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侵权年致损逾800亿元 钓鱼式牟利频抬头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聂晓飞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29 17:45:57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国内网络安全现状触目惊心。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对外公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总体损失约805亿元,六成以上网民个人信息曾被泄露。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技术惠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泛滥的通信诈骗、网络钓鱼、网络木马等安全隐患。尽管有关网络安全的宣传铺天盖地,但网络侵权事故仍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问题犹如深不见底的黑洞,正一点点吞噬着网民的利益和隐私,同时也考验着法律的护航能力、技术的保障水平以及民众的隐患意识。

现状:网络安全黑洞深不见底

网络安全牵动各方神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面积的信息泄露、屡禁不止的垃圾信息以及防不胜防的诈骗事件。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则显示,63.4%的网民通话记录、网上购物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等网上活动信息遭泄露;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曾被泄露,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约七成网民网上活动信息和个人身份信息均被泄露。报告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中国网民因信息泄露、诈骗信息等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其中,约4500万网民遭受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元。

从涉及范围以及损失金额方面来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实际上,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肆虐,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在2015年互联网大会上直言,“2011年到2014年,国内互联网公开的安全事故已经造成了累计11.3亿用户的信息泄露。95%的网站能够被黑,40%网站存在后门,70%网站存在漏洞。”

从形式上来看,各种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如冒充老板主管骗财,自称社保中心诈骗,QQ链接植入病毒,伪装银行号码诱人上当,发布促销红包钓鱼,星座算命链接暗藏木马等等,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骗子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将好好的一张互联网撕扯得漏洞百出。

追问:网络侵权缘何层出不穷?

对于网络安全问题,公安部门、媒体舆论乃至各大网站都采取了应对措施,引导网民保护个人信息,防止上当受骗。那么,网络安全这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为何依然能够四处流窜呢?

从市场层面而言,国内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但良好的网络秩序尚未形成,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让网络逐渐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拉动国内网民数量激增。从最新数据来看,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近7亿,互联网普及率也近五成,但相应的秩序和规范并未跟上,“野蛮生长”滋生出诸多乱象,网络安全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从法律层面而言,互联网配套制度与法律不健全。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在开放性、兼容性、操作性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个别法规还存在交叉和冲突的情况。从现实层面来看,尽管我国现行的《刑法》、《居民身份证法》虽然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但是,并没有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对房地产、网络以及各种调查公司等非公权力单位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个人行为,难以起到约束作用。这也直接导致不法分子有恃无恐,网络侵权屡禁不止。

从技术层面而言,互联网技术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治理的困难程度。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灵活性也决定了其所面临的破坏和攻击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也可以对网络通信协议和实现实施攻击;可以是对软件实施攻击,也可以对硬件实施攻击,不久前发生的携程网网站页面、百度搜索导航莫名消失事件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互联网的虚拟性,更是为种种不法行为披上了一层保护的外衣,也让事后的调查和取证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民众网络安全意识缺乏,网络安全维权成本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上助长了网络侵权者的气焰。

反思:拿什么堵住侵权黑洞?

要想堵住互联网侵权黑洞,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法律既是网民权益的保护伞,更是制裁不法分子的紧箍咒。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立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7月初,中国人大网将网络安全法(草案)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该草案在涉及网络设备设施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搭起了网络安全的法治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被纳入该草案。

其次,监管部门与网络服务平台要加强规范管理。从执行层面而言,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离不开监管部门与网络服务平台自身的力量。具体来说,监管部门要加强资质审核,重拳治理不法行为;而网络服务平台则要不断地完善内部制度,构建网络信用体系等。

第三,技术方面的保障也不可忽视。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乃至电信运营商都责无旁贷,应多方合力,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用户的个人信息与权益树立一道坚实的屏障。

最后,网民自身也应提高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可多学习、了解有关信息安全与通信诈骗方面的知识,保持警惕心理,提高辨别能力;在遭遇网络侵权事故后则应及时进行维权。

关键字:网络侵权网络服务平台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x 网络侵权年致损逾800亿元 钓鱼式牟利频抬头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侵权年致损逾800亿元 钓鱼式牟利频抬头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聂晓飞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29 17:45:57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国内网络安全现状触目惊心。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对外公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总体损失约805亿元,六成以上网民个人信息曾被泄露。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技术惠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泛滥的通信诈骗、网络钓鱼、网络木马等安全隐患。尽管有关网络安全的宣传铺天盖地,但网络侵权事故仍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问题犹如深不见底的黑洞,正一点点吞噬着网民的利益和隐私,同时也考验着法律的护航能力、技术的保障水平以及民众的隐患意识。

现状:网络安全黑洞深不见底

网络安全牵动各方神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面积的信息泄露、屡禁不止的垃圾信息以及防不胜防的诈骗事件。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则显示,63.4%的网民通话记录、网上购物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等网上活动信息遭泄露;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曾被泄露,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约七成网民网上活动信息和个人身份信息均被泄露。报告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中国网民因信息泄露、诈骗信息等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其中,约4500万网民遭受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元。

从涉及范围以及损失金额方面来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实际上,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肆虐,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在2015年互联网大会上直言,“2011年到2014年,国内互联网公开的安全事故已经造成了累计11.3亿用户的信息泄露。95%的网站能够被黑,40%网站存在后门,70%网站存在漏洞。”

从形式上来看,各种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如冒充老板主管骗财,自称社保中心诈骗,QQ链接植入病毒,伪装银行号码诱人上当,发布促销红包钓鱼,星座算命链接暗藏木马等等,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骗子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将好好的一张互联网撕扯得漏洞百出。

追问:网络侵权缘何层出不穷?

对于网络安全问题,公安部门、媒体舆论乃至各大网站都采取了应对措施,引导网民保护个人信息,防止上当受骗。那么,网络安全这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为何依然能够四处流窜呢?

从市场层面而言,国内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但良好的网络秩序尚未形成,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让网络逐渐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拉动国内网民数量激增。从最新数据来看,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近7亿,互联网普及率也近五成,但相应的秩序和规范并未跟上,“野蛮生长”滋生出诸多乱象,网络安全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从法律层面而言,互联网配套制度与法律不健全。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在开放性、兼容性、操作性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个别法规还存在交叉和冲突的情况。从现实层面来看,尽管我国现行的《刑法》、《居民身份证法》虽然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但是,并没有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对房地产、网络以及各种调查公司等非公权力单位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个人行为,难以起到约束作用。这也直接导致不法分子有恃无恐,网络侵权屡禁不止。

从技术层面而言,互联网技术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治理的困难程度。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灵活性也决定了其所面临的破坏和攻击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也可以对网络通信协议和实现实施攻击;可以是对软件实施攻击,也可以对硬件实施攻击,不久前发生的携程网网站页面、百度搜索导航莫名消失事件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互联网的虚拟性,更是为种种不法行为披上了一层保护的外衣,也让事后的调查和取证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民众网络安全意识缺乏,网络安全维权成本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上助长了网络侵权者的气焰。

反思:拿什么堵住侵权黑洞?

要想堵住互联网侵权黑洞,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法律既是网民权益的保护伞,更是制裁不法分子的紧箍咒。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立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7月初,中国人大网将网络安全法(草案)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该草案在涉及网络设备设施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搭起了网络安全的法治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被纳入该草案。

其次,监管部门与网络服务平台要加强规范管理。从执行层面而言,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离不开监管部门与网络服务平台自身的力量。具体来说,监管部门要加强资质审核,重拳治理不法行为;而网络服务平台则要不断地完善内部制度,构建网络信用体系等。

第三,技术方面的保障也不可忽视。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乃至电信运营商都责无旁贷,应多方合力,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用户的个人信息与权益树立一道坚实的屏障。

最后,网民自身也应提高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可多学习、了解有关信息安全与通信诈骗方面的知识,保持警惕心理,提高辨别能力;在遭遇网络侵权事故后则应及时进行维权。

关键字:网络侵权网络服务平台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