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解析深度硅谷的恐惧与担忧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Dan Primack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2 16:24:07 本文摘自:36氪

他从跟 VC、银行家、创业者的交谈中感觉到,现在湾区投资者的头脑正开始被忧忧和怕怕占据。他的看法是尽管泡沫还没破,还没蔓延到 C 轮以前,派对还没完全结束,但你可以听见有人喊 “last call” 了。

每隔几个月我都会离开自己的麻省小镇(那里的人大都还是自己购物,开自己的车)去湾区。然后突然之间,我的愤世嫉俗和对泡沫的担忧就被那种只有 10 亿美元估值(而收入为 0)才能买到的不羁的乐观主义给淹没了。

但这次没有。

自打本周三落地旧金山以来,我已经跟形形色色的资深 VC、银行家、创业者还有跨界投资者见过面。这些人跟所谓的 “独角兽” 公司多少都有关联。跟过去一样,他们的感觉几乎差不多。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的感觉是恐惧。

过去几年的融资太多、太高、太快了,这跟保守得多的投资风气发生了正面冲突。后期阶段的初创企业仍能融到成长股权资金,而且数额不低,但条款未必跟几个月前一致了。

“这种变化才开始了 5、6 个星期,所以大部分公司还没有感觉到,” 一位资深银行家解释道:“但我知道,许多去年以 10 亿美元估值融资的公司现在得到的说法是,现在要想融资的话他们得拿出大概 7、8 亿美元。可能还要加上像棘轮一样的保护投资者的架构安排。”

现实是,创纪录的私募市场估值受到了两个东西的驱动:华尔街为增长不顾一切的渴求,以及公开市场相对高企的高科技股。但各种宏观经济因素(中国、神秘的美联储等)打压了股价,迫使焦点转移到单元经济上,对于颠覆者来说这意味着会有相当大的商业模式的颠覆。

此外,许多跨界投资者给这些大单注资主要是为了给保留 IPO 选择余地,而获 VC 资助的成功技术 IPO 已经变得很稀少。在退出看似遥遥无期的时候,他们不再愿意接受强加的条款,尤其是那种永远不会提供给公众的、缺乏有野心的内部增长预测基础的条款。

这里要说清楚的是,我的上述观点并没有数据支持。就像那位银行家所说那样,这这情况才刚刚出现还算不上现象,当然就会有值得注意的预测。此外,这并不是说泡沫正在破裂,甚至还谈不上后期阶段公司的后视镜里已经看到了不断上升的估值峰值(更不用说种子轮到 C 轮阶段的初创企业)。

当然,看看这类公司在需要融资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应该非常有趣。他们愿不愿接受私募市场上更低的估值?如果愿意的话,在公布原估值的时候会不会公布他们 “新的” 估值?会不会因为私募市场的 easy money 放缓而同时在融资和未来资本市场进入方面让公开市场陷入这个更低估值的体制?或者这一切最终会让企业收购者在烦恼于所有东西都太贵的几年之后重新杀将进来?

可能上述一切都会发生,不过那是后面的事。至于现在,我只看到了充满留恋的伤感,就像暑假快结束时的小孩。大家都明白的是,艰苦的工作,以及不止一点的不确定性正在前面等着。

本文编译自:fortune.com

关键字:估值私募独角兽

本文摘自:36氪

x 解析深度硅谷的恐惧与担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解析深度硅谷的恐惧与担忧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Dan Primack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2 16:24:07 本文摘自:36氪

他从跟 VC、银行家、创业者的交谈中感觉到,现在湾区投资者的头脑正开始被忧忧和怕怕占据。他的看法是尽管泡沫还没破,还没蔓延到 C 轮以前,派对还没完全结束,但你可以听见有人喊 “last call” 了。

每隔几个月我都会离开自己的麻省小镇(那里的人大都还是自己购物,开自己的车)去湾区。然后突然之间,我的愤世嫉俗和对泡沫的担忧就被那种只有 10 亿美元估值(而收入为 0)才能买到的不羁的乐观主义给淹没了。

但这次没有。

自打本周三落地旧金山以来,我已经跟形形色色的资深 VC、银行家、创业者还有跨界投资者见过面。这些人跟所谓的 “独角兽” 公司多少都有关联。跟过去一样,他们的感觉几乎差不多。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的感觉是恐惧。

过去几年的融资太多、太高、太快了,这跟保守得多的投资风气发生了正面冲突。后期阶段的初创企业仍能融到成长股权资金,而且数额不低,但条款未必跟几个月前一致了。

“这种变化才开始了 5、6 个星期,所以大部分公司还没有感觉到,” 一位资深银行家解释道:“但我知道,许多去年以 10 亿美元估值融资的公司现在得到的说法是,现在要想融资的话他们得拿出大概 7、8 亿美元。可能还要加上像棘轮一样的保护投资者的架构安排。”

现实是,创纪录的私募市场估值受到了两个东西的驱动:华尔街为增长不顾一切的渴求,以及公开市场相对高企的高科技股。但各种宏观经济因素(中国、神秘的美联储等)打压了股价,迫使焦点转移到单元经济上,对于颠覆者来说这意味着会有相当大的商业模式的颠覆。

此外,许多跨界投资者给这些大单注资主要是为了给保留 IPO 选择余地,而获 VC 资助的成功技术 IPO 已经变得很稀少。在退出看似遥遥无期的时候,他们不再愿意接受强加的条款,尤其是那种永远不会提供给公众的、缺乏有野心的内部增长预测基础的条款。

这里要说清楚的是,我的上述观点并没有数据支持。就像那位银行家所说那样,这这情况才刚刚出现还算不上现象,当然就会有值得注意的预测。此外,这并不是说泡沫正在破裂,甚至还谈不上后期阶段公司的后视镜里已经看到了不断上升的估值峰值(更不用说种子轮到 C 轮阶段的初创企业)。

当然,看看这类公司在需要融资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应该非常有趣。他们愿不愿接受私募市场上更低的估值?如果愿意的话,在公布原估值的时候会不会公布他们 “新的” 估值?会不会因为私募市场的 easy money 放缓而同时在融资和未来资本市场进入方面让公开市场陷入这个更低估值的体制?或者这一切最终会让企业收购者在烦恼于所有东西都太贵的几年之后重新杀将进来?

可能上述一切都会发生,不过那是后面的事。至于现在,我只看到了充满留恋的伤感,就像暑假快结束时的小孩。大家都明白的是,艰苦的工作,以及不止一点的不确定性正在前面等着。

本文编译自:fortune.com

关键字:估值私募独角兽

本文摘自:36氪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