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个人 信息网上裸奔,你中招了吗?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苏曼丽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13 20:44:15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银行卡个人信息在网上随意倒卖,这个老问题最近又一次发酵。笔者昨天也去探访了一番,加入一个名为“求购个人信息”的QQ交流群,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可试用”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及北京地区一些个人信息数据。在拿到某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名单中,详细记录了40个人的持卡人姓名、电话、住址及开户行。

银行卡个人信息在网上随意倒卖,这个老问题最近又一次发酵。

笔者昨天也去探访了一番,加入一个名为“求购个人信息”的QQ交流群,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可试用”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及北京地区一些个人信息数据。在拿到某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名单中,详细记录了40个人的持卡人姓名、电话、住址及开户行。

说实话,虽然之前对个人信息的泄露早有耳闻,而且经常也被各种推销电话骚扰,但是笔者看到这一大串名单的时候还是震惊了,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在“裸奔”。

这些信息从何而来?卖家说,他们有自己的专业渠道,包括银行、通讯商、快递公司等都有熟人,“几乎市面上所有银行的客户个人信息都有售”,最便宜2分钱一条。

据笔者了解,银行的银行卡部和财富管理中心所掌握的客户资料是有效信息,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的时候,都需要填写个人收入,达到一定要求后银行才会批卡,据银率网调查,这一类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良好的持卡人,通常都是银行认定的优质客户。而每家银行都有代销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任务,这些信用卡优质客户往往就成了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不少持卡人都曾经接到保险公司、财富公司的电话。

为什么银行卡和财富部门是泄露重灾区?事实上,银行在整个金融渠道上处于强势地位,几乎每个人都有银行账户,因此银行能够掌握多数人的财产状况和基本信息,而这正是各个金融机构需要的资源。比如信托公司的产品门槛100万,最需要的就是那些高收入人群的信息,上哪去找这些高收入人群,从银行获得这些有效客户则是一个便利的途径。

一位在朋友工作的朋友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客户打电话过给他,他一时想不起这位客户叫什么,这可是客户经理大忌。于是他把该客户的手机号码告诉公司柜台,柜台没有两分钟就把客户的资料传过来了,基本是透明的。

对于防止银行内部人员泄露客户个人信息,银行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设定权限、不通过邮件传输数据等。信用卡信息及个人理财信息平时为了安全都是拿优盘拷走,个人优盘需要及时清理,从来不经过邮件来回传递。为了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电脑都经过特殊处理,平时进入大楼每一层都须刷卡,每一层都有保安,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银行内部对于“内鬼”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基本上靠道德约束。但是银行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相对较为优越,倒卖客户资料一旦被发现轻则失去工作,重则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机会成本很大。

笔者还在担心一个问题,个人征信市场即将开放,更多的民间机构将可获得、使用个人信用信息,这些公司会不会以征信为名非法“攫取”个人信息?会不会在法律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擅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商业化使用?会不会以技术为外衣遮挡商业目的?

个人信息滋事体大,平时应该多多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那么,哪些地方容易泄露信息?

1、银行提交办卡申请表

通过银行柜台申请办卡,申请人的个人信息都要经过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环节提交,环节越多,接触到客户信息的人也就越多,一些银行对于员工管理不严,导致这些接触个人信息的员工将客户信息卖给他人谋利。

2、银行办卡员之间

银行专门办卡的办卡员由于每个月的办卡任务繁重,为了完成任务,不少银行办卡员将客户信息互相交换或买卖,比如A银行办卡员将自己手上的办卡信息给B银行办卡员,B银行办卡员将原本只是申请了A银行的客户信息重新填一份,复印一下身份证件,就作为自己完成的任务上交到了B银行,因此,不少持卡人常常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就多出来不少信用卡。

而这种信用卡办卡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得越广,每个办卡员手上的个人信息就越多,不少人为了牟利也会出售给其他中介机构,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填写个人信息时

刘先生去年参加一家大型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校园招聘,个人信息肯定必须要详细填写的,末尾最后一页必须填写两位预计开发的客户,包括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年收入等,虽然自愿填写,但是大家为了让自己多一份胜出的几率,参加考试的同学都填写了。之后,刘先生所推荐的两个人开始不停的接到理财公司的电话,而这两个人也莫名其妙地被办理了一张信用卡。

从制度配套来讲,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法律既没有对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范围划清界限,也没有对大数据商业利用做出具体规定。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字:信息交流理财产品信息泄露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个人 信息网上裸奔,你中招了吗?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个人 信息网上裸奔,你中招了吗?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苏曼丽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13 20:44:15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银行卡个人信息在网上随意倒卖,这个老问题最近又一次发酵。笔者昨天也去探访了一番,加入一个名为“求购个人信息”的QQ交流群,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可试用”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及北京地区一些个人信息数据。在拿到某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名单中,详细记录了40个人的持卡人姓名、电话、住址及开户行。

银行卡个人信息在网上随意倒卖,这个老问题最近又一次发酵。

笔者昨天也去探访了一番,加入一个名为“求购个人信息”的QQ交流群,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可试用”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及北京地区一些个人信息数据。在拿到某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名单中,详细记录了40个人的持卡人姓名、电话、住址及开户行。

说实话,虽然之前对个人信息的泄露早有耳闻,而且经常也被各种推销电话骚扰,但是笔者看到这一大串名单的时候还是震惊了,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在“裸奔”。

这些信息从何而来?卖家说,他们有自己的专业渠道,包括银行、通讯商、快递公司等都有熟人,“几乎市面上所有银行的客户个人信息都有售”,最便宜2分钱一条。

据笔者了解,银行的银行卡部和财富管理中心所掌握的客户资料是有效信息,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的时候,都需要填写个人收入,达到一定要求后银行才会批卡,据银率网调查,这一类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良好的持卡人,通常都是银行认定的优质客户。而每家银行都有代销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任务,这些信用卡优质客户往往就成了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不少持卡人都曾经接到保险公司、财富公司的电话。

为什么银行卡和财富部门是泄露重灾区?事实上,银行在整个金融渠道上处于强势地位,几乎每个人都有银行账户,因此银行能够掌握多数人的财产状况和基本信息,而这正是各个金融机构需要的资源。比如信托公司的产品门槛100万,最需要的就是那些高收入人群的信息,上哪去找这些高收入人群,从银行获得这些有效客户则是一个便利的途径。

一位在朋友工作的朋友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客户打电话过给他,他一时想不起这位客户叫什么,这可是客户经理大忌。于是他把该客户的手机号码告诉公司柜台,柜台没有两分钟就把客户的资料传过来了,基本是透明的。

对于防止银行内部人员泄露客户个人信息,银行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设定权限、不通过邮件传输数据等。信用卡信息及个人理财信息平时为了安全都是拿优盘拷走,个人优盘需要及时清理,从来不经过邮件来回传递。为了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电脑都经过特殊处理,平时进入大楼每一层都须刷卡,每一层都有保安,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银行内部对于“内鬼”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基本上靠道德约束。但是银行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相对较为优越,倒卖客户资料一旦被发现轻则失去工作,重则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机会成本很大。

笔者还在担心一个问题,个人征信市场即将开放,更多的民间机构将可获得、使用个人信用信息,这些公司会不会以征信为名非法“攫取”个人信息?会不会在法律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擅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商业化使用?会不会以技术为外衣遮挡商业目的?

个人信息滋事体大,平时应该多多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那么,哪些地方容易泄露信息?

1、银行提交办卡申请表

通过银行柜台申请办卡,申请人的个人信息都要经过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环节提交,环节越多,接触到客户信息的人也就越多,一些银行对于员工管理不严,导致这些接触个人信息的员工将客户信息卖给他人谋利。

2、银行办卡员之间

银行专门办卡的办卡员由于每个月的办卡任务繁重,为了完成任务,不少银行办卡员将客户信息互相交换或买卖,比如A银行办卡员将自己手上的办卡信息给B银行办卡员,B银行办卡员将原本只是申请了A银行的客户信息重新填一份,复印一下身份证件,就作为自己完成的任务上交到了B银行,因此,不少持卡人常常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就多出来不少信用卡。

而这种信用卡办卡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得越广,每个办卡员手上的个人信息就越多,不少人为了牟利也会出售给其他中介机构,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填写个人信息时

刘先生去年参加一家大型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校园招聘,个人信息肯定必须要详细填写的,末尾最后一页必须填写两位预计开发的客户,包括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年收入等,虽然自愿填写,但是大家为了让自己多一份胜出的几率,参加考试的同学都填写了。之后,刘先生所推荐的两个人开始不停的接到理财公司的电话,而这两个人也莫名其妙地被办理了一张信用卡。

从制度配套来讲,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法律既没有对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范围划清界限,也没有对大数据商业利用做出具体规定。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字:信息交流理财产品信息泄露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