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信息安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editor008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18 09:28:32 本文摘自:新华网

问题:我国网络信息关键技术发展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但在绝对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消费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信息化关键技术、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发展存在明显滞后,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在扩大,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

相较美国等国发展经验,我国在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产学研脱节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在CPU芯片、操作系统、超级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研发主体主要以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虽然形成了大量科研成果,但未能及时、有效地向企业转化;而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够,企业面临研发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难以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2.重点突破方向不明

早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将计算机操作系统、CPU等列入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领域,但始终未能给予重点持续投入并形成实质突破。例如, “十五”计划期间国家八六三计划布局基础软件战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关键应用办公套件共获得了政府资助和企业自筹经费4亿元以上,但由于经费分散在四大件各个方面,在最大涉及面的桌面系统方面仅仅达到能有程度,无法形成技术突破和有效替代。

3.重硬轻软现象显著

在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所包含的软硬件各方面力量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桌面和移动操作系统,未来两者融合成为趋势。相对来说,CPU设计、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技术方面发展较好,但产业化仍然不足。在计算机领域,软件发展明显落后于硬件发展。硬件性能按摩尔定律是指数增长,而软件规模似乎只能是近乎线性增长,软件开发效率低和存在缺陷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突破。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提高了软件的作用和地位,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等成为趋势,都表明软件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4.国际协同创新不足

相较于美国而言,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始终处于封闭研发和被动跟踪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等领域高速发展逐步成为世界领先,但在信息化关键技术领域却很少能有产品、服务和业态的创新来影响全球产业。大量软硬件企业虽然基于开源社区代码,却以闭源软件的独立开放方式开发系统,不能与国际主流厂家形成对接,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众包模式将是我国发展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正确路径。

建议: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战略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仍将继续保持网络信息关键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但是,全球正在经历的网络信息技术新一轮变革为我国缩小差距甚至局部赶超带来了历史机遇。当前,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格局加速变革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部署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网络等新架构、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力争面向未来谋取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1.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

要求真务实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明确核心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围绕网络强国战略的实现,我国要力争网络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知识产权的整体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先进,骨干企业具备与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同台竞争的能力,构建起以国产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以全国产整机为牵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安全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满足国内应用需求,通过强化产业安全保障信息安全,逐步摆脱国外技术和产品长期主导国内市场和关键应用的不利局面,确保国家信息安全能够得到可靠的、坚实的保障。

2. 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可行路径

建议在未来一段时期,着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规划和跨越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围绕服务接管、产品替代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展开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

(1)力争在未来1-3年内建立国外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华的服务接管模式。具体包括:建立国外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清单,完善和壮大网络信息安全产品测评和服务托管的服务商,运用社会市场的方式接管这些服务,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技术产品定期执行强制的源代码安全审查和服务托管,尤其在政府和国有企业重大采购中,对拒绝执行安全审查和服务托管的国外产品予以逐步屏蔽。

(2)在未来3-5年,利用智慧城市等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契机,分阶段实现国产化产品替代战略。具体包括,力争在未来3年内,加强国产PC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研发,以安全换效率,实现国家重点部门/领域(军队、政府等)信息化产品的全国产化替代;力争在未来5年内,在重要工控系统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等实现信息化产品的全国产化,确保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产品技术安全可控。尤其需要结合服务接管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对不可靠的产品应尽快进行国产化替代。

(3)在未来5-8年内,瞄准全球信息产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前沿,实现信息化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力争成为总体接近、局部超越美国的网络信息强国。具体包括,未来5年,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向的应用级技术产品的突破;未来8年,在国际主流的商业级移动操作系统、CPU芯片等基础性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期间,除了全面加强国家级研发创新外,还应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全球性的资本并购、产业融合和技术转移,加快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度。

关键字:问题解决信息安全网络

本文摘自:新华网

x 网络信息安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信息安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editor008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18 09:28:32 本文摘自:新华网

问题:我国网络信息关键技术发展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但在绝对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消费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信息化关键技术、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发展存在明显滞后,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在扩大,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

相较美国等国发展经验,我国在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产学研脱节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在CPU芯片、操作系统、超级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研发主体主要以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虽然形成了大量科研成果,但未能及时、有效地向企业转化;而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够,企业面临研发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难以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2.重点突破方向不明

早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将计算机操作系统、CPU等列入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领域,但始终未能给予重点持续投入并形成实质突破。例如, “十五”计划期间国家八六三计划布局基础软件战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关键应用办公套件共获得了政府资助和企业自筹经费4亿元以上,但由于经费分散在四大件各个方面,在最大涉及面的桌面系统方面仅仅达到能有程度,无法形成技术突破和有效替代。

3.重硬轻软现象显著

在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所包含的软硬件各方面力量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桌面和移动操作系统,未来两者融合成为趋势。相对来说,CPU设计、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技术方面发展较好,但产业化仍然不足。在计算机领域,软件发展明显落后于硬件发展。硬件性能按摩尔定律是指数增长,而软件规模似乎只能是近乎线性增长,软件开发效率低和存在缺陷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突破。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提高了软件的作用和地位,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等成为趋势,都表明软件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4.国际协同创新不足

相较于美国而言,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始终处于封闭研发和被动跟踪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等领域高速发展逐步成为世界领先,但在信息化关键技术领域却很少能有产品、服务和业态的创新来影响全球产业。大量软硬件企业虽然基于开源社区代码,却以闭源软件的独立开放方式开发系统,不能与国际主流厂家形成对接,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众包模式将是我国发展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正确路径。

建议: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战略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仍将继续保持网络信息关键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但是,全球正在经历的网络信息技术新一轮变革为我国缩小差距甚至局部赶超带来了历史机遇。当前,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格局加速变革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部署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网络等新架构、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力争面向未来谋取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1.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

要求真务实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明确核心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围绕网络强国战略的实现,我国要力争网络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知识产权的整体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先进,骨干企业具备与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同台竞争的能力,构建起以国产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以全国产整机为牵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安全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满足国内应用需求,通过强化产业安全保障信息安全,逐步摆脱国外技术和产品长期主导国内市场和关键应用的不利局面,确保国家信息安全能够得到可靠的、坚实的保障。

2. 我国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的可行路径

建议在未来一段时期,着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规划和跨越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围绕服务接管、产品替代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展开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

(1)力争在未来1-3年内建立国外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华的服务接管模式。具体包括:建立国外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清单,完善和壮大网络信息安全产品测评和服务托管的服务商,运用社会市场的方式接管这些服务,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技术产品定期执行强制的源代码安全审查和服务托管,尤其在政府和国有企业重大采购中,对拒绝执行安全审查和服务托管的国外产品予以逐步屏蔽。

(2)在未来3-5年,利用智慧城市等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契机,分阶段实现国产化产品替代战略。具体包括,力争在未来3年内,加强国产PC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研发,以安全换效率,实现国家重点部门/领域(军队、政府等)信息化产品的全国产化替代;力争在未来5年内,在重要工控系统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等实现信息化产品的全国产化,确保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产品技术安全可控。尤其需要结合服务接管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对不可靠的产品应尽快进行国产化替代。

(3)在未来5-8年内,瞄准全球信息产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前沿,实现信息化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力争成为总体接近、局部超越美国的网络信息强国。具体包括,未来5年,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向的应用级技术产品的突破;未来8年,在国际主流的商业级移动操作系统、CPU芯片等基础性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期间,除了全面加强国家级研发创新外,还应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全球性的资本并购、产业融合和技术转移,加快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度。

关键字:问题解决信息安全网络

本文摘自:新华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