了。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引擎·引领” 2018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集合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众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科技创新未来趋势,盘点技术革命下的发展契机。

关键字:安防

本文摘自:亿欧

x 华为的到来 只是剑指安防?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视频监控/安防行业动态 → 正文

华为的到来 只是剑指安防?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09 19:51:46 本文摘自:亿欧

7月份我写过一篇叫《阿里杀入安防抢滩时隐形巨头狰狞初现》的东西,说的是阿里云发布视频服务进入安防的事情。在文中提及了阿里、平安这些域外的巨头纷纷进入安防行业。文中还说到了华为。但华为比较特殊,不算是领域外的,因为华为安防一直有,只不过不温不火,十年如一日的放羊散养,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起色。

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初,华为就已经把安防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前几天发布的AI摄像机,更是牵动了业内很多人的神经,就像昨天晚上朋友圈里看到华为视频监控产品管理部部长张忠先生发的心情说的:“这回华为是真下决心干摄像机了,未来安防产业又增加了一个产业贡献者。”

与此同时,行业内外好几家媒体开始解读华为进入安防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狼来了(这里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仅仅是形容)。

我之前还写过一篇东西,叫《风起云涌 浅析安防产业变化之路》。里边着重写了海康和华为,从他们的动向推导出了行业接下来的剧变。看过上述专业媒体同事们的文章后,我不禁自己有个疑问,华为大张旗鼓的把安防列为企业战略,真的只是单单看中安防这个市场吗?这个市场的容量,足够华为突破其他业务板块的天花板吗?华为进入安防这个领域,真的有技术、产品和渠道的优势吗?个人觉得华为看中的,远不止安防这个领域,他们着眼的,可能是公共安全这个海量容量的领域,而且还瞄准了公共安全面向全信息化时代最关键的节点。而非仅仅是一个安防。

为什么说安防容不下华为的体量

说安防容不下华为,倒不是说贬低我们自己。这几年吹牛的也挺多,说安防市场规模6000亿的,7000亿的,二零几零年以后万亿的,大有人在。这里边就涉及到了一个重复计算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大会小会,文章、朋友圈都说,逮着机会就要重复。6000多亿、7000多亿的市场规模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比如生产商A,一年生产了N台设备,卖了W万元,W万就是一次计数统计值;集成商B,花了W+X万元从A手中买到了设备,然后向甲方报价M万进行系统集成以及施工(基本上是外包)。在统计市场规模时,如果按照通行的严格算法,我们只能将总体市场销售额M万进行一次统计。而数值偏大的统计结果,是把A厂商的W万和B集成商的M万都算了一次,相当于把生产商的营收和集成商的营收算了两次,注意这里边就重复计算了W万一次。安防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是工程和集成市场,而工程集成商又很少有自己生产的,只能是买或者贴自己的牌。那这么算下来,数据的水分就很大。

所以去除重复计算,安防行业2017年的市场规模,约5000亿出头。我们反观华为,2017年华为的营收为6000亿。一个行业的规模不如一个企业的营收,华为凭什么能看上安防呢?

也许有的同事会说,安防行业还是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未来的市场前景好。但是我一直都认为,安防的上升爬坡,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十年前,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增长,老百姓对安全越来越重视;政府为了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力进行安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安、司法、国防、社区等等)。而十年后,重点区域的安防布局已经基本形成,一二线城市的监控、出入口设施也已经基本完备(当然升级是必须的,但是刚建完就升级也怕脸打的啪啪疼啊),所以安防行业的整体增速,不再会超过10%。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市场规模不会超过万亿大关。如果按照华为2016-2017年营收增速15.7%计,到了2021年就要破万亿了。一个万亿级的企业,死命往一个不到万亿级的市场里钻,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和经营常识。

所以,我认为华为的战略,面上是安防,实则是瞄准的公共安全。

华为在公共安全领域要做什么

我在之前写的东西里其实提到过,公共安全相对于安防来讲,是个庞大的市场,比通信、IT、汽车等等行业都要大,甚至和房地产有一拼。公共安全是个基础设施,更多的是服务于其他各行各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在这种行业化的应用中,发生产品的研发、解决方案的配套。

但是我们清楚的看到,我国基础安全的信息化程度并不完善。比如大规模灾害的防治和处理、应急事件的管理、消防安全的管理(如前几天哈尔滨大火的电气短路)、食品安全、人车及非机动车管理等,都存在着各自为战、人治大于信息化治理的情况。

截至目前,没有一个研究机构能够详细的统计出公共安全的市场容量,我们仅仅知道很大,巨大,相当大。公共安全信息化,是以大数据汇集、分类、分析研判、得出结论、快速预警、快速处理为基础的。传统的安防企业,如海康威视,负责的是海量数据的抓取、结构化、导出结论,从而为公安、消防、食品、安监所用。

在IP化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一个载体,那就是网络。而华为又擅长于整体网络架构的搭建、基础层系统的设计。这是监控IP化场景下的命脉。这条命脉在手,再加上运营商的推波助澜,华为做公共安全信息化的业务,顺理成章。

但是前端已经有了一个海康,也有了一个大华,更有细分领域的众多企业,华为如果拿着海思和基站作为武器,再找代工做前端,我个人认为优势并不不大。一个巨型企业,体量大,但是在某一领域,同该领域的龙头企业相比,规模的优势其实并不存在,尤其是这个细分的龙头也具备资本和融资的能力。所以我个人更看好华为在公共安全信息化中扮演解决方案和架构、运营的角色。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也是所有的设备商、集成商都需要的。以底层架构为突破口,面向城市级、乡镇级(雪亮类大工程)的巨复杂系统,做好数据的支持和通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支撑,把数据湖真正做到汇小流至大海的作用,那这将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

抛开公共安全,我们看到近年来众多安防上市企业都在往IoT的路上走,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动化、智能化。但是真正能有能力向这条路坚定进发,不是吹牛和讲故事的,凤毛麟角。海康算一个,大华算多半个,仅此而已。

IOT之路,要求既要有产品,又要有平台,还要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定制化开发的能力,不是说两句就能做通的。而且也跨出了安防的领域,向物流、工控、环保、医疗等等领域进军。这需要企业具备高度IT化的能力。而华为恰恰具备这种血脉。人家骨子里流淌的就是IT人的血,铺面,海量,狼性。所以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领域,华为具备产品和思维、品牌、客户的优势。这些才是华为真正要发力的。

华为进入公共安全怎么做

华为的思路,一向是高举高打,这也是前几年在安防心不在焉的真正原因。所以华为一旦进入公共安全领域,势必是以政府大项目入手,迅速占领地盘,扩大影响力。而且国内国外一起发力,国内拿政府项目,国外拿国家项目(尤其是亚非拉地区)。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做法,从大到小,层层递进,最后深入到各行业的神经网络。

我个人有个判断,华为进入公共安全的切入点有两个。一个是公安实战和公安信息化,一个是智慧城市。这两个都是大型项目,两个系统都非常复杂。

华为的警务云示意图

公安实战和信息化,急需要云架构的支撑。前年安博会,我参观华为展台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看到了公安系统的云端解决方案。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产品化、实战化,现在连智能摄像机都做了,显然已经具备了产品化的能力。而结构优势他们的擅长,故而判断必定从这个领域入手。

智慧城市,从IBM提出之日起,就被视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集成系统,安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市场大,但市场也杂。智慧城市以感知为基础,以传感为原件,物物相连,远程操控,智能人性。华为在传感,远程操控等IoT元素上,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现在需要的就是外化和从某一领域入手,然后再逐渐延伸到各个末梢。当量足够大,优势足够大,覆盖足够广,华为必定要从这里下手。但华为不会做PPP。第一任总的经营思路是做产品和服务利润,活下去的思维一直左右着华为的经营。我可以投产品和研发,但是让我投一个风险高、企业给政府融资的项目,不是他们的风格。而且政府也不太敢和华为做PPP,万一出了问题,牌儿太大担待不起。

华为进入安防的影响

我上边的内容,包括前一阵写得东西,一直强调华为的进入,可以和我们安防企业走不同的道路,做不一样的分工。但是初期发力阶段,比如前几天发布的智能摄像机,必然会有正面的冲突和竞争,这个也是我们现在行业内广大吃瓜群众关心的。其实说白了,大家就是想看华为和海康的两强之争。

我还是那个想法,华为的规模优势巨大,但是深入到安防这个领域,海康的规模化优势也已经形成,而华为前几年安防的势弱,使之白白浪费了几年的光阴。这时候进来,忽然会发现海康在安防领域的优势,包括产品、技术、渠道、客户等,已经形成了代差,想要颠覆传统强者的优势,也不是像吃面条一样说来就来的。所以这两强在初始阶段应该不会硬碰硬。但是一年后,也许会直面竞争,擦枪走火。

可我更认为谁也打不死谁的时候,就走差异化才是最终的结局。毕竟生意要做,零和博弈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局。任总和胡总两位大拿,都是无比重视产品技术的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如果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把竞争对手打死。几次听胡总的讲话,最多的就是:“海康先做好内生,再做外延。我们的任务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过两强相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年后大家再看行业格局,可能会有变化,这是后话,我只说这种可能性。当然,前提是华为能够坚持下来。

神仙打架,凡人倒霉。在我看来,现在不安的,大华应该算一个。这也能理解。两个巨头的战斗,到最后阶段,一定是白刃战,那降价、返点等等就会悉数而至。大华这几年的增长明显,但也存在着年底冲量时所显现出来的结构性问题。所以一旦介入竞争,把结构性问题放大,就会损害企业经营的核心。而且从我对华为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太会合纵连横与大华合作。而且大华坚守安防这么多年,也肯定不愿意将自己的市场空间腾出来。所以大华应该是有观望的心态,相信傅总、朱总和李总的智慧,能走出差异化的道路。

留给华为的时间

最后说说时间节点。华为进入安防,或者说进入公共安全,关键时间节点留给他们的大约在两年,到2021年,会有个结果。上边说华为能坚持下来,这个话不是胡说。华为作为一个巨型企业,其实可以做的事情相当多。公共安全,工业自动化,企业云,政务云,凡是涉及到管道的事情他们都能做。但是都能做势必会涉及到做哪个,专注力的问题。

有时候战线拉得太长也不是好事。公共安全行业今年已经初现风云变化之意。年初海康的AI CLOUD大会,再到阿里、平安等的介入,包括大华的转型,以及众多二线企业深度行业化转型的完成,都预示着一场风起云涌的运动正在酝酿。明年此时,雏形就会形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无法抓住机会,从大项目入手,再渗透到细分领域,那两年后,等格局形成,市场将很难撼动。

但是我们真心欢迎华为。真金不怕火炼,市场需要竞争,也需要守规则的践行者。如果一个行业,大家都急着忙着往出退,没有企业进来,那这个行业也就离死不远了。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引擎·引领” 2018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集合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众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科技创新未来趋势,盘点技术革命下的发展契机。

关键字:安防

本文摘自:亿欧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