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趣闻分享 → 正文

网购起纠纷 索赔有“门”了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08-06 17:54:33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对消费者在淘宝上买假货骂淘宝的窘境,淘宝网再度重拳出击打假。昨日,淘宝网宣布其消费者维权平台正式上线,据介绍,这是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企业主动发起的消费者维权平台。同日,淘宝网还联合瑞士军刀、阿迪达斯、爱普生、优衣库、李宁等知名品牌商,签署发布《网络打假杭州宣言》,对制假、售假全面宣战。

共建平台全程维权

据了解,淘宝网此番推出的维权保障平台,将在淘宝网首页显著位置设立入口,消费者可直接点击进入。淘宝网在上个月宣布,启动网购纠纷首问责任制,当买家和卖家出现网络纠纷,未达成有效协商的,淘宝网将先行垫赔消费者,若调查后,卖家因此受到冤枉,淘宝网将承担此笔纠纷中产生的全部费用,淘宝网还因此组建500人的专业维权团队,24小时为消费者提供维权帮助。马云称,淘宝网今年将投入一个亿用于打假。

在线取证更为容易

昨日,淘宝网还联合瑞士军刀、阿迪达斯、爱普生、优衣库、李宁等知名品牌商,签署发布《网络打假杭州宣言》,对制假、售假黑色产业链全面宣战。淘宝网方面许诺,品牌所有者或执法机构只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明,淘宝网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协助其完成“打假”。参与此次打假的品牌表示,此前在线打假取证难,现在通过与淘宝网协同打假,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案,取证将更加方便。

去年罚1.4万家网店

昨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称,淘宝是一个平台,本身不制造产品,但消费者买到假货首先骂的是淘宝,淘宝是假货最大的受害者。去年,淘宝网与品牌商协同打假8210起,打击在淘宝网出现的假货337万余件,超过1.4万家网店因售假受到处罚。

东莞以纯集团董事长助理陶德富昨日向记者介绍,消费者在淘宝上买到以纯假货,以纯借助淘宝网提供的证据,顺藤摸瓜,将其制假售假者告上法院,令对方被法院判罚40万元。

案例 1

为撤差评 短信狂骚扰

作为曾参与制定电子商务法规和条款的知名律师,于国富买到假货后给了淘宝网一家双皇冠级卖家“差评”,因此连续四天遭遇对方疯狂的短信和电话骚扰。正当于国富准备报警时,淘宝方面来电,表示已经关闭了这家店铺。随后有网友举报,这家卖家在店铺被查封后,当天就用同样的商品目录在淘宝上开了家新店。

案例 2

给个差评 竟收到粪便

2009年3月30日,丽水市区的王女士通过网络买了两个足浴盆,4月1日,她却只收到了一个,卖家才说发错货了,并在10多天后才将另一个足浴盆寄来。王女士觉得卖家服务不到位,就给了“差评”,同年4月27日,王女士收到卖家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竟然是一桶用爆米花纸杯装好的大便!

案例 3

不愿退款 卖家寄冥币

2009年3月,四川的何先生突然收到一个从浙江嘉善寄出的快递,里面竟装着一叠冥币。同年1月,何先生在淘宝网上看中了一款耳机,标价9.9元,当时网页注明了“免邮费”字样。何先生把东西拍下来付了款,因疏忽多付了10元钱快递费。何先生请卖家退还10元钱,却遭拒绝,他给了一个“中评”,由此引发了这次事件。

现象

炒家助推网购欺诈

如果想要迅速提升店铺的信用,只要搜索一下,立马会有无数个“淘宝信用工作室”、“钻石信用服务公司”蹦出,他们利用发布虚拟的网上交易好评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店迅速坐上“钻石”级卖家的宝座。

这种炒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互刷。就是把有意向炒信用的卖家组织起来,代理商提供一个操作平台,注册进入后就可以进行相互连环拍卖,赚取好评。

第二种炒作方式是只卖不买。代理商只需注册几个不同的账户或者招聘一些专职买家,然后到被“服务”的网店里疯狂“购物”并不断给出好评。

这种急功近利的炒作很快遭到淘宝网站的打击,一些代理商便将目光转向“专业删除差评”,主要通过骚扰恐吓短信、网上乱传信息等方式来逼迫买家。

探因

三原因导致维权难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委员于国富律师指出,网络购物维权在眼下会面临一系列难题。首先是责任主体难确认。网店一般仅就商品品质和对外观进行展示,一旦产生买卖纠纷,责任主体很难确认。

另外,网络商品的展示大多为图片或者简短的画面,消费者只能凭着自身的感观或经验去识别和判定产品质量和性能。因产品存在瑕疵等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也就在所难免。更重要的一点是,网络购物所涉及产品的标的额大多不高,有的甚至只有几元、几十元。对消费者来讲,若采取诉讼程序解决纠纷,成本太高。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民周刊

链接

网购成3?15关注热点

随着网购的兴起,网购纠纷也成为了近三年3?15关注的热点,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经以打油诗的形式对包括网购在内的十大行业进行了批评,同时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够更多听取消费者及其组织的意见,出台更有力的维权措施。

关键字:网购纠纷索赔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网购起纠纷 索赔有“门”了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趣闻分享 → 正文

网购起纠纷 索赔有“门”了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08-06 17:54:33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对消费者在淘宝上买假货骂淘宝的窘境,淘宝网再度重拳出击打假。昨日,淘宝网宣布其消费者维权平台正式上线,据介绍,这是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企业主动发起的消费者维权平台。同日,淘宝网还联合瑞士军刀、阿迪达斯、爱普生、优衣库、李宁等知名品牌商,签署发布《网络打假杭州宣言》,对制假、售假全面宣战。

共建平台全程维权

据了解,淘宝网此番推出的维权保障平台,将在淘宝网首页显著位置设立入口,消费者可直接点击进入。淘宝网在上个月宣布,启动网购纠纷首问责任制,当买家和卖家出现网络纠纷,未达成有效协商的,淘宝网将先行垫赔消费者,若调查后,卖家因此受到冤枉,淘宝网将承担此笔纠纷中产生的全部费用,淘宝网还因此组建500人的专业维权团队,24小时为消费者提供维权帮助。马云称,淘宝网今年将投入一个亿用于打假。

在线取证更为容易

昨日,淘宝网还联合瑞士军刀、阿迪达斯、爱普生、优衣库、李宁等知名品牌商,签署发布《网络打假杭州宣言》,对制假、售假黑色产业链全面宣战。淘宝网方面许诺,品牌所有者或执法机构只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明,淘宝网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协助其完成“打假”。参与此次打假的品牌表示,此前在线打假取证难,现在通过与淘宝网协同打假,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案,取证将更加方便。

去年罚1.4万家网店

昨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称,淘宝是一个平台,本身不制造产品,但消费者买到假货首先骂的是淘宝,淘宝是假货最大的受害者。去年,淘宝网与品牌商协同打假8210起,打击在淘宝网出现的假货337万余件,超过1.4万家网店因售假受到处罚。

东莞以纯集团董事长助理陶德富昨日向记者介绍,消费者在淘宝上买到以纯假货,以纯借助淘宝网提供的证据,顺藤摸瓜,将其制假售假者告上法院,令对方被法院判罚40万元。

案例 1

为撤差评 短信狂骚扰

作为曾参与制定电子商务法规和条款的知名律师,于国富买到假货后给了淘宝网一家双皇冠级卖家“差评”,因此连续四天遭遇对方疯狂的短信和电话骚扰。正当于国富准备报警时,淘宝方面来电,表示已经关闭了这家店铺。随后有网友举报,这家卖家在店铺被查封后,当天就用同样的商品目录在淘宝上开了家新店。

案例 2

给个差评 竟收到粪便

2009年3月30日,丽水市区的王女士通过网络买了两个足浴盆,4月1日,她却只收到了一个,卖家才说发错货了,并在10多天后才将另一个足浴盆寄来。王女士觉得卖家服务不到位,就给了“差评”,同年4月27日,王女士收到卖家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竟然是一桶用爆米花纸杯装好的大便!

案例 3

不愿退款 卖家寄冥币

2009年3月,四川的何先生突然收到一个从浙江嘉善寄出的快递,里面竟装着一叠冥币。同年1月,何先生在淘宝网上看中了一款耳机,标价9.9元,当时网页注明了“免邮费”字样。何先生把东西拍下来付了款,因疏忽多付了10元钱快递费。何先生请卖家退还10元钱,却遭拒绝,他给了一个“中评”,由此引发了这次事件。

现象

炒家助推网购欺诈

如果想要迅速提升店铺的信用,只要搜索一下,立马会有无数个“淘宝信用工作室”、“钻石信用服务公司”蹦出,他们利用发布虚拟的网上交易好评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店迅速坐上“钻石”级卖家的宝座。

这种炒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互刷。就是把有意向炒信用的卖家组织起来,代理商提供一个操作平台,注册进入后就可以进行相互连环拍卖,赚取好评。

第二种炒作方式是只卖不买。代理商只需注册几个不同的账户或者招聘一些专职买家,然后到被“服务”的网店里疯狂“购物”并不断给出好评。

这种急功近利的炒作很快遭到淘宝网站的打击,一些代理商便将目光转向“专业删除差评”,主要通过骚扰恐吓短信、网上乱传信息等方式来逼迫买家。

探因

三原因导致维权难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委员于国富律师指出,网络购物维权在眼下会面临一系列难题。首先是责任主体难确认。网店一般仅就商品品质和对外观进行展示,一旦产生买卖纠纷,责任主体很难确认。

另外,网络商品的展示大多为图片或者简短的画面,消费者只能凭着自身的感观或经验去识别和判定产品质量和性能。因产品存在瑕疵等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也就在所难免。更重要的一点是,网络购物所涉及产品的标的额大多不高,有的甚至只有几元、几十元。对消费者来讲,若采取诉讼程序解决纠纷,成本太高。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民周刊

链接

网购成3?15关注热点

随着网购的兴起,网购纠纷也成为了近三年3?15关注的热点,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经以打油诗的形式对包括网购在内的十大行业进行了批评,同时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够更多听取消费者及其组织的意见,出台更有力的维权措施。

关键字:网购纠纷索赔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