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城市足迹其他城市 → 正文

地方政策:智慧青岛的战略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2-13 10:09:01 本文摘自:中国智慧城市



为有序推动智慧青岛建设,在之前分散式建设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写、发布实施了“智慧青岛规划”。这个规划,是智慧青岛建设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是智慧青岛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在规划编写过程中,我们着重把握了几个原则。现在看,这些原则已经成为智慧青岛规划的主要特点。

1.总体设计与分项实施相衔接

智慧青岛规划,包括1个总体规划和7个专项规划,是“1+7”框架。1个总体规划是《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7个专项规划是《青岛市智慧决策支持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城市管理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企业成长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市民服务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港口物流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交通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旅游专项规划》。这样的框架是,通过总体规划,明确智慧青岛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等;通过专项规划,先期设计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代表性工程,与启动建设紧密衔接。

2.智慧青岛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

智慧城市是城市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高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围绕着城市的既有发展战略展开。智慧青岛规划正是着眼“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战略,明确智慧青岛建设的主旨,即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统筹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即增强吸引新兴产业,带动型、创新型企业,专业、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产业发展和服务资金,海洋、新兴产业先进技术的能力,以及吸引游客、物流的能力。提升城市创造力即增强孵化小企业,创造大企业,培育专业、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创造条件加速成果产业化,创造环境发掘企业带动潜力,创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能力。提升城市统筹力即增强统筹环境资源保护,统筹相关部门开展城市管理,统筹政府、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全域统筹空间利用与产业布局,统筹公共生产要素配置,以及统筹发掘利用旅游资源、信息资源价值的能力。力求通过建设智慧青岛,有效支撑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3.智慧应用、智慧产业、保障体系相协调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一般是设计面向居民、企业、政府三大群体的智慧城市应用,组织优势产业智慧化升级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产业发展,力求智慧应用与产业并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智慧青岛规划注重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性要求,把建立起政府引领、企业参加、市民参与创新的统筹推进机制,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智慧青岛“1332”架构,即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套保障体系、两大着力点。一个中心,是指城市云中心,包括基于感知设备、传输网络的信息资源中心以及公共云平台。三个平台,是指市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城市运行服务平台。市民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税务、智慧园区等;城市运行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三套保障体系,是指推进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社会成长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立体支撑;推进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及评估考核机制等;信息安全体系,包括信息安全设施与技术支撑、管理与评测体系、应急处置机制等;社会成长体系,包括建设智慧城市宣传与体验、人才培养与认证、信息化素养提升等政府人员、企业和市民成长体系。两大着力点,是指引领经济发展的智慧企业、智慧产业;智慧企业,包括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集成应用,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等;智慧产业,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D打印、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等。

4.智慧城市基本目标与突出青岛特色相结合

智慧青岛规划,既把居民生活品质更高、企业经济发展更快、城市运行管理更加高效这一智慧城市的共性目标,作为建设智慧青岛的基本诉求,也提出了青岛特色的愿景目标,即通过智慧化的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以及智慧教育等26项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基础,构建体系化、融合化的智慧应用体系,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共建共享、惠及民生的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体系,自主、可控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政府引领、社会广泛参与的技术和模式创新体系,全市统筹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共同推进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与充分应用,城市信息系统与城市现实形态深度融合,使信息服务无所不在、居民生活便捷安全、智慧产业引领发展成为青岛新特征;到2016年,智慧青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形成智慧应用引领智慧产业突破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智慧青岛建设效果全面显现,成为宜居宜业的国内智慧城市典范。

(张金凯:青岛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关键字:

本文摘自:中国智慧城市

x 地方政策:智慧青岛的战略发展规划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城市足迹其他城市 → 正文

地方政策:智慧青岛的战略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2-13 10:09:01 本文摘自:中国智慧城市



为有序推动智慧青岛建设,在之前分散式建设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写、发布实施了“智慧青岛规划”。这个规划,是智慧青岛建设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是智慧青岛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在规划编写过程中,我们着重把握了几个原则。现在看,这些原则已经成为智慧青岛规划的主要特点。

1.总体设计与分项实施相衔接

智慧青岛规划,包括1个总体规划和7个专项规划,是“1+7”框架。1个总体规划是《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7个专项规划是《青岛市智慧决策支持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城市管理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企业成长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市民服务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港口物流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交通专项规划》《青岛市智慧旅游专项规划》。这样的框架是,通过总体规划,明确智慧青岛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等;通过专项规划,先期设计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代表性工程,与启动建设紧密衔接。

2.智慧青岛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

智慧城市是城市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高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围绕着城市的既有发展战略展开。智慧青岛规划正是着眼“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战略,明确智慧青岛建设的主旨,即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统筹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即增强吸引新兴产业,带动型、创新型企业,专业、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产业发展和服务资金,海洋、新兴产业先进技术的能力,以及吸引游客、物流的能力。提升城市创造力即增强孵化小企业,创造大企业,培育专业、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创造条件加速成果产业化,创造环境发掘企业带动潜力,创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能力。提升城市统筹力即增强统筹环境资源保护,统筹相关部门开展城市管理,统筹政府、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全域统筹空间利用与产业布局,统筹公共生产要素配置,以及统筹发掘利用旅游资源、信息资源价值的能力。力求通过建设智慧青岛,有效支撑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3.智慧应用、智慧产业、保障体系相协调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一般是设计面向居民、企业、政府三大群体的智慧城市应用,组织优势产业智慧化升级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产业发展,力求智慧应用与产业并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智慧青岛规划注重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性要求,把建立起政府引领、企业参加、市民参与创新的统筹推进机制,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智慧青岛“1332”架构,即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套保障体系、两大着力点。一个中心,是指城市云中心,包括基于感知设备、传输网络的信息资源中心以及公共云平台。三个平台,是指市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城市运行服务平台。市民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税务、智慧园区等;城市运行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三套保障体系,是指推进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社会成长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立体支撑;推进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及评估考核机制等;信息安全体系,包括信息安全设施与技术支撑、管理与评测体系、应急处置机制等;社会成长体系,包括建设智慧城市宣传与体验、人才培养与认证、信息化素养提升等政府人员、企业和市民成长体系。两大着力点,是指引领经济发展的智慧企业、智慧产业;智慧企业,包括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集成应用,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等;智慧产业,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D打印、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等。

4.智慧城市基本目标与突出青岛特色相结合

智慧青岛规划,既把居民生活品质更高、企业经济发展更快、城市运行管理更加高效这一智慧城市的共性目标,作为建设智慧青岛的基本诉求,也提出了青岛特色的愿景目标,即通过智慧化的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以及智慧教育等26项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基础,构建体系化、融合化的智慧应用体系,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共建共享、惠及民生的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体系,自主、可控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政府引领、社会广泛参与的技术和模式创新体系,全市统筹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共同推进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与充分应用,城市信息系统与城市现实形态深度融合,使信息服务无所不在、居民生活便捷安全、智慧产业引领发展成为青岛新特征;到2016年,智慧青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形成智慧应用引领智慧产业突破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智慧青岛建设效果全面显现,成为宜居宜业的国内智慧城市典范。

(张金凯:青岛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关键字:

本文摘自:中国智慧城市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