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从“黑烟囱”到“健康云”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12-11 08:45:17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我们正在创建上海首个‘健康云’,就是基于健康档案的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的‘云服务’平台,拓展云计算产业。”在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丁明年侃侃而谈。他是这个园区变迁的见证者、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清风徐来,静谧的莫奈湖微漾秋波。谁能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老工业区;而今,一个集聚上千家高端服务型企业的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园、“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已脱胎新生。

坐看“云”起

云计算,因为孕育着千亿级产业规模,成了当下最受青睐的前沿产业。当上海“云海计划”甫一公布,“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便落户上海市北高新园区。

11月,微软(中国)与园区牵手,联合打造国内首个 “云计算应用孵化中心”。而此前,园区下属的上海数据港投资有限公司已自主研发出新一代绿色集装箱式云计算数据中心“云积木”,引得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甲骨文”、全球IT巨头戴尔等纷纷前来,在园区建立云计算联合实验室、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容灾备份中心,以及金融衍生品计算服务中心等。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微软表示,将对诞生在市北园区的“云积木”进行测试和认证,并将在微软云计算服务的解决方案中集成采用,向全球客户推广。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园区自主创新的第一批云计算产品将跟随全球云计算巨头的脚步走向世界。

一个曾经传统老旧的工业园,何来如此大的吸引力?以创新推转型,以品牌促发展,以服务求增值。“因地制宜,高端引领,整合资源,后来居上。”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群说,当别人还在为转型会损失产值而犹豫时,上海市北园区早已瞄准云计算等高端产业大步前行。

如今,国内首个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的商业公共平台在园区建设得如火如荼,正在为40家互联网上市企业打造 “数据总部”,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应用企业,包括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亚洲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国内知名的电子支付平台付费通以及卫生部命名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示范工程等企业、机构和项目,已纷纷“追云”而来,深耕于园区。

困则思变

花香蝶自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来了,日本静冈县商团来了,韩国釜山商团甚至在10月的一周之内两度前来园区参观学习、寻觅商机。

这个传统工业园区的涅?历程中,究竟有什么经可取?

困则思变,在谈到上海市北高新园区的转型之路时,丁明年感慨道。这一园区所在的闸北区,历史上是传统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产业结构偏重、偏黑。1992年始建时,定位为工业园的市北园区即承载着上海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由于园区合金工厂较多,工人常常“白衣上班灰衣下班”。随着商务成本提高,市北园区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势成必然。

2003年,市北园区在上海率先提出向“2.5产业”转型。当时,物联网概念尚未推出,连无线WIFI服务也只是刚刚在国内起步。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既为生产性企业提供贸易、结算、咨询等管理服务,又兼备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职能。

一大批如科勒投资、环达电脑、晶澳太阳能、研华慧胜等高效率、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型企业纷纷加入,园区企业结构向信息技术、总部型企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类企业等方向发展和集聚,形成了“集聚扎堆并引以为荣”的良性化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企业比重超过70%,成为上海产业转型的代表和缩影。

2008年起,园区不仅正式摘掉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帽子,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调结构、转方式”进入收获阶段。

最近两年,市北高新园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势头,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2010年前三季度,园区累计完成税收17.82亿元,同比上升30.4%。其中,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83家,预计全年园区内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将超过80%。

量体裁衣

“拼政策的结果是同质化,拼服务的结果才能差异化,转型必须考虑自身原有产业条件。”在谈到转型之路时,丁明年表示。

老工业搬迁后,市北园区内遗留了丰富的电力设施和大批空置的厂房,这些配套齐全的电力设备、光纤设施就成了“香饽饽”,很多高科技企业慕名前来。

“园区内留下了7个变电站和很多电力接入设备,正好可以将老工房用于数据存储,为企业提供数据存储外包服务。”丁明年表示。堪称上海密度最高的服务器集群于是被安置在这片改造一新的园区内,向全国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将产生密集的资金流和信息,拥有强大的数据中心集群是必要条件,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成为园区独具优势的专业服务。信息技术高新企业相继将总部设在园区内,带动了中小型技术创新、创意企业跟进服务。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园区建设职业培训中心提供了条件;大公信用测评、仲立国际贸易等众多现代高端金融服务类的企业也相继入园,从生产线到产业链的转型就此基本完成。

市北模式并不是“只读”的。2010年8月,市北将自己发展的模式复制移植到江苏省南通市,建立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异地发展、借船出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金定认为,市北高新园区集聚研发设计类和总部经济十分符合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园区的发展成果是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典型。 (据新华社上海12月9日电)

关键字:健康云云计算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x 从“黑烟囱”到“健康云”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从“黑烟囱”到“健康云”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12-11 08:45:17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我们正在创建上海首个‘健康云’,就是基于健康档案的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的‘云服务’平台,拓展云计算产业。”在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丁明年侃侃而谈。他是这个园区变迁的见证者、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清风徐来,静谧的莫奈湖微漾秋波。谁能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老工业区;而今,一个集聚上千家高端服务型企业的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园、“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已脱胎新生。

坐看“云”起

云计算,因为孕育着千亿级产业规模,成了当下最受青睐的前沿产业。当上海“云海计划”甫一公布,“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便落户上海市北高新园区。

11月,微软(中国)与园区牵手,联合打造国内首个 “云计算应用孵化中心”。而此前,园区下属的上海数据港投资有限公司已自主研发出新一代绿色集装箱式云计算数据中心“云积木”,引得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甲骨文”、全球IT巨头戴尔等纷纷前来,在园区建立云计算联合实验室、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容灾备份中心,以及金融衍生品计算服务中心等。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微软表示,将对诞生在市北园区的“云积木”进行测试和认证,并将在微软云计算服务的解决方案中集成采用,向全球客户推广。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园区自主创新的第一批云计算产品将跟随全球云计算巨头的脚步走向世界。

一个曾经传统老旧的工业园,何来如此大的吸引力?以创新推转型,以品牌促发展,以服务求增值。“因地制宜,高端引领,整合资源,后来居上。”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群说,当别人还在为转型会损失产值而犹豫时,上海市北园区早已瞄准云计算等高端产业大步前行。

如今,国内首个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的商业公共平台在园区建设得如火如荼,正在为40家互联网上市企业打造 “数据总部”,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应用企业,包括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亚洲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国内知名的电子支付平台付费通以及卫生部命名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示范工程等企业、机构和项目,已纷纷“追云”而来,深耕于园区。

困则思变

花香蝶自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来了,日本静冈县商团来了,韩国釜山商团甚至在10月的一周之内两度前来园区参观学习、寻觅商机。

这个传统工业园区的涅?历程中,究竟有什么经可取?

困则思变,在谈到上海市北高新园区的转型之路时,丁明年感慨道。这一园区所在的闸北区,历史上是传统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产业结构偏重、偏黑。1992年始建时,定位为工业园的市北园区即承载着上海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由于园区合金工厂较多,工人常常“白衣上班灰衣下班”。随着商务成本提高,市北园区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势成必然。

2003年,市北园区在上海率先提出向“2.5产业”转型。当时,物联网概念尚未推出,连无线WIFI服务也只是刚刚在国内起步。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既为生产性企业提供贸易、结算、咨询等管理服务,又兼备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职能。

一大批如科勒投资、环达电脑、晶澳太阳能、研华慧胜等高效率、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型企业纷纷加入,园区企业结构向信息技术、总部型企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类企业等方向发展和集聚,形成了“集聚扎堆并引以为荣”的良性化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企业比重超过70%,成为上海产业转型的代表和缩影。

2008年起,园区不仅正式摘掉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帽子,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调结构、转方式”进入收获阶段。

最近两年,市北高新园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势头,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2010年前三季度,园区累计完成税收17.82亿元,同比上升30.4%。其中,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83家,预计全年园区内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将超过80%。

量体裁衣

“拼政策的结果是同质化,拼服务的结果才能差异化,转型必须考虑自身原有产业条件。”在谈到转型之路时,丁明年表示。

老工业搬迁后,市北园区内遗留了丰富的电力设施和大批空置的厂房,这些配套齐全的电力设备、光纤设施就成了“香饽饽”,很多高科技企业慕名前来。

“园区内留下了7个变电站和很多电力接入设备,正好可以将老工房用于数据存储,为企业提供数据存储外包服务。”丁明年表示。堪称上海密度最高的服务器集群于是被安置在这片改造一新的园区内,向全国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将产生密集的资金流和信息,拥有强大的数据中心集群是必要条件,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成为园区独具优势的专业服务。信息技术高新企业相继将总部设在园区内,带动了中小型技术创新、创意企业跟进服务。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园区建设职业培训中心提供了条件;大公信用测评、仲立国际贸易等众多现代高端金融服务类的企业也相继入园,从生产线到产业链的转型就此基本完成。

市北模式并不是“只读”的。2010年8月,市北将自己发展的模式复制移植到江苏省南通市,建立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异地发展、借船出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金定认为,市北高新园区集聚研发设计类和总部经济十分符合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园区的发展成果是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典型。 (据新华社上海12月9日电)

关键字:健康云云计算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