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O2O是一种商业模式吗?非也!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26 15:07:38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明道的任总对B2B和O2O的看法,先不管对错,启发我们的创业者是好事情:

明道CEO任向晖:

雷军说:“风来了,连猪都能飞上天。” 我们都信了。其实,他这么说,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谦虚,并且善于自嘲的人。

“风与猪”的表达很通俗,极易理解,它曾经是激励创业者入市的动力之一,但是,小米的巨大成功,让这句自嘲金句已然升级为投资论断了。因为它,创业者的融资计划和投资者的投资理由都变得肤浅起来。行业趋势的分析就像黑幕一样笼罩了鲜活的企业战略分析。行业未来会不会有爆发性增长,成了几乎所有创业项目募资的前提,让除此以外的其他讨论变得苍白。

为什么我们没有必要被“风和猪“的理论所蛊惑?B2B和O2O这对难兄难弟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它们正好是当下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两大热点领域。说他们难,不是说前景暗淡,相反,从产业领域整体看,两者都有光明的前景,不可估量的未来。但今天,这两个市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境遇,企业运营和投融资过程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我自己所在的B2B领域被公认为没有听到“风声”的行业,虽然大部分人都认同企业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同样,大部分人也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行业,远非三五年就能够获得巨额收益,更加不用说短期的爆发性增长了。

B2B创业者面临的两大困境是复杂和缓慢的线下销售、贫乏的营销通路和高昂的客户获得成本。运营者和投资者都担心在销售扩张的过程中快速的边际效益递减,从而很快触及发展的天花板,长得慢,长不大。

所以,大部分的互联网B2B服务商最终都选择了从大企业服务切入,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早期现金流问题,但通常很难从传统服务中脱身,大企业始终会利用自己的议价能力将服务商的利润盘剥至零。更不用说,大客户销售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的能力陷井和灰色区域。我的很多软件同行今天依然在定制服务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所以,如果一个投资者去调研常见的B2B项目,通常就是两个发现:要么就是营业额还可以,但是客户过于集中,不看好未来,要么就是商业模式不错,但是单子太小,客户分散,收入积累的速度太慢。最后通常的结论就是:也许时候未到吧。

再看看兄弟O2O。这个领域和B2B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业逻辑。“风”的问题已经不再存在,而且刮得足够猛,也断然没有投资人会质疑行业趋势。然而,从几年前著名的千团大战开始,到现在遍地开花的本地服务、打车、租车、订餐、外卖、家教、电影、家政,基本上可以O2O的地方都遍布了雄心勃勃的竞争者,而且还有大票的进入者正在踌躇满志地融天使,融A轮。

O2O的创业者现在急于要证明的是“不是谁都能够成为飞猪”。所以相互之间比拼的只能是执行战略和资源。如果融不到钱,再大的风也和自己无关了。拿到A轮的项目不惜代价极速燃烧,赶在下一轮融资钱获得更多用户。但是,企业运营不是游戏,从来就没有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和获得的用户成正比,无论外面的风刮得有多么猛烈。

在O2O的很多领域,市场的马太效应很快就会出现,市场的第三名起几乎确定会被淘汰出局,BAT的深度参与只会加剧这一点(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经典示范)。

所以,B2B和O2O,微风与狂风,不同的行业境遇,不同的企业烦恼。

------------------

谢亿民的评价:

我个人认为任总对O2O的研究还是有些局限。

O2O并不是什么商业模式,我和很多人交流时提过:O2O只不过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有机会通过手机加强商家和客户之间的链接。

在这个含义上,市场是无限大的,是BAT做不完的。确实有一种看法是:“不是谁都能够成为飞猪”。但O2O是一个现象,有可能是一个行业商业行文的优化,这种优化却能颠覆同行和竞争者,可以想象的空间是:传统行业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结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觉得:在O2O的很多领域,市场的马太效应很快就会出现,市场的第三名起几乎确定会被淘汰出局,BAT的深度参与只会加剧这一点(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经典示范)。这一句话对O2O的理解还是肤浅了。

任总制造的B2B产品,只是给企业提供内部的沟通软件,其实并不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爆点,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不是解决内部的沟通,效率问题,而是解决和客户深入链接的问题,这样才产生了O2O的理念。

再次强调:o2o,不是什么革命和创新,只是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有了一次重新建立客户链接的机会,重新洗牌行业的机会。

关键字: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O2O是一种商业模式吗?非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O2O是一种商业模式吗?非也!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26 15:07:38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明道的任总对B2B和O2O的看法,先不管对错,启发我们的创业者是好事情:

明道CEO任向晖:

雷军说:“风来了,连猪都能飞上天。” 我们都信了。其实,他这么说,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谦虚,并且善于自嘲的人。

“风与猪”的表达很通俗,极易理解,它曾经是激励创业者入市的动力之一,但是,小米的巨大成功,让这句自嘲金句已然升级为投资论断了。因为它,创业者的融资计划和投资者的投资理由都变得肤浅起来。行业趋势的分析就像黑幕一样笼罩了鲜活的企业战略分析。行业未来会不会有爆发性增长,成了几乎所有创业项目募资的前提,让除此以外的其他讨论变得苍白。

为什么我们没有必要被“风和猪“的理论所蛊惑?B2B和O2O这对难兄难弟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它们正好是当下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两大热点领域。说他们难,不是说前景暗淡,相反,从产业领域整体看,两者都有光明的前景,不可估量的未来。但今天,这两个市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境遇,企业运营和投融资过程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我自己所在的B2B领域被公认为没有听到“风声”的行业,虽然大部分人都认同企业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同样,大部分人也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行业,远非三五年就能够获得巨额收益,更加不用说短期的爆发性增长了。

B2B创业者面临的两大困境是复杂和缓慢的线下销售、贫乏的营销通路和高昂的客户获得成本。运营者和投资者都担心在销售扩张的过程中快速的边际效益递减,从而很快触及发展的天花板,长得慢,长不大。

所以,大部分的互联网B2B服务商最终都选择了从大企业服务切入,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早期现金流问题,但通常很难从传统服务中脱身,大企业始终会利用自己的议价能力将服务商的利润盘剥至零。更不用说,大客户销售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的能力陷井和灰色区域。我的很多软件同行今天依然在定制服务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所以,如果一个投资者去调研常见的B2B项目,通常就是两个发现:要么就是营业额还可以,但是客户过于集中,不看好未来,要么就是商业模式不错,但是单子太小,客户分散,收入积累的速度太慢。最后通常的结论就是:也许时候未到吧。

再看看兄弟O2O。这个领域和B2B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业逻辑。“风”的问题已经不再存在,而且刮得足够猛,也断然没有投资人会质疑行业趋势。然而,从几年前著名的千团大战开始,到现在遍地开花的本地服务、打车、租车、订餐、外卖、家教、电影、家政,基本上可以O2O的地方都遍布了雄心勃勃的竞争者,而且还有大票的进入者正在踌躇满志地融天使,融A轮。

O2O的创业者现在急于要证明的是“不是谁都能够成为飞猪”。所以相互之间比拼的只能是执行战略和资源。如果融不到钱,再大的风也和自己无关了。拿到A轮的项目不惜代价极速燃烧,赶在下一轮融资钱获得更多用户。但是,企业运营不是游戏,从来就没有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和获得的用户成正比,无论外面的风刮得有多么猛烈。

在O2O的很多领域,市场的马太效应很快就会出现,市场的第三名起几乎确定会被淘汰出局,BAT的深度参与只会加剧这一点(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经典示范)。

所以,B2B和O2O,微风与狂风,不同的行业境遇,不同的企业烦恼。

------------------

谢亿民的评价:

我个人认为任总对O2O的研究还是有些局限。

O2O并不是什么商业模式,我和很多人交流时提过:O2O只不过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有机会通过手机加强商家和客户之间的链接。

在这个含义上,市场是无限大的,是BAT做不完的。确实有一种看法是:“不是谁都能够成为飞猪”。但O2O是一个现象,有可能是一个行业商业行文的优化,这种优化却能颠覆同行和竞争者,可以想象的空间是:传统行业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结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觉得:在O2O的很多领域,市场的马太效应很快就会出现,市场的第三名起几乎确定会被淘汰出局,BAT的深度参与只会加剧这一点(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经典示范)。这一句话对O2O的理解还是肤浅了。

任总制造的B2B产品,只是给企业提供内部的沟通软件,其实并不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爆点,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不是解决内部的沟通,效率问题,而是解决和客户深入链接的问题,这样才产生了O2O的理念。

再次强调:o2o,不是什么革命和创新,只是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有了一次重新建立客户链接的机会,重新洗牌行业的机会。

关键字: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