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腾讯的原始基因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杨健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15 15:18:40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满足(中国)人与人的功能性诉求,就是腾讯的基因。腾讯最懂中国人,这就是接地气。接地气,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认同丛林法则。

昨天的文章讲阿里巴巴的内生流量。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早期的阿里巴巴是销售型公司。这个讲法是对的,这正是阿里的基因。也是阿里巴巴一度被认为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原因。

今天要说说腾讯,相对来看,腾讯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实际上,腾讯还是BAT中的真正“老大”,因为它成立于1998年,阿里是1999年,百度是2000年。

我们先看一下腾讯早期的流量来源。大家都知道腾讯崛起于QQ,这本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先生玩出来的一个windows小工具,但随着网吧的普及它很快成了网友的刚需。这种刚需背后是人性,是人的沟通的诉求。满足(中国)人与人的功能性诉求,就是腾讯的基因。

与阿里的发展很相似,腾讯的后继产品也是遵循QQ的逻辑。包括邮件、网游、Q币…… 所有的。如果说阿里的产品基因是B2B,腾讯的更像C2C。这就是后来造成阿里做一个个人用户级的小产品总是不太成功,而腾讯做电商总是不伦不类的原因。各自起家的基因不同。

在此,不得不讲现在已很少人提及的腾讯“抄袭”问题。这事一度发展为一股风潮,以“狗日的腾讯”风波为最高峰。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采用了一只身中多刀的腾讯企鹅作为其封面。该期数篇专题文章直击腾讯没有“创新”能力,只有山寨能力。凡是别人创新出的产品腾讯就仿照一个,腾讯凭借巨大的QQ流量,将别人的原生创新产品生生的扼杀,腾讯就是个创新的掠食者。

这个风波的结果,是《计算机世界》道歉了事。不能不说是中国IT史上的滑稽,而又酸苦的一幕。

这一事件似乎是腾讯运势的拐点。随后的两年内,腾讯完全以另一幅创新者的面貌重新登场了。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两件重要的事情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个是腾讯与凯文·凯利(简称KK)这位白胡子老爷爷的“联姻”,另一个是张小龙做出的微信。2012年,腾讯完全逆转,一度成为中国最牛互联网公司。中国最有引领创新精神的互联网公司是腾讯。

不详细讲白胡子老爷爷KK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郝亚洲的文章《从大师到复读鸡》。本着客观原则,我认同郝亚洲这篇文章的九成,KK老爷爷其实还到过很多中国的基层,做过些接地气的事情,只是都被媒体喧闹给淹没了。中国年轻互联网人和大学生的盲目追从,KK老爷爷却还以为是中国人的热情,岂不知中国的行业老鸟早嗤之以鼻了。这是巨大文化差异造成的。

再说微信吧,应该还有朋友记得微信之前的米聊APP,这是比小米手机还早的雷军系产品。但微信一出来,米聊不战而退,这也是事实。再然后,就是微信的狂热崛起,移动互联网泡沫将微信推上了至尊地位。

如果只是这样看,似乎是在贬损腾讯。这个看法不对。“狗日的腾讯”风波时,蔡文胜(投资域名起家的潮汕人,业内大佬)这样讲:“说实话指责腾讯山寨并没有意义,很多企业也是山寨出身,只是腾讯把山寨精神做到极致”。我认同这个讲法。我也想指出,腾讯的渐进式崛起,其实更多受益于中国的存量。中国的人口存量、文化存量,是腾讯崛起的关键。而正是腾讯有这种能力,使得腾讯称其为腾讯。而单纯复制美国模式,做中国版产品的,如微博(仿Twitter)、人人网(仿Facebook)、优酷(仿YouTube)等,总难发展为寡头。

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基因的问题。

关键字:计算机世界Q币引爆点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腾讯的原始基因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腾讯的原始基因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杨健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15 15:18:40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满足(中国)人与人的功能性诉求,就是腾讯的基因。腾讯最懂中国人,这就是接地气。接地气,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认同丛林法则。

昨天的文章讲阿里巴巴的内生流量。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早期的阿里巴巴是销售型公司。这个讲法是对的,这正是阿里的基因。也是阿里巴巴一度被认为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原因。

今天要说说腾讯,相对来看,腾讯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实际上,腾讯还是BAT中的真正“老大”,因为它成立于1998年,阿里是1999年,百度是2000年。

我们先看一下腾讯早期的流量来源。大家都知道腾讯崛起于QQ,这本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先生玩出来的一个windows小工具,但随着网吧的普及它很快成了网友的刚需。这种刚需背后是人性,是人的沟通的诉求。满足(中国)人与人的功能性诉求,就是腾讯的基因。

与阿里的发展很相似,腾讯的后继产品也是遵循QQ的逻辑。包括邮件、网游、Q币…… 所有的。如果说阿里的产品基因是B2B,腾讯的更像C2C。这就是后来造成阿里做一个个人用户级的小产品总是不太成功,而腾讯做电商总是不伦不类的原因。各自起家的基因不同。

在此,不得不讲现在已很少人提及的腾讯“抄袭”问题。这事一度发展为一股风潮,以“狗日的腾讯”风波为最高峰。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采用了一只身中多刀的腾讯企鹅作为其封面。该期数篇专题文章直击腾讯没有“创新”能力,只有山寨能力。凡是别人创新出的产品腾讯就仿照一个,腾讯凭借巨大的QQ流量,将别人的原生创新产品生生的扼杀,腾讯就是个创新的掠食者。

这个风波的结果,是《计算机世界》道歉了事。不能不说是中国IT史上的滑稽,而又酸苦的一幕。

这一事件似乎是腾讯运势的拐点。随后的两年内,腾讯完全以另一幅创新者的面貌重新登场了。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两件重要的事情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个是腾讯与凯文·凯利(简称KK)这位白胡子老爷爷的“联姻”,另一个是张小龙做出的微信。2012年,腾讯完全逆转,一度成为中国最牛互联网公司。中国最有引领创新精神的互联网公司是腾讯。

不详细讲白胡子老爷爷KK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郝亚洲的文章《从大师到复读鸡》。本着客观原则,我认同郝亚洲这篇文章的九成,KK老爷爷其实还到过很多中国的基层,做过些接地气的事情,只是都被媒体喧闹给淹没了。中国年轻互联网人和大学生的盲目追从,KK老爷爷却还以为是中国人的热情,岂不知中国的行业老鸟早嗤之以鼻了。这是巨大文化差异造成的。

再说微信吧,应该还有朋友记得微信之前的米聊APP,这是比小米手机还早的雷军系产品。但微信一出来,米聊不战而退,这也是事实。再然后,就是微信的狂热崛起,移动互联网泡沫将微信推上了至尊地位。

如果只是这样看,似乎是在贬损腾讯。这个看法不对。“狗日的腾讯”风波时,蔡文胜(投资域名起家的潮汕人,业内大佬)这样讲:“说实话指责腾讯山寨并没有意义,很多企业也是山寨出身,只是腾讯把山寨精神做到极致”。我认同这个讲法。我也想指出,腾讯的渐进式崛起,其实更多受益于中国的存量。中国的人口存量、文化存量,是腾讯崛起的关键。而正是腾讯有这种能力,使得腾讯称其为腾讯。而单纯复制美国模式,做中国版产品的,如微博(仿Twitter)、人人网(仿Facebook)、优酷(仿YouTube)等,总难发展为寡头。

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基因的问题。

关键字:计算机世界Q币引爆点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